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保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5815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保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保险扶贫工作总结【第一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opedazhong”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推进产业扶贫三大行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思想建设,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局上下学深悟透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一是第一时间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学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汇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等会议上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截至目前,局党组中心组学习9次、职工学习17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心。

二是第一时间安排部署重点工作。认真贯彻指示批示精神,我局将抗击疫情、灾情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加大统筹协调、加强“督”“战”推进,确保产业扶贫任务圆满完成。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春季攻势的通知》,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影响;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出台《“抓石台、促全市”推进“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统筹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制定了《2020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计划》;为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印发《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强灾后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全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了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三是第一时间出战精锐力量。局党组充分发挥统揽全局作用,统筹指导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区工作制度,分片分组指导各县区谋划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业休闲产业,帮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水平。在驻村帮扶、产业项目推进、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科学调配力量,将科级干部、中层干部、党员干部以及熟悉农村工作的精锐力量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选派3名农技人员定点帮扶局联系的贫困村,选派1名同志驻点石台县贫困村,帮扶做好脱贫摘帽工作;选派一名从事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人员深入石台县产业扶贫一线锻炼两周,详细学习、了解、督导产业扶贫工作,加深了解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政策落地情况。全局上下形成精锐力量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与财政、扶贫、商务、文化旅游、林业等部门联系,召开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全面深化产业“大扶贫”格局。

二、抓问题整改,落实“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根据市委整改方案,我局牵头整改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成效考核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视以及自查等各类问题6项,制定整改措施21条。

一是高度重视推进整改。局党组高度重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把反馈问题整改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把做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做好对标补短。3月30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周例会商讨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就整改清单逐条讨论,明确整改措施。4月8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党组会议通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池州市整改实施方案》,成立了成立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反馈问题中提到的6个牵头问题和6个配合问题。经过多轮修订,形成《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二是细化举措推进整改。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池州市整改实施方案》反馈问题中提到的6个牵头问题和6个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反馈中涉及我局整改问题向局属各单位、机关科室通报;对照反馈问题,结合“四带一自”民生工程整理贫困村、贫困户、具备条件贫困户和扶贫园区、一村一品、带贫主体底数资料,并由领导带队,深入扶贫园区、“一村一品”和带动主体实地检验帮扶成效,确保整改成效扎实可靠,群众认可。

三是巩固成效提升整改。制定长效机制2条,出台《关于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从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风险监测机制、强化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应对措施等四个方面稳健推进产业扶贫,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保障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增收;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标准和贫困户主体带动标准的通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质量,杜绝“小、弱、散”项目。

我局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工作具体,受到省厅领导高度赞扬,省农业农村厅卢仕仁厅长在《皖农交流》第59期上批示:“池州市抓产业扶贫的思路好,望各地抓好产业扶贫问题整改,务求实效”。

三、抓疫情应对,确保困难群众稳产增收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将抗击疫情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扶贫。

(一)创新举措推动带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结合疫情实际,积极推动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协调解决经营困难问题,推动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帮助贫困地区带贫主体渡过难关。为降低带贫经营主体经营成本,市农业农村局在得知涉农企业用电成本过高问题,立即联系市供电公司,争取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全市共有65家涉农企业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每度电节省元左右;建立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台账,实行领导包干,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开工复产中的有关问题,截至目前,指导586家带贫主体及时复工复产,帮助带贫主体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1359个;及时兑现2019年度市级农业产业项目奖补资金1891万元,组织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对接,协调解决企业信贷需求,在符合贷款条件下,确保“应贷尽贷”,新增小额信贷8623万元,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增收。

(二)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在符合疫情防控前提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排查摸清贫困劳动力底数,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积极引导贫困人口优先务工就业。一是积极开发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镇村保洁环卫、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临时性扶贫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二是帮助已建成的扶贫企业、园区按程序报备后加快复工复产吸纳就业。三是对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管理,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有效对接,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四是发挥好产业扶贫中林业、光伏扶贫作用,吸纳护林员、光伏管理员、护路员岗位就业作用,完善规范收益分配。截至目前,全市护林员岗位吸纳1423人就业,其中2020年新设置护林员岗位121个;护路员岗位500个,新增179个,保洁员岗位1029个,新增369个;光伏发电设置岗位1207人,新增503人;其他岗位用工1238人,新增321人。

