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8842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一篇】

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作为贫困山区,我县农村基础建设成本很高,困难重重。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平川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设施蔬菜产业看,xx县冬季较寒冷,地下环境比较复杂,菜农掌握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从杂粮产业看,近年受连年春季寒潮和市场下滑影响,出现“谷贵无米、谷贱伤农”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挫。

3、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由于我县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4、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县除x个村外剩余村庄均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特别是在夏季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甚至无经济回报,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经常出现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

5、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6、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合作社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不到x%。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7、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8、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二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__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自查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我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先进示范村的评定要求,结合村实际情况,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一、指导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分类区差异化考评;

坚持客观公正、群众认可;

坚持结果应用导向,实行正向激励,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坚持政府引导,通过科学规划、试点示范、政策激励等引导农民建设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等。

(三)整合资金,重点打造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的要求,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平台,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资金外,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下,将资金安排的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村公路、农业基础建设等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打捆使用,重点投放在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

三、

村基本情况村位于县城以北距县城公里,距镇人民政府驻地公里,幅员面积公里,贯穿全村公里,辖区9个村民小组,1284户,3721人,共产党员79人,耕地面积4104亩。近年来,镇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扩大规模生产,走出一条产旅相结合的乡村旅游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

实施乡村公共服务提标行动,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实施最美乡村创建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实施乡村文化建设行动,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二)关于村落宜居村交通便利,村民出行购物方便,村内设卫生站一个,方便群众就医,基本满足群众医疗需求,距离学校、幼儿园1公里,村民孩子上学方便快捷。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实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要做到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设有垃圾池,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能集中收集在沼气池处理,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

(三)关于乡风文明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广泛刷写文明墙,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增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18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四好村”。

(四)关于村级治理村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5名,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为确实打造宜居村,全村重点落实“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我村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作,现已改造完成380多户,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村内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五)村民生活村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发展生产大户16户,营销大户10户,电商5户,从事手工挂面供销人员达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00元,在镇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列前茅。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规划依托现有山水生态资源,开展跨越群峰、临湖戏水的山水休闲体验,并且结合现状资源条件,适当植入现代户外休闲健身运动,让人在尽享美妙田园风景的同时,又有畅游山水的自然体验。

以民俗文化铸魂——规划在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创新活化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围绕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以及手工挂面文化等等,集中打造能够展示多样文化融合汇集的窗口,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

以产业导入驻形——本项目以“民宿、手工挂面、烧酒”等产业扶持及导入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工作。就区域整体而言,规划结合山水资源,通过迁村并点,异地还迁方法,打造自然与人居紧密融合的最美文创休旅小镇,不断为区域注入民宿、挂面、烧酒、田园旅游等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创建村,村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主要任务按照全面挖掘、重点培育和长期保护的原则,结合手工挂面地域特色,2020年主要建设工作:

1.基础设施建设(1)村容村貌整治2019年对中国挂面村核心区的风貌进行了提升,提升效果明显、老百姓反应良好,2020年计划对核心区周边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和提升,使整个村子符合中国挂面村4a级景区整体规划。

(2)景区游步道修建从中国挂面村景区西北入口,经会议中心(西北入口道路进村左侧山梁)、风雨廊桥(大小水塘之间)至核心区游步道修建。

(3)中国挂面村景区入口场景化打造根据中国挂面村景区西北入口右侧正面石壁原有风貌,结合手工挂面传统工艺制作文化,在不破坏现有石墙的前提下进行发现、挖掘和塑造,打造景区入口“手工挂面”景区入口文化墙的场景布置。

(4)停车场及配套设施修建中国挂面村西北入口左侧停车场修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综合管理用房、厕所(按4a级标准)、咨询服务台、小卖部等)。

(5)中国挂面村夜游照明设施在中国挂面村现有栈道、道路等进行夜游照明及亮化工程建设。

(6)手工挂面产业扶持村村集体和产投集团及挂面村投资建设单位(田丰园公司)共同打造和提升手工挂面品牌,为地方老百姓梳理标杆和方向。

(7)修建手工挂面体验中心同村村集体和产投集团及挂面村投资建设单位(田丰园公司)共同建设手工空心挂面展示和体验中心。

(8)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堰塘对中国挂面村现有三口堰塘进行环境美化、生态建设。

道路加宽、增设错车道、沟渠5公里,沉井2口,10口塘堰清淤防渗。

(9)引导和帮助传承人入住中国挂面村。

2.扩大规模实施农村非遗技术品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产品质量,在确保原有制作大户36户、销售大户16户的基础上,新培育制作大户10户,销售户6户,进一步提高挂面特色产品质量,通过深挖培育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6人加入生产制作技艺提升工程,引导农村居民居家就业,实现年总产量达100万公斤,总产值达2000万元。

