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汇聚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汇聚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一篇】
(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每一次读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张带着傲气与智慧的面孔——鲁迅先生。
不知何时起,我对鲁迅先生便始终充满着敬仰之情,也许是他那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也许是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唱。
年少的他在日本求医时,起初怀着“医治国民被疾病占据的躯体”的志向,努力钻研。然而当他看到同行的国人竟然对电影中的中国人被杀而欢呼高喊“万岁”时,他突然清醒了,他清醒地认识到“医治国民的精神思想更比医治国民的痛苦躯体重要”,于是,他带着失望、悲愤和责任告别了那个正直严格、平等博爱的藤野先生。从此,原本在他手中应是一把锋锐的手术刀却变成了一枝苍劲有力镌刻山河的笔。
鲁迅从为国求医辗转到弃医从文,无一不呈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的解剖学无一不为后来的他进行思想上的高度解剖。他敢于写出被世人舆论的文字,他敢于为了苦难深重的民众与反动政府作激烈的交锋,他敢于拍案而起严厉控诉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罪恶……他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当时的人民支撑起一片思想上的蔚蓝天空!
他的一支笔,一个信念,对当时的人民、社会乃至全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无数个“我”读到这个人物时都倍感冲动,他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也许我永远无法把这个影响时代的伟人读透,但对他的信仰尊崇却始终不会动摇。
我坚信先生的文字能永远敲震世人的灵魂,我坚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唱能流芳百世!
(二)。
鲁迅先生,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久前,我读了周晔写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其中,鲁迅先生教育作者读书要的严谨认真,这一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作者与鲁迅先生谈《水浒传》,由于作者没有认真读书中的内容,被伯父用这句话批评了。他说:“哈哈,还是我的认性好!”经过这件事以后,作者读书变得认真多了。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把字读颠倒过来。比如,我会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读成“夕阳无限好,是只近黄昏”,等等。那天,妈妈让我给她讲一讲《呼兰河传》,我胸有成竹地拿出书,大声地读了起来,“《呼兰传河》是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还没我等读完,妈妈笑着说:“乐乐,你可真是一位大‘做词家呀’!连喜欢的萧红也不放过,她如果知道你把她呕心历血写成的书改了名,一定会被你气得活过来了。”听了这话,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因为这话实在是太难以入耳了。
从那以后,我暗下决心,读字时一定仔细,再也没丢字、落字,将字读颠倒了。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终于做到了。
(三)。
今天,我学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闰土相识了,闰土向我讲起自己在海边的经历,让“我”很是钦佩,可是后来,闰土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我们两个难舍难分。“我”与闰土在以后的几次互相托带礼物中,彼此的友谊在这里得到延续。
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这些事鲁迅都不曾遇见,让他感到无比新鲜,但在闰土眼中,确实何等平常。所有这些趣事,都使鲁迅和闰土的情谊愈加深厚,并使他们不愿分离。
少年闰土,你聪明、纯真、朴实,给了少年鲁迅无数的知识和乐趣,我也要像你那样珍惜友情,亲身实践,投身自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挑战。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二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
放大镜下 。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三篇】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四篇】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9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2/9块,三个人吃了几个2/9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2/9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2/9+2/9+2/9=2+2+2/9=6/9=2/3(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2/3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2/9×3。再启发学生说出2/9×3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
(3)比较2/9×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2/9×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2/9×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2/9的和。学生计算,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2×3/9=6/9=2/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9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2/9×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2×3/9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2/9×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2/9×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2/9×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五篇】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六篇】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七篇】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1/6+2/6+3/63/10+3/10+3/10。
计算3/10+3/10+3/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八篇】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4/9的1/3是(),3/4的1/5是()。
3、一块地是4/5公顷,这块地的1/7是()公顷。
4、一堆水泥重15/16吨,用去3/7,用去()吨,还乘下总数的()。
5、1千克面条3/2元,王大妈买了7/10千克面条,共花了()元。
6、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18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