(三)强化调度指导做好春耕备耕生产

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大农用物资调运调度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及经营主体解决问题,切实保证春耕备耕顺利推进。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印发《关于切实做好稳定水稻生产的通知》,将水稻种植任务分解到县区,筹措项目资金325万元支持早稻生产,确保早稻面积较上年提高5%以上,确保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1万亩以上。发展再生稻种植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扩大优质水稻生产,年内建设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65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尤其是青阳县,多渠道联系农资供应企业,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兽药、渔药)及饲料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运,调运种子100吨、农药40吨、肥料万吨,调运饲料 840吨,优先供应贫困群众,满足春耕和农作物种植需要。二是切实抓好蔬菜生产供应。加强对“菜篮子”生产情况摸排,准确掌握了在地蔬菜种类、面积、产量和畜禽存栏量,为政府开展产销调度、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安排和调整菜篮子产品生产布局,适当增加叶菜和速生蔬菜生产,保障蔬菜供应;因时因地指导菜农加强田间管理,落实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疫情期间,全市“菜篮子”产品供应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价格总体平稳。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政策和措施,从财政金融、土地审批、项目立项、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鼓励现有规模养殖企业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情况下新建、改建基础设施扩大产能。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温氏集团、牧原实业、天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米农牧科技投资公司等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全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

(四)多措并举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针对今年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多渠道多举措帮助贫困地区采取畅通运输、对接市场销售终端等方式解决农畜产品销售,努力确保贫困户不因疫情减产减收。一是开展消费扶贫。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池州市消费扶贫送暖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消费扶贫直播助农”网络直播活动,市政府副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全市农特产品代言。针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茶叶滞销问题,我局发起倡议《“助农购·家乡茶”倡议书》,在池州人网和开设“助农购·家乡茶”专栏,及时我市茶叶滞销信息,帮助销售。“五一”期间,我局和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五月去哪儿*池州乡村游”消费月活动,分三批次发放1000万元乡村旅游消费券。二是加快扶贫产品认定。全市已认定并通过国办公示扶贫产品37个,各县区已申报待审核144个。三是帮售农副产品。通过积极对接大型超市、在杏花村大市场设立免费摊位和协助办理区内运输通行证等措施,帮助带贫主体销售蔬菜、禽蛋等农产品吨;与多家企业、学校签订消费扶贫合作意向书,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设立扶贫专区专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优先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助力实现积压农产品清零。

四、抓灾情处置,防止受灾群众致贫返贫

据统计,7月份以来,我市因洪涝受灾建档立卡贫困村5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235户,受灾贫困人口6431人。产业发展受影响贫困户1780户、5297人,受灾农作物亩,损失金额万元,因灾绝产农作物为公顷 ,损失牲畜31896只。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部解决因洪涝产业发展受影响贫困户的问题。

1.积极开展生产恢复。汛情发生后,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快速行动,坚持从查灾核灾、技术服务、恢复生产、产业项目重建和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对贫困村和贫困户优先安排,最大程度地降低洪涝灾害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影响。全市投入救灾资金736万元,组织救灾种子、农药、化肥、消毒药械等投入抗灾救灾一线;市政府紧急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购买救灾种子10万斤,优先满足贫困村、贫困户生产恢复需求。各县区按照“以秋补夏、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重点指导贫困户开展生产自救,做到指导全覆盖。东至县对受灾严重的贫困户,开展补耕补种补养的,安排二次享受到户奖补资金,同时还可以继续申报2020年第三批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支持贫困户增收。

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一是及时争取上级支持。7月9日,市农业农村局专程到省农业农村厅汇报灾情及农业生产救灾情况,争取省厅第一批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98万元。二是配合保险部门做好灾害的查勘、定损、理赔和受灾农户的安抚等工作,建议保险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对受灾贫困户实施理赔。目前全市所有产业发展受灾情影响贫困户做到全部清零,保险机构在第一时间开展理赔,赔付产业受损建档立卡贫困户482户,赔付金额万元,做到应赔尽赔快赔。三是及时谋划灾后修复项目。重点围绕水毁农田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两大类分县区谋划了灾后修复打捆项目8个,总投资亿元。