3.技艺培训开展老技师传、帮、带的传统制作工艺,开展制作、销售等特色产业的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及专业人士采取分期分批进行技术培训力争在2020年达120人次,挖掘人们对传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的内在潜能,同时提升传统手工挂面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留技师传承工艺、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4.传承保护以保护好非遗产文化传承和发扬为目标,着力推动传统手工挂面的原始制作工艺的保护和利用,在强基础、扩产能、重质量上,重点开展手工挂面的技艺传承和保护利用,深挖手工挂面传承的古法制作工艺,提升手工挂面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挂面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5.推广宣传主要以农博会展销、社会媒体、现场观摩、电商销售为重点,着力提升手工挂面原始制作的传统工艺,利用每年一次的挂面节多渠道开展非遗传统工艺产品宣传推广活动,拓宽国内外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五、保障措施乡村振兴建设覆盖区域广,是一项投入大、期限长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镇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机制成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

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我镇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挖掘内涵,提高品位继续打造我村特色“微村落”。“微村落”是我村结合实际,立足原有的风貌和特色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村,具备“四大特质”,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骨架小。突破行政村地域概念,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核心区覆盖面积一般在1平方公里以内。二是颜值高。集中力量把核心区做透做精做靓,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吸引外来客、留下新村民。三是气质佳。延续历史文化,充分呈现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四是可持续。因时因地因势,通过发散核心区,衍生主导产业,挖掘、拓展和创新文化,逐步增强“微村落”旅游功能,让新村活起来,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五)产业支撑,增收致富继续扩大挂面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强化宣传,营造新风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七)整合资金,撬动资本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八)加强督导,狠抓落实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2020年市级、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创建目标的顺利完成。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四篇】

_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到早谋划,早见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今日的寻乌乡村,处处呈现“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美好景象。

二、工作成效。

(一)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思路不动摇,按“八条件十不准”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柑橘产业恢复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32个标准化生态果园,其中市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5个,县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7个,恢复种植面积3万亩,确保柑橘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内。以大棚蔬菜产业为抓手,积极动员有劳力、有积极性的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七统一分”发展模式,以建设主推大棚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县大棚蔬菜总面积达8500亩。建立了3个供深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百香果、甜柿、猕猴桃、蓝莓、红薯、龙脑樟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达13万亩。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科技示范型、农产品加工型、三产融合型、观光体验型等现代农业项目。

(二)着力攻坚生态宜居。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三清两改一管护”要求,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每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垃圾、河道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每户农户至少建有一个室内水冲厕,实现农户改厕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清河行动和各项专项治理,强化河道、水库、沟渠等水域保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18年,____区“河长制”工作获全省第二名。持续推进“五净一规范”,积极开展清洁家庭创评活动,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将整洁干净的村庄环境延伸到户。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七改三网”建设,围绕“十线一区”,重点推进6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建设。大力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强化农村建房管控,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严格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

(三)大力培育乡风文明。

建好管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文明之家”,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积极组织“三类”活动。以“学习强国”全国服务平台落户寻乌为契机,大力开展典型创评活动。深入开展“六星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星级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惠民政策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度、满意度,激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体志愿服务活动、“百村百节”“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五项”整治。大力实施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四)持续抓实乡村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廖建强工作室矛盾调解“八步法”和“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开展无上访、无诉讼、无案件“三无”村创建活动。在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具有寻乌特色的“一站二堂四会”。____区坚持“三治”结合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五)努力实现群众生活富裕。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做大做强以柑橘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创新“三资”管理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平均达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5%。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元,增长%。

三、经验做法。

(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结构初步建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在“柑橘黄龙病”出现后,地方政府在积极防疫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当地群众积极探索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百香果、火龙果、猕猴桃、葡萄、葛粉、花卉苗木、蜂蜜等特色产业。目前,____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田园综合体1个;发展柑橘面积万亩、百香果4万多亩、红薯万亩、猕猴桃万亩、甜柿万亩、大棚蔬菜万亩(2019年计划发展3000亩,现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亩、平整1200亩、主体搭建完成480亩及部分基地杆线迁移工作)、哈蜜瓜200亩、龙脑樟万亩;养殖业主要有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场、三黄鸡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龙脑樟精深加工业。(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在政府奖补政策引导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并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夯实要素入股、安排就业和技术培训,构牢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之网,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我区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00多家,注册资金近1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整治农村环境为抓手,生态宜居村落初步呈现。

我区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和贫困村建设整村推进,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网改造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乱搭乱建环境整治为重点内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1)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村庄外接公路建设、村内主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改水率达到95%,改厕率达到%;加强村庄规划执行、村民建房质量和建筑风貌管控,空心房和危旧房屋均已拆除到位,并严格按照规划和推介房型新建房屋;水塘、沟渠均已整治到位;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要求。(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我区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公路,打通农村入户“最后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有所缓解。我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标准,不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乡村治理初见成效。

我区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引导村民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等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近年来,农村和谐稳定,村民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满意度逐年上升。(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引进社会力量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我区100%行政村实施了派出第一书记制度,30%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得到加强,组织机构比较健全。(2)农村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由综治办、司法、公安、法学会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偷盗案件大幅度减少。(3)农村自治能力得到加强。除村委员干部选举产生外,我区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参与农村管理,由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德高望重、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积极参与本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村村民用于请客送礼费用占生活支出比例从原来的1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左右,极大减轻农民负担。

