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46040

【导言】此例“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汇总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第一篇】

>> 河南农村零售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创新研究 宁波大型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重庆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零售业创新发展研究 零售业商圈研究 中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及发展研究 对中国中小零售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零售业特性与零售业创新研究 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发展给中国零售业带来的影响 农村零售业市场前景看好 零售业借力农村较力外资 农村连锁零售业的SWOT分析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坚持“城市包围农村”的零售业发展战略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策略探讨 中国零售业“达沃斯”金秋召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百度百科。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EB/OL]. http:///view/

[5] 沈敏。“农超对接”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6] 中国零售业政策环境分析[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11-11-3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DB/OL]. http:///.

[8] 牛瑞芳。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3).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年)[DB/OL]. http:// sdpc. /zjgx/

[10] 王耀。2011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中国零售业白皮书[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 刘颖。东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均衡发展[J].经营与管理,2008,(9):15.

[12] 商荣华。辽宁省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的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13] 张晓霞。中西部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6):20.

[14] 百度百科。专业商店[EB/OL].http:///view/

[15] 黄漫宇。中国农村零售业态变革分析——基于零售进化综合模型[J].农业经济问题,2011,(9):23.

[16] 李亚春。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

农业产品市场分析【第二篇】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孙叔宝会长为大会致辞、李钟华秘书长主持了农药行业排行榜会,大会了2016中国农药销售百强企业榜单、2016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强企业榜、2015中国植保市场除草剂畅销品牌产品、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虫剂畅销品牌产品、2015中国植保市场植物生长调节剂畅销品牌产品、2015中国植保市场生物农药畅销品牌产品和2015中国植保市场最具市场爆发力品牌产品,同时对2015年度表现优秀的通讯员和统计员进行了表彰。

为了引导农药企业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药行业运行形势进行分析和把控,预测农药工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农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寻找农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大会邀请了11位行业内知名专家就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农药登记管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热点农药品种、植保装备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与分享。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祝P主任回顾了“十二五”石化行业运行情况,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经济继续深度调整,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分析了“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展望“十三五”,行业的压力与机遇并存,每家企业都要重新明确自己的优势产业与主要发展方向,保持企业生存发展和国家产业发展相向而行、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管理处单炜力处长,介绍了2015年我国农药登记情况,从登记评审、产品登记、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农药登记工作动态。针对我国农药登记管理新变化,单处长特别指出,农药登记分两种情况进行评审,一种是新农药正式登记需要通过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登记;二是临时登记、非新农药正式登记、分装登记可以通过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登记。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研究员赵中华博士在“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报告中对我国农作物种类、病虫害种类、植物保护体系以及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绿色发展的要求,介绍了我国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

《农药快讯》主编柏亚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全球农药市场进行了回顾,分享了跨国公司的农药市场及产品开况。柏亚罗教授在谈到全球杀菌剂概况时指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分列杀菌剂市场的第1、 2位,占比分别为%和%。而SDHI类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杀菌剂,柏教授专门选取了氟唑菌酰胺、吡噻菌胺、氟唑环菌胺、苯并烯氟菌唑、氟吡菌酰胺等5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重点品种进行了点评。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段又生博士通过对行业大数据分析,介绍了全球农药销售情况、六大跨国公司的销售情况、我国农药市场情况,从行业整体、大宗品种、新品种及次新品种的详实数据中提炼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并通过图表形式呈现了过去一年和未来农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

另外,江苏蓝兴化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蒋伟群董事长、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孙向东总经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农药运营负责人张自由、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药事业部李明光经理、北京明德立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母灿先董事长、Kleffmann集团国际农化事业部Bob Fairclough 经理分别就“三废处理技术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植保装备将成为重构农资市场的推手”、“阿里农村大生态‘互联网+植保’”、“2016年农药原药市场分析及后期策略参考”、“明德立达建立国内制剂产品品牌分享与探讨”、“全球农药市场运行趋势及发展契机”等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本次会议对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预测,为企业更好的把握2016年行业发展形势和机遇指明方向,指导企业把握机遇,找准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稳步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第三篇】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最为薄弱。本刊从本期开始,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开设“报刊发行”专栏,并逐步加大栏目比例,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即日起诚向全国发行人征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电话:027-67166509