3.积极帮售农副产品。7月份以来,石台县组织全县机关、学校和企业,采购已成熟待售的水果蔬菜,有效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降低农户灾后损失。贵池区、青阳县依托淘宝、京东、益农社等线上平台,帮助受灾农户销售农副产品550吨,销售额达1300万元。同时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带贫作用,内联受灾群众、外联省内外市场,目前已签订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副产品销售合同98份,订单采购1500吨,价值4520万元。

五、抓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三大行动

我市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为目标,以引导支持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四带一自”深化行动、“一村一品”推进行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

2020年,我市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投入财政资金9211万元,建成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74个,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主体586家、带动贫困户11394户,引导10635户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完成各项任务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卢仕仁厅长在《皖农交流》第98期上批示:“池州市率先完成民生工程任务,值得肯定”。

1.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园区,打造产业示范典型。将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驻园区,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2020年,各级财政投入万元支持全市74个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建设。截至目前,所有园区建设已完成,其中贵池区16个、东至县22个、石台县20个、青阳县18个。

比较典型的有:青阳县乔木乡金银花(套种九华黄精)种植园区一期总投资2500万元,规划种植金银花3000亩,套种九华黄精2500亩,是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原料供应基地。园区建设流转农民土地2000亩,年租金72万元,平均每年约需用工60000人次,累计促农增收600万元左右,尤其是优先安排200个就业岗位面向贫困群体,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以上。此外,该园区积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乔木乡凌塘村将原有扶贫车间入股园区,每年分红万元。

2.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减贫激励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等联结紧密的带动方式,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带贫主动性。今年以来,全市89个贫困村都建立或引进1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主体586家,带动贫困户11394户,其中务工就业带动贫困户1422户,土地流转方式带动2408户,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4652户,订单生产方式带动2912户。

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集黄精种植、收购、加工、经营为一体的市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公司建成黄精种植基地3000余亩、黄精种苗育苗区200余亩、黄精交易市场一期5000平方米。公司年加工黄精3500吨,2019年销售额6600万元。公司直接带动50户贫困分红,年分红50万元;2020年,公司申请抱团发展项目资金420万,带动620户分红收益,申请产业到户奖补项目,带动205户贫困户黄精种植402亩,并负责收购。公司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常年固定吸纳15户贫困户务工就业,月工资收入2000-3000元/人,临时务工贫困户45人,年人均收入7000元,同时公司流转村集体山地6000余亩,支付村集体30万元/年。

石台依然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征红先后筹措千万元,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和清洁化标准生产车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来发展茶产业,直接带动周边农户30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参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企业共流转贡溪村贫困农户茶园2313亩,村集体茶园200亩、黑木耳基地300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在茶叶生产与加工环节,优先保证贫困户就业,吸收28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劳务收入在100元以上。多年来,杨征红始终与乡亲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已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徽姑娘。她先后荣获2019年国务院脱贫攻坚奖候选人、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省脱贫攻坚突出先进个人等荣誉。

石台县七都镇二宝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探索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拉动、村与村联动、科技培训推动、塑造品牌驱动,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据统计,2019年二宝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发放贫困户土地租金30万元,实现贫困户每亩增收5000元,贫困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年增收4000元,帯动8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东至县返乡青年阮贵阳投资200万元创办新时代家庭农场,种植中药材、菊花、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农场现有菊花基地面积300亩,有40位村民在此务工,其中贫困户有10多户,在生产高峰期每天有近100人在此就业,年支付工资约100万元。

3.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实施政策奖补,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本村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项特色种养实用技术,达到“人有一技之长”要求。今年以来,发展自种自养贫困户10635户。

东至县泥溪镇贫困户柏家有2014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在村两委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开始尝试种植烟叶,当年实现烟叶纯利润达5万元。2019年,柏家有和朋友合伙种植烟叶80余亩,水稻200余亩,林间散养土鸡400余只,并跑起了“毛竹”运输。一年下来,不仅个人增收14万余元,还带动8名贫困户就业,其中有2名固定工人年收入达2万余元,成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咖”。

