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80372

【导言】此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优秀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第一篇】

一、外借媒体,活化课堂

在传统的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机械基础枯燥乏味。许多零件和机构变化的过程用平面的、静态的图片和简单的教学模型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摆脱这种尴尬局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很多中职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凡事只凭个人兴趣,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教者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教学辅助媒体,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老师再及时地加以巩固,这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借助媒体也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比如学生读图出现困难,想象不出图样所表达的形状时,教师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法辅导学生,并不是达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最好路径。读图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思维活动,最终理解图样所表达的内容。一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图形,用不着学生作过深的思考,这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实际效果。

二、主体凸显,讲究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教学方法不当,照本宣科,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尤其是对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如不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根据职校生活跃、好动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在教授“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时,可拿出各种模型,并配上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自己进行类型判别与方向判别,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各抒己见,兴趣高的学生自然能带动兴趣低的学生。这比单独发问甚至自问自答效果要好得多。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开展多形式的讨论,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三棱锥的教学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思考此物体是由几个点、几条线、几个面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从点开始,二点连接为“线”,线与线外一点成“平面”,多个面的有机组合即成为“体”。这样,学生在了解点—线—面—体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对学习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认识,使得知识有承接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便于灵活运用各知识点。

三、简化板书,分清主次

根据机械制图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板书设计,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些包含关系较多的内容,可通常采用层次结构式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授“联轴器的结构和应用”时,笔者使用这种板书进行提问:“说说可移式联轴器的类型”时,学生踊跃发言,效果很显著。另外教师在板书时可边讲边画,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想象和思考。比如在绘制组合体轴测图时,尽可能多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其中的各个基本体,使学生在图样和立体之间建立清晰的投影对应关系。这种形式的板书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分类及其所属关系明确,能较好地体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然于心。讲授时再结合插图,图文并茂,详细介绍每一种联轴器的结构和应用特点,效果会很好。

四、记图读图,培养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第二篇】

(一)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胜任生产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制造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同时又要补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这样势必带来在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矛盾。为解决上述矛盾必须重新整合和构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框架,同时建立起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从形式上进行课程内容简单组合,必须把具有实际特点的工程材料性能、热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拟定、机床与刀具基础等章节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技能教学上,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大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行深入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色,避免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雷同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显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体现出了高职院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实用性等特点。同时更加明确了《机械制造基础》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二)以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中心,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在当今的机械制造行业中,出现了那些最有价值的新知识呢?高等工科院校中机类、近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应当掌握哪些新知识呢?目前,数控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已进入了实际应用。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当他走上社会时,就无法满足本行业的要求,这会给他们再就业以及今后的工作造成困难。对于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而言,如果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会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也必须选取本学科中较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知识。从这一需要出发,近年来,各高校修改了机械制造基础教程的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入了纳米材料和数控机床知识及操作。例如,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基本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程序编制方法。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方面,编著者也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国家规划教材中,金属材料篇内加入了纳米材料的内容;焊接篇中,加入了焊接机器人、光电跟踪切割、激光焊接与切割等内容;切削加工篇中,增加了数控机床和自动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等。现用的教材也都包含有各种加工的先进技术介绍的内容。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面向学生,适应学生的特点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门课包罗了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以及金属切削加工等内容,学习者一般都是大一、大二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机械加工知识,所以“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殊不知,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学好这门课程不但不会有多大帮助,相反会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衔接各各部分内容和知识。例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这前,都进行过“金工实习”这一机械制造的实践课,在实习中有自己动手操作并制造简单的工件的感性知识。讲授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师,授课前应当了解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在理论课讲到相关知识时,要紧密联系金工实习中的操作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理论知识,这样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扬弃“死记硬背”。再例如,机械制造基础课中的各篇章如果各自孤立讲解,将涉及到五个专业的知识内容,繁杂而不易讲好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所以各项内容孤立设置和讲解是失败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课程中所包含的多种加工过程,加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铁碳合金,而在铁碳合金中,碳元素对其热处理工艺,铸造性能,可锻性,可焊性以及切削加工性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在各种加工方法的教学内容设置和讲授中,可以此把看起来互不相干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改善了课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衔接。

三、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第三篇】

笔者曾经先后考察过匈牙利、芬兰、奥地利、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几个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畜牧业生产发展,包括养猪业、家禽业、肉牛业、奶牛业,都是紧紧依赖于家庭农场,像北美那样的牧场在欧洲几乎找不到。家庭农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农场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成员,包括夫妻和子女,很少有雇工。一般情况下,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与家庭劳动力的供给水平相适应。二是经营规模都不大。在德国,奶牛存栏量40头以下的家庭农场占66%,生猪存栏量600头以下的家庭农场占83%。在荷兰,家庭农场平均饲养奶牛59头。在奥地利,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更小,在饲养奶牛的农场中,养牛10头以下的农户占养牛农场总数的38%,养11~50头的占55%,养50头以上的占7% ;在养猪农场中,年存栏量在100头以下的,占养猪农场总数的92%;年存栏量101~400头的,占7% ;年存栏量400头以上的占1% 。