(四)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小康生活初步实现。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区在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农民可支配收入超万元。(1)农村居民收入远超国定贫困线。在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社保扶贫、科技扶贫、住房保障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后,我区农村居民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农户家庭的存款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我区结合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我区脐橙、百香果、猕猴桃、油茶树等高收益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产业转型带动有待提升。除柑橘产业外,其它一些新兴的农业产业,如猕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还处于探索转型期,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点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工作打算。

(一)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1、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确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2、强化投入保障,确保资金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二要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三要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和时间节点,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实现我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

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尽快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建议省市尽快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施内容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三)建议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细化实化一批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项目,给予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五篇】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精选8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多次报道和推介长沙“三农”工作经验。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核心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将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湖南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打好“三大战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非洲猪瘟等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工作,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或方案,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10月26日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切实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领导。各市直部门明确“一把手”负责,县、乡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严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优先”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择优调任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区县(市)党政班子,将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乡镇班子成员。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对引进的农林领域高精尖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15%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2019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比增长%;启动全省首支市场化运作的农业投资基金,落实股权投资1亿元;联合蚂蚁金服实施农村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5亿元。

(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出台《长沙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突出抓好村庄规划修编提质,制定《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启动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3个乡镇、61个村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五)全面建立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要求,出台《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体系。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到各级绩效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清单,组建11个专项推进组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评优、奖补、通报、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统筹推进本市脱贫和对口帮扶“两个战场”脱贫攻坚战,预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4人,帮扶的8个贫困县2019年有望脱贫摘帽。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整改中央巡视和督查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贫困学生资助万元,累计救助大病患者万人次,落实1578户存量危房改造,每月发放29825名兜底保障对象补助资金897万元。大力推进“两业”扶贫。铺排产业扶贫项目553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60人。切实担当省会扶贫责任。落实对口帮扶龙山县项目302个,到位帮扶资金亿元;组织7个区县(市)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帮扶项目77个。

(二)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以“一县一特”产业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六大“一县一特”产业链,新改建万头宁乡花猪养殖场7家、标准化长沙绿茶优质茶园2万亩、望城蔬菜基地2万亩和小龙虾养殖基地万亩。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250万亩;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规范禁养区划定,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加快发展融合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2500亿元;累计创建星级农庄187家,长沙县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旅客量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

(三)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以“五治”为切入点,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力量“治厕”。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2万户,改厕数量全省第一。宁乡市改厕五统一、四不准、三必改、两底线、一原则的“54321”工作标准在全省推介。分类减量“治垃圾”。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长沙县获评2018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疏堵结合“治房”。大力推进“一户多宅”“空心房”清理拆除,2018年来累计拆除27263户,拆除复垦面积亩。综合施策“治水”。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江河流域“三水同治”,全面推广三格化粪池+堆沤池+隔油池+人工湿地的“三池一地”治理模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14家中央网络媒体对长沙“治水”工作成效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全民参与“治风”。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浏阳市书香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望城区静慎村“九贤治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铺排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四型”项目352个,消除“薄弱村”291个。夯实发展新基础。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亿元,清查经营性资产亿元、建设用地万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发展新组织。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探索发展新路径。长沙县探索形成物业经营型的“抱团”等六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以村级经营性资产入股企业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农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发展土地合作型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采取“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荷花虾”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小组“活力指数”星级管理,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心2个、所112个,建设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个,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乡)”等创建活动,打造形成浏阳市“幸福屋场”、长沙县“乐和乡村”、望城区“时代乡贤”和“十美”乡村、宁乡县“善行楚沩·幸福宁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配备专职驻村辅警888人,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有效巩固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六)城乡融合全面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初步打通,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有偿使用、跨村跨镇流转。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浏阳市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9宗、2610亩,成交总价款亿元,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收益1126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万人,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3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6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83家,建设6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70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当前,长沙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有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事业等与实际脱节;有的规划和执行“两张皮”,没有发挥引导约束作用。二是农业产业有待提质增效。上市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经营主体支撑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作用还不强。三是乡村基层治理基础仍然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村组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长沙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长沙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落实,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着力健全长效扶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聚焦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普及“三池一地”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一户多宅”“空心房”全面整治到位,乡风家风民风持续改善。着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补齐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聚焦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提升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荷花虾和花卉苗木六大现代农业产业链,聚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支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深化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村规民约积极作用。

(五)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三)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培育方法上兼顾多样性,努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一是根据培训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以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畜牧养殖场、农业园区等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育500亩以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育畜牧养殖场主xx余人、全市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做到“五个坚持”,全力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一)成立工作专班,统筹五大振兴。根据《中共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成立乡村振兴五个专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县成立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2-3名县级领导同志任组长,2-3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各工作专班对照省、市、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五个专班重点任务清单》部署要求,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目前,五个工作专班都召开了调度会议,制定了工作规则,健全了工作机制,确保了乡村“五大振兴”工作有序推进。