“三农”报刊发行有没有市场?能不能实现赢利?这不是靠传统的发行观念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靠通过城市发行经验所能推导出来的。中国有8亿多农民,在农村常期居住(没有离乡)的有近4亿多人,这个市场谁都不能忽视。但是如何带领目前大多数“三农”报刊走出发行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的局面?这不仅需要媒体经营者更新观念,更需要的是加强对农村社会结构及模式的研究,同时要脱离单纯的报刊本位主义。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SWOT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cty)、威胁(Threal)。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战略、计划、对策等)。SWOT分析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是最常用的战略分析法之一。

一、“三农”报刊发行市场现状的SWOT分析

⒈Strength(优势)

农村报刊发行市场的优势是相对城市市场而言,从目前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农村居住有8亿多农民,在农村固定居民(含乡镇干部、教师等)有4亿多,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反哺农业等好政策所带来的农村居民收入步步提高,既为农村报刊发行提供诱人的市场前景,也为这个市场提供了很好的经济支撑。

二是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增量空间巨大。(1)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上看,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城市居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而农村居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城市为乡村的4倍多,可以预计,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这种差距会进一步缩小。(2)中国人均拥有报刊数非常低,尤其是农村,这给“三农”报刊发行提供了机会。以日报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有关大众传播事业的最低限度目标:每千人拥有日报100份。中国农村未达到这一要求,目前农村每千人拥有的日报数不到7份。(3)新农村文化建设上的要求,许多地方政府都把提高农村人均报刊占有率作为一项指标。如有的村镇把农村千人均报刊拥有100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指标来抓。

⒉Weakness(劣势)

“三农”报刊发行的劣势来源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市场报刊发行的忽视。具体体现在:(1)由于长期依赖邮政发行以及对农村市场观念上的忽视所造成的对数据库精确发行等现行工具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人才积累。(2)农村报刊发行网点少。目前农村报刊发行主要依赖于邮政发行。近年来邮局为降低运营成本,一再压缩精简人员、车辆,加之农村投递员岗位待遇低,大部分农村投递员不安心投递工作,处于一种应付、维持状态,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投递服务,大大降低了“三农”报刊的发行效率。虽然有一些市级党报组建了发行公司,但从网点建设、线路布局到人员安排等,与邮局报刊发行有相似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容易出现订报的人看不到报纸,这直接影响报纸的收订。(3)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农民报刊为例,从现有报刊中,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很难得到满足。全国农民报协会副会长季林曾说过,现在一个省20多家报纸,能有一张适合农民看的,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⒊Opportunity(机会)

“三农”报刊发行的机遇主要有:(1)农村的自费订阅市场有很大潜力。调查显示,90%的农民知道看报有好处,如果加以宣传、引导,农民自费订阅报刊的数量显著增加是有可能的。《农业科技报》、《山东科技报》等90%以上是自费订阅即证明了这一点。(2)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够承受每年订一份100元左右的报刊,说明农民有一定的订阅能力。调查中观察到,有不少家庭富裕的专业户,订3份―4份报纸杂志也不是什么稀奇事。(3)城市报刊发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行成本在逐步上升,发行的有效性在逐步降低,开辟农村报刊发行市场成为报刊经营者寻求市场增值的不二途径。(4)农村有效信息不足和信息使用效率不高,给“三农”报刊发行带来了机会。如农村富余劳力找不到新的就业出路,农产品收获不知到哪里销售等。电视目前是农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电视往往只是用做娱乐,而不是作为信息的手段。(5)根据目前市场规模测算,如果报纸能够深受农民欢迎,在一个县发行数千份到1万份左右,一个地级市发行几万份到10万份左右是有可能的。

⒋Threat(威胁)

