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精编4篇
【导言】此例“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精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1
一、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特点分析
(一)特殊性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且,从实际的工作来看,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也可以将其称为一种服务,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决策而服务。从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目的来分析,财务分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事业单位在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而一些公益性机构在日常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大众、为国家服务的,从本质上来分析,事业单位的经营与其他私营企业的经营有着极大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应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也充分体现出特殊性。
(二)广泛性从大量的实践发现,事业单位所开展的财务分析不仅仅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技能,更需要掌握与财务分析工作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些科目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财务分析工作[2]。而且,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财务数据核算分析中,涉及的分析面广,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利润、预算编制计划、资产负债率等,这些都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必须要做到的,具体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而定,因此说,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三)严谨性众所周知,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对事业单位做出正确发展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事宜都离不开财务分析。如果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数据出现偏差的话,将会对相应的事宜带来影响,同时,对事业单位做发展决策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数据必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说,财务分析工作具有严谨性的特点。
(四)目的性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并不是随便的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是有着一定的目的性,要达到什么目的,以此来制定相应的财务分析工作。例如,在了解事业单位负债情况,必须要对有关负债的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事业单位发展决策为目的,必须确保对事业单位财务展开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为事业单位做出正确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方法探索
(一)建立动态分析图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各项资源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去向等,并根据财务的分析来确定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将对财务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动态分析图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更直观的将事业单位财务结果分析并直观的呈现出来,通过各种指标来建立动态结构图。通过建立动态分析图,来系统的评价和分析事业单位过去以及现有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等,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过去和评价现在的方式,来合理的预测未来的发展,为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动态分析图都需要结合财务软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确保动态分析图建立的准确性、有效性,应在建立动态分析图之前,需将当月的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和报表之后,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同时,要保存当前的原始数据,从而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效率。
(二)增设财务分析表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都会采取报表的方式进行财务分析,在此,作者建议可以在财务报表中增设财务分析表,并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的实际分析情况,设置相应的栏目,例如,上期的财务数据及其数据栏、本期的数据栏、行业发展的平均数栏等。另外,在增设财务分析表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财务分析表的清晰可见性,建议设置的栏目不要过多,起到财务分析的目的即可。此外,在增设财务分析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着以下原则:财务分析不仅要对当前事业单位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财务分析的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变革,在这种条件下应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应确定财务分析的目的,并结合分析的目的来确定相应的分析指标,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2
一、事业单位改革现状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我国公共部门的机构(即单位)分为四类,事业单位是其中之一。在西方国家,没有事业单位的概念,所以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据1998年《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根据其第一款对事业单位的概念定性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三)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与目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按照这样的改革模式,只有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改革之后还符合执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因此,本文选择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范围不完整,特别是基建核算未纳入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预算外收入和支出。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两个独立的体系。事业单位的一个建设项目,往往集中了不同渠道的资金,有财政拨给的事业单位基建投资,还有单位自筹资金,目前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仅反映了财政性投资部分,自筹基建资金没有在基建会计账户全面反映,而是在事业单位会计的结转“自筹基建”账户或“暂存款”账户反映,造成基建投资实际成本与单位实际基建投资支出核算不一致,不利于新增固定资产的全面核算、管理,影响资产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基本建设资金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会计是基建工作的经济管理中心,既具有保障资金供应、管好用好资金的任务,又具有代表国家对资金的运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基建很少纳入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这就存在着会计核算范围不一致,不完整的状况,不仅使得上级主管部门很难掌握事业单位的真实状况,也为事业单位舞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进策略
(一)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取消行业制度,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有各种类型的会计制度,其制度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但是又存在着原则上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兼顾三类事业单位。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主体的业务性质将较为统一,因此,需要借助这次机会进行统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仍较特殊的单位和行业,可以在不违背新的统一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办法。正对之前所述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与基建会计不相兼容的状况,需要坚决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整体核算,同时为了便于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本级管理层的管理,在纳入整体核算的同时,需要设计具体的基建报表,以反映基建进度和资金状况。
(二)构建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新体系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在提供三张报表的同时,要进行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披露。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借鉴这一制度,既进行总体报告的编制,同时也进行补充报告的编制。具体而言,主体财务报告以事业单位一级财务报告为基础,增加二级财务报告的特殊项目,然后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汇总。一级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单位的科研、教学等有关财务信息,二级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基本建设、后勤等有关财务信息。需要补充的辅助财务报告包括:无形资产明细表附表,基建工程明细表附表。此外还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使用对象的不同,披露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如,对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需要重点披露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层薪酬信息、财政资金用于基建的明细。对银行等债券人,则需要详细披露整个单位的借款和负债状况,长期租赁明细等。
(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是对整个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目的是反映运作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效益,各个要素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校正、监控举措,以求获取最大效益;同时,财务分析还可以帮助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财务信息,把握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历史业绩和经济前景,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设计指标时应从以下方面完善:(1)增加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以科研教育为本,产出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和更多的科研成果,笔者认为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产出要有量化的指标。(2)增加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各单位效益情况的指标。作为事业单位的决策层,需要了解各单位的投入产出比,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将有限资源的配置做到最优化,以取得最大的效益。(3)增加有关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经营收支等方面的指标。这才能从整体上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全貌。(4)增加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净资产构成的指标。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有时会处在“较多的净资产与较差的支付能力”并存的尴尬局面,增加净资产构成分析指标,有利于决策的需要。(5)增加反映对外投资收益率的指标。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情况直接反映事业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华、严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综合)2004年第11期。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问题;完善对策