石台县仙寓镇碧潭村贫困户曹立新,全家2口人,因母亲生病被评为贫困户,该户开创了碧潭村种植木耳的先例,于2017年脱贫。2019年,曹立新木耳种植规模达到3万5千棒,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并带动全村木耳种植规模达到了30万棒,带动贫困户及普通群众120人左右,累计帮助贫困户创收60万左右,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建设

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稳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参与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支持依托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全市89个贫困村达标“一村一品”24个、创建特色农业品牌14个。

东至县官港镇横岭村,2014年未列入贫困村时,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党支部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反复讨论酝酿谋划出了“一村一品(茶叶)”为方向的发展路径。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先后建立了北岗茶叶合作社、岭源农家乐,以入股分红方式投入到北岗三德茶文化有限公司建设,现如今村集体经济增收达9万元。

青阳县酉华镇宋冲村成立旗杆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产业,带动贫困户近40户,平均每人增收2500余元;引进浙江客商规模化种植安吉白茶,带动8户贫困户务工,年均收入3000-4000元;30余户贫困户自家种植茶园,既享受扶贫政策产业补贴又可以自家采摘茶叶出售,人均收入1500余元;2018年村集体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5余万元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制茶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租赁给浙江客商,2019年又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万,添置了两套制茶设备,推动村集体年增收达8万元以上。

(三)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

我市坚持把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和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积极性作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合理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一是实施到村项目。2020年,全市投入财政资金3364万元,实施到村项目75个,覆盖70个贫困村。2015年以来,全市89个贫困村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475个,总投资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实施到村项目个,投资万元。二是实施到户项目。2020年,全市已投入资金5114万元,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到户项目总数万个,到户项目覆盖万户,其中自种自养项目10635个、土地流转项目2621个、务工就业项目1002个、入股分红项目5954个。以青阳县为例: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1亩以上,露地蔬菜1亩以上,按每亩1000元给予奖补;种植食用菌1000棒以上,每棒奖补元;养殖家禽(鸡、鸭、鹅等),要达到50只以上,50-59只补助500元,60-69只补助600元,依此类推;养猪3头以上,按每头400元奖补;开办农家乐,每户补助2000元等,还有发展渔业产业、林业特色产业奖补。

六、抓收益保障,着力加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

我市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做到防范“四个风险”,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

一是防范产业选择风险,强化产业选择指导。发挥驻村工作队、产业指导员、贫困户帮扶人、村两委干部作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实际,帮助贫困村谋划到村产业项目,帮扶贫困户选择实施自种自养、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项目。发挥贫困村贫困户的土地、设施、设备、资金等自有要素增收作用,对粮、棉、油大宗农作物和市场前景不明朗、产业风险度较高的,一律不得列入产业扶贫项目库。

七井山蜿蜒于石台县东北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农民就已经开始高山蔬菜的种植。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导致土壤酸化、病虫害泛滥的恶性循环,大批农民失去种植信心,纷纷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居高不下。2012年以来,在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地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种植的辣椒病虫害少,品种产量高。至2019年,七井高山蔬菜种植规模达1000余亩,年产2000吨,产值1200万元,仅高山辣椒一项,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为当地65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使该地贫困发生率由%降至到零。

东至县大渡口镇安全村,以前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从2018年开始,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结合安全村的村情和靠近安庆市区的地理条件,发展大棚蔬菜项目,推行“农业+”模式,各级财政先后投入110多万元发展到村产业。目前安全村蔬菜基地规模达160亩,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11万元,带动了15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年人均收入不低于5000元。安全村大棚蔬菜基地,不仅种植蔬菜,还种植了草莓、黄金瓜等瓜果。每年在果蔬上市时,吸引大批周边游客到基地采摘,在采摘的同时,游客还会购买村内贫困户其他新鲜的农副产品,带动增加了贫困户的销量,让贫困户额外增加了收入。

二是防范生产技术风险,强化生产技术服务。针对贫困户养殖技能缺失问题,全市13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和530名农技人员对所有贫困村和自种自养贫困户做到全覆盖入户指导,已培训自种自养贫困户11098人、村“两委”干部584人、驻村扶贫干部197人。贵池区开展贫困群众春管春耕指导服务工作获得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和报道。

