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2224

【导言】此例“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实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这5篇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高一生物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元素组成: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4

2、基本单位:氨基酸,结构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是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之处是每种氨基酸的R基团不同。

结构通式:

RO

HNCCOH

HH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NHCO)

计算:脱去水分子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空间结构千变万

化。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4、功能:

(1)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

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Ⅱ、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元素组成: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

2、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3、种类及分布种类脱氧核糖核酸英文缩写DNA组成基本单位含有的碱基存在的场所含氮碱基、磷酸、脱A(腺嘌呤)、G(鸟嘌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氧核糖呤)、C(胞嘧啶)、T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胸腺嘧啶)量存在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磷酸含氮碱基五碳糖核糖核酸RNA含氮碱基、磷酸、核A(腺嘌呤)、G(鸟嘌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糖呤)、C(胞嘧啶)、U(尿嘧啶)

4、功能:核酸是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Ⅲ、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1、元素组成:只有C、H、O

2、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3、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四大能源: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主要能源:糖类;直接能源:ATP;根本能源:太阳能

Ⅳ、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脂质分类脂肪元素C、H、O常见种类/功能

①主要储能物质

②保温

③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磷脂固醇C、H、O(N、P)/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有利于Ca、P的吸收

Ⅴ、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多糖、蛋白质、核酸是生物大分子

2、生物大分子是由多个基本单位(单体)组成的多聚体

构成多糖(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

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检测种类试剂还原糖斐林试剂颜色反应注意事项砖红色沉淀

1、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

2、需水浴加热

3、选用实验材料应颜色较浅或白色脂肪蛋白质苏丹Ⅲ苏丹Ⅳ双缩脲试剂橘黄色红色紫色可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也可将组织样液染色先向组织液中加入双缩脲A,混合均匀后在加入双缩脲B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1)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生理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态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的细胞自由水含量高)生理功能:

①良好的溶剂,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③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都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存在形式: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生理功能:

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中的含量过低会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二、细胞的结构

Ⅰ、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罗伯特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又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2、内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新细胞由老

细胞产生。

Ⅱ、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滴→取→浸→盖

2、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注意事项:

(1)先低倍后高倍。换高倍镜观察的方法:将所观察到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用转换器转成高倍物镜,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2)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

3、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较小,无核膜、核仁,没有成型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般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的不同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比较项目大小是否有成型的细胞核细胞器主要类群体),有拟核只有核糖体细菌、蓝藻有多种细胞器植物、动物、真菌(如酵母菌、真菌、蘑菇)原核细胞较小真核细胞较大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注: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

Ⅲ、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研究细胞膜成分的方法及其成分

提取细胞膜:

①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膜及细胞器膜)

②方法:放在清水中,水进入细胞,细胞胀破,细胞内物质流出,得到细胞膜。细胞膜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能识别右图

磷脂: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

蛋白质:镶在磷脂分子表面,不同深度镶入或横跨磷脂分子层

糖类: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糖蛋白

(1)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

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4、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膜和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结构。

功能:

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

③细胞膜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离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Ⅳ、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真核细胞的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细胞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脊”,内膜和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

第二、三阶段的进行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所以又叫“动力工厂”。含有少量的DNA、RNA。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中含有色素,基粒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及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转运;植物中还与有丝分裂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核糖体:无膜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Ⅴ、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核的形态结构

①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③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Ⅵ、(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

Ⅶ、辨别动物、植物细胞亚显微模式图

植物动物

溶酶体

三、细胞的代谢

Ⅰ、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比较项目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不需要需要需要不消耗不消耗消耗、甘油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氨基酸、的运输等典型例子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Ⅱ、酶的本质和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比较在不同环境下的分解序号①②③④底物10%10ml10%10ml10%10ml10%10ml温度常温90℃水浴常温常温催化剂2滴清水2滴清水2滴5%溶液2滴新鲜肝脏碾磨液现象无明显现象有较少气泡缓慢产生有较多气泡产生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1)①、②对照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即加热能提高反应速率。

