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优推5篇】
【导言】此例“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优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的方法【第一篇】
一只大象被细绳拴住你们应该去动物园看过大象吧。
大象每天的生活只是在象笼里吃吃东西,玩玩自己的鼻子,而拴着它的只是一根细细的链条。 你有没有想过,大象那么大力气,为什么不挣脱链条走开呢?
因为,当它是一个小象的时候,驯象人把铁链拴在它的鼻子上,一拽就会疼。小象一尝试挣脱,就会疼痛难忍。一次、两次、三次……多次之后,小象认为,它不可能挣脱铁链。
后来,驯象人把铁链换了个地方,拴在小象的腿上。小象慢慢长成大象,它只要一迈步就能把铁链拨起来,但它没有。因为小时候的训练禁锢了它的思维。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思维定势。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怎么打破思维定式呢?我们有没有创新的思维策略呢?能不能训练我们的小孩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模型打破思维枷锁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发散性思维策略模型,叫做 SCAMPER。这其实是 7 条策略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下面我们一条一条看看,一起来做思维训练。
S:「替换」(Substitute)
有时候创新就是把原先用的材料或者是物品取代掉。比如联想出的碳素钢系列笔记本,不用铝板材和合金板材,而是用碳素钢,轻了很多,坚固性也没有损失。就是换了一个材料而已,又轻又坚固,这是不是创新很简单的一步?
生活中也可以用这个思路创新。比如,做菜的时候,如果你发现醋没了,可以试试番茄酱,也能做出酸的味道。
C:「综合」(Combine)
很多时候,不相干的东西连在一起就变成了创新。举个小例子,上学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笔写字,还需要尺子度量线段。有人把尺子合并到圆珠笔上面,这样的工具就是创新,非常实用。还有带放大镜的圆珠笔、带小灯的圆珠笔等等。 小小的一只笔,就有无限的创新可能。
我们做科研也是这样,一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或者思路可以和另一个领域的研究问题连接在一起,做得好的话,就是所谓的跨学科领域的创新。
A:「改良」(Adapt)
所谓改良就是改变已存在的东西,去解决现实问题。比如一群朋友去吃火锅。有人爱吃麻辣锅,有人只能吃清淡的,怎么办呢?用鸳鸯锅,它就是对原有的火锅进行改良发明的事物。
M:「修改」(Modify)或者「放大」(Magnify)/「缩小」(Minify)
很多东西做一个超大版也是创新,微缩版也是创新。微软自己要出的平板Surface,甚至出了55寸大的平板也是创新了,这个平板在市场上恰恰是有需求的。
缩小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怎样可以把一样东西变得更轻巧或者更少呢?浓缩果汁、笔记本电脑、折叠自行车、最小化的U盘等就是这样的产品。
P:「更换用途」(Put to other uses)
我去外面露营,忘了带枕头,没关系,我是喜欢看书的人,书肯定是有的,在车里找几本书,往脑袋下一放,就是我的枕头。这就是更换用途的思路。
小朋友们用削下来的铅笔屑做画,也是更换用途的创新模式。
E:「排除」(Eliminate)
创新的人会做大量的减法,把一些东西消除掉,但不损害用途。飞机无人机的设计,早期按照常规飞机制造的方法,加了尾翼。后来设计师发现,无人飞机不要求很好的敏捷性,就把尾翼去掉,以便减重。
苹果新出的电脑把所有的接口都去掉,就用一个接口,非常简洁,它也是创新。
R:「重组」(Re-arrange)或「反向」(Reverse)
可以把事物原有的顺序打乱,甚至完成反过来做。比如,一般画家都是先画出线条再上颜色的,可是印象派的画家先将许多颜料挤到画布上,然后再将颜料刮下来,这是全新的画画方式。
不给孩子的思维戴上小象的链子
总之,绝大多数创新其实都可以归结于SCAMPER这7种形式。是不是听起来很容易?那怎么培养小孩的创新能力?
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是创新者!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擅长把好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连接,C)?他们是不是喜欢用玩具来代替(替换,S)真实的东西来过家家?
很多创新的「思路」孩子们好似生来就会一样。我们家长要做的是鼓励他们多解决问题,特别是他们的方案符合创新原则的时候,鼓励他们,而不要因为他们想法幼稚而责备他们,或者直接帮他们把问题解决了。
我们不要给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戴上小象的链子,而是要他认识到无限的可能。另外,在填鸭式的教育来临的时候,家长需要保护小孩的「创新思维」:告诉他们要死记的知识点其实背后是有原因的。请他们永远问自己「为什么」,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创新思维的定义【第二篇】
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也有另一种说法: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能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
无论有多少说法,但反映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样的。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之上述思维的其它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已有许多不同表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张家龙认为:创新思维是人们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性和开拓性成果的一种思维。在创新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逻辑思维可以发现新真理,这已为无数的科学实例所证明。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还应用非逻辑思维,灵感就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人人皆能具有,只是需要开发。南京金陵思维研究所、“逻大”创新思维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所长黄浩森则认为:创造力的产生要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集中在一起就形成创造性思维,即人的智力。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高校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和训练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和不训练是大不一样。许多著名科学家对创新思维曾有过精彩的论述。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迸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普朗克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戈登教授认为:“既然发明创造不是阐明已知的事物联系,而是要发现事物间未知的联系,因此,要靠非推理因素来把似乎无关的东西联系起来。”
对创新思维规律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此前的发明创新活动主要靠自发的直觉和经验,认为做出发明成果的人是天才或幸运者,具有神秘色彩。19世纪中,由于工业化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发明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明者的经验也逐渐得到淀积、交流。1906年,美国的专利审查官普林德尔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AIEE)会议上提出的论文“发明的艺术”,开创了研究创新思维和方法规律的先河。此后,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日益增多,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风靡欧美各国的创造教育运动,其中,总结出了数以百计的创造技法。在此基础上提高,自20世纪70年代始,德国、日本、前苏联和美国陆续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系统的发明方法。我国则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创新思维固然离不开逻辑思维,也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逻辑上循序渐进地从经验材料导出假说、概念和理论,而是通过形象化构思、想象和直觉等特有的思维形式,跳跃式地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它依据于经验,又一下子超出了经验,是一种顿悟、直觉性的思维。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第三篇】
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要一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说:"你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行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问题。"教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问题,势必要想芳设法解决,而这个决绝的过程正是探究棱的特点的过程。然后,才此基础上,师生交流,并加以验证,共同获得新知。
创新思维的特征:【第四篇】
一,思维的流畅性
二,思维的变通性
三,思维的独特性
四,思维的敏感性
学习创新思维心得体会【第五篇】
10月2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创新与超越性思维的专题讲座,在短短的3个小时的学习 中,会议 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王健教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超越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 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有趣 又开拓思路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 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 浅显地谈谈这次培训 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 ,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 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 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 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 。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 “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 ,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 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 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 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 感。所以,在竞争 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效果,思维方式对了,即使工作遇到困难,往往也会“柳暗花 明”;反之,机遇和条件再好,有时也会陷入“山重水复”。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