保险扶贫工作总结【第二篇】

为深入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防范贫困人口新增风险,按照区委主要领导要求,区扶贫办对贫困边缘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帮扶举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贫困边缘户情况

截至目前,我区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X人,分布在驻14个村,其中大多为因病、因残致贫,自我脱贫能力差,家庭经济条件薄弱,无劳动能力,还有一些农户处于贫困临界线边缘。做好贫困边缘户帮扶工作,是坚决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不仅事关脱贫攻坚整体成效,更事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但这些贫困边缘户的界定标准,目前上级部门并无明确规定,依据我区实际情况,建议界定为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家庭无劳力等特殊群体;因病、因学等大额支出造成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接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困难农户以及其他应纳入的农户。

二、农村贫困边缘户界定

贫困边缘户的确定严格按照“农户申请、入户核实、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规范操作。

(一)非贫低收入户。即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不享受扶贫政策,但家庭收入较低、贫困发生风险较高的农户,以是非建档立卡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为重点,划定预警监测线(暂按当年低保标准掌握),以“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为参考,参照贫困人口识别程序、方法,建立防贫台账。

(二)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即已脱贫但脱贫成果不稳定、持续稳定增收能力不强的脱贫户。对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在脱贫攻坚期内继续享受各项扶贫政策措施(不含最低生活保障等行业部门明确要求动态调整的政策)。同时,划定防贫保障线,以退出验收时核定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年国家脱贫线的倍为基本标准,纳入防贫台账重点监测。

(三)其他农户。对遭受自然灾害造成收入骤减、家庭突遭重大变故造成支出骤增等情况的农户,参照以上情况纳入防贫台账监测范围。

三、农村贫困边缘户帮扶举措

通过实施贫困边缘户扶持政策,使全区贫困边缘户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保持稳步提高,不增加新的贫困人口,促进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一户都不落”。

(一)实施精准防贫保险项目。积极探索精准防贫机制,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财政拿出资金作为防贫保险金,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区农村贫困边缘人口购买了防贫保险。保险金“多退少补、余额结转”,主要保障因病、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

(二)突出产业就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边缘户给予政策、技术等必要的帮扶措施。对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边缘户,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提供就业岗位,或通过开发辅助性岗位实现就业。

(三)激发内生动力。注重防贫帮扶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同精准扶贫脱贫有效衔接,激励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有效降低致贫风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能力。

保险扶贫工作总结【第三篇】

xx行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将金融专业与社会痛点结合起来,带着金融的思维和深厚的情怀开展扶贫工作,不断加大电商扶贫、信贷扶贫、捐赠项目、定点帮扶的投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我重点就做好高质量扶贫攻坚工作谈几点意见。

当前,能否如期完成扶贫攻坚的各项任务目标,已进入了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在这一过程中,全行上下要高度关注扶贫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我行扶贫特色产业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押品的信贷措施的落地还有待于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基于贷款项目风险、承贷主体信用风险和贷款的财务风险等原因,扶贫贷款风险较高;在业务开展中,因利率倒挂和利差补贴不到位,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扶贫贷款的风险;基于扶贫贷款风险的客观性、多重性因素,扶贫融资所投入的项目一般建设周期较长,回报率较低,扶贫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足;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及人文环境脆弱,贫困户数和人数较多,定点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等。

因此,我们在下一步抓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从合规的角度确保扶贫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政策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刚才行长已经作了深入的阐述,全行上下要严格按照分行党委的要求,把扶贫工作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提高政治站位,学懂、吃透、弄通党中央、分行党委关于抓好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作为指导我们推进扶贫工作的指南,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推进扶贫任务的同时,做到“三不”,即违背政策的事不做、不合规的业务不做、不该赚的钱不赚。

