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实用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汇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5905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一篇】

争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二篇】

为了让学生理解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我首先让孩子们做左和右的拍手游戏(学生两两相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同学的左边和右边为什么不一样,对本节课预热,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操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让他们小组合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小动物的前后左右面给小动物“拍照”,说一说拍到了什么,这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小组的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这样学生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解决,改变了课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讲台上观察,另一部分孩子没事干的局面,增强了课堂的时效。

在大量的实践操作后,孩子们对从不同位置观察小动物的图形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具体到抽象,培养了孩子们的空间观念。通过合作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们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给了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学生实物观察后,紧接着一起处理书上的练习,及时的练习对学生掌握新知是很有必要的,在做练习时重点强调了从物体的左右两面看到的样子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正确的答案。

因学生在小组了观察的小动物,而且从前、后、左、右面观察到的视图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又出示一个从前、后、左、右面观察到的视图都是一样的瓶子,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

在学生的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的相关指导和“见机行事”,因为学生自己去操作、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行事,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操作感悟中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三篇】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潜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简单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四篇】

今天,我讲的是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课教学三个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是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本课在教学时注重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上,我先出示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看后就猜出答案是球。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学生都能看出图片上的动物。这时当我第三个图片展示出时,学生发现与前两个图有联系,这时学生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再求新知的兴趣。

观察物体一课我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认识并理解。

1、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常见的烧水壶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

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样?以小组合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个烧水壶大家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达成共识。

2、为了让学生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烧水壶一周观察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做一做玩具汽车、故事书等,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练习设计中,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上我也有不足,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但是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个别学生的思维还不够灵活,课下还要对个别学生进一步辅导巩固。

最后,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总之,我时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奋进,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五篇】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

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六篇】

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都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迎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和学生分层进行“玩”数学,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童话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乐于接受的,它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由、和谐、安全、平等的环境中,激起积极思维,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课前我利用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要通过“听”、“看”等形象感知去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而全面观察是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家们认为非智力因素已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曾经有这样一对命题:智力因素本身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就是说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中去,如对观察的事物、记忆的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乐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碰到困难障碍决心以坚强的意志去加以克服,智力活动才有积极性,才会调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中,我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米奇玩具和茶壶做学具。一方面米奇玩具和茶壶便于收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产生悬念,这么普通的.物体会有数学秘密吗?在这种质疑下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让学生分组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察米奇玩具,自由述说观察到的形状,教师出示相应图片,从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美国学者也总结出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动手做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描述,进行绘画。并就自己的绘画作品和他人的描述,进行比较、判断、推理或补充,从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思想是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根据物体的某一方面来辨别事物。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猜测物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育家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和自动的思想家。”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进。”因此,我设计一组从不同方向拍摄的茶壶照片,让学生看照片猜测老师是从那个方向拍摄的,就迅速地站到茶壶的那边。当出示的图片与学生猜测的结果不一致时,我就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物体,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的有序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这也是这节课知识点的深化和跳跃。

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各种活动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生一起“玩”数学,把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得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充分快乐和自由(陶行知语)。同时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三个层次上得到提升,努力做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生活必须的数学。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七篇】

最近中心校举行有效教学讲课比赛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执教五年级数学上《观察物体》一课。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感到很满意。课堂上我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课的一开始,我以游戏导入,从而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要全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同时我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参与进行动手操作中。课前我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用此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是不同的;我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组圆柱体与球,让学生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然后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我们更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平淡的教学放出智慧的光芒。

最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不足【第八篇】

20xx年4月,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平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天安门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门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习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习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习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75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