(二)坚持农业奠基,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持续壮大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培育“一乡一业”专业镇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96个,初步形成五大特色种植板块;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2516家,家庭农场总数达3639家,种植大户总数达406户;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95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注册涉农类商标108个,罗汉参、青山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羊肉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瓜”、“蜜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围绕做大做强“单养千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出台《单养千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实施意见》、《羊肉汤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同时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青山羊产业研究院,把肉羊产业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二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观光型农业新业态,建设了方乘田园、君信农业、立源菌业、绿禾庄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余处;获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省旅游强乡镇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1个;21个村被认证为中国“淘宝村”,46个村获评市级电子商务专业村,全县农村电商企业达到356家,今年实现电商交易额305亿元,同比增长%。三是全面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六位一体”土地流转保障措施,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其中,50亩以上成方连片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2019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为万亩;今年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资格认定、股权量化、股权设置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机制,农业农村局、中国人民银行支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银农互动”助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

(三)坚持引育并重,推进人才振兴。一是突出人才支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组织开展了“技能培训田间课堂”、“新型职业农民”等“短平快”式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本领。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26期、6200人/次,为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奔康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加大农业农村人才选派力度,聘任江南大学焦爱权教授为第五批省派科技副县长;目前第四批269名县派第一书记、13名下派村支部书记已对接入驻包帮单位。今年招募的36名“三支一扶”人员,通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已全部派到18个乡镇,每个乡镇2人。二是突出政策引导,全面掀起返乡创业高潮。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强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充分利用在外能人多、“人口红利”大的优势,在去年成功举办“绿叶对根的深情”——我县游子对话家乡暨全县返乡创业签约活动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了“君心归处是吾乡”——第二届返乡创业大会,签约返乡创业项目239个,合同总投资额184亿元。截止目前,共设立在外返乡创业服务站24个,签约项目295个、总投资324亿元,返乡创业人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529家,带动就业8975人。

(四)坚持铸魂塑形,推进文化振兴。一是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四心”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乡村夜话”、“孝善敬老饺子宴”、“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四个品牌工作,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卫视等媒体相继进行典型报道和刊发评论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目前,全县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22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9处,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18个,力争今年全县90%的村庄创建为县级以上文明村。二是丰富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基本实现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县502个行政村乡村文体广场、文艺队伍实现全覆盖。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村史馆)22个,培育乡土民间文化能人、文化活动带头人1000多人,2019年初全县62个村举办了乡村春晚。

(五)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振兴。一是突出连片打造,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全县22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每个片区含4-6个村庄)进行重点打造,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80余个,其中a级示范村达到50个,a级示范村覆盖率%;紧紧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全县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55个,合并村庄269个,涉及人口万人,复垦土地约万亩,节余挂钩指标万亩。今年正在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43个,合并村庄196个,涉及人口万人,可复垦土地万亩,节余挂钩指标万亩。同时对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因地制宜打造,聘请了北京绿十字规划公司,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以旧修旧,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以不同风格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县22个乡镇(街道)配建保洁队伍,城乡全天候不间断保洁、生活垃圾随产随清,垃圾日产日清,卫生保洁实现城乡全覆盖。镇驻地已建成污水处理站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污水处理站18个。全部完成2019年全县4500户改厕任务。三是突出统防统治,大力开展污染源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8%,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90%。大力推进“绿色革命”,完成植树造林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居4个,全市创建森林城市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大力推进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三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行动,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

(六)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一是突出激励保障,促进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对全县502个村党支部进行了评星定级,评定出五星级党支部92个,四星级党支部240个,三星级党支部141个,二星级党支部25个,一星级党支部4个,评选二星级“头雁”书记7名、一星级“头雁”书记37名,参照试用期公务员落实经济待遇,7名二星级“头雁”书记月增资915元,37名一星级“头雁”书记月增资300元,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多举并措,持续壮大经营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经营性村集体经济,鼓励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兴业,通过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利用招商引资政策、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对接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万元,60个村突破10万元。

培育背景。2012年8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9月六盘水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6年11月《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

培育总量。201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600人,占总培训人数6%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1141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702人,占比%。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218人,占比%;30—39岁311人,占比%;40—49岁406人,占比%,50岁以上206人,占比%。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905人,占比%;小学及以下学历168人,占比%;高中学历58人,占比%;大学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1141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662人,占比58%。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286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376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379人,占%;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100人,占%。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盘水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六盘水市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

(二)培训模式缺“地气”。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贵州大学专家500元/节,一天8节课;六盘水本地院校专家500元/天。授课方式以为期半月的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且不为参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上述培训模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院校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他们认为,培训应该是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入户服务,学员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对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505人中,有158人选择“希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占比%,这也印证了培训内容“接地气”的重要性。

(三)证书“含金量”低。从扶持力度来看,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仅享有申请创业项目的优先申报权和就业优先推荐权,关于《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中涉及的特色产业补助、创业扶持、资源要素的倾斜、税费减免等政策均未落实,而政策不能落实主因之一是政策涉及部门较多,仅靠农广校力量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知名度低,实用性差。参训学员反映,在竞聘岗位时大部分企业并不知晓《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上岗后是否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也不做为升职加薪的参考依据。

(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目前,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依靠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市县两级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如2017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451万元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没有配套资金,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出台使用细则,资金的主要用途只能用于购买培训服务,在工作经费的使用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钱难用”的尴尬局面。

