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8003

【导言】此例“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实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第一篇】

《数学课程标准》将以往的“双基”变为“四基”,即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至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因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数学知识更具有生命力。正如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的:“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数学课堂上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我以“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找准起点,激活已有经验

教学片断1:

师:你们能直接算出111111111×111111111等于多少?(生摇头)

师(课件依次出示以下算式):如果告诉你们下面各算式的结果,你们能知道111111111×111111111的积吗?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23454321

……

生(大多数):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师: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根据规律推算的。

师: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个规律的?

生1:先从小数开始。

生2:从简单的开始想起。

生3:多举一些例子。

……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学习数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置之不理,应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设计活动,生成新的经验

教学片断2:

师(出示例题):下表粗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需要平移多少次?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动手去移一移。

生2:可以一个一个列举出来。

生3:这样太麻烦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4:能不能把数的个数减少一些,去找一找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生5:可以先把数的个数变成5个数、8个数、10个数……

教学片断3:

师:谁来说说我们刚才的发现?

生1:平移的次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

生2:不同和的个数=平移的次数+1。

生3:不同和的个数=数的总个数-1。

师:如果每次框3个数、4个数、5个数……还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自主探究)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4:平移的次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

生5:不同和的个数=平移的次数+1。

生6:不同和的个数不等于数的总个数-1。

……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获得经验的积累,从而获得发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不同和的个数=数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验证、去完善自身的经验。学生的活动经验,就是在一次次发现、验证、完善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的。

三、巩固应用,改造新的经验

教学片断4:

师:会议室里有一张50人座的圆形会议桌,张华和李明想坐在一起,并且张华在李明的右边,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生1:49种。

生2:不对,这道题和刚才的不一样了。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现在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不能用刚才的规律了。

生3:50种,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4:我的答案也是50种。如果圆形会议桌是3人座就是3种,4人座是4种,5人座是5种……座位的总个数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样多的。

生5:我还发现如果有3个人坐在一起,只要座位顺序不变,座位的总个数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样多的。

生6:4个人坐在一起,只要座位顺序不变,座位的总个数和不同的坐法是一样多的。

生7:5个人、6个人坐在一起都行,但不能超过座位的总个数。

……

数学学科就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所以数学教学也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巩固提升阶段,不仅要让学生用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要引导他们改造、完善自身的经验,甚至创造出新的经验。

四、反思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5: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的?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遇到复杂问题,要先转化成简单、容易的问题。

生2:举例时要多举一些例子,不能只举一个例子。

生3: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的,如果条件变了,规律就有可能不对了。

生4: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重在积累与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和训练。引导反思是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一般都是模糊的、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数学知识产生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反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能将这些经验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才能逐步提升和完善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教育结构;国民经济;线性回归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而这三者都与人口及其素质有很大关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教育结构的则可用各层次学校的的在校生人数来描述。所以,我选用普通本、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为解释变量。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大专院校分布极为不均,东西部生产力差异巨大,而且人口流动相当迅速,采用截面数据已不能够说明不同的教育程度即教育结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选取了从1985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85年以前由于改革力度较大,故不宜采用。所用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

可把该模型设定为双对数模型,β系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规模对人均GDP的弹性。经济意义仍然成立。因此,可设定模型为:lnY=β0+β1ln X1+β2ln X2 +β3lnX3+μ

其中: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X1: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

X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X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

三、模型检验与修正

(1)协整检验

对lnY,ln X1,ln X2 ,lnX3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且,lnY,lnX2是二阶单整序列,ln X1,ln X3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

用OLS方法得到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logY=-+ X1+ + +e对残差项e进行ADF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t检验统计量值-小于相应临界值,残差e不存在单位根,从而表明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所以,模型设定应是正确的。

(2)异方差ARCH检验

(n-1)R2 = ,在a=下,查卡方分布表的临界值χ (1)=,

(n -1)R2

(3)自相关检验及修正

对样本为25,三个解释变量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du=,模型DW=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回归结果为:

经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后,DW值有所提高,自相关得到一定消弱

现在样本为24个,dl=,du=,DW=

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进行修正。

经过三次迭代后,得到回归方程为:

四、模型分析与建议

从模型方程中可看出:

首先,模型的可决系数,修正可决系数及F值都很高。这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不错,即各层次学校在校生人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联合影响是显著的。

