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9728

【导言】此例“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汇总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一篇】

\[摘要\]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理性分析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笔者作为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关键。将生涯人物访谈法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生涯人物访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10203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作为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有着相似的困惑和苦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用心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较少,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成为了探索和钻研的方向。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用心投入课程学习的学生少,敷衍应付的学生多。课堂上常常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开小差,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难以形成;二是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不到位,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求职就业间出现脱节和分离。

分析其中的原因,相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强、自制力欠缺、学习不够勤奋刻苦是一个现实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许多教师为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运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授课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成效甚微。以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为例,虽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教学案例,可由于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任职工作的经历,没有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历,也没有自主创业的经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因此,第一手的案例资料极其匮乏,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二手的案例资料。而二手案例资料中的典型人物以名人或成功人士居多,他们就业或创业成功的经历,对于目前在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案例的说服力不强,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相对有限。有的教师也试图从本校挖掘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实例以充实教学案例的内容,但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跟踪访问工作量较大,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要收集整理出完整的案例资料颇有难度。

在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和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生涯人物访谈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生涯人物访谈是参与式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和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生涯人物访谈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生涯人物访谈是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当面访问、电话交流、网络沟通等多种形式对一定数量的职场从业者进行职业调研,从而获得对行业、职业和组织相关详情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职业经验有限,尤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的不同行业与职业环境不了解,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难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虽然上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但依然缺乏对职业社会的深入认识,依然无法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导致学生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生涯人物访谈是帮助高职大学生获得职业世界详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这种实践、互动、体验性的学习模式运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意义。

1) 生涯人物访谈让在校大学生获得了与职场从业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等方面的总体信息,还能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得关于求职途径、入职条件、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晋升路径、薪酬待遇、职业榜样等具体而详尽的职业岗位信息。这些信息为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衡量自身的专业实力与不足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2)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处于求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通过与自己比较中意的目标组织中的从业者进行交流访谈,可以达到从内部看组织的目的,获得对目标组织的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状况以及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不仅为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提供了帮助,也为后续求职过程中取得面试的成功增强了信心,打下了基础。

3)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有意自主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也有直接帮助。他们可更多的寻访那些与自己条件和环境相对接近的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通过交流访谈,了解成功创业者创业的经历,创业过程中曾碰到的困难、遭遇的挫折等,从而帮助他们坚定创业的决心,积极为顺利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 丰富的人脉是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生涯人物访谈则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广泛结识各类职业人,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5) 做生涯人物访谈还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培养和锻炼个人能力的最好机会。生涯人物访谈由多个环节组成,在交流访谈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精心组织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生涯人物访谈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和指导是多方面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之一\[3\]。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时,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1) 激发参与兴趣,精心设计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的开展可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涯

人物访谈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等基本知识,重点是激发起学生参与访谈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访谈活动。

自由随意安排的访谈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对访谈活动过程应精心设计和安排,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访谈活动。比如大一阶段访谈的主题可侧重于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进行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准备的信息。大三阶段生涯人物访谈的主题则可侧重于对目标组织了解和具体职业岗位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提高求职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专题生涯访谈人物活动。

一次较完整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包括明确访谈主题、寻找访谈人物、拟写访谈提纲、预约访谈对象、采访生涯人物、写作访谈报告等多个环节。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访谈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2) 选准访谈对象,提高访谈效率。在生涯人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从何处着手去寻找合适的生涯人物,教师应重点给予引导和启发。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寻找理想的访谈对象:一是抓住参与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和从事兼职等零距离接触职场、体验职业的机会,有目的地访谈职场从业者;二是通过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牵线搭桥,在已毕业工作的校友中联系合适的访谈对象。选择校友作为访谈对象的优势在于,访谈者与访谈对象有着相同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访谈对象提前入行获得的工作经验对访谈者更具启发和借鉴作用;三是利用校园招聘会,寻找机会访谈前来进行招聘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4\]。访谈人力资源工作者是高职大学生掌握企业概况,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入职条件与程序等多方面信息的最佳途径。而在访谈实践中也发现,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较其他岗位的工作者更乐于接受学生的访谈。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能大大提高访谈的效率。

