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范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6982

【序言】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课程改革工作总结范文实用4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课改工作总结1

我一向参加课改工作,见证着课改的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现将我的数学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后,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过去,教师一向把自我定位成为数学课堂中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带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构成概念体系。走进小学课堂,不难发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理解”,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理解的状态。随着新课程的到来,数学教学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否认了教师这种定位,使教师清醒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数学的教与学必然要产生新的变革。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推荐中,《标准》强调“教师要让学生装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我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带给适当的帮和指导,善于选取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教学推荐中,《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例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透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教师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数学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例如:学习了六年级圆柱的体积后,能够出这样的题目:随意找一个学生喝水的杯子(不规则或不是圆柱形状)你有什么方法求这个杯子的容积呢?学生在课后就能够动手去装水,想尽一切方法去思考,从而到达我们的目的,把所学的图形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资料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我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用心参与学习活动。

3、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搞笑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简单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带给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光,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三、评价学生学业标准的变化。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较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过程,导致对结果评价的过度关注,把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这是对学习评价的扭曲。

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使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变化、成长和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数学学习档案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数学过程,能够全程、多样、有效地促进管理目标的达成。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2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六年了。回顾过去的日日夜夜,有兴奋、有激动、有迷惑、也有痛苦和无奈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六年的探索、创造、实践,课程改革给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价值观、质量观等等,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教师成为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人,和谐民主对话式的教学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高涨。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和新体验。

一、拓宽培训渠道,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顺利地走进新课程

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规定单周三下午为全体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教务处认真考勤,对每位教师参与学习情况如实记载,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

1、培训工作全员化

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培训内容,尽量做到全面、有效。04年春我们培训的内容有: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我们制定了培训计划,规定校长谷荣斌为第一主讲人,副校长丁树民为第二主讲人,那时教师边上课边培训,人人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组织交流;教师能写出自己对课改的理解和课改初步计划,自编课改培训题纲及培训试题。

学校定期检查业务学习笔记,每进行完一个培训,都进行阶段性检测及阶段性总结。通过全员培训,教师不同程度地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那时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价值观;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生的评价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等等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实践者、每一位管理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

2、培训工作多样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培训活动,如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教师更新理念、开拓视野、强化学习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从网上下载了教育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录制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课改先进经验视频,收听课改讲座,组织教师相互交流。通过一系列专家讲座及交流,进一步更新与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其尽快成为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和具有正确实施“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教师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课例反思、研讨、交流”活动,集教师个人智慧,促进了教师共同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成长与发展;通过开展适当的“案例分析与反思”,使教师掌握了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为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研究与反思,教师撰写出研究论文和案例,积累经验和体会,也为同行提供可鉴借的研究成果。如:刘翠丽、魏东清、李宏维、唐峰等40多名教师都撰写了有价值的论文。

3、培训工作精心化

精心选拔,做好岗前培训。我们精心挑选了李红霞、高歌、王乐等20多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一年级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保证了04年秋第一批教师顺利地走进了新课程。

二、各种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尽快地迈进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保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为了丰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学校又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十一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利用五学年,先后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健康指南》、《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实践新课程原理、案例、思想资源库》、《教学设计从原理到操作》、《新课程怎样听评课》、《班主任专业成长》等多本教材,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每位教师学期末要完成相关作业,并上一节示范课或研究课,撰写六千字左右的学习笔记。同时,学校立足校本,又相应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现代教育信息》、《新课程教学法》等二十余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学习中每名教师制定了个人五年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进行了跟踪量化考核,在培训中注重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了多方的智力资源优势,扩大了培训范围和效果,使教师培训

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校本教研,确保新课程实质性的全方位推进。

1、教研行为制度化

每双周下午的第七节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要做到五个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有小结。教研组长在每学期初要根据学校教研安排,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好学科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搞好教改实验。开展好教学经验交流,要求教师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后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教研氛围日渐浓厚、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研氛围好有2方面原因:一是制度保障;二是领导督控。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

3、教研内容系列化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即全员教师上好“三同课”,名优教师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好“研讨课”。“三同课”已经制度化,使后进教师都有机会到先进教师的行列;“示范课”集中了全组教师的智慧,注重突出新的课程理念,不搞花架子,既是平常课的体现又有规律可循,使大家在资源共享中得到学习和提高。通过学科模式研

讨课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优质课从校到市、省逐级跨越,李宏维老师的物理课获省课大赛一等奖,许国柱、刘翠丽等老师在市“三优两新”大赛中荣获优秀课一等奖,郑秀红、刘海波等老师在校优秀课中荣获一等奖,高歌、王颖等老师又为全校教师上了精彩的示范课。这些都加快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个体的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显现。