欧洲的家庭农场经历了由农户到农场的转变

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西欧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许多农场都是兼业型农场,他们种粮、种菜、养猪、养牛同时从事几个行业,甚至有些农民是一边到工厂打工一边经营农场,农场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专业化程度也很低。这些农场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农户。20世纪90年代中期,奥地利的多数农场属于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农牧结合型农场,即使是单纯从事养殖业的农场也都既养猪又养鸡,兼业型农场依然占农场总数的70% 。2007年4月,笔者在考察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畜牧业时,访问了一个叫弗拉格纳(Fragner)的农场,这是一个经历了三代人经营的世家农场。1961年农场只有20头猪、 13 头奶牛,同时还经营几公顷耕地,当时属于一个兼业性农户。但是,40多年后的今天,该农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奶牛农场,奶牛存栏量达200头,同时还经营着104公顷的土地用来生产奶牛所需要的饲草饲料。可以说,弗拉格纳农场由一个兼业农户转变为一个专业化的农场,是在城市化和工业进程中实现的。它所在的村庄,1945年时有167个经营奶牛的农场,但现在全村只剩下他一家了,其他的农场有的转产,有的转让,有的出租,有的进城成为城市人口。弗拉格纳农场通过购买和租赁别人的土地扩大了自己农场的规模。弗拉格纳农场所经历的变化,记述了许多欧洲现代的家庭农场由农户向农场转变的历史进程。

以家庭农场为中心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欧洲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家庭农场为服务对象,围绕家庭农场而建立的。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是针对家庭农场的;科技推广体系是针对家庭农场设计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是针对家庭农场设计的;成立的各种行业协会是直接为家庭农场提高服务的。这种服务理念和制度设计贯穿于机械制造、动物育种、饲料营养、草场改良、疫病防治、粪污处理、农场管理等各个环节。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造就了具有欧洲特色的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畜牧业。事实上,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例如,荷兰和德国都是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荷兰的家庭农场在20世纪50年代,手工挤奶相当普遍,一个挤奶工一天最多可以挤 10~15 头奶牛。60年代初开始推广机械挤奶,到60年代末机械挤奶得到普及。目前,荷兰的挤奶方式正在由机械挤奶向机械人挤奶转变。荷兰在欧洲各国中是采用机械人挤奶最多的国家。欧洲各国已经投入使用的挤奶机械人总共有500套,其中,在荷兰就有250套。荷兰的农场主们一直高度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来发展奶牛业。他们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运用到奶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例如,他们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改良牛群,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饲养管理,利用现代环保技术从事奶业生产,等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07-02

机械制图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就业后的发展前途。而技工院校学生大部分是学习方面的弱势群体,底子薄,基础差,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欠佳;同时一贯以来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上缺乏信心,怕苦畏难。因此,要上好技工院校学生的机械制图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寻求一种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掌握实操技能、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应突出实用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训,适当降低专业理论深度方面的要求,实操与理论课时比例以6∶4为宜。对于机械行业的技术工人来说,“识图”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技工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而读图与绘图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好地读图,就要学会绘图,但因课时所限,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用于绘图练习。因此,应在学生掌握基本绘图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徒手快速绘制草图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从而促进其读图能力不断提高。

徒手快速绘制草图能力 国内机械制图教学普遍不太重视绘制草图,其实绘制草图具有重要意义:(1)画草图不用尺规,绘图速度快,且容易修改。(2)目前计算机绘图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大部分科研单位和工厂的技术人员都已经“甩图板”,正式图样一般都采用计算机绘制。而在创意构思、解决难题或技术交流过程中,为了快捷方便,常常通过即席画草图来梳理或表达思路;在条件受限制的场合(如车间)进行机器零部件测绘等工作,一般也绘制草图。(3)草图精确度要求不高,学生学起来有趣,画起来轻松。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欧美国家比较重视手工绘制草图。但画草图绝不是乱画图,仍要做到图形正确,线型粗细分明,字迹清楚,图面整洁。只要学生掌握了画草图的基本技法,通过适当练习,就很容易提高画草图速度。

计算机绘图能力 作为现代技术工人,应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计算机绘图不仅能促进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也为他们以后掌握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打下基础。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已在工厂和科研单位逐步推广,第四届(2010年)、第五届(2012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实操比赛也引入了自动编程。而计算机绘图是自动编程的基础,掌握好计算机绘图对于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大有裨益。

从目前出版的技工院校机械制图教材来看,内容没有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教学时不作取舍,许多学生必然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教师应本着“须用、够用、顶用”的原则,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章节作合理的取舍。比如画椭圆等非圆曲线,手工绘图一般采取近似画法,既复杂而又不太准确,而计算机绘图简便又精确。因此,对于非圆曲线,学生懂得手工画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行了。又如,传统教学对繁琐的相贯线画法很重视,而在新的国家标准里相贯线已经采用了模糊画法,因此要重点讲授简便实用的模糊画法,至于繁琐画法,只须简单介绍,学生看得懂即可。“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等内容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重复且篇幅较长,可以在不影响看懂图的基础上,大力精简。“装配图”部分的重点应放在读图上,画图可少讲精练。