二、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构建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把扶贫质效放在首位,做好“三个坚持”:坚持把扶贫与普及金融知识相结合,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素养,为我行培养良好的农村客群;坚持扶贫与普惠金融相结合,推进三大战略的实施,切实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金融服务;坚持扶贫与完善把优化总行扶贫工作机制与全系统协调推进结合起来,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只有在推进具体工作中落实长远打算,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聚焦扶贫短板,靠实脱贫责任,全面落实普惠金融战略,创新定点帮扶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一是要把风险意识和合规理念贯穿到扶贫信贷的准入、授信、投放、使用等每一个环节,既要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鼓励扶贫资金投放,也要坚决防止不计风险盲目进行贷款授信或者违规发放贷款现象的发生。二是对扶贫项目要强化管理,强化对项目的监管,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扶贫,采用“贷款+监管”的模式有效降低精准扶贫贷款的政策风险。三是在发放扶贫贷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贷款和主体的准入条件的严格要求,对参与推荐贷款的政府部门或组织,注重发挥其风险关联体的作用,落实扶贫贷款监督、清收、追偿的职责。坚决杜绝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不顾风险、不管质量盲目发放精准扶贫贷款。四是要准确把控扶贫信贷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加强监督检查,严禁扶贫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确保不形成新的风险隐患。五是要用绣花的功夫实施金融精准扶贫,精打细算,用活用好扶贫资金,确保用在关键;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让扶贫工作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保险扶贫工作总结【第四篇】

一、党政主导抓落实

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地带,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有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两个“国字号”品牌。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4乡4镇1个街道办,102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现有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11228户34046人。

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党政要作为,银行要担当,基层组织要发力,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有关精神,着眼在宁夏中南部地区率先高标准脱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定位,将金融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先后7次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扶贫工作。相继出台了《盐池县金融发展规划》《盐池县加快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构建金融扶贫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二是金融机构聚力攻坚。全县5家金融机构抢抓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机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与评级授信相结合,解除了银行后顾之忧,确保了扶贫小额信贷六个政策要点全面推广落实。三是基层组织示范引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知晓率低是制约金融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以“强龙工程”为抓手,坚持党建带扶贫,探索建立党员“1+1”、“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助贷扶贫模式,把支部建到金融链、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水平,真正把基层党建与金融扶贫拧成了“一股绳”。我县大坝村党支部积极协调2家龙头企业发展黄花订单收购、连片承包、加工销售,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种植黄花,2016年,亩均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厚植诚信强支撑

脱贫靠产业,产业靠金融,贷款靠诚信。盐池县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一起抓,“扶贫先扶志”,把提高贫困户诚信意识、增强内生动力、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作为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的“总开关”。一是创新“631”评级授信系统。建立了全区首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改变原有评级授信标准,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诚信度占比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家庭收入占30%,基本情况占10%,即“631”模式。2016年特别将60-65周岁和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

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额度,发放“金扶卡”,A级可贷10万元以上、B级5-10万元、C级2-5万元、D级2万元。农户一次授信,3年内随用随取,不用时不产生利息,有效降低了贷款门槛和贷款成本。二是积极构建“四信平台”。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所有农户,建立了全区首个乡、村、组、户信用评定系统,按照“1531”的比例(即精神文明10%、信用情况50%、家庭资产30%、基本情况10%),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由低到高分为A、A+、AA、AAA四个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在J款项目支持等方面享受的优惠越多。目前,全县已评出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60个、信用组320个、信用户万户。守信才能发展、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群众共识。

三、产融结合促增收

盐池县抓住国家实行金融扶贫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与信用社、农业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进行衔接沟通,以滩羊、黄花、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纽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撑。一是瞄准产业落实贷款,促进产融结合。2016年初,结合干部包户扶贫工作,安排3778名干部,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制定金融助推产业发展计划,积极协调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存栏滩羊基础母羊达万只,种植黄花2814亩、小杂粮万亩。同时,县委、政府出台了10个“菜单式快捷扶持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补贴,确保他们依靠特色产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创新实施融资撬动,助力龙头企业发展。县政府牵头成立了融盐扶贫担保公司,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引导社会融资入股亿元,形成3亿元的担保基金,撬动银行30亿元的信贷资金,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池”,解决参与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定向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企业+贫困户”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协调银行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给予信贷优惠支持,鼓励发展“企业+贫困户+基地”和“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把贫困村作为种养殖基地或成立合作社,由企业向银行获得贷款授信,委托银行为农户发放贷款,实行“订单式”种养。这样,企业有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来源,农户也不用担心销路和亏本,实现了良性互动。仅中民融盐扶贫担保公司一家企业就向850户农户贷款亿元,户均贷款万元,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四、风险防控做保障