3) 注重总结评价,不忘分享激励。生涯人物访谈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可以反复运用的参与式教学法之一,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访谈活动,将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做到有始有终。这包括从访谈活动开展之前的设计与组织、访谈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检查和督促以及访谈结束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最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环节尤为重要,每一次的访谈活动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大家共享访谈获得的信息,学会将访谈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并按行业、按职业、按专业分类建立起生涯人物资料库,既可供同学相互学习,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资料,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访谈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根据学生撰写的访谈报告和总结分享会上的表现,应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后续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重视活动细节,扩大访谈收获。一次成功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不仅能获得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从多方面锻炼能力和提高素养。而一次成功的访谈是由若干完美的细节构筑起来的。这些完美的细节包括:访谈前用心设计的访谈提纲;精心准备的“30秒钟广告”――一份语言简明、特点鲜明、信息明确的自我介绍;访谈过程中的守时、礼貌和善于倾听;访谈结束后对信息及时的归纳整理以及小组访谈中人员的分工合作与沟通交流等等。由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欠缺,教师对访谈活动进行全程引导和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涯人物访谈法为例的参与式教学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彩云。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6):8384.

\[2\] 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405+423.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第二篇】

威廉姆斯姐妹就像是父亲老威廉姆斯送给网球界的礼物,两人统治女子网坛已经超过20年。威廉姆斯姐妹在加利福尼亚州小镇康普顿度过童年,理查德保护姐妹俩免受外界的影响,并向她俩灌输了追逐远大梦想,立志成为世界最佳女子网球选手。

这也是大威接下来所做的。职业生涯至今,大威赢得了49个单打冠军,

22次双打冠军,总参赛场次的战绩为929胜178负。她还是7届女单大满贯冠军得主,4次夺得奥运会冠军,目前在WTA单打世界排名中列第十二位。

遗憾的是大威在迈阿密公开赛半决赛中被孔塔淘汰。有媒体报道大威与父亲分享胜利喜悦的感人瞬间,不过,更多人将她视为一位实力相对较弱的挑战者。人们不太关心大威接下来的比赛。

大威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大威都是非洲裔美国女子网球选手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一点,她的妹妹塞雷娜・威廉姆斯永远不会忘记。 大威(后)是妹妹小威的坚强后盾。

过去多年以来,无论经历职业生涯的高潮抑或低谷,小威在无数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总是坚持告诉公众,她的姐姐才是创造威廉姆斯时代的那个人。

今年1月份,小威在澳网决赛中击败姐姐夺冠。赛后,她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她,我不可能赢得23座大满贯冠军。如果没有她,我什么都不是。她是威廉姆斯姐妹存在的唯一理由。”

每当谈到威廉姆斯姐妹时,人们似乎经常忘记这一点。虽然姐妹俩年龄只相差一岁,不过,大威率先成名,为妹妹进入职业网坛铺平了道路。

虽然威廉姆斯姐妹并不是第一位统治体育界的黑人女性,但她俩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种族主义和偏见在网坛依然存在,有时甚至会有球迷为之摇旗呐喊。

今年的澳网,大威成为历史上进入半决赛年龄最大的女选手。出于对网球运动的热爱,已经36岁的大威仍然在赛场上拼搏,与职业生涯最大的敌人对抗。

人们经常忘记大威作为一名网球运动员所需要付出的勇气。她不但被诊出患有运动性哮喘,还患有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自发性免疫疾病,可引发疲劳、疼痛、肿胀和导致身体衰弱的关节疼痛。大威从未试图隐瞒或逃避疾病,她在2014年接受ESPN杂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的身体障碍。

