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孤寡老人调查报告【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9101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孤寡老人调查报告【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关爱孤寡老人范文【第一篇】

全面帮扶,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成果

人人有责“挑担子”。县委规定帮扶困难群众,党员干部人人有责。其中,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年帮扶困难群众不少于3户,科级干部每年帮扶不少于两户,其他党员干部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的方式进行帮扶。目前,全县已有3284名党员干部和5656户困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

集思广益“出点子”。在帮扶工作中,梓潼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注重引导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着力帮助他们增强市场意识,规避生产发展的风险,为困难群众送去各类技术资料万余份。仁和镇烈火村村民梁伦一直缺乏增收项目,村“两委”针对他会驾驶农用车的专长,帮他搞起了运输,使梁伦很快迈上了致富路。

解困助贫“帮票子”。梓潼县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实际对困难群众进行物资、资金等多方面的帮扶,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仅2007年就为困难群众捐献了价值达100万元的钱物。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县城乡低保户数量已分别达万余人、7700人,每月发放低保金分别为万元、万元。

整合力量,确保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近年来,针对大批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梓潼县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

夯实基础、学校当先。梓潼县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之中,各学校纷纷制订有效措施和开展多种活动,每学期末由县教育体育局进行考核。他们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千方百计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手拉手”等活动,着力增强留守儿童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助其健康成长。

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县委既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职能,又大力整合社会力量,多次组织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进行研讨,总结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经验。县惠民帮扶中心协调县民政局等单位优先考虑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资金帮扶,有效解决了孩子们的生活困难。

家校联动、共同扶助。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搭建学校、家长和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平台。学校和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共同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他们和父母通过电话维系和增强亲情。文昌镇三小还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创建了“留守学生”网站,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敬老爱老,确保孤寡老人安享晚年

梓潼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2007年,梓潼县共发放“五保”金万元,并对1017名孤寡老人进行供养。同时,完善社会福利设施,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环境,积极开工建设敬老院。各乡镇通过土地自耕自种、代耕代种、转包他人等形式,充分满足孤寡老人的口粮供给,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关爱孤寡老人范文【第二篇】

一、做好孤寡老弱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几年以来,孤寡老弱的贫困人群备受关注各地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实现其脱贫。“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谈会也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我们都很清楚中西部一些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状况较为严峻,精准识别与扶贫难度更大,尤其是农村孤寡老弱贫困人口。可见,对于我们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孤寡老弱群体的脱贫、精准扶贫的工作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对于我们整体目标实现也将会具有战略意义。尽管我国脱贫扶贫的效果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贫困人口大量的减少,贫困地区面貌也发生显著变化。但是针对农村孤寡老弱贫困人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脱贫任务依然严峻。

二、孤寡老弱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

贫困问题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能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贫困是如何定义的呢?刘豪兴教授认为贫困是一个历史、地域的综合性概念,是指人们收入、生活差距的相对状态。英国社会学家比德•汤森认为“当个人、家庭和社会集团缺乏必要的资源,不易获取食物、参加活动、拥有公认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并且被排除在一般的居住条件、社会习惯和活动之外时,即为贫困。”[1]在贫困人口中,有一类特殊困难的群体,即孤寡老弱者,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其生活状况及其转变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败。本文关于孤寡老弱的界定是:一是无儿无女,独身一人,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上,身体状态较差,甚至身患慢性病、肺病或其他疾病等;二是空巢老人,年龄多为55岁以上,多为一人在家或者是两位老人,亲人看望次数少时间少;三是身体残疾,比如视力有问题,耳聋,哑巴等群体。为了调查孤寡老弱人口的生活状况以及扶贫工作的效果,我们组织研究生成立课题小组,专赴皖南山区某县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该县地处安徽省东南方向,长江三角洲西边,皖、苏、浙三省的交界处。调查小组包括带队老师一行十人,八人组成4支小分队。我们小分队走访了该县的54户贫困户,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到底有没有脱贫,生活是不是到达了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通过走访这些贫困户发现,基本都是孤寡老弱的贫困人口。其生活中基本的状况比较差。具体表现如下:(一)居住条件脏乱差、环境恶劣。绝大部分的孤寡老弱贫困人群居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里面,居住条件差设施不足,因身体健康原因无法改善,导致住宿环境恶劣;因经济原因无力修建房屋,导致无房可住。有些孤寡老弱贫困人口居住在村委会以前的破房子里面,上面的瓦片破碎,零零散散的大小窟窿。有些享受国家危房政策进行了重新修建,但面积狭小仅够老人居住。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老人们的衣食住行就难以得到妥善的安排。(二)经济收入低。该县耕地面积少,种植面积多为山地,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孤寡老弱群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分较重,种植作物普遍以山竹为主。在收入方面,主要来源是出售扫把,因手工速度慢和交通不便,产量较少,价格较低。在走访中,身体素质好的老人以此谋生,而身体素质差的老人并无此收入来源。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给再多的补贴、实施再多的优惠政策也是无济于事的。贫穷依旧贫穷,只有彻底的改变人们对小农经济的陈旧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三)养老基础公益设施薄弱。通过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农村现有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福利院以及敬老院等公益机构存在着设施不健全、管理不善、运行状况不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至于形同虚设,同时浪费了财政资金。另一方面,这些养老公益机构和设施数量较少,随着孤寡老弱群体年龄的逐渐增大,可能会陷入既没有后代的照顾,又没有养老送终场所的境地,这将带来较大的社会问题。(四)帮扶措施缺少针对性。部分帮扶责任人制定的帮扶措施单一,主要是低保、五保等资金。帮扶方式主要是物质支援,缺少对孤寡老弱的精神帮扶。有些孤寡老弱人群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之后,缺少在感情和心灵抚慰,产生孤独感。在帮扶的内容上,重形式轻能力,没有针对孤寡老弱群体特点实行有针对性地扶持工作,特别是自食其力能力的帮扶。如有些技术特长、民间手艺的人员,缺少原料来源和市场营销,有些技术难题无法自我解决,需要帮扶人员提供支持。如果帮扶没有针对孤寡老弱群体的实际情况执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难以达到脱贫的目标。所以帮扶干部要做更细致的工作,懂得精准扶贫,研究贫困情况和贫困原因等。这就需要帮扶干部有创造性的扶贫,切身体会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到灵活脱贫。