以下几点可能影响“三农”报刊发行:(1)发行时效性差。相对于城市,目前农村报刊发行时效相差几个小时到3天,尤其是节假日时效性更差。如星期六、日的报纸往往要到星期一中午才能到达读者。(2)发行到达率差。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农村报刊发行一般的终端不是农村居民,而是村干部家、中小学校长家、小卖部、理发室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其结果是很多报刊没有到达订户手中。笔者在一些村镇调查中就发现,很多报纸堆放在村长/校长/小卖部那里,根本没有到订户手里。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让农户失去订报的积极性。(3)农村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可能会给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农户对媒体的选择习惯一般是在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或上网,而发行时效性差使得报刊发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4)农村报刊发行市场相对较弱。农村居民订户相对比较分散、消费能力较弱,大的广告商不重视,这给报刊发行经营者带来一定经济上的压力,对于报刊发行带来负面影响。(5)农村读报文化缺乏。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的农民自费订阅报刊,88%的农民不读书、不看报、不订阅。农村报刊发行一个主力人群的教师,其不看报刊的比率在逐年增加。(6)当前农村报刊发行市场境况远未成熟,经营和开发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

经过SWOT分析不难发现,表面上陷入困境的“三农”报刊发行市场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当,走出农村报刊发行迷局是完全可能的。

二、农村报刊发行的拯救:更新六个观念

一是更新传统观念。更新传统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1)更新对“三农”报刊发行市场的认识。中国农村有近4亿多常住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日益倾斜的政府投资政策,将给这个市场带来活力,受众需求和广告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这里面还有两个发行市场利好因素: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带动城镇建设,可带动农村人口的集中,便于农村报刊发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会越来越多,这就有利于土地集中,从而为农村报刊发行提供了肯订阅报刊的专业户(如种植大户),市场容量将会进一步扩大。(2)更新对农村报刊发行的目标群体的认识。农村报刊发行的目标读者群主体不应只是农民,还应包括村镇干部、教师、商人(如零售、理发、小商店经营主等)和涉农商业企业等混合体。这一部分人群是农村有知识、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他们的经济实力在逐步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经济消费能力并不比城市某些居民差。(3)并非所有报刊均可以进入农村市场。应注重“三农”特色,开发适合“三农”需要的对口报刊,如“三农”专业报刊,或地方党报+地域版的模式。

二是改变发行模式。(1)建议健全农村报刊发行网络,报纸以自办发行为主,以邮发为辅,可尝试在3万―5万人口间设立发行站,提升发行服务层次。(2)倡导敲门服务。邮递员或发行员可实行上门订报,并与农户签订服务承诺,保证按时送报到农民手中,做到不缺报少刊,确保订户利益,让农民感到订了报能按时看到报。(3)鼓励农民合伙订报。针对一些家庭还不富裕的农民,鼓励农民合伙凑钱订阅报刊,这样不仅降低农民独自订阅报刊的成本,而且可以相互交换阅读,共同讨论,提高报刊的利用率和读报用报的效果。(4)发行网络系统可采用多家报刊合办或与邮局合办或与零售公司合办,以减少资金、人力投入。(5)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流动性小, 如教师、小商品经营者、村镇干部、专业户等长期在居所附近,所以建议采取“订阅为主+流动为辅”的发行模式。(6)注意利用发行过程进行三个互动:一是与读者互动,加强报刊发行的后续服务,以便更好地调整报刊内容;与广告商互动,与企业一起探索农村市场开发之旅;网络互动,互联网在农村有一定的普及程度,尤其是村镇干部、教师、富裕的农村科技示范户等,网络报纸订阅与互动也是必要的。(7)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尝试利用农民经营和代销报刊,以降低报刊发行成本。(8)对农村报刊发行市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村报刊发行数据库,实现“三农”报刊的精准发行。

三是变革内容需求。(1)调查显示,农村报刊发行的目标人群中,乡镇干部对内容的要求是:67%的首选时事政治类报刊,31%选择教辅类报刊,19%选择娱乐;教师对于内容的要求是:90%选择教辅类报刊;38%选择时事政治类报刊,21%会选择娱乐类;农民对于内容的要求:78%的农民首选科技种养、农业信息类报刊;37%的农民首选教辅类报刊(许多农民家长不知道在邮局能给孩子订到报刊和学习资料,仍从新华书店购买教辅材料);15%的农民首选时事政治类报刊。(2)报刊发行内容要以实用和贴近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融指导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信息量。尽量做到“一报(刊)在手,不再他求”。(3)树立品牌观念,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坚持“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听得懂的话”。