(五)缺乏优质培育对象。从多方走访调研情况看,优质培育对象缺乏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在六盘水市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第一,走访的部分培训对象反映,村里大量青壮年宁愿外出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务农,“种地不如打工”、“农民低人一等”思想已经在农村年轻一代中固化;第二,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1141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94%,培育对象以40岁以上群体为主,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第三,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92人,占比%,高中及以上仅占%;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

(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担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实用劳动技能、先进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做法等,宣讲乡村战略中人才的作用,让村民感受到党员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二是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出典型,发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人才队伍,带领农民提升技能,脱贫致富。

(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修定《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如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符合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二是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工作落实、工作效果等方面以县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分级建立以农业部门专家为中坚力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立师资考核和薪酬制度,培养技能型、专业型本土师资队伍。

(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助推培育工作开展。

(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培训品质。组建“政府+专家+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团队,一是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外聘请专家负责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前往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拓宽培训覆盖面,特别是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角度提供对接和支持。

(五)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重视农村青壮年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的问题,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建设为抓手,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形成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培育以农广校为主导,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田间课堂、远程教育等形式,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推广等环节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育以本地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主体,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通过一定学时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育以政府主导,启动六盘水市山地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经营业主为培训对象,打造一支能担当起引领六盘水市乡村人才振兴重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三)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培育方法上兼顾多样性,努力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一是根据培训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以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畜牧养殖场、农业园区等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育500亩以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育畜牧养殖场主xx余人、全市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xx余人;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主xx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xx人。二是依托农村传统技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本土行业特色、人才特点,组建传统技艺协会,加强本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在协会内部建立产、学、研等技术小组,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例如:xx协会基于xx多家会员单位开展行业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就业xx多人。此外,xx还组织成立电线电缆协会、服装加工协会、纺织业协会等传统技艺协会等。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传统技艺协会x个,x名协会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引领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xx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x人。例如:xx县职业中专,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实现农科技示范工程,让农民入眼,以校内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为重点,以专业教师示范项目为平台,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

2020年,县人社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紧紧立足部门职能,突出乡村就业创业、乡村社会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6月,我局“三农”工作获“县先进集体”称号。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惠民生。

大力推荐外出就业。先后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12(场)次,组织企业1836余家,提供就业岗位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满足了农村不同群体的就业意愿。积极推动回引就业。充分利用同城化、双城经济圈等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劳务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万人,帮助技能人才本地回引就业,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万人,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回乡创业653人,协助园区鸿星尔克、三宝、季茜等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顺利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就业扶贫任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就业扶贫车间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69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今年6月,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增福祉。

有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我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约万人,按时足额为万养老人员发放养老待遇,月发放金额为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万人。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为665家企业减负近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减负2160余万元,为19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减少社保缴费1800余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就业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为159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9122人,补贴金额万元,为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10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补贴金额万元;为10696人/次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金额万元。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扶贫工作。与扶贫办、民政局建立“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类困难群体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所有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目前,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26573人代缴保费万元,参保率、代缴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激活力。

建强培训阵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全县9所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柑橘栽培、水产养殖等多项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实施人才保障。为乡镇(街道)服务所、原区所在地10个中心镇以及人口较多的镇所辖社区专项配置一类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87名,招募3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水平,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不断壮大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招聘乡村教师341名、乡镇涉农岗位30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1名。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促稳定。

强力推进农民工根治欠薪工作。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500余份,主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85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510份;下达问询通知书6份,为720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万元;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企业16家,涉及7460人次,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亿元。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坚持公平公正调裁,截止目前,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61件,涉及企业、事业单位41家、劳动者61人,涉及金额余万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工作专班远赴云南、福建等地,切实维护因工伤亡贫困农民工合法权益,争取抚恤金、赔偿费等282余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组成。通过对xx市、xx县、xx县等县区,进行实地察看、查阅资料、集中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人才振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厘清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引、派、育、用、留”做文章,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着力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截至xx年xx月统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xx人,其中生产型xx人,经营型xx人,技能服务型xx人,技能带动型xx人,社会服务型xx人。

(一)树立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围绕基层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加强党对人才流动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大军,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到基层农村干事创业。一是政策导向引才。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招聘政策,通过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招考等,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xx制定了《xx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施意见》(xx办〔2018〕7号),加大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xx区制定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xx办〔2018〕14号),对引进或调入基层工作的农业、医疗、企业等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xx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人才优先发展的奖励办法》(xx文〔2019〕12号),对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柔性合作引才。xx年10月,市委书记xx亲自带队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一届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达成签约意向xx项,通过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后xx人,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支持。例如:xx有限公司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xx,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农用无人机的科研、生产、经营、售后和培训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三是乡音乡情引才。搭建“乡音桥”,采取走出去“访”与请进来“谈”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乡土人才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年初岁末,利用返乡高峰,通过建立微信群,发送《致在外乡土人才一封信》,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敞开“直通车”,党员牵线搭桥,深挖周边资源,吸纳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等,通过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形式,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例如:林州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和“名誉村长”工程,鼓励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投资。xx镇xx村邀请在外成功人士xx回村担任支部书记,xx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引进林果发展项目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又如,xx镇高家台村,邀请外地创业人士,集中打造民宿、画家村写生基地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xx市已建立乡土人才库xx人,选聘“名誉村长”xx名,创建农业生态园xx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xx万元,创办各类企业xx家,带动就业xx人。