起初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形式主义,不少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片面地追求形似,而不注重神似。一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示范课上获得好评,就采取了这种固有的成型的模式。新课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学习却走了样。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无语。课堂上只教固定化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还未能真正地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角色明显转变,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化;校本课程日趋完善,新的课程结构已经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素质明显提高,班均多媒体的引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科学,学生在快乐地学习。

4、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的,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教务处、教研组协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各级课题研究,积极申报校级课题。

(三)加强对话交流制度,确保新课程取得的成果

1、营造校内学习氛围

(1)开展新老教师“青蓝”互助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制。新教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每周至少听课1节;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青蓝”互助组的教师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新老教师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努力通过体验式学习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通过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优势潜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2)学校六年来先后开展了“课堂教学竞赛优秀课”、“多媒体艺术课件制作”、“集体备课四备制”、“说课件设计”等教学大比武活动,大大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迈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跨入了名师的先列。

(3)根据新形势对教师学历提升的要求,鼓励教师自修研修,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本科函授学习。北京广播大学(辽阳分校)在我校对40多名教师进行了二年来的培训,20xx年春40多名教师全部本科函毕业。

2、搭建校外交流平台

(1)“走出去、请进来”是我校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有效举措。我们有计划地邀请市专家来校指导;凡是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参加;不但这样,我校还组织教师百余人次先后到沈阳、大连、盘锦、本溪、抚顺、调兵山等地的学校学习与交流,教师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

(2)学校在政策上给予骨干教师倾斜外,还不惜资金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省市的研讨会和交流会上展露风采,以便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新课程系统培训,进一步巩固课改已经取得的成果。

除此之外,我们通过视频聆听全国专家的讲座和报告。

三、以课改为契机,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1、教育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十一五”一系列的课改工作,教师的教育理论得到了更新,同时普遍认识到:只有自觉参加培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胜任教育教学,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2、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新课改需要,这是一个渐进的、无止境的系统工程。新课程不允许“穿新鞋走老路”,很多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新的做法都要去思索、理解、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究,现在是“人人在学,人人思变”。

3、教师培训更应注重实效性,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增加对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切实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整合。

总之,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学校、教师、学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地体会到课改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随着课改进一步深入,我们感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将不断改进、不懈努力,借课改工作契机,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课改辉煌的明天呐喊!!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3

20xx年,我校课程改革工作以绿园区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为指针,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目标,努力提升校本教研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一年来,我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加强领导,为课改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课改实施的关键在校长,成败在教师。在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校长以全新的办学理念规划定位学校的发展、办学特色和育人模式。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学在前,谋划在前,带头深入到教师、学生、课堂中去,参加教研活动,始终把推进课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成立以把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组织机构,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重视校本培训,全力提升教师素质。

为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十分重视校本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科培训相结合,个人自学与专业引领相结合,注重构建学习团队,营造读书氛围,定期下发自学提纲,推荐自学书目,定期进行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订一本教育杂志,假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每学期至少写出一万字的'自学读书笔记,并召开读书交流会,学校利用隔周一次业务学习时间,进行教育专著培训,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技艺,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去年,我校有6名教师被认定为长春市骨干教师,有2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课改骨干教师。

三、深化校本教研,促进课程改革。

1、深化校本教研。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学校十分注重校本教研工作,积极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实验研究,营造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氛围。每学期都开展历时近两个月的主题“会课、上课、评课”三课教学活动,即每人每学期上一节精品课,课前学年一起会课,课中学科听课,课后学年评课,领导全程参与。此外,我校还举行骨干教师观摩课,校际交流主题研讨课,教学论坛等教学活动。通过开展以问题带教研活动,以专题带教研活动,以课题带教研活动,使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校被评为长春市课程改革示范校,绿园区教科研先进校。

2、打造精品学科。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重学科教研的建设,完善了学科制度建设,注重学科团队的学习,开发了学科校本课程,积累了学科研究成果,特别是数学学科,生活(一米范文★)化数学,实用化数学,语文学科自主感悟主体式课堂教学模式,英语学科激趣导学,综合科主题研究等都得到市领导的赞扬与好评。去年,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和信息五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学科教研组。今年我校被评为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校园心理剧“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骄傲”被评为绿园区一等奖。创设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我校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开发了环境、科技、陶艺校本课程。在环境课上使用环境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爱护校园,爱护周边环境,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科技课上使用科技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科技兴趣,使科技强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美好的种子。在美术课上使用学校开发的陶艺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制陶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准确的陶艺技法,丰富了想象,培养了美感和动手实践能力。特色教育形成学校发展的亮点,促进了学科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我校在全省航模比赛中获二等奖,特色活动多次被电台、报刊报道。

四、科研引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科研先行,科研引领的作用,把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研究作为教科研的核心任务,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树立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结果即成果”的科研理念。今年,我校又有两个课题筹备结题,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得到深化。

