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土木毕业总结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93396

【导言】此例“土木毕业总结精编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土木毕业总结1

关键词:毕节市核桃;扦插育苗;丰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

1 扦插育苗

扦插的定义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扦插从而形成独立植株的繁殖方法,叫扦插[2]。

扦插基质

用于扦插的基质很多,主要有土壤、沙、珍珠岩、蛭石以及水。

扦插种类

根据所选取的营养器官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叶插、茎插和根插。叶插可分为全叶插和片叶插,茎插分为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

2 核桃嫩枝扦插技术

核桃嫩枝扦插繁殖技术技术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核桃属树木嫩枝扦插繁殖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埋干和黄化复幼促萌技术,获得大量核桃黄化嫩枝插穗,在施以适宜水平的IBA速蘸处理,在合适的培育条件下成功获得核桃嫩枝扦插生根植株。2012年,笔者所在单位毕节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将其在毕节推广应用,通过使用智能温棚等增温保湿措施,对毕节市近年鉴选出的核桃优良单株进行嫩枝扦插U繁,使扦插成活率由%提高至%,年均培育优质核桃扦插苗10万株以上,对保持毕节市优良核桃品种的优良性状、形成一批优良无性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3]。

黄化复幼促萌技术

苗木选择

选用本地优良农家品种,采用芽苗砧为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培育1a或2a生嫁接苗。

埋苗

埋苗前,对土地进行深翻,捡出石粒,将土壤细碎,然后用多菌灵或3‰高猛酸钾喷淋,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最后用塑料布覆盖2~3d。12月―次年2月底,将嫁接苗平铺于苗床上,用河沙及沙壤土进行覆盖(厚度4~6cm)。埋苗时,根系位置要求淘深点,便于根系大部分放入土中,完全覆盖,同时土壤要保持湿润。注意观测幼苗生长情况,适当喷施%的尿素。当苗木达到半木质化程度并且高度达到15cm左右时,剪下进行扦插。

黄化苗木的培育

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湿度50%。当萌发的幼苗长到15cm左右,半木质化时可以剪下进行扦插。

扦插

插穗

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当苗木达到半木质化程度并且高度达到15cm左右时即可剪下进行扦插。

扦插时间

毕节市全年均可。大棚内毕节市一年可进行7~8次。从4月底―10月底均可进行。

剪取插穗

剪苗时,紧贴老苗处(半木质化)剪下。

插穗处理

修剪插穗、叶片保留3~5片,随剪随蘸,将插穗放入3000~5000ppm的吲哚丁酸和萘乙酸酒精混合液(吲哚丁酸:萘乙酸=9:1)中进行蘸根1min,即可进行扦插,即可进行扦插。

装扦插基质

腐殖土+珍珠岩、腐殖土+沙壤土等,基质既不要粘重,也不要疏松。

扦插

直插,扦插时深入绿色部分1cm以上(插入4cm以上)。扦插工作在全自动温室内进行,要求透光率60%,插棚内温度32℃以下,湿度100%(饱和湿度最好)。当扦插苗生根后,将其移出大棚,进行炼苗。开始时期注意遮阴管理,其后按常规育苗方法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管理。30d左右即开始生根。

炼苗

扦插60d左右,把生根的苗木从温室移植到露地,让苗木进行自然生长。

扦插注意事项

正确选择扦插基质

扦插基质必须选择通透性能好,不含有未腐熟的有机质、害虫和细菌的物质,常用的有河沙、蛭石、珍珠岩,松软的山土或田园土。

正确选择插条

插条应选择品种优良、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本地泡核桃嫁接苗。

确定合格的插条

一定要达到半木质化,太嫩成活率不高。

插穗处理技术

剪穗用的剪刀要消毒,刀口要锋利,目的是使插穗剪口光滑,少受病虫危害。

扦插及插后管理

插后要浇透水,扦插基质的含水量应达到50%左右,25d左右当愈伤组织形成后,浇水量应逐渐减少,以利发根,扦插苗要求的空气湿度较大,一般在80%以上为宜,一般苗木扦插生根温度为20℃左右,温度控制住15~25℃而且基质温度最好略高于气温4℃左右,这样有利于插穗愈合、生根、发芽,从而提高苗木的扦插成活率。

