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47488

【导言】此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精彩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第一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加强朝着现代化、开放化的方向进行探索,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独特的特点,要激发和培养这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量,就要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介于学校人和社会人之间,特别是新生,他们刚刚离开家,渴望得到自由,得到认可。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好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社会的规范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中学以前的教育都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过于自我,因此,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而言,创造性地构建心理模式是工作的重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为这些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但目前各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咨询治疗,忽略了对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在各高校中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都是通过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个体咨询的情况通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才会出现,针对这些个体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会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防御机制以及实施的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但是这种个体心理咨询的对象范围比较窄,并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展开。(2)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人员主要由心理人员、心理学教师以及相关的医务工作者组成,通过在高校的学工部挂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思政工作展开,这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辅导人员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当然也就不是很理想。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离不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配合,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主要包括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其中在积极体验方面的满足、善良、乐观、自信、上进等因素都对大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情况的有效开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对于自我认可、满足感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积极的人格中通过积极的利己意识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之间的协调,达到自我满足与服务他人之间的平衡。因此要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激发学生积极能量,学校可以增设一些关于学生积极能力开发的课程,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择性地以大学生沟通、大学生指导以及大学生未来规划等课程作为辅导性的补充。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他们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不仅能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能够培养积极的情绪。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人才,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他们前来就职。另一方面,高校学工部或者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为员工授课,夯实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这些辅导人员提高在困难面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展开,通过激发教学团员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及时、自主地学习心理学专业最新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教学。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团员之间互相学习、竞争,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有效地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支优秀且专业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下培养良好的积极心理,也需要高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时空,2012(0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第二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对策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所以,详细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奋发成才、追求进步、渴求知识。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心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恐惧、焦虑、神经衰弱、强迫以及抑郁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需要面临求职就业、理想、专业学习以及人生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选择轻生的大学生连年增多,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经不住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冲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总是沉溺于玩游戏、看小说,致使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总是迷恋于虚拟世界,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致使产生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第三,情绪起伏大,变化无常。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入深渊。一旦遇到幸事,就会立刻开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抑郁心理;第四,就业心理困惑。很多学生在择业中过于急功近利,不想努力奋进,只想一步登天,致使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第五,缺乏坚定的意志,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压力。从目前来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不断奋进,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大学生的压力,让大学生时而感到前途渺茫,时而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在网络时代下,各种信息良莠共存,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缺乏正确分辨信息的能力,使理论与现实产生矛盾冲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校园环境的影响。步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这种能力,对集体生活还不能完全适应,进而产生一定的压抑心理。除此之外,与中学相比较而言,大学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感到挫败,进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们的地域不同,习惯不同,观念不同,所以他们的在交往中必然会引发冲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压力,很多父母都期望子女越来越好,致使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经济困难的压力,有些大学生的家境并不好,他们会选择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和学习,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多于其他大学生,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3.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才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刊、学报、广播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其次,高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周)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高校还应当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以此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要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还需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高校应当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通过开设咨询网站、心理门诊、咨询信箱以及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倾诉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让大学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第三篇】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加快,高校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综述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而找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一些创新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措施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等问题,虽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以改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期,有关部门对某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1]。调查结果如下图。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图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学习动力。目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而学习,而在学习中体会不到乐趣,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2)学习目标模糊。每个学生都匆匆的行走在自习室的路上,但当问起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时,却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很多同学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大多学生的目标是“不求精耕细作,只求考试过关”。(3)学习成绩不理想。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差的学生并不多,但是他们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其成长。

情绪问题

学生成功要有稳定的情绪状态,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大学生表现出很多亚健康的症状,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这些不良情绪有:(1)抑郁症。表现为心中情绪低落,常伴有身体不适、缺乏睡眠等。(2)情绪失衡。高校学生的社会情感强烈并且丰富,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易于波动。

人际关系问题[2]

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地方同学的生活习惯不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都受到父母过多的爱护,使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经常需要与他人合作,这势必会对一些独生子女造成困难。在大学中,很多学生为了打发时间和逃避孤独,去谈恋爱,但是谈恋爱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而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则最终会诱发心理危机。

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将大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存在如下两个问题:(1)生活自立能力差。尽管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但是目前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目前的大学生都出生在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条件变好,大多数学生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在大学中,当他们面临来自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挫折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处理。而在毕业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心理准备不够,无法承担由此产生的挫折。

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心理,文化,专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制动性有很大帮助”[3]。2005年9月,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研究及评价等。由此反应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4]。

心理健康教育正陆续开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变革也日渐增多,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成长过程遇到更多更为复杂的问题,成长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更多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多,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不少高校已经进行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清华大学于1988年正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教育部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高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有所加强

各省市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通过诸多途径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培训,例如:举办专业培训班,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及专业,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健康教育咨询师等。各高校对健康咨询师的标准加高,只有通过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的人方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也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要求各高校按照1:2000来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各高校也根据要求进行了专业咨询师配备,因此: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已经有所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或组织相继成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国家的大力关注,并由此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1年9月以后,至今培训了数千名学员,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基本设置了地方性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以及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备案,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应的专业,从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目前各省也响应了国家政策,成立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已经得到了政府和国家的肯定,并被列入到国家大学生培养计划中,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和系统化起来。

3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主要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同,某些高校认为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应取消思想教育课。在这种思想引导下,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教育,这样就会泛化心理健康教育;要么用思想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过于简单,只是灌输道理和说教来解决学生焦虑、抑郁、厌世等心理问题,这样只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现在,高校都安装了校园网,校园周边也有很多的网吧,我国大学生随之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者者将之称为网络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上课走神等症状。在大学中,学生会产生网络恐怖、网络上瘾、网络恋爱、厌学逃课等问题,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网络结合起来,把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工具。