(二)精准选派,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牵线搭桥。始终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管理、技术、智力“三条通道”。一是选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在岗第一书记xx名(其中市派117名),实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市、县两级共选派驻村工作队xx个、工作队员xx人(其中市派xx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鼓励优秀年轻党政机关人才,扎根服务基层,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抓好特派员队伍建设,聚焦需求、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技术上门、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网络答疑等方式,选派、引导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例如:结合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市科学技术局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三级联动,针对农村农民生产技术瓶颈,创建示范基地,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致力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专家服务团。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服务团,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攻坚”,重点围绕“三农”产业项目,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服务、智力输送等,助力乡村振兴一线。例如:市教育局坚持智力输送,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城镇优秀教育xx名,赴“两区”(xx县、xx县)受援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任务;选派市直学校xx名以上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开展兼职支教工作,弥补了乡村优质师资不足,有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智力支持。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六篇】

5月9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8号)明确提出,“深度调研诸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打造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启动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已将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上报自然资源部争取作为全国试点。

围绕服务“三农”和“五个振兴”,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发挥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用,通过“一个库、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建设,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助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升级版。主要内容是:

一是更新我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我市涉及乡村振兴的专题数据,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数据库。

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五个振兴”开展典型应用示范。聚焦产业振兴,开发生产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惠农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生态振兴,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景区信息服务系统;聚焦文化振兴,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人才振兴,开发乡村人才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组织振兴,开发生活社区信息服务“一点通”和提升对接我市党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先后来我市进行了五次调研,广泛征求镇街(园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社区群众意见,不断丰富完善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切合诸城市实际,突出诸城特点。

8月29日下午省厅测绘处曲伟刚处长带队,来我市进行了建设内容深度对接,会议梳理核实了各部门单位数据清单83项,增加了社区、景区、园区“三区共建”和“诸城模式”内容,增加了208个社区全景影像制作。第二天又分三组展开调研,一组召集社区办、农业局、经管局等单位详细调研数据提供、内容采集和系统建设等问题。另两组深入南湖区、龙都、枳沟三镇街(园区),走进社区,同社区干部、群众及田园综合体企业等面对面交流,补充完善了总体设计方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桑书记、刘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成立了刘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近日,市政府又专门组建了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班子,承担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参与“一张图”建设。所有参与的部门单位及镇街(园区)都落实了一名科长或分管领导作为工作联系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其中智慧办、农业、畜牧、人社、文广新、旅游、国土七个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办公地点在国土局。

一是尽快完成项目立项、招标。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需市政府批准项目实施,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技术服务,项目总预算1750万元,建议尽快落实立项招标,批复拨付项目配套资金。

列出推进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近期主要加快完成数据梳理表提报对接省国土厅推进7个示范应用系统技术设计。。

岗位述职个人述职报告代写。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七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第八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辽宁省振兴战略报告大全(精选8篇)”,xx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把握“巩固成果、衔接振兴”这条主线,准监测,固成果,兴产业,优基础,倡文明,强保障,擘画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一)大力推进优势杂粮产业。以国家级“一镇一品”示范镇朱碌科镇为中心,辐射东部xx余个乡镇,种植有机、富硒、富锗等杂粮xx万亩,千亩集中大片示范基地达到xx个。以xx等龙头企业为牵动,带动全县xx家杂粮加工企业,年加工销售杂粮xx万吨。“xx小米”“xx红小豆”“xx荞麦”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中国杂粮之乡”进一步叫响。

(二)大力推进高效果蔬产业。完成新建设施农业xx亩,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xx万亩,裸地蔬菜达到xx万亩,产量达100万吨,同比增长8%。xx等起步快、规模大、效益好,成为全县农业生产新亮点。针对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县本级配套资金xx万元,有效解决了设施农业小区基础设施配套难问题。协调县邮政蓄储银行开展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对农户建棚进行贷款贴息,共发放贷款xx亿元,为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存栏量分别为x万头、x万头、x万只、x万只;

出栏量分别为x万头、x万头、x万只、x万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x万吨、x万吨、x万吨。全县共新(改、扩)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x处,x个,其中计划投资x亿元的正邦集团x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正稳步建设中。

(四)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全县共落实产业基地x个,其中乡级基地x个、村级基地x个,种植业基地x个、设施农业基地x个、养殖基地x个。从基地分布情况看,主要公路沿线基地有x个、非公路沿线基地有x个,产业基地的落实加快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建设力度,全县x个乡镇场街均有x个以上的主导产业,xx个行政村实现了基地建设实现全覆盖。

(五)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xx万亩,全县水浇地面积达到x万亩。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万亩,其中玉米x万亩、杂粮x万亩,千亩大片达x块。粮食产量实现x亿斤,同比增长x%,其中玉米产量达到x亿斤,单产x斤/亩,较去年玉米产量x亿斤、单产x斤/亩同比增长x%、x%。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x亿斤。