大威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意识到我仍然可以打比,但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像个女超人那样训练和比赛了。我仍然可以参与竞争、赢得比赛,不用像过去那样给自己太大压力,挑战身体的极限。对我来说,打比赛的意义在于享受它带给我的快乐,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我都会昂首挺胸,无论比赛的胜、平、负。”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三篇】

一、样本学生访谈情况

不管对学校、还是社会,就业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第一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怎样改善就业环境、学校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而对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看法有所忽视,尤其是层次较低的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问题。质化研究专家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同时,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多以本科生为主,其次是研究生,还有大专生,故本研究共选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专生作为此次深度访谈的对象。其中男性学生18名,占被访谈学生的45%,女性学生22名,占55%。为了保证访谈的深度性,采取半开放式访谈方式,被访谈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阐述,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识职业规划;对自身所学专业及就业倾向、职业意愿的认识;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择业情况的了解。通过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毕业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模糊想法和认识的大学生有21人,占%,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有7人,占%,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学生有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但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10%。大学生是其职业规划的关键,决定着职业规划实现的成败。但目前大学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感、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计,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甚至有些学生还直接“复制”、“借鉴学习”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把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无法实现。

(二)不少毕业生自我认识片面 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只有5人即%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涉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世纪人才某资深咨询师也曾经指出,当今的职业人在分析“自我”的问题上是需要补课的,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的大学生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的测试。可见,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片面化,心理不成熟。

(三)半数以上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职业目标模糊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此次深度访谈表明:6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沟通障碍,且求职简历千遍一律,缺乏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介绍。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想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相应的兼职工作,参加过多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但其目的不过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学习技能,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四)一些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行动相脱节 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相应制定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并没有认真执行,甚至怀疑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不强。很多学生存在着如果万事俱备,我便去执行的心理,过分追求最佳计划,在规划中面面俱到,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地方高校周边的就业环境对其毕业生就业倾向有不小的影响,但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影响就业意愿,而其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和最终的就业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如何能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与职业相匹配程度,进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在就业意愿、就业倾向以及就业能力上予以提高,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一)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访谈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增强自身规划的主观意识,有效合理的进行规划,其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如下步骤: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图

(1)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就业意愿。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线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它是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最渴望达到的结果,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在树立职业理想时,大学生应该考虑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因素。因为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可能从事的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构想和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的作用。职业理想关系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选择这种职业的原因。

(2)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什么专业”、“性格特征如何”、“有无创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劳”、“身体状况如何”、“学习基础如何”等,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估,又称自我解剖,即自己通过各种信息和测评体系确定自己职业兴趣、价值观等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包括对自己思维方式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讲,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如图2)评估自己:表现自我(外貌、性别、年龄等)、发展自我(学校、专业、成绩、经验等)、动力自我(兴趣、价值观、需求)等、个性自我(性格、能力、气质等)、品德自我(进取心、责任心、忠诚度等)。

(3)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与评估。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特点、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职业越来越多、职业变迁越来越快,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评估要求大学生对“什么是最热门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任职条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分析职业的种类。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系类。其中大类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如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等;中类是根据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等相同要素划分的;小类是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二是要了解具体职位的任职资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标职业有哪些、目标职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所学的专业适合什么职位,自己可以胜任什么职位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分析。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会计有关的专业资格,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金融、统计、证券、保险、仓储等职业资格,甚至可以了解秘书、推销等职业资格。

图2 大学生自我评估结构图

(4)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种职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大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将有助于其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包括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5)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现的核心,犹如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你避开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以自我评估、职业认知和环境评估为基础,其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3~5年)和长期目标(5~10年)。当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但确定目标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至少要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且同一期间的目标不宜过多,要具体明确。

(6)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当职业确定后,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线,也可以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也可以先技术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术。因此,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设定职业规划路线,通常的职业规划路线分三个步骤进行(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自身的目标取向(通过对自己兴趣、理想、价值、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其次,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通过对自己性格、特长、技能、学历、阅历、智商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再次,确定自身的机会取向(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获得)。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因素,确定最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和最佳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图3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图