炼苗时应进行换土

3 丰产栽培技术

园地选择

气候条件

温度:为年均温9~16℃,极端高温38℃以下,低温-20℃以上;无霜期180d以上。

雨量:核桃抗旱力较差,抗风、涝力较强。以年雨量不少于1000mm的地方种植较好。

光照:核桃为喜光树种,对光照要求较高。一般在阳坡生长比阴坡生长良好,结果也早。但不适于高温下的强烈光照。

地形地势

本地核桃品种海拔宜1400~2200m,若

土壤条件

核桃适宜生长的土壤条件是土层深厚(50cm以上)、湿润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壤的~8的微酸土、中性土及富于石灰质的弱碱土为宜。

整地

毕节市核桃栽植一般采取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80cm×80cm×60cm。回填时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并根据苗木特点回填表土深度和注意施好底肥。对于土层浅、沙石多及贫瘠的山地要进行土壤改良,可采取换土、施有机肥及种植绿肥等方式。

栽植

栽植密度

核桃的栽植密度应根据土地条件、栽植品种和管理水平来确定。栽植密度以能够获得高产、稳产、优质且便于管理为总原则[4]。一般可根据土层、土质、肥力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密度,多采用的密度有6m×8m、5m×6m或6~7m,对于早实核桃,因其结果早,树体较小,可采用4m×5m或4m×6m的株行距。

栽植方法

施用底肥:栽植前先将表土层填入坑内深10~30cm,再将圈肥l0kg和油枯及过磷酸钙各1kg与表土拌匀后填入坑内作基肥。在较为干旱的地带,栽植前半个月每穴施用保水剂20g与细土拌匀,待充分吸足水分后栽植。

定植时间:定植时间以冬季和早春为好。

定植方法:将嫁接苗置于坑内中央,使根系舒展,苗木直立,覆盖湿润细土填充根部,踩紧后再复土至嫁接口处,再踩紧再复土,浇足定根水。栽植时嫁接口部位要保持在地平面以上,并用松土培树盘,在核桃苗周围覆盖1m2地膜。

土壤管理

除草、松土

每年耕作3次,第1次在清明前浅耕除草保墒,深度l0cm左右;第2次在6月中旬深耕蓄水保墒,除草防旱,深度20cm;第3次在秋末深耕熟化土壤,改善肥水状况,深度20cm,结合刨树盘,将杂草埋入土内。

施肥

施肥量:栽培第2~4a,可于每年3月、6月、8月施3次肥;定植第4~5a后的成年洌每年追肥2次。第1次追肥于发芽前施用,以有机肥和尿素为主,第2次追肥于硬核期(6―7月)施用,以利于增加果重和促进花芽分化,可施有机肥、硫酸钾、过磷酸钙。

施肥方法:

环状施肥:在树冠周围沿冠幅边缘,挖一条深30~40cm、宽40~50cm的环状沟施肥(幼树采用)。

放射状施肥:以树冠边沿为中心,向冠下和冠外2侧挖4~8条放射状沟施肥(成年大树采用)。

穴状施肥:自冠下面1/2处向外,均匀地挖若干施肥(成年大树采用)。

行间施肥:密植果园在果树行间树冠下面开2条沟施肥。

间作套种

果园应套种矮杆农作物,以耕代抚改良土壤。成年树果园可套种绿肥。对于未套种农作物和绿肥的果园,每年必须中耕除草5~6次。

整形修剪

定干

幼树栽植3~4a后,早实核桃定干高度左右,晚实核桃定干高度2m左右,按不同方位选留2~4个树条配置培养树冠的主枝,对于最上部的枝条要拉绳伸引开张,达到保持不同方位主枝的均势。

整形

逐年选留培养各级侧枝和分枝:在主枝选留后的2~3a内,按不同方位选留和培养各级侧枝和分枝,5~6a后冠形基本形成。早实品种培养主干较困难,故一般按自然开心形的方式整形[5]。