续建项目x个,投资x亿元;

农事企业合资合作项目x个,投资x亿元;

校企合作项目x个。正邦新建xx万头以上育肥猪场x个,xx建设项目已经开工。

二、以组织振兴为保障,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在x个扶贫产业园中,单建党组织x个,联建党组织x个;

在x个农事企业中,单建党组织x个,联建党组织x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二是补短板,整顿一批软弱涣散党组织。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村级党组织分类定级等情况,把存在村“两委”换届信访隐患、村务管理混乱、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的党组织纳入整顿对象,落实“四个一”整顿措施,使今年确定的x个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部按时保质完成整顿建设任务,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强功能,选树一批示范典型党组织。以xx等优秀村党组织为标杆,选树了x个党建工作实、产业发展好、振兴步伐稳的优秀村党组织典型,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典型引领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全县村级党组织发挥堡垒作用、引领振兴发展。

采取理论教育、实地观摩、经验交流、知识测试等方式,让他们尽快提升工作能力;

采取日考勤、周总结、月通报、季拉练、年考核等方式,压担子、交任务、提要求,促使他们发挥作用。目前,新一轮选派干部共帮助争取项目x个,协调资金x万元,办理为民代办、矛盾调解等实事173件次。

创建党员致富带富示范基地x个,带动农户x户;

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划分网格x个,组建党员网格服务队x支,办实事、解难题x余件次。三是树典型,促示范带动。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两优一先”表彰活动,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选树表彰了杂粮种植加工大户等30名农村产业一线优秀共产党员,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农村党员中营造了乡村振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四)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制定了“1+10+3”系列方案,着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叠加式”增收。一是抓住“1”个核心,谋篇布局。把形成稳定多元的收入来源作为工作核心,制定了《关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叠加式”增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模式、推进措施和保障要求。二是抓实“10”种模式,叠加增收。确定了“光伏电站”“工业实体”“土地流转”“资源开发”“资产经营”“农业实体”“村社合一”“养殖实体”“扶贫产业园”“服务创收”等10种发展模式。每种模式单独形成分方案,落实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相关模式的推进工作,解决了以前单靠组织部门抓却没有抓手的问题。三是抓牢“3”项保障,强力推进。制定了督查考评、政策资金、金融支持3个保障方案,实行“双考核、三推进、四挂钩”推进机制。“双考核”是指:不但对乡镇场街进行考核排名,而且对10种模式的负责部门进行考核排名。“三推进”是指:季度进行督查通报、半年进行拉练推进、年终进行考评奖惩。“四挂钩”是指:与乡镇场街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干部选任、创先争优、村级岗位报酬相挂钩。目前,全县249个村级党组织共领办创办经济实体279个。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74%。

三、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媒体平台刊播发新闻x余条,制作各类公益广告x条,公益广告x余条;

启动应急广播,录播防控举措、防疫知识音频x条,每天时长6小时。三是开展“清朗”行动实施网络生态治理。建立属地网站数据库及重点人和重点账号台账,加强自媒体管控,开展全面排查,进行两次网络安全检查,开展网络安全周宣传活动。截至目前交办网络舆情20余条,上报网络舆情速报2期。

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创作出农村题材小戏3部;

成功举办了“朝阳艺术节凌河之夏·xx专场”演出和“小平房村第一届梨花节”。

完成乡镇场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94个,做到乡镇场街文明实践所站百分之百全覆盖。此外,拓展文明实践工作覆盖面,在县直单位成立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学校和事业中心成立8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增强文明实践阵地的影响力和覆盖率。三是强化道德建设,突出文明实践,增强文明行为自觉。全县实名注册志愿者万人,在疫情防控、文明交通、城市管理、环境整治、文化下乡、扶贫助困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推进“道德银行”工作的基础上,“引乡贤”、“立三榜”、树典范,让乡贤仁士兴业xx、奉献家乡,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成为道德风尚的标杆。四是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提升志愿服务效能。在全县各服务窗口单位设置志愿服务岗,开展营商环境“最佳服务窗口”“最美志愿者”“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营造了为城乡添彩、为创城助力的浓厚氛围。群众受到了更多教育,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

四、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人次,合格率x。

(二)人才引进扎实有效。认真落实市人才引进工程项目。实施“千名专家进园区进企业”工程,对接市级项目x个,涉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x人。储备县级“千名专家进园区进企业”工程项目x个,团队成员x人。实施“专业和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x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x人,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x人。实施“兴辽英才计划”人选推荐选拔工程,完成柔性引进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x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凤来雁归’”工程,引进吸纳高校毕业生x人。实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程,新增入孵项目或企业x个,成功孵化企业31家,举办各类创业创新活动26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45万元。实施“朝阳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工程,新引进注册企业x户。