五、优化常规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管理是办学走向新高度的关键,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我校在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理念领先,以人为本;制度到位,依法治校;严格考核,按章办事。今年我校重新完善了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完善备、讲、批、辅、考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每位领导责任分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对教学工作提出“精悉育人,精致教学,精细管理”十二字要求,每位领导包保一个学年,每月检查一次教案作业,每月学校组织一次质量监测,每年举行一次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查缺补漏,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学校还将备、讲、批、辅、考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考核之中,实行月兑现,学期兑现,年终兑现,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我校还进一步完善实行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4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思想,以构建“三以一化”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为主线,以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改善办学条件为保证,以科研为先导,加强师德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加大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会做人、能做事”的中等职业技术实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二、主要措施

1、专业建设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现有的计算机及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能力教学之路。对原有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完善其实习能力教学体系,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一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便能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对其提出的不同要求,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以后我校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变化和有关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在计算机专业现有计算机及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专业。

(2)按照与生产现场同步,满足把“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的专业教学需要的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特色性的原则,完成国家级计算机实训中心的建设。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和设备优势,把教学和生产、经营、培训及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我校的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大力开展社会培训。

(4)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与专业有关的领导、经验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进行教学研讨,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实习等。

2、培养模式

以培养适应计算机及应用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计算机行业的分析、人才市场的分析为前提,以生源分析和办学条件分析为基点,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检验标准,按照“适应与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培养为IT企业所需用的技能型应用性中级人才。

(1)首先,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对不同岗位结构和知识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对职业技术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综合素质、知识能力、能力要点”三级模块,构成了主次分明的独特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切实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迅速转变传统观念,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把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统一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上,打破传统的以学校、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的探索与改革,打破常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课程体系

(1)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要,围绕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结合安排课程。基本素质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力、图形图像制作及处理能力、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计算机及外设维修能力、IT产品营销活动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实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与模块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实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与模块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后期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技术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基本功学得扎实、规范。

(3)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课堂操作、观摩考察、强化训练、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多种培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继续与一些信誉高的IT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结合,提高教学水平,树立专业形象。

4、教学模式与方法

(1)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借鉴一些著名IT企业的管理思想,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全体教学人员和学生中树立“一以行业的需求为中心,行业用人的标准就是我们育人的标准,把学生培养成理念先进,理论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专项能力突出,能够适应现代计算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理念,并将它渗透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模拟IT企业生产环境,营造IT企业文化氛围

在校园中最大限度的模拟IT企业生产环境,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企业意识和理念。比如,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意志品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终生学习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

(3)初步构建计算机系新的课程体系,制订本系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主干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以“能力本位”为特征的课程建设,实行“项目(模块)教学”。

5、考核评价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使学生的评价向多模式、多类型的考评方法转变。积极推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多张证书制,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教学改革时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所学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建立正确的导向,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保证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其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把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技能,纳入教学计划中,进行常规的训练和考核。

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计算机平面处理等技术等级证书。

逐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考核评价社会化。教考分离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好地接近企业、行业需求来实施专业课教学,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效保证,是“项目教学”的成果体现。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实施教考分离本着“试点、推广、全面铺开”的原则,首先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做到成熟一批推广一批,最终实现计算机各专业考核评价社会化。

6、教师队伍

(1)计算机各专业的相关课程都与计算机行业的运营活动有关,并极具操作性,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达到:专任专业教师35人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稳定在20%以上,兼职教师稳定在专职教师总数的2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专兼职教师总数的100%。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2)为使教师能站在IT行业发展的前沿,及时获取该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今后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入IT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修研究生课程,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不断从计算机企业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局面。

(3)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加强对本专业教师的培养,使每位教师争当“技术能手”、培养5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

7、教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我校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职能,加大产学研工作的开展。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造、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

(1)积极参与学校教科室教科研的工作,鼓励本专业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3)建立教师科研评优制度、课改研究课评优制度、教科研课题成果评优制度,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例并设立教科研探索奖,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组成考核小组分撰写论文、个人课题研究、课改研究课、网上获取教育信息、教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全面考核,并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基本奖考核,对参与上级课题研究、教科研文章发表获奖、校级或以上课改研究公开课等给予奖励。

(4)进一步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把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力争开发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

(5)鼓励教师撰写课改实验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加省级技能大赛。

8、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大原则是:一是创新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设计基地建设方案,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按市场规律进行管理。二是先进性原则。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先进性、超前性,基地配套设备在相关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需要。三是逐步推进的原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做到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与时俱进。既立足当前,又有长远的建设发展规划。在“十五”期间已建成的计算机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全面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总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省内技术一流、辐射周边同类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推进各实习实训基地独立核算的机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1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