修剪

由于核桃树发枝量较少,处理枝条的原则是宁可多留、不要多剪,调整的常用方法以回缩为主,疏剪、短截等为辅[6]。修剪时间以秋季采果后至落叶之前为最适宜,其次为春季发芽开花后至生理落果前较适宜。

病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

核桃长足象:春季清除树冠下杂草,人工振动树枝捕捉落地成虫。6―8月,可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菊脂类药)。

云斑天牛:利用其趋光性,在6―7月份晚上用灯光在树下诱捕。5―6月成虫产卵期用石灰5kg、硫磺、食盐,水20kg,充分拌匀后涂刷树干基部,可防成虫产卵,又可杀死幼虫。

刺蛾类害虫:人工摘除受害叶进行烧毁。

主要病害

根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

枝干病:溃疡病、腐烂病。

果实病:炭疽病、溃疡病、细菌黑斑病、日灼病等。

叶部病:褐斑病、白粉病等。

综合防治方法:在休眠期(11月―次年3月)结合整形修剪,清理园地病枝及残留物集中烧毁,减少病源;刮除树干基部病皮,再涂刷5~10度的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50~100倍液;萌芽前喷洒3~5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害虫。

参考文献

[1]余刚国,杨先义,罗永猛,等。毕节市核桃优良农家品种丰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6,10(1):18-20.

[2]陈祥伟,胡海波。林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67-168.

[3]罗永猛,李永荷,杨先义,等。核桃属树木嫩枝扦插技术在毕节市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9):161-164.

[4]刘学海,李占芹,祁有堂,等。核桃良种丰产栽培技术规程[J].北方果树,2006(1):17-19.

[5]马成战。核桃的秋季修建技术[J].河北果树,1997(3):32-33.

土木毕业总结2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6-03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教学计划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的选择、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需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目前国家对于土木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生打好基础后,可以较宽地适应大土木专业内部的各个方向。宽口径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多,厚基础就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国家的要求跟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独立学院的资源有限,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使学生学的内容既深且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非常困难。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推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

从这些院校的办学目标看,其主要倾向为基础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这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土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达到国家专业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即理论知识课时适当减少,实践类课时适当增加。

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看,市场容量最大的是施工、监理岗位,而设计岗位容量较小,同时,大部分的设计单位基本不招收三本的学生。从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历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大部分的学生确实流向了施工单位。

因此,独立学院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力度,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确定,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4学年分为2个方向按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分班学习。建筑工程方向的总学时为2946学时加周实践类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安排在第4学年,时间太短。学生在第7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而无法安心学习,而第8学期又要做毕业设计无法排课,所以第4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无法有效完成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

2.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矛盾。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如果学生的课程设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太多,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或者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同国画里需要留白一样,上课不应该排满周一到周五的所有时间,应该适当减少课时以给学生留出仰望星空的时间。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合理的学时安排,是一个关键问题。

3.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需要补充施工知识而减少理论知识,而少数学生要考研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而原有教学计划尽管课时多,但对多数学生最重要的施工类课程还嫌不足;同时尽管理论课时多,但也无法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三、新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其中有些课程对三本的学生太难,有些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改变。

学时减少的课程:流体力学由50学时减少到36学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由54学时减少到45学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工程经济学由48学时到30学时,并取消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由72学时减少到5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由50学时减少到30学时;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由48学时减少到38学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由2周减少到周。以上课程合计减少了101学时,并减少周课程设计。

合并的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合并为专业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4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合并为钢结构,课时由总计90学时改为52学时,减少了38学时;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合并为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时由112学时改为84学时,减少了28学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合并为高层建筑与结构抗震,课时由总计80学时改为38学时,减少了42学时。

删除的课程:电工电子学(56)、弹性力学(40)、建设项目评估(18)、C语言程序设计(72)、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28)、桥梁工程(32),合计为246学时。

学时增加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由40学时增加到60学时;房屋建筑学由46学时增加到60学时;钢结构课程设计由1周增加到2周。以上课程合计增加了34学时,课程设计增加1周。另外,工程训练由5周改为8周。