一、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财务分析对管理决策者着眼于单位长远发展,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协调,以解决单位长远、总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利用效果,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物资保证和资金保障。财务分析涉及各单位业务工作、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过程,对单位资金的纵向、横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比较分析,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分析结论表面化
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往往是用财务数据计算出几个指标,然后便开始就指标论指标、就数据论数据,最后形成的结论就是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或是减少百分之几,并不能将指标数据和数据背后的政策背景、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注意培养对财务数据中所体现财经政策的敏感性,在面对具体的收支情况和财务数据时能准确判断经济业务的遵纪守法情况,发现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分析报告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真正有用的决策信息。就现象论现象,未弄清财务指标实质,就不能反映事物真相。
2 分析角度片面化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采用固定的格式,比如今年的指标是多少,实际执行情况是怎样的,完成百分比是多少,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等等。这样的分析内容当然有它的科学性,但如果面对所有的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而言,这样固定的模式和内容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模式只是机械的分析了各会计科目的预算和使用情况,只是从财务专业角度去分析问题,没能结合事业单位当年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分项的分析。在单位领导层面看来,财务分析如果只是些会计科目的再汇总,对领导的决策工作帮助是不大的。报告的阅读对象通常是单位领导。领导希望看到的分析报告是一份站在事业单位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财务分析报告。而财务人员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与单位管理脱节。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尽可能多地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掌握管理方面的决策情况,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成为领导的参谋助手。
3 分析数据专业化
专业的分析方法固然没有问题,而且财务分析本身使用这些方法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要记住,财务分析的方法只是专业人员使用的工具,并不是不加分析的写在分析报告上让使用者难以理解。在现在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往往会充斥着大量的财务分析指标,除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的以外,还会借用一些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指标。对这些指标只是以教课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就导致非财会专业的人士看不懂财务分析报告,财务报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具体对策
1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各单位应根据管理的要求,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主管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部门、工作程序、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以及格式、财务报告报送的时间等;并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财务分析人员及时编制和报送财务分析报告。
2 设立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自2000年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有了较大的区别,并强调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刚性。因此,在财务分析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有所不同,而且应真正建立完整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指标体系。建议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分析的指标如支出增长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等,引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评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分析;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的积极意义
1.财务分析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查阅大量的财务数据、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对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财务收支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找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如预算的执行是否到位、资产是否完整、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等,并对这些异常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还能提高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
2.财务分析要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指标,保证了决策的客观性。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需要运用到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通过这些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不了解,认为会计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重点。这种把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分开的做法在实际业务中就容易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不仅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还不能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2.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人员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率等,这些分析指标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就经费自给率来说,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使用这个指标就比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更加有效。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重点应该是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即拨款的使用途径、事业支出项目等方面。这些都没有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有所体现出来。
3.财务分析重视形式,忽略实质。目前,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简单的几个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收入增长比率等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对事业单位而言没有实际用处,并且将这些指标不加分析的写在财务报告中,非财务人员就可能看不懂。同时,传统的财务报告格式是固定的,如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去年相比同期增长多少等,这些指标分析根本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也就是说,不论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是谁,都只提供一种模式的财务报告,不能做到“定制”财务报告。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财务分析是对会计核算的进一步深化,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和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社会服务组织,这就决定了其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事业单位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根据是否接受财政补贴及补贴的程度不同,我们将事业单位分为了三类,这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制定客观、科学的财务分析步骤,确定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正确的财务分析指标,只有树立良好的财务分析意识,建立健全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完善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其中,经费自给率是用来衡量单位组织收入能→←否满足日常性支出的指标,也是财政主观部门确定财政补助金额的标准;资产负债率就是反应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的资金开展业务的能力,一般用来反映资金的安全程度;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是用来衡量事业单位支出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就可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转变,单纯依靠这几项指标进行的财务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专项支出比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才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20世纪,事业单位的许多财务人员都没有接受专门的财务知识培训,缺乏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这样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就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预算编制方法、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这些财政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能及时的转变观念,对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不仅仅学会做账,还要会根据已有的财务数据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知识、审计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全方面的了解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不仅仅做一名财务人员,还要做一个具备领导者素质和视野的管理者。
总而言之,财务分析工作涉及到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不仅对监督、控制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对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只有加强对财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者与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识,才能真正达到利用财务分析提高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亚。如何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