其次,X1 X2 X3的系数均为正,且t值都较为显著,即各个不同层次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规模效应。普通本专科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说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普通中学的教育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是一致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最大,而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变化弹性均很小,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德国的发展经验是一致的。因此,国家应当大力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到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大的促进GDP的增长。此外,模型还表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不足,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成果并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期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第三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63-02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做题后总结解题经验去发现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析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卷,题目背景设计新颖、解题内在联系密切、思维方法也更加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关注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并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如果教师仍然以过去的题海战术指导学生学习,将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素质,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完一道数学题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解题,才能有利于对问题分析、归纳、类比,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谈谈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总结解题经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1.教师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学生容易错解或错题

学生在解完一道题后有必要进行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混淆了概念、运算是否正确等。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学生容易错解或错题,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思考的重要性。

例如: 设点F(2,0),动点P到y轴的距离为d,则满足条件|PF|-d=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正确答案:y2=8x和y=0(x

这道题让学生做时极易出错。原因是根据题意可直接得到顶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所有P点的轨迹为抛物线,而忽略了P点到y轴的距离应为|x|,而不是x,极易漏掉y=0(x

教师在这样的解题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具体思考我的答案这样正确吗?一方面要仔细地检查:如果有掺杂,应将其剔除;另一方面又要检查有无"漏网之鱼",应迅速将其捉回。

2. 同一道数学题的多种不同的解法

对于同一道数学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通过不同的观察,让学生的思维向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发展,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法一、二是将数列的前 n 项和看作一个函数,其探究了数列的本质---离散函数,它同样具有函数的最值性,于是可以运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来求解数列前 n 项和的最值;解法三,方法四是根据数列自身的本质特点的通项看待数列的前n 项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列本质――函数,抓住其自身特点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进行教学指导。这四种解题方法就是数学中"一题多解"。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联想到数列、函数等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维空间更广阔,解题更有灵活性。

3.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很难掌握的知识点,面对这些疑难问题,我们更应究其数学本质,更好地了解其来龙去脉,使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对于周期函数这类较为特殊的函数,它强调的是对上一个环节的重复,在整个定义域上,它是最小正周期的一个重复,我们只要知道最小正周期的作用法则,整个定义域便可一目了然。关键是重在探索,贵在归纳,利在发展。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第四篇】

2013年3月,我校确立了几个校级课题,我申报了课题“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将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主动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数学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研究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及活动方法

第一阶段:立项申请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法,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调查和学量的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认真研读大量素质教育和课改方面的文章,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确定把“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而形成课题,书写立项申请书,在我校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开展论证阶段

1.课题获准立项后,我们召开了开题论证会,会上宣读了开题报告,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正。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确立人员分工和实验班级。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任务是: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实验班开展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分层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素质教育理念,重点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并丰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边学习实验边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及调查问卷,撰写论文、反思、教学案例、叙事、课堂教学实录等相关材料。主持人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和中期阶段性总结。

主要活动:2013年4月2日,设计问卷,调查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现状及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然后分析和研讨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数学学科实验方案。

2013年4月13日,组织课题组会议,指导实验教师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操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结构,全面分层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配小组,根据特殊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建议每个学习小组以3-4人为宜,每个小组的成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来确定,小组内的人员应有一定的分工,要定期更换组员。合作探究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要参与指导小组学习,注重实效性;要运用多维评价机制;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2013年6月6日,开始教学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班采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科学改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调查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2013年9月,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听课研讨活动,两名教师讲了“引路实验课”,听后进行了研讨。

2013年10月28日,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报调查结果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等,并介绍成功经验,使课题组成员互相借鉴成功经验。根据研究出现的问题,制定二期实验研究计划。

2013年11月10日,开展集体备课和观摩实验班的研究课并进行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2013年12月6日,验收研究成果,实验教师上交论文、反思、教学设计等资料。

2013年12月10日,召开课题组座谈会,汇报实验进展,研讨课题研究成果,拟确定最终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12日,聘请特教专家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专家听了一节实验课并进行了点评,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性评价。

2014年1月2日,召开会议,学校领导全部参加,确定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结果研讨商定出聋校新型的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

2014年2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整理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开题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装订,写出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数学成绩全面提高,学习方法全面优化,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师生关系和谐,民主;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成果的物化形式

课题组成员已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发表获省、市级奖励,还形成了优秀教案集、论文集等。

4.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研究出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适合所有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为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践理论。

(2)我校的研究成果为其他的特教学校教学提供了实用的经验材料。

(3)此成果有利于教研员对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解,调研和指导。本研究结果会给教研员的工作提供依据,更科学的了解聋校教学中问题。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表层,不能及时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不明显。

2.由于时间短,只在数学教学中重点试验优化教学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他方面有些弱化。

七、今后设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97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