三、孤寡老弱贫困人口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以将孤寡老弱贫困人口原因大体归结为三类:第一种是孤寡老弱群体自身的原因;第二种政府管理部门的原因;第三种社会救助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一)孤寡老弱群体自身的原因。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于1959年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贫困者之所以贫困主要与其所拥有的文化有关。首先,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不兼容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有文化。处于这种文化之中的人们有种强烈的宿命感和无助感等,同时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认识自己的困难。其次,贫困文化具有代际传承的特性,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产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参与意识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够。农村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人员尤其是孤寡老弱群体一般都是文化程度较低、年老体弱,他们居住在边远山区,与外界联系不紧密,对外界形势发展变化知之甚少,其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鉴于孤寡老弱群体以及这种现实情况,这些贫困人口缺乏发展的动力和信心,安于现状就是他们认为最好的状况。导致对于政府的帮扶工作以及贫困户的优惠政策不了解,不知道,不参与,不关心。或者出现相反的状况对政府救助的期望值过高,争当贫困户,一切依赖政府,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有的地方农村传统孝道观念弱化,子女认为养老要交给政府,对自己的父母不问不顾。[2](二)管理部门的原因。一是相关部门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不深、了解不清、理解不透,导致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扶贫内容理解不到位、认识有误区,导致扶贫政策无法落实到每家每户。二是目前的贫困衡量标准不具有客观性。标准因人而异,对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难以精确计量。贫困户是按照行政程序选出来的,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渠道多且有一定的隐蔽性,只能根据本人申报,走访村民所得,无法精准衡量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从而导致贫困户产生具有主观性,扶贫不具备精准性。(三)社会救助和环境的原因。一是社会救助形式单一。由于救助对象的特殊性,仅仅依靠五保、低保生活仅能够维持生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物资匮乏,调研的数据中社会救助一览项目少,资金少。有些也仅仅指的是年前村干部给的300~500元的福利。虽然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救助、现金救助,但是难以覆盖全部的孤寡老弱群体。二社会关注度低。目前许多社会机构、志愿者组织、爱心团体目光都聚集在一些典型的事件和地区。而对于农村孤寡老弱贫困人口少有关注。三是自然环境的原因。孤寡老弱贫困人口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低山和丘陵地带,群山环绕,距离中心城镇和经济发展地区较远,远离交通主干线。