另外,任选课里增加了考研专项,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部分专业课程放入任选课。

其课程设置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旧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泛学科选修课为810学时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主干课为420学时并周的实践课共40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选修课为44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2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任选课为306学时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新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2%;专业基础课为392学时并周实践课共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主干课为393学时并周的实践课共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为41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任选课为240学时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

旧计划的总课时为2946+周,新计划的总课时为2405+39周,其中通识课的课时不变,但因为总学时减少了,所以通识课的比例由29%略微提升到32%。其他课程大大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

2.旧计划中泛学科选修课较杂,强调知识的宽口径。新计划中改为专业基础课,去掉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科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些人文方向的课程,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很有好处,但是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人文类课程,甚至于牺牲一些跟土木专业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

3.尽管降低了理论学时,但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1]。同时也压缩了课时,这就要求选用教材时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施工类课程的学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房屋的认识并熟悉构造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增加是因为取消了钢结构设计,把简单的设计知识在钢结构原理中讲授,并增加课程设计予以消化吸收;同时把原来5周的工程训练增加到8周,这就照顾了多数学生的需求。

4.通过在任选课里增加考研专项,拓展考研需要的专业课知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应该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在第7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少而且学时较短,这样基本上把上课时间控制在10周,留出10周左右的时间可供学生进行以下工作: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工程训练(4周)、实习,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而到第8学期实习;进行考研的学生可以进行考研专项学习,考研专项可以抵工程训练的学分,而到第8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历来都有宽与专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借鉴苏联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各专业能够快速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非常专门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很少。土木专业(建工方向)本身内容多而杂,确实没有精力再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老的教学计划里课时达到了2946,而目前国家要求的上限一般为2500学时,目前总学时为2405也只是刚好达到要求而已;另外三本学院的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这也是无法设置太多课程的一个因素。

同时,从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和国内“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方法看,总的目标是强调专业知识,淡化通才教育。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经过企业的锻炼后再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是在大学就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大学毕业的文凭证书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证书[1]。这两种培养方式都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工程训练,很难照顾到专业的宽口径。另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一般采取“3+1”的培养方案,要求最后1年学生必须在工厂进行培训,即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很难照顾到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其实跟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同,那么采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再次反思,是否可以分类培养,对于一本院校(或研究型大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培养更全面、后劲更足的高科技人才。对于三本学院,其培养目标向高职靠拢,但要求比高职学得更深更精,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受制于教育部的要求,一些跟土木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必须保留,如果国家能够再放松一点要求,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使课程设置更加靠近专业本身,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土木毕业总结3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本文探讨了团队指导模式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在设计选题、组织形式和考核等环节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探索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角色转变的平稳过渡,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建应用型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2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环节。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土木工程专业口径的拓宽,传统的毕业设计从课题内容、指导模式及考核体系方面都不能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要求,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毕业设计课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范围相对较窄,题型较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轨。以建筑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16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某一多层或高层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1],设计内容不能很好地应用本科四年内学习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降低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认识的整体思维及构建专业构架知识体系的目标。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指导过程当中出现“产、学、研”脱钩现象[2],另外,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当中,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某些高校师生比过高,甚至达到1:10[3],指导老师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降低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传统的“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当中,对指导老师的监督和评价还不完善,导致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毕业设计考核体系

毕业设计的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结业工作的质量,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同时考核评定也是一种反馈、检查、评价和激励教育的检测手段。但目前,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标准掌握不严、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导致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成绩,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也不能得到正确的体现。

3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建立

为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从科研和工程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内容全面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已成为可能。

建立团队指导模式的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使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课理论知识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联系和拼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认识的整体思维,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培养工程意识,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团队指导模式的建设

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要考虑学缘结构和学科专长,教师之间的研究方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综合知识的优势。团队老师对毕业设计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集中授课和答疑,分阶段对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负责。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基于双向选择的原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确定毕业设计学生团队,选任组长,协助指导教师,负责本组的组织工作。