四是创新经营模式。“三农”报刊发行并不是没钱赚,而是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和开发。农村报刊发行“赢利在发行外”,可尝试以下做法:(1)适应国家建设新城镇趋势,依托报刊积累的品牌,在农村住户集中的地方开设报刊连锁销售店。(2)建立地域物流配送,将报刊发行与物流配送结合起来。如将发行与送化肥、种子、农药和日化用品等结合。(3)可联系农资企业,建立实业公司,将从事农药、种子、化肥、农膜、饲料等农产品的营销推广和技术服务与报刊实行“捆绑”营销。一方面,帮助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为企业寻找市场,同时还可以为报刊社减少投资风险。(4)加强与广告商联系,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广告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报纸重点经营的建材、家电、保健品等广告在农村也有市场。(5)成立文艺团体,将送信息与送娱乐结合起来。农村除少量消费书报杂志,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电视、听收音机,文化生活极其单调,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农民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文化娱乐的追求。如一些农村的农民自发组成演出队,还有一些经济富裕的地方请来专业演员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成立文艺服务队,可收取少量费用,这样既能带来一些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报刊品牌等。

五是加大推广力度。联合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报刊发行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结合农村实际,编制一些适合农民阅读的报刊目录,发放到村民组甚至每个自然村,让农民自由订阅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报刊,以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对当地通过阅读报刊获得致富信息,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看到订报用报所带来的好处;利用农村庙会、赶集等时机,由报社、记者站、邮政部门以及当地乡镇政府共同举办报刊展读活动,通过面对面与农民朋友进行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让他们认识报刊、选择报刊,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六是提升综合服务体系。注意利用社会公益活动,提升报刊品牌。可尝试联合当地政府建立四室: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科技信息服务室,将及时为农户农情信息等服务与培育农村读报文化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报刊发行进入学校企业,培育市场和读报文化;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企业一起,倡导建立一些论坛、会议以及一些组织等,如《南方农村报》从2005年起主办“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等活动,使《南方农村报》发行量稳步上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⒈吴丽莉:瞄准市场办刊、找准市场发行[J],《出版发行研究》,2003(7)

⒉蒋玉生:农村报发行的三大启示与思考[J]./?newsid=10382, 2006-5-8

⒊靳文章、陈兴旺,河北农民报,扎根燕赵沃土的“红高粱”[J],《新闻战线》2000(11)

⒋吴锋:近年来我国农村报刊经营的十大创新[J],《中国记者》,2007(3)

⒌曲昌荣、颜景理:省级农民报的现状及其分众传播思考[J],《新闻战线》,2003(5)

⒍方晓红:农村的变革与大众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江苏农村受众调查的启示[J],《新闻知识》,2003(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为06JC860005)的部分成果;作者吴锋系武汉工业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程忠良系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预测 美国 大豆种植意愿

一、引言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而中国又是其出口的主要对象,我国每年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中美两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农产品进出口博弈关系。在这种博弈关系中,加强农业情报信息的分析研究,对于提高我们“知彼”的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从定量角度预测大豆种植意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国外基于美国农业部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期货市场的分析研究,而国内基于国外农业情报信息的定量研究目前还很少。李洪斌等人在收集1998-2008年美国农业部相关报告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美国四种农产品(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季末库存对大豆、玉米种植意愿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美国农场主(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变化,本文对1981-2009年美国农业部的相关报告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研究农产品比价、库存消费比以及上年度种植意愿对美国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影响,并构建预测模型来预测美国农户的大豆种植意愿。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研究数据皆源自于美国农业部1981-2009年出台的相关数据。美国农业部(简称USDA)按照周、月时间规律出台各个农产品数据报告,包括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产品的出口销售报告、供需报告,以及年度种植意愿报告。

美国农业部每年3月底全美农户的大豆年度种植意愿(以总的种植面积来度量),为了研究USDA在之前的2月报告、1月报告、上一年12月报告以及上年度种植意愿报告中是否包含可以用于预测全美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有用信息,作者在详细整理上述报告的基础上,计算出2月、1月和12月报告数据对应的库存消费比数据和农产品比价数据。