四、孤寡老弱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

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帮扶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协调各方的领导力量,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切实提升孤寡老弱群体的劳动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孤寡老弱贫困群体的帮扶不能全部指望政府,提升贫困人群的自食其力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特别是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长,一人一法,让他们真正脱贫致富。社会学中的“3M”理论提出了遗传人、经济人和问题人的假设。其中“遗传人假设”是指贫困与个人遗传因素有关,这种遗传因素主要指人的智力水平。对于此方面来说实现其能力增长是具有困难的,从侧面来看也为我们扶贫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角度。“经济人假设”指贫困是个人经济上的失败所导致的,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完全负责,对于此人群绝不能把他们也当作遗传人来对待,他们的能力增长是具有很大的空间。主要包括:管理能力,资金获取能力,应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针对这部分的孤寡老弱群体来说,缺少能力正是他们的短板,需要我们去“补短板”。例如,在我们走访过程当中发现,有些孤寡老人一个人守着一片山,但却只是守,无法变成自己的“金山”,缺少管理能力的他们不知如何使这一“金山”变成自己的收益。再如有些老人扎扫把,技术精湛,但缺少市场信息,不知市场的需求,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可见,孤寡老弱群体脱贫的速度某种意义取决于能力增长的速度。[3]

(三)加强文化扶贫力度

“问题人的假设”是指出生于道德约束松弛、家教环境恶劣、缺乏理财能力的“问题家庭”的人不易融入主流社会,难以获得较高的稳定的收入。因此需要加强文化扶贫力度。农村往往是现代文化的薄弱之处,特别是处于封闭环境下的边远地区。辛秋水提出“扶贫扶人,扶智扶文”的方针策略。文化扶贫的方案涉及多方面具体内容,包括设置贴报栏,建立贴报栏群、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建立图书馆、民主选举村干部等。这些对于加强文化扶贫与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但是对于问题人这些外部条件并不能让他真正的坐在教室去学习,应切身的考虑问题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问题。我认为此应该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让问题人树立自己的信念,自身有要改变要自强要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扶贫需先扶智,扶贫需先扶知。”[4]

(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和提高医疗机

构数量和质量贫困地区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使贫困孤寡老弱群体老有所靠,病有所医。政府部门应该扩大医疗机构的数量,尤其是路途遥远、山地较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必须改善就医条件,配论坛56备医疗人员,提高质量。加强医疗卫生的宣传,定期组织体检,对残疾和重大疾病的人员实行医疗救助政策,消除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

(五)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孤寡老弱群体的生

活质量长期以来,孤寡老弱群体中许多人存在着心理健康的问题,这些群体多为孤身一人,身体较差,加之身体疾病和冷清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悲痛、后悔、自责、忧郁、感觉被社会所抛弃。他们不能够主动的融入社会,周边人群也不能接受他们。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酿成案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我们应从根源入手,动员社会和家庭主动与其接触,给予人文关怀,创造孤寡老弱群体的喜爱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引导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将此群体的服务纳入活动的日程。目前,志愿者的服务集中于大城市,要通过媒体、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孤寡老弱贫困人口的状态,倡导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关爱这些孤寡老弱群体。

(六)建立孤寡老弱群体专项社会建设基金

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孤寡老弱群体专项社会建设基金,一方面不仅可以援助孤寡老弱群体的社会建设,包括养老院、敬老院以及福利院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在侧面可以保障孤寡老弱群体的生活,免除后顾之忧。关于基金来源,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中国贫困地区不能只是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这远远是不够的。比如经济发展地区向贫困地区孤寡老弱群体进行募捐;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捐款。地方政府同时可以设立专项储备孤寡老弱群体的捐款账户,包括一些林地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出让土地使用金按一定的比例的收益划拨到储存账户。

总而言之,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象,特别针对孤寡老弱群体更是一个需要咬紧牙关努力翻越的大山。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孤寡老弱贫困人口就是贫困的根,彻底解决孤寡老弱群体的脱贫问题,才能把这些根连根拔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作者:陈媛 胡庆十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葛晓梅。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168-169

孤寡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三篇】

活动范围:久隆镇中心小学所辖18所小学

爱是世间最永恒的主题,心中有爱,人间才会有真情,世间有爱,社会才会和谐。可现代家庭的孩子,哪个不是家庭中爱的中心?捧在手里怕飞走,含在嘴里怕化掉,不愿孩子受半点委屈,更不会让他们帮忙做家务。这样的孩子只知道享受爱,根本不知道去爱别人。据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这样家庭的孩子90%以上有“唯我独尊”的倾向。还有部分家庭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父母为生计劳碌奔波,甚至离乡背井,使幼小的孩子缺乏亲情,享受不到爱,那么又如何懂得奉献爱呢?再说,父母只在培养孩子的智商方面下工夫,又有多少对孩子进行过“爱的教育”呢?另一项在公共场合对几十名6到15岁的孩子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孩子并不知道助残日、盲人节、老人节等,家长也很少利用这样的节日对孩子进行助人、爱人教育。在这些孩子中,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人只有2%,父母生病时懂得照顾、安慰的只有15%左右……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已迫在眉睫。