(2)①、③对照说明能提高反应速率,即有催化作用

(3)①、④对照说明过氧化氢酶能提高反应速率,及过氧化氢酶有催化作用

(4)③、④对照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2、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3、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着,因而催化效率更高4、酶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一般比较温和5、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

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

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蛋白质变性而失活;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Ⅲ、ATP的化学组成及其特点

1、关于ATP的常识: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

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作用:新陈代谢所

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2、ATP和ADP(二磷酸腺苷)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ATP的水解伴随着吸能反应,释放的能量用于

一切生命活动

ATP的合成伴随着放能反应,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动物体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和植物体光合作用释放的能量。

注:在ADP和AT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循环,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Ⅳ、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右图)

概念: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和,同时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指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过程:①②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区别项目进行部位是否需要最终产物释放能量联系

2、细胞呼吸的概念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3、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

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多有氧呼吸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中,然后在线粒体需要少(未释放的除存在、里)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不需要

Ⅴ、光合作用

1、(了解)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1880年,恩吉尔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表示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证明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

叶黄素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

叶绿素a叶绿素b

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作用: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3、光合作用的过程(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和转化成储存的有机物,并释放光能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糖过程:(识别下图)

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项目光反应叶绿体基质中(1)(2)的还原[]暗反应不需要叶绿素和光,需要多种酶条件需要叶绿素、光、酶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物质

(1)水的光解{}变化

(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区别能量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ATP中的活跃化学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化成糖类中稳定的化变化能学能实质把和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则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则有机物无法合成联系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

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③使大气中的和的含量保持相对平衡

4、光合作用原理的运用

农业生产以及试问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控制温度的高低、适当增加作物环境中的浓度5、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四、细胞的增殖

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长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

Ⅱ、有丝分裂

1、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纺锤体出现;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中央;核膜、核仁消失。(两现两失)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是观察最佳时期。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失两现)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植物细胞间期前期相同点染色体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和DNA的复制)相同点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不同点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后期末期已复制的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相同点染色体的着丝点连载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相同点染色体的着丝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为0,染色体加倍相同点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不同点赤道板处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细胞膜中部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成两个子细胞

动物细胞

4、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5、辨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图示

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实线)、染色体(虚线)的数量变化

(A→B:前期;B→C:前期;C→D:中期;D→E:后期;E→F末期)

三、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1、实验材料:根尖分生区

2、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解离: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来。漂洗: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是染色体着色制片: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

3、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它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清晰、明亮,知道看清细胞物象为止。仔细观察,找到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和间期的细胞。

五、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Ⅰ、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特点:分化是一中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

3、原因: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现的结果

4、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Ⅱ、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动物克隆(多利的诞生)

注:已经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基础(原因):细胞中具有该物种的全部遗传物质

Ⅲ、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是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细胞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颜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细胞衰老;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

Ⅳ、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恶性肿瘤的防治

1、癌细胞的特征:

①能够无限增殖;

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③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彼此之间的粘着性较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2、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癌细胞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外因:

①物理致癌因子;

②化学致癌因子;

③病毒致癌因子

3、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方式:切除、放疗、化疗

高一生物知识点汇总4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激

(促进)(促进)

(抑制)(抑制)

反馈调节(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淋巴细胞T细胞

作用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高一生物专题5

1、ATP与DNA、RNA的关系

构成ATP、DNA和RNA的化学元素相同(C、H、O、N、P);且结构中都含有“A”。简式如右: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

结构特点:

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事实有: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神经元突起(树突、轴突)的形成、动物细胞质的分裂、“小泡”的形成、细胞融合、神经递质的分泌等。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有关)。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赤道板和细胞板

①赤道板是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是一个虚拟、无形的空间。 ②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的真实结构,之后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注:从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以及是否真实存在上进行辨析。

4、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个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如右图所示。

注:①不管一个着丝点是否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都是以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

②染色体在分裂间期以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存在,有利于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在分裂期以螺旋状的染色体状态存在,有利于专题2 理清易错易混 易混知识汇总 染色体的平均分离和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5、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一对染色体。