(三)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一是挖掘“存量”。从扩大基数入手,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等教育资源,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方式,加快对畜禽养殖、杂粮种植、矿业加工等域内现有各类人才的培育培训,激发“存量”人才潜能。二是引进“增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我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通过实施“双招双引”“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等工程,进一步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导域外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发挥“增量”人才作用。三是搞好对接。围绕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扶贫等五个重点领域,组织域内外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实施“兴企、惠农、支医、助教、扶贫”五项行动,切实解决基层企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校企合作项目x项,落地转化大学院所科技成果x项,柔性引进大学院所高层次人才x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带头人x人,培育高素质农民x人,培育农民职业经理人x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人,培育农民技术员x人,培育农村电商人才x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五、以生态振兴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全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建设。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处,采用集中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模式,包括接入化粪池,建设农户污水排放系统和排污主管道,生活污水由主管道排入污水终端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编制完成了《xx县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通过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广泛收集资料和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xx县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此次规划范围为除中心城区外的县域村庄,共计x个乡镇(场)x个行政村。根据xx实际,计划完成x个行政村的x个(村屯组)示范屯的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使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x%(包含已规划的7个行政村),其他x%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所涉及的示范屯农户接管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设施排放达标率100%,污水资源化利用率100%,初步形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

(二)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继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二个“百日攻坚战”。全县建设52个美丽宜居村。以“五化一拆”为抓手,围绕国省干线沿线的130个村,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并向周边延伸。重点建设老宽线特色农业经济带,实现以环境促产业,以产业美环境。一是综合整治实施净化工程。截止目前,共整治垃圾万吨,清理“三堆”32073个,新修标准化垃圾池40个,采购制式垃圾桶600个。二是抢抓时节实施绿化工程。各乡镇场街共栽植乔木万株、灌木万株,种植花卉万平方米。三是量力而行实施硬化工程。共硬化道路、广场万平方米,边石砌筑万延长米,路基改造公里。四是市场运作实施亮化工程。共安装路灯3323盏。五是精心植入特色文化元素。围绕重点镇、产业镇、特色镇,突出地域特色,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文化元素,喷涂装饰各类文化墙公里,新建文化广场51个,宣传牌匾6593平方米,雕塑498个,新建公园19个,建设苜蓿草岭休憩区一处。六是强力推进违建拆除。全县共拆除违章建筑706处20803平方米。七是认真开展农村厕所排查整改,对2019-2020年建设的11400座旱厕进行了三轮排查,排查出问题厕所386座,全部完成整改工作。

(三)强力推进秸秆焚烧管控工作。认真落实省、市政府关于抓好秸秆禁烧工作要求,按照“源头治理、多管齐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强化措施、严防死守,部门联动、综合利用”的工作思路,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确保“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强化秸秆禁烧责任制度建设,与各乡镇场街政府签订了《xx县2020--2023年秸秆禁烧工作目标考核责任状》,建立了县、乡、村、组网格监管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将秸秆禁烧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确保秸秆焚烧管控责任落实到位。

(四)完善提升城区景观体系。启动实施第二牤牛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新形成水面面积x万平方米(1x亩),蓄水量约120万立方米,打造湿地x万平方米(x亩)。新建南山、北山、湿地3个公园共1300亩,改造提升公园广场、体育场6处x亩,城区公园广场总数达到x个、总面积1x0亩,“一河三带九园”生态景观体系的形成,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味,改善了人居环境,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五)建设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平梯田x亩、封育治理18357亩、作业路17公里。积极推进河长制工作,全年更新县乡村三级河长x人次,河长制公示牌x块,更新完成率100%。三级河长巡河x次,对全县x条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全部巡查到位。

(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科学谋划,稳步推进林长制建设工作。制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全面推进林长制建设工作,全县设立各级林长x,其中,县级总林长x人,副总林长x人,县级林长x人,乡级总林长x人,村级林长x人,监管员x人,护林员x人。逐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同时投入资金130万元,用于林长制公示牌的制作和林长制智慧信息平台的构建。目前,全县x个示范村和x个非示范村x块公示牌匾已全部安装完成,林长制智慧信息平台设备已经构建组装完毕。二是大力造林,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全年完成人工造林任务共计4万亩,完成封山育林任务万亩,建设扶贫果园7个。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按限额控制木材采伐,全年采伐消耗蓄积x万立方米。全面做好x万亩公益林抚育工作。实行林地限额管理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全年共办理林地征占用x件x亩。加强病虫害防治、监测和检疫,本年度全县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总面积1x万亩,防治率达x%,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总面积x万亩,全年产地检疫林业育苗面积x亩。监测率、产地检疫率、造林跟踪检疫率均达到100%。完成林业大地育苗x亩,产苗量x万株。四是坚持不懈抓好封山禁牧工作。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对《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宣传,对全县x名护林员进行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五是有效开展森林防火工作。全县组建森林消防专业和半专业队伍35支,总人数已达到x余人,并定期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实战能力。县财政投资x万元,用于新增购防火装备和扑火物资,其中:割灌机185台,风力灭火机、电动灭火枪、灭火弹、2号工具、3号工具2000余台(套)。六是优化结构,推进林草产业化进程2021年,结合工程造林,共营造文冠果、大果沙棘、山杏等干鲜果经济林2500亩。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县以种植烤烟、甜菜、西香瓜、豆类等为主的林下矮棵作物总面积2000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48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