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实用(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8889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实用(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一篇】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一个肯德基餐厅用餐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抢答(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二篇】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多练。

针对题目多次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习,过段时间以后可以一两天练习一次,再到一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课选择(40+4)x25;(40x4)x25;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

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以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

这样一来,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的内含,而且学习了科学的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三篇】

1、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买家具的场景,配上我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下子就把学生代入到了一个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紧接着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想买什么家具呢?根据小红家的需要,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个积极动脑,跃跃欲试。在学生充分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2、多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叙述计算过程等一系列的笔算乘法的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后通过比较124和2132这两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你认为该怎么乘呢?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反思,让学生能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而自然联想到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探索出笔算方法后,我因为担心学生没有听懂,怕学生做错,说错,故而引导太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的不够。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想,去做,去说,相信学生的表现会更出色。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四篇】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这样设计:

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当然,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是必要的,所以老师们一定也要好好地去对待。不断的反思,才可以促进不断的进步。以上面的文章,希望与各位同行们共同进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五篇】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3、出示乘法分配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良好——觉得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于是,我布置了让学生们完成练习册中《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的习题。

当我批改练习时我傻了眼,学生的作业大多是中,少部分得良和差(我的作业批改评定标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进行反思,发现是讲时,例题出示的不多,当时学生都会做了,但是对于熟练掌握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的课程的确不是那么简单的,三种题型放在一起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干扰,结果是张冠李戴,错得让我涕笑皆非。而为了让学生把这个知识点掌握牢固,我整整又用了两节课。

通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发现数学不多练是不行的。在学生理解之后,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练习才可以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六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计算的教学,而其中的“简便计算”教学更是计算教学的一部“重头戏”。学好简便运算,不仅能降低计算的难度,而且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定理、定律、法则、性质等运算规律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规律的数学语言表达上,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感悟、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也就是根据例题图,提出问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有意识的蕴含新知识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配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重要任务。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45)×5=65×5+45×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展开类比:假如我们要选择另外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相同,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吗?让学生在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得到更多的等式,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直到发现规律,同时质疑是否有反例,再一致确定规律的存在,并得出字母公式。

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自主发现了乘法分配律,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我基本尊重课本上知识的体系,在第4个练习中,三组题目的对比练习主要是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计算的简便。而在计算的过程中会选择更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在设计教学时,先出示一组题,在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后,有意让女生做简便的一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女生做的题比较简便,然后再出示第二组,还是有意让女生做简便的一题,所以还是女生优先,至此我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先加再乘比较简便,有时先乘再加比较简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选择,甚至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先做适当改写,使计算更简便。

这样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两轮比赛,对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有了初步的体验,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下一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增加了一个变式题:“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这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这在第三课时将会碰到这种题型,所以这里先埋下一个伏笔。由基本题到变式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希望能在与学生有限的接触时间内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这是一个值得我永远追求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七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论文【第八篇】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58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