4团队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的教学运行

基于团队合作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仁爱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拓宽毕业设计课题范围

为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课题内容要避免单一化,从以往的结构设计为主拓宽至涵盖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及预算方面的内容,形成内容全面、整体性强、具有一定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实行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即形成自主选择为主、调剂为辅的双向选择机制[4]。为避免起始阶段的盲目性,组织开展毕业设计动员会,为学生详细讲解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设计成果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整体性认识,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加强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因此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管理体制是团队指导模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通过细化毕业设计的进度、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设计深度与规范化要求,明确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各阶段的质量标准,使设计成果能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进度安排毕业设计主要工作在第八学期进行,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关注点放在就业及考研方面,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为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前安排至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见表1和表2。加强团队管理指导教师团队中选出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团队负责人[5]。在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教师团队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所有团队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开题、阶段性成果考核、中期检查及答辩进行相互把关,互相促进。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毕业设计图纸和计算书质量要求,团队指导老师根据任务分工进行各阶段设计任务并保证设计进度,同时对阶段性设计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改革考核体系

严格答辩资格审查和毕业答辩考核工作。答辩之前团队内学生严格按照学院规定要求对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进行互查,并明确责任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合格者不予答辩。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考勤制度,完善设计阶段性成果汇报考核制度和毕业设计成果考核指标及答辩评分细则。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包括各阶段设计成果成绩以及最终答辩成绩。各阶段设计成果成绩包括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及后续阶段性成果质量加权平均来评定,通过最终答辩考核学生的整体设计思路、对专业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5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工作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实现学生角色平稳过渡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构建团队指导模式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团队合作指导模式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完善提高,改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此环节反馈学生掌握专业课知识的程度,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提供依据,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8.

[2]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3]陈春红,朱平华,封金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探索与创新[J].实验实践教学,2013(22):179.

[4]易富,张二军,赵文华。毕业去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6):19-21.

土木毕业总结4

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2009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土木毕业总结5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特点

2.考取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效果明显。*年211人毕业生中,

仅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专升被录取、考取公务员2人,合计6人;而在*年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专升本被录取、考取公务员1人,,合计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及人数明显提高。

3.宣传和激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届毕业生赴边疆、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增多,今年赴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就业毕业生共有9人,这为前三届毕业生的总和。

二、特色和创新工作

1.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了系党政领导挂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学院干部调整后,及时调整领导小组,确保*届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展专场就业讲座,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就业;毕业生实习回来系党总支书记组织了学生分别做了“正确认识自己,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政策和注意事项”、“就业状况分析及技巧”的专场就业讲座(*年11月),并要求毕业班班主任结合主题班会的形式先后开展就业指导。

3.在推荐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系部坚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为主,根据综合测评成绩高低依次推荐。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就业信息,我们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分别以班为单位,把学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政治面貌、生源地、综合测评分、专业分、名次、计算机过级、外语过级、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近20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方便了推荐工作和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需要。

4.为了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系部专门设立了就业信息公告栏,要求每个毕业班由负责任学生担任联络员,分别收集记录学院和系部公布的就业信息,同时上网查询有关硕士研究生、专升本考试、报名,供需见面会等信息,准确、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同学。

5.对少数在就业过程中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充分发挥学院班主任、教师的积极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从业务上给予学生指导,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7.全面了解、关心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的情况,分管毕业生就业的老师,能深入了解毕业生情况,至少面向全体毕业生谈话一轮,掌握毕业生综合情况,就业意向以及能否顺利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等情况。用人单位需要进一步了解时,能提供真实信息,在这方面,学院全面、准确的推荐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8.适时召开全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会,向班主任、毕业生传达学院、系部签约情况,新的就业动向、政策等。特别是对那些在就业过程中目标过高、期望值较高、就业表现不积极或信心不足、与多家用人单位有过面试而久拖不定、轻易解除就业协议等同学要分别谈话,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和意识。

四、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成,我们认识到,尽管我系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社会需求较大,但在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还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社会需求市场影响毕业生就业;

2.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志向影响就业工作;

3.加强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8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