图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

(7)实施、评估、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计划变成现实的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事先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与现行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职业规划更好的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槛,肩负着引导培训学生和向社会进行人才分流的双向作用。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高校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将其与学生就业工作一起来抓,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形成学校重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局面,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当然,学校还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学校需要配备一支精通专业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不断的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推荐等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教师”。

(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各个高校应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外,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大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时刻关注就业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加强模拟式、案例式、演练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实习指导课都集中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效果较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步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规划教育体系。最后,高校要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同时,完成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当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短期的、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变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问题研究》(编号:2012-QN-40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1]-JKGHAB-0120)与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编号:SKL-2013-26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闫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雷华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7期。

[4]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5]张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生涯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59-02

生涯,这一概念是1976年由美国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帕在提出[1]。生涯规划按时间来看分为短期、中期、长期;按内容来看包括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在萨帕看来:一个人从15岁开始,高中阶段进入以后就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生涯规划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而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努力方向。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段时期对于他们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时候学生的心智基本趋于成熟,他们渴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与兴趣相吻合,以便将来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或找到一份符合理想的工作。常言道: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作为教育者有义务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并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这就要求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本调查报告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切实可行指导高中学生规划生涯做了力所能及的探讨和尝试。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选择对象是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高中生。采用集中调查的方法,按专业、班级和性别的类别调查了两个班级。(高一12班与高一19班)使用自行设计的匿名自填式问卷,两班调查问卷发下去110张,回收107张(3人缺勤),有效问卷107张。调查对象中:女生70名,男生40名,文科班62名,艺术班48名。

(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两个班全体学生的调查,把握他们关于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感知和定位,在此基础上试探他们生涯规划与高中语文资源之间关系的紧密与否,是否提倡语文资源运用于指导他们的生涯规划。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采用开放性的“高中生涯规划与高中语文资源”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2个部分: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性定义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把握和汇总,问卷内容从自我鉴定、职业关注、价值取向、生涯意识、规划行动大致5个方面和是否建议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用于职业规划(建议可以写出来)。最后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访谈法

以不同的访谈提纲针对性地对待30名高中生;2位学生家长;6位教师,5位学校行政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内容略析

(一)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之差异

1.性别之差异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宏观上把握,高中生的生涯规划差异并不是很显著。微观上观察,各因子项中的自我鉴定、职业关注、生涯意识及规划行动上,男女生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2.专业和班级之差异

统计结果来看,文科生与艺术生之间差别不大,艺术生略好于文科生。在自我鉴定、职业关注、价值取向,两个不同学科,男女生之间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生涯意识上,艺术科好于纯文科;规划行动上,重点班级好于普通班级。

(二)高中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

1.自我鉴定不明晰

自我鉴定是高中生涯规划的基石,高中生涯规划能否成功,这是第一步。所以只有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重新自我鉴定,才能最终实现个人的生涯规划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您在学习生活中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吗”的问题:%的高中生一般了解或不了解自己将来能干什么;关于“你了解自己多少”的问题回答,1%的高中生很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28%的高中生比较了解自己,一般了解及不了解的占%。另外,笔者又通过访谈渠道了解到不少高中生关于自己兴趣倾向、性格的了解不甚清楚,他们差不多只是根据主观意识,抑或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感性评价,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判断。

2.价值取向有偏颇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安逸的家庭环境(月收入20 000以上达到%)和父母关于规划的态度(57%的家庭不会讨论生涯规划的话题),所以高中生懈怠规划和执行,就是这方面的意识也很浅薄。有40%的高中生希望获得轻松稳定的职业,有%的高中生青睐薪水高的职业,13%的高中生认可个人喜欢的职业,%的高中生倾向于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业,以这个比例可以窥出高中生的价值取向: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学业或职业,无所谓选择,只要轻松高薪就好,依赖性过强,缺乏独立意识。在访谈中也发现许多的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