②同源染色体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联会。如人体细胞的X、Y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故也属于同源染色体。再如水稻单倍体(N)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的水稻(2N)中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也可称为同源染色体。

③同源染色体的判断:依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

④同源染色体的存在(针对二倍体生物):从细胞角度,同源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从细胞分裂角度,同源染色体存在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6、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

①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③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进行。

④如果某生物没有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则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或生物已死亡。 ⑤无氧呼吸的产物中没有水生成,如果在呼吸作用的产物中有水生成,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7、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

真光合作用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只是光合作用,不包括呼吸作用)。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制造量。净光合作用是指真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差值,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二者的关系:真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借助曲线图加以理解:在右图中,当光照强度为0时,实线表示的CO2吸收量为负值,可知实际表示的是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则虚线表示真光合作用强度。

8、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和反交

①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常用于杂交育种。

②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在植物中,自花受粉是一种常见的自交方式。通过自交可鉴定植物的基因型并提高纯合体所占的比例。

③测交:让F1与隐性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常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验证以及动物基因型的鉴定。

10、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通常先判断显隐性,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1)识记典型图例,直接确定遗传病

亲代正常,子代有患病者,必为隐性遗传;若子代为女性患病,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图甲)。 亲代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必为显性遗传;若子代为女性正常,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图乙)。

(2)熟记判断口诀,简便快速巧断定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或子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或女正非伴性。

Y染色体上,直系男子均患病。细胞质遗传,后代性状同母系

11、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的比较

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性,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其遗传物质未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无子西瓜是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由于植株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导致果实无子。

12、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将产生X或Y染色体的精子,以及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但偶尔也会出现异常精子和异常卵细胞类型,各种情况及出现的原因大致如下:

13、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凡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属于单倍体。

多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对于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还是三倍体,要从其来源上判断。若直接来自配子,就为单倍体;若来自受精卵,则为三倍体。

15、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和调查某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比较

①相同点:(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以保证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不便于分析。(3)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②不同点: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对象是某区域内整个群体;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调查对象通常是患者的家系。另外,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结果一般采用系谱图形式直观表现患病个体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如显隐性遗传、是否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等)。

16、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②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③在某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为N个,基因型(AA、Aa、aa)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n3,则A基因频率为(2n1+n2)/2N,a基因频率为(n22n3)/2N,且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

④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A、a)时,设p代表A基因频率,q代表a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2基因型频率,2pq是Aa基因型频率,q是aa基因型频率。

1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连接酶(如右图)

图中a处表示的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即磷酸二酯键。切割a处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a处的是DNA连接酶。

图中b处表示的是碱基之间的氢键。切割b处的是解旋酶;连接b处遵循的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注: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生成的化学键相同,但DNA聚合酶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而DNA连接酶是将DNA片段连接成DNA分子。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的转录;DNA水解酶是DNA分子水解成单个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在常温下能使DNA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发挥作用。

18、横向运输:是由单向刺激引起的,发生在胚芽鞘、芽和根的尖端,与植物形态学方向无明显关系的运输方式。如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胚芽鞘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如图2所示,茎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根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上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可由图3所示实验加以验证。

19、生长素与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与外界单向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常见的几种向性运动产生的机理如图所示:

注:①生长素的合成部分在尖端;②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③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弯曲情况就依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素分布来判断;④根的向水性是由于向水侧细胞中所含自由水较多,代谢旺盛,生长素由背水侧更多地移到向水侧,而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故使向水侧生长慢,背水侧生长快,从而表现出根的向水性。

20、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依两条曲线的关系判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少者为捕食者。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依最多个体数判断。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的个体数

21、腐生和寄生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有机物的营养方式。腐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中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寄生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注:从有机物的来源上辨别。来源于活的生物体为寄生,来源于死的生物体为腐生。

22、在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增减的判断

①在食物链中的分析

若某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增加,必然引起该营养级的前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减少,而其后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将增加。

②在食物网中的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那一条食物链作为分析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23、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最高营养级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注:从研究的对象上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能量利用效率则以“最高营养级”或“人”为研究对象

24、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是实验反映的客观事实。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定性表述,是对以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规律性”认识。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