由于美国大豆销售的核心季节是每年大豆收获后的12月份及次年的1月和2月,所以相关分析利用的农产品比价数据和库存消费比数据都是来自上述三个月份的USDA报告。总体上,作者首先收集1980-2008年12月份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的价格及次年1、2月份的价格,计算各月份大豆与其他三种作物的比价(价格之比);然后收集美国及世界1981-2009年这四种作物在大豆核心销售季节的总供给量、季末库存量,计算各种农产品的季末库存消费比;另外搜集USDA在1981-2009年3月底种植意愿报告给出的大豆种植意愿。

三、数据相关分析

影响大豆种植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如农产品补贴政策、气候环境、农产品比价因素(反映竞争作物相对种植收益)及季末库存等等。本文主要关注农产品比价、季末库存及上一年度的种植面积对本期大豆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测模型的自变量从大豆滞后一期种植意愿(即上年度种植意愿)、四种农作物的季末库存和比价进行选择确定。

1. 比价与种植意愿相关分析

根据12月、1月和2月USDA报告都可以计算大豆玉米比价、大豆棉花比价、大豆小麦比价。在相关分析之后,我们发现12月报告计算得到的比价序列与大豆种植意愿之间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1月和2月报告获得的比价序列与大豆种植意愿的相关系数。这表明,USDA的12月报告相对次年的1月和2月报告,对分析次年3月的大豆种植意愿具有更高的价值。所以,后面相关分析的结果都是基于12月报告给出的,而回归预测和组合预测采用的比价数据也都是基于12月报告。由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三种比价中,大豆棉花比价与大豆种植意愿的线性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所以,在后面的预测建模中选择大豆棉花比价作为一个自变量(记作 ,)。

2. 大豆种植意愿的自相关分析

由于农户(农场主)可以具有一定的种植习惯(惯性),所以本文还对大豆种植意愿时间序列进行了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本年度的种植意愿与上年度大豆种植意愿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但与更早年份的种植意愿相关性很弱。这一结果说明,上年度的大豆种植意愿对分析本年度的大豆种植意愿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因此,后续的预测分析中将上年度大豆种植意愿(滞后一期的大豆种植意愿)作为自变量(记作)。

注:① 相对于1月和2月报告,由12月份报告计算得到的比价序列、库存消费比序列与大豆种植意愿序列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因此本表仅给出了基于12月报告计算得到的比价序列、库存消费比序列与大豆种植意愿序列的相关系数;② 进行相关分析的原始数据都是来自USDA相关数据报告。

3. 农产品季末库存消费比与大豆种植意愿相关分析

基于美国农业部12月、次年1月和2月报告(1980-2009),我们收集并整理出大豆、玉米、小麦、棉花四种旱作农产品的美国季末库存消费比序列与全球库存消费比序列。然后分别计算不同月份四种农产品全球和美国库存消费比与美国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相对次年1月和2月报告,12月报告计算出的库存消费比序列与美国农户大豆种植意愿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这说明上年12月报告的库存消费比数据相对1月和2月报告,在分析美国大豆种植意愿时具有更高的价值。表1是相关分析的具体结果。由表1还可以看出,相对其他三种农产品,美国大豆季末库存消费比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最强(线性相关系数为-)。此外,相对四种农产品的全球季末库存消费比,美国大豆季末库存消费比与大豆种植意愿的相关性也是最强的。所以,后续的预测分析中,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将作为预测模型的自变量,记为。

四、预测研究

通过前面的相关分析,我们选择大豆棉花比价、上年度美国大豆种植意愿和美豆季末库存消费比作为美国大豆播种意愿预测研究的自变量。在预测建模过程中,首先利用三个自变量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然后利用三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组合来构造组合预测模型。

1. 基于大豆棉花比价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1)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其中、是未知参数,表示第年大豆棉花比价(预测本期种植意愿用到上一年度12月份的比价信息,t从1981―2009年)。对一元回归模型拟合得预测模型。检验通过,回归模型显著;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另外得到的一组预测值,其绝对误差百分比的标准差为,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

2. 基于滞后一期大豆种植意愿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模型2)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拟合结果为=7002,=,继而得到回归模型。 检验通过,回归模型显著;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美国农户大豆种植意愿76%以上的变化;的绝对误差百分比的标准差为,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