采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

技工院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普遍不太理想。因此要多采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印象,从而有效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比如,三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以及三视图与物体方位的对应关系,就要使用直观教具进行详细的演示。上课时,教师可用一个纸箱、一个V型块和一个射灯做教具。纸箱的三个互相垂直面当作是V、H、W三个投影面,V型块就是被投影的物体,射灯射出近似平行的光线。用这些教具将三视图的形成和展开过程详细演示一遍,再将三个视图分别画在三个投影面上。如此,学生便比较容易理解。

机械制图教具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模型、挂图等 图形千变万化,不可能每个图都有对应的模型。这时,橡皮泥和萝卜(或番薯)就是很好的教具,教师想要什么样的模型都可以自己用橡皮泥捏成,或者用萝卜(或番薯)切割而成。在教学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橡皮泥和萝卜(或番薯)。在学习组合体和切割体画法时,或识读复杂图样时,学生用橡皮泥、萝卜(或番薯)组合或切割出相应的形体,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做中学”,学生兴趣更高,效果更好。

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画立体图 立体图直观性很强,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具,可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得出投影规律,解决组合体投影难题。学生画立体图的过程也是自己制作教具、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想象力的过程。为了快捷方便,通常画草图。笔者让学生先学画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体等基本体的立体图形。在画图过程中引导学生画比较接近正等测的草图。虽然这时学生所画的图形尚不太规范,但能够通过图形的变化表达各种不同基本体的轮廓。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立体“六方”与平面“六方”的对应关系,笔者要求学生每画一个立体图之后都画出其三视图且标明六个方位,然后引导学生画一些叠加体或切割体的立体图。由简单到复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绘图、读图时就容易辨别上下、左右、前后关系。画立体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比如,对于补画复杂物体视图或缺线的习题,如果学生单靠自己想象,很难完成,而画立体图就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一边画立体草图,一边看对应的视图,很快就能知道该怎样补画。但直观教具只是“拐杖”,目的是帮助学生“走路”,最终还要扔掉“拐杖”,独立“走路”才行。所以随着学生不断进步,应逐渐减少使用直观教具,真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基础课,所涉及内容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将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性环境之中。如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了解零件加工常识;把工人正在加工的零件与工序图作对照,使学生对图样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懂得机械制造都离不开图样;让学生动手拆、装机器零部件并进行测绘,再把自己画的图与机床说明书中的零件图进行对比;在金工实习时强化学生的“按图生产”意识,等等。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适时插入一些现实的事例。比如,讲到“机件的真实大小应以图样上所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图形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时,笔者讲了一件真实的故事:在笔者以前工作过的某个工厂,一位助理工程师绘制某种汽车螺主齿零件,虽然图形画得很规范、准确,但标注尺寸时疏忽大意,把一段本应为φ的轴外圆直径标注成φ,而负责校对和审核图纸的人也没有发现其错误,致使加工出来的五百多个螺主齿零件全部报废,损失价值四十多万元。有关责任人员受到了处分,并赔偿了10%的经济损失。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对于尺寸标注的原则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中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对比、分析等逻辑手段,提炼讲授内容,归纳、总结各种图形特点及绘图、读图技巧。比如:(1)讲到螺纹的规定画法时,教师应反复强调:外螺纹大径用粗实线表示,小径用细实线表示;内螺纹大径用细实线表示,小径用粗实线表示。若学生还是容易将其混淆,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零件本身与外部的分界线一般都用粗实线表示,螺纹的大径或小径是用粗实线还是细实线表示,就要看它是否螺纹本身与外部的分界线,若是就用粗实线,否则就用细实线。因外螺纹与外部的分界线是大径,故其大径就用粗实线表示;而内螺纹与外部的分界线是小径,故其小径就用粗实线表示。学生理解了螺纹画法规定的由来,便不会把粗、细实线搞错了。(2)对于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分析,由于种类比较多,教师详细讲解之后,学生虽然能够领会,但做练习时往往又要对照课本中的各类直线或平面的三面投影形状图才能判断习题中的直线或平面的类型。若要使学生不用看课本就能熟练判断直线或平面的类型就需要根据投影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空间直线,笔者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如下判断方法:“三斜”是“一般”;“两平一斜”是“水平”,“斜”在__面就是__平线①;“两平一点”是“垂直”,“点”在__面就是__垂线。对于平面,得出如下判断方法:“三面”是“一般”;“两线一面”是“水平”,“面”在__面就是__平面;“两面一线”是“垂直”,“线”在__面就是__垂面。根据归纳、总结,学生掌握了要点和特征,判断直线或平面的类型就轻而易举。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没有适当的教学模式就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观念在变,只有克服困难,与时俱进,以继承打基础,以创新求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

①“斜”是指与投影轴倾斜的投影线,“__面”是指正平面、水平面和侧平面中的一个投影面,“__平线”中的“__”表示与投影面名称对应的“正”、“水”或“侧”,以下类同。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机械制图(第5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孙开元,张晴峰。机械制图及标准图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孙大俊。机械基础(第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3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5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王公安。车工工艺学(第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姜波。钳工工艺学(第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8]易幸育。机修钳工工艺学(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88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