我校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充分以全镇十五个五保村和我们居住的环境等作为教育基地,把我镇小学以帮助身边的人为对象的爱心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开展阳光爱心行动,培养学生的博爱向善心,使蓝天底下充满爱,世界处处开满真善美之花。我们这一想法得到共青团区团委、区教育局德育处、镇政府等领导及全镇各完小领导的支持,并决定从2007年重阳敬老节这一活动将在全镇全面展开。两年多来,全镇各小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阳光爱心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中心小学成立了以陆焕基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德育处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领导和各村小校长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使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

(二)确定爱心行动基地和对象

各小学要对本村委的五保村所在地和未入五保村的孤寡老人住址或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相关档案资料,落实行动责任。

(三)活动的开展

1.抓好思想教育。各小学要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国旗下讲话、班会或队会等紧扣爱党、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旋律,围绕“关爱、感恩、责任”等基础道德规范,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形式多样地进行爱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及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等精神。

2.细节之处显真情。爱心教育应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做起。老师更应是学生的楷模,所以老师多方面去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树立榜样。对留守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呵斥或嫌弃,而是充满温情地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弥补亲情的空缺。对留守学生和学困生采取的是“帮扶结对”的形式,让品学兼优的学生与重点留守儿童或学困生开展“姐妹结对”或“兄弟结对”,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灵相互沟通,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生活上的相互关照,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共勉。这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让孩子们感受到被人爱的温暖和快乐,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也懂得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

3.“爱心行动”。在爱心教育上爱的行动尤其重要。所以,我镇各小学以各村委的五保村或孤寡老人的家作为爱心基地,让孩子们参与爱心活动。活动开展前先让学生摸清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否有孤寡老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定下帮扶对象,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身边的孤寡老人,如帮老人挑水、买东西等。重阳敬老节期间全镇还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敬老活动。你看,这一学校的学生带着自己捐资买来的猪肉、水果、面条等去五保村看望老人,那一学校的学生又抬着自己捐的大米、柴、青菜等去了另一个五保村。九月的敬老节,老人们看着迎风飘扬的队旗,孩子们捐献的礼物,在他们身边忙着扫地、除草、整理床铺、挑水和围在他们身边叽叽喳喳的孩子,享受到了儿孙绕膝的乐趣,而孩子们在这一次次的行动中,也享受到了助人的快乐。在每次我们的同胞遭遇在灾难时,我镇各小学的师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对遭遇不幸的人奉献爱心,师生们在每次的阳光爱心行动中形成广博仁爱的品质。

4.环境熏陶人。我镇各小学还注意营造爱心教育的氛围,在中心校,我们设立了爱心角和捐款箱,提倡学生们少吃一袋零食,多献一份爱心;在板报里,体现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内容比比皆是。爱心教育真正融入到师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师生们时刻得到爱的熏陶。

孤寡老人调查报告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生活;结合

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其核心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综合实践不仅是学生课堂的活动,更是他们主动融入生活的活动,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一、将技能操作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技能操作教学模式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配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动脑和动手,用实际操作来代替书本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优化。实践操作比对着课本讲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积极性。技能操作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确定主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比如,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包水饺”的实践教学:第一步,确定主题。让学生基于主题,确定自己将要了解和水饺有关的一个问题。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询问大人、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究。第三步,实践操作。在学生对水饺各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做水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水饺中的亮点,并指出不足,对学生的提问,也应及时予以讲解,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制作水平。在制作完成后,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点评、相互点评,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

二、将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社会综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与社会实际脱节,是很难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应积极引导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际,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帮助他人为乐。此类活动一般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选择内容;第二步,联系准备;第三步,实地服务。比如,可在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让这些孤寡老人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知道要尊重老人、关爱老人,也可带领学生为军、烈属、孤寡老人义务劳动,还可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开展不规范汉字调查活动、去除不文明广告等。又如,在一年一度的植物节,可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将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题研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可以操作的切口较小的研究专题。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第一步,确立方向;第二部,进行任务分工;第三步,合作探究;第四步,交流提升;第五步,成果展示。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一个小课题的选题到结题的周期以一个半月为宜。比如,在让学生进行《家乡巨变》专题研究时,可开展“家乡巨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家乡的成长历程。确定这一主题后,让学习小组去开展实践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制订一个课题实施方案。然后按照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向老一辈人请教、采访有关单位负责人,或者通过搜寻老报纸,或者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家乡老照片等手段,逐步了解家乡人民近三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民间采风等形式拍摄家乡风貌的变化,最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整理汇编,然后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四、将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出发点,将所学的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的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会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逐步跳出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