3.规划执行不给力

行动是生涯规划整个系统中关键的环节,是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是成功的保障和体现。但调查结果表明,有%的高中生认为实施自己的规划有一定难度,%的高中生认为几乎不能,只有6%的高中生觉得可以完成。笔者与高中生访谈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情况:相当多高中生意志力疲软,缺少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父母的宠溺,自律的放松,沉重的练习作业,还有高考门槛的巨大压力,高中生普遍行动力不强,生涯意识与规划执行基本脱节,这些一定程度都在阻碍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执行。

三、建议

托尔斯泰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指导高中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由此可见,生涯规划与人生的成功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既然有使命,就应责无旁贷承担起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通过调查,有86%的学生认为高中应该开设生涯规划的课程,有%的学生认同从语文教材或语文教师那里学到关于生涯规划的意识。笔者从这里得到启示: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如何引导高中生生涯规划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目标层面

树立目标非常重要,是源源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要树立目标无非是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都是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高中生憧憬未来,帮助他们确立并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终极目标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比如粤教版必修一里通过阅读和学习名人传记(《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激发他们向往和崇尚真理之心,此外一些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梦幻般的意境的,能不激起他们异域求学的幻想?[3]再如品尝屈原的探索精神;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情;毕淑敏《我很重要》对自己的肯定和激励;《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体验引起莘莘学子的歆羡和共鸣等。

(二)思想和行动层面

目标有了,却容易将之束之高阁或抛到脑后,不闻不问。我们需要的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和行动的持续意识。如我们可以通过《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释的“舍生取义”;庄子在《逍遥游》中推崇的“至人无己” ;荀子在《劝学》中倡导的“学不可以已”,这些思想,老师把握得当,运用适宜,总能在机械乏味的学习中给学生注入活力并提高斗志。再比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3];史铁生《我与地坛》对于自身的内省和生命的叩问……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最重要的是学会面对艰难挫折的奋起和坚持,思想坚韧,无坚不摧。

再好的规划就怕流于形式。上述所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中生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个人品性等产生循序持久的影响。一旦这些与己心灵相遇的理想与意识萌发出来,他们能放慢孜孜追求自我真理的步伐吗?这些内动力定会激发他们去闯、去搏、去成功,这就是行动的魅力。

(三)其他方式

除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资源,其他形式比如说利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单元教学,这个高中语文课改的新产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粤教版的语文教科书(调查学校所用)在这个版块学习中很注重生涯规划。其中包括活动指引;参考阅读;点击链接三个环节,系统、连贯地指导了学生如何去阅读、体验、提升。比如教材中设置的单元版块“关注社会”、“走进经济”,这个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对于高中生正确定位自己,思考未来,有效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是有益无弊。再比如“表达交流”中的活动“做一个科普使者”;“点击链接”中“调查问卷的设计”“访谈的技巧”等内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学识,转化成显现的能力。

另外,校本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知识大量迁移到语文教学中;课前三分钟的灵活运用;跟田蕴章学写字;听叶嘉莹讲诗词;听马未都说收藏;听于丹说昆曲;听易中天说中西文化;将“微博”训练成课堂上的“百字文”……生活处处皆学问,方法多样,形式百变,“草木”皆为“剑客”手中之“剑”,都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拿”过来作为启蒙、引导、重塑高中生的资源,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蕴藏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探索自己的心路历程:确定目标、自我认识、提升内涵——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承担起解决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责任和使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涯规划与中学语文教学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的内涵也蕴藏于教育者充当“灵魂的工程师”过程之中。二者紧密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为了让高中生的生涯规划之路更加精彩、亮丽,善用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甫贵。试论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J].文教资料,2010,(2).

[2]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EB/OL].http://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72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