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包括德育教师、心理学教师、 医务工作者等。近期,对北京等地高校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5]。根据下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队伍中大多数人不是心理学专业,不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测量技术,也不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而心理健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如果不懂心理咨询的知识,则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产生伤害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应该具有如下素质要求:(1)职业道德高尚;(2)品质优良;(3)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教育形式上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和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发展,家庭成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将影响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当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庭成员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校园的界限,延伸到到家庭,延伸到社会。

4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大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教学计划,但是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版本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和现在的社会发展同步,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和缺乏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都过于模式化,至使学生越来越讨厌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点面结合、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第四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mai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and skilled talents. Concrete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lesson construction,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engag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new way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越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育部、卫生部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近些年,各高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高速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更好地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有效地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高职教育中一项迫切任务。

1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是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能够跟上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节奏,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今后顺利找到理想职业,有助于迅速融入和适应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始终拥有积极健康、奋发进取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抗压耐挫、抵抗诱惑、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学业方面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凳蔷过全国统一高考,未能进入理想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些学生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心理上无法接受,不能正确面对高职院校的学习与生活。再加上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相比完全不同,不再是老师监督下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的自主式学习,部分学生因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跟不上教学进度,以至于多门考试不及格,这将给部分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厌学、弃学。

就业方面问题

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都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网络信息显示的就业现状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②高职教育虽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些都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茫然与困惑,担心毕业找不着合适的工作,导致学习没有热情,意志消沉。

生活与人际交往方面问题

如今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从小娇生惯养,独立自理能力较差,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沟通。在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比高中复杂得多,部分学生不懂得互助、谦让、包容,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以至于人际关系紧张。③此外,校园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攀比风,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问题,生活质量远不及其他同学,从而产生自卑感,进而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完善的政策制度,工作落实不到位。④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却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医院等部门,甚至有的院校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基础设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具体的内容和规范,且服务工作宣传不够到位,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分工不够明确,心理辅导老师多由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班主任或者一般思政老师担任,没有聘请专业心理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导致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

教育渠道单一, 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该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定为选修课,课时安排较少,教育理念比较陈旧,这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相关课程,部分学校虽通过讲座和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但内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4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学工处、宣传部、思政教学部门应该协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工作目的、任务、内容及实施方案等,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开展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⑤其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引进一定数量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老师担任心理咨询师,与学生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进行专业的心理沟通与辅导。再次,学校应协同各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建立从“学校-学院-社团-班级”的管理路径,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动态,将学生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等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化建设,将其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定为素质必修课,按照国家的要求安排足够的课时数。心理健康课程应根据高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在各年级开设。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运用分组讨论、游戏互动、户外实践等形式,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安排,除了讲解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入一些实际生活案例,通过讲授身边的故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外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心理剧扮演、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⑥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育人效果。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注重从业人员的聘用工作,更应该注重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以及整个团队的发展。首先,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应由心理学专家、心理学专职辅导老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充分发挥各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相互交流,促进学习,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其次,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师资队伍朝专业化发展。最后,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健康科研中心,鼓励大家针对心理辅导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高职院校在注重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通过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一些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如心理手语操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抄报比赛、青春辩论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辅导工作。通过微信公共平台、手机APP、校园贴吧、QQ群、微博等网络形式,定期给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由于网络可以匿名交流,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心理咨平台,让学生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帮助自己缓解压力,走出心理困惑,获得切实所需的心理帮助与辅导。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学生诉求的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研究”(15SEW-Q-047)

注释

① 李琪。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2).

② 李敏。新闻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新闻战线,2015(2).

③ 吴白乙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

④ 叶星。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6(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第五篇】

摘要:大学生是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迅速攀增,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心里尚未成熟,一方面要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反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很容易导致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之间的平衡失调,发生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好地解决我系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部于2012/10/28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因涉及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同学们都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此次问卷调查中。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构成

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的18道题目。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率94%,其中大一100份,大二10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

二、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通过公平的发放问卷,通过调查,看数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将问卷回收,我们对全部问卷汇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改变、错位,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在高中时期的那份优势已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中学时的那些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学习一些社会上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的重压,他们处于高负荷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考到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尽头。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问题

调查中38%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问题

调查中26%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4、人际交往难的问题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调查中,39%的心声认为没有朋友;24%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3%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儿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容易引起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显示,在人际交往中,在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有75%的学生会感到难受,会产生郁闷心理。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困扰着少数同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期压抑的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自己的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的正视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在选择解决方式上,60%的同学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可见,大部分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的标志。

5、异性交往问题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问题。有一小部分同学交往动机不纯,甚至这种现象还有跟风的,个别同学互相介绍对象,还有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大一新生的在与异性交往比高年级的存在更多的问题。对于“你认为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就会是恋爱吗?”这个问题中的回答看到相应的认为“是”的回答占据了仅仅是6%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异性交往和恋爱交往的很大不一致性。

6、毕业时的心理危机问题

调查显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措施:

1、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融入了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

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这就使我们在吸收众人的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2、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3、通过开展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讲座,请我系心理健康老师或校外专家到我系为同学们上系统的、专业的心理指导课。

4、加强心理咨询系统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宣泄情绪,学会理性控制自己。

四、总结: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自己的自我调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或通过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94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