为了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盐池县把风险防控放在重要位置,围绕贷款“有需求、贷得出、能收回”,完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网络。一是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研究出台了《盐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与涉农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向各银行整合注入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银行按1::10的比例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因重大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偿还的,由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按7::3的比例分担。二是严把评级授信关。明确评级授信对象为有发展意愿、有创业能力、有产业项目、有良好信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台了贫困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一次摸底、四级评审、两轮公示”(“一次摸底”即由扶贫办、金融机构、乡村组成评审小组,对贫困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四级评审”即由行政村、县扶贫办、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逐级评审;“两轮公示”即村两委公示、金融机构公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惠及真正需要贷款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是强化金融信贷监督。创新建立了“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平台,将贫困户信用评级、贷款情况、银行放贷情况等及时录入系统,实行扶贫贷款周统计、月通报、年考核制度,由扶贫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对贷款进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合力防控信贷风险。

五、保险跟进兜底线

盐池县采取“政府+商业保险”的模式,筹资2200余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了“扶贫保”,通过制定“一揽子”保险计划,提供“菜单式”服务,提高保险额度、降低保险费率、拓宽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的致贫返贫问题。

一是量身打造了12种扶贫保。采取“2+X”菜单式扶贫保模式,即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意外综合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个基本险全覆盖,同时开发包括滩羊基础保、农业风险保、金融信贷保等多个险种供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择,既兜住了因病因意外返贫的底线,又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保驾护航。二是实行最低保费、最优保额。宁夏人寿保险、人保财险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低保费、高保额的特惠政策。三是先行先试,严格监管。2016年先试行一年,年底核算各项产品收益,按照保本、微利原则进行考核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保费。

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险保费全部由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买单补贴。比如对患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医保正常报销后,剩余费用再按60―80%比例给予报销;对滩羊肉价格低于保险预期收益每斤20元的,按照保险约定给予赔偿。尽管2016年我县滩羊肉价格出现波动,但滩羊肉价格保险让贫困群众滩羊饲养量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贫困户发展滩羊养殖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目前,我县已在全区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险全覆盖,2016年扶贫保险理赔金额达万元。

六、改革创新破难题

盐池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创新运用国家和自治区金融扶贫政策,切实破解了困扰扶贫小额信贷的难题,对“穷人”贷款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了盐池答案。一是通过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机制,提高诚信度占比,将60-65岁身体健康和非恶意“黑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定制了“金扶卡”信贷产品,免担保免抵押即可贷款,破解了依靠诚信贷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和60周岁以上及非恶意“黑名单”贫困户无法贷款四个难题。二是县财政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与银行合作按照一定比例捆绑放大,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发生贷款风险由政府和银行按7::3分担,破解了金融信贷员尽职免责难题。三是由党委、政府组织,人行、扶贫办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制定出台了《盐池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办法》,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共同评定、共同J可、共同应用,通过数据共享,推动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破解了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共建共享和农村金融贷款精准统计两个难题。四是对有贷款意愿、有发展能力和一定还贷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的贷款,按照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进行放贷,财政扶贫资金给予基准利率贴息,5-10万元的贷款,县财政对基准利率上浮部分贴息,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贵的难题。五是把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纳入全县“五通八有”基础建设,协调金融机构在8个乡镇新设立便民服务网点14个、便民服务终端193个,实现了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推广使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转账、还贷、清息、缴费等业务,破解了偏远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空白的难题。六是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因病因灾致贫比重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通过与驻地保险机构合作,在全区率先创新推行“扶贫保”,实行菜单式推广,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选择,县财政及时跟进补贴扶持,为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设立了“防火墙”,实现了“脱贫路上零风险”,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发展中因病灾、因市场价格波动返贫的难题。

现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已经成为盐池县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盐池县率先在全区全面推行扶贫小额信贷,率先在全区对贫困户评级授信并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区进行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率先在全区完成贫困户贷款全覆盖,率先在全区筹集注入风险补偿金,率先在全区完成金融扶贫精准统计和信息共享,率先在全区推行“扶贫保”,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的难题,在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新路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25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