3. 基于美豆季末库存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模型3)

模型3中应选择美国大豆季末库存消费比作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未知参数和的值,得回归模型。检验通过,回归模型显著;计算得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的绝对误差百分比的标准差为,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

对上述单一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模型1和模型3仅能解释种植意愿20%左右的变化,而比价和库存本是影响种植意愿的两个主要因素,其解释能力很小的内在原因要充分考虑到美国政府的农业相关政策等。模型2的自变量解释能力高达70%以上,其误差百分比的标准差及平均误差百分比在三个单一线性回归模型中也是最小的。为寻求更好的预测模型以达到更好的预测效果,因而考虑建立组合模型来进行预测。一般而言,组合预测模型能够综合各单项模型的信息,以产生更好的预测结果。

4. 性能比较与误差分析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基于滞后一期种植意愿的模型2对种植意愿的解释能力最强,可决系数达76%,其平均绝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百分比的标准差也最小。这几项重要指标说明在实际预测中,我们可以考虑主要采用模型2来进行预测。

模型2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是%,而图1是模型2对1982至2009共计28年的误差百分比历史。由图中可以看出,除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08年之外,其他年份模型2对美豆种植意愿的绝对误差百分比都没有显著高于5%。为此,我们对这四年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寻找这四年预测误差特别大的原因。

模型2对2007年和1987年种植意愿的预测分别高出实际值%和10%(参见图1),是模型2对种植意愿的最大的两次高估。2007年年初USDA对美豆库存消费比预估为%,处于过去10年的最高水平;而1987年年初USDA对美豆库存消费比预估值为%,处于过去10年的次高水平。模型2的两次最大的高估,都是发生在库存处于相对极高的年份。所以,在库存处于相对极高的年份,利用模型2预测种植意愿,要充分警惕模型预测值过分高估的可能性。

模型2对1997年和2008年种植意愿的预测分别低于实际值%和10%(如图1),是模型2对种植意愿的最大的两次低估。2008年年初USDA对美豆库存消费比预估为%,处于过去10年的次低水平;而1997年年初USDA对美豆库存消费比预估值为%,处于过去10年的最低水平。模型2的两次最大的低估,都是发生在库存处于相对极低的年份。所以,在库存处于相对极低的年份,利用模型2预测种植意愿,要充分警惕模型预测值过分低估的可能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影响大豆种植意愿的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与此相对应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比分析各个模型的预测性能。在相关分析研究中发现,大豆棉花比价、美豆季末库存及上年度种植意愿与大豆种植意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美豆种植意愿与上年度种植意愿相关性最强,与美豆季末库存次之,与大豆棉花比价最次。美豆库存与大豆种植意愿负相关,这与文献的结论一致。不过本文发现美豆种植意愿与上年度种植意愿有更强的相关性,是本文不同之处。

全部数据集仅28年(28个数据点),不适合进行拟合参数过多的模型。所以,本文仅分别建立三个单变量(两个参数)的一元线性模型,各自以比价、库存和上年度种植意愿为自变量。三个模型对比后发现,基于上年度种植意愿的线性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可决系数达76%。而基于比价的模型解释能力最小,仅为20%左右。其中原因可能是美国政府对不同农产品的补贴不同,导致比价不能很好地反映相对种植收益。

本文还对利用上年度种植意愿预测当年度美豆种植意愿模型的误差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模型最大的两次高估都发生在库存处于相对极高的年份,而模型最大的两次低估则发生在库存处于相对极低的年份。所以,利用基于上年度种植意愿的模型预测种植意愿,在库存处于相对极低的年份,要充分警惕模型预测值过分低估的可能性;反之,在库存处于极高的年份,要充分警惕模型预测值过分高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洪斌 曹晓飞:农产品库存对全美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影响, 商场现代化, 2009, 33

[2] 李洪斌 叶 飞:农产品库存对全美农户玉米种植意愿的影响, 商场现代化, 2009, 26

[3] 美国农业部a. 油籽世界市场与贸易月度报告, 1981-2009, 3

[4] 美国农业部b. 种植意愿报告, 1981-200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4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