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个人公示报告实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先进个人公示报告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先进个人公示报告1
一、概念定义不同
根据国务院2000年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从请示与报告的概念定义可以看出,请示是下级在遇到本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如机构设置、人事安排、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项目安排等问题以及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或克服不了的困难时请求上级给予指点,说明处理的原则和方法,或下级为了搞好工作,打算进行某些活动和事项,而决定权又不在本单位,特拿出意见,报请上级给予批复;报告则多是下级在本单位权限范围内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陈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报送表册资料或物品以及回答上级的询问。
二 、行文区别
请示与报告虽同为上行文,但在行文上却存在很大区别。
(一)行文目的不同
请示是请求性公文,重在呈请,行文宗旨是希望得到上级机关的支持或批复;报告是陈述性公文,重在呈报,行文宗旨是下情上达,使上级机关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
(二)行文作用不同
请示作为请求性公文,要求上级必须做出批复,体现了请示主旨的求答性与执行性的统一,这是请示所独有的;而报告只是陈述性公文,主要叙述事实,起备案作用,不需上级做出答复(呈转性报告除外)。
(三)行文时间不同
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绝不允许先斩后奏;报告则比较灵活,尽量事前行文,但视情况需要也可事后报告或在事情进行过程中随时报告。
(四)主送机关不同
请示必须坚持主送一个机关(受双得领导的机关可同时抄送另一个领导机关),因为多头请示易造成意见不一或互相推诿,从而延误时间,贻误工作。而报告一般应坚持一个主送机关,但根据需要可同时报送两个或多个主送机关。
(五)行文内容不同
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原则,文字简洁,内容单一,主题明确,以免使原来分属不同机关部门负责的若干事情混到一起,以便于上级批答处理;报告可以是“一文一事”的专题性报告,也可以视情况将若干有关联的事情综合在一起陈述,形成综合性报告。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请示之中可以包含原本属于报告的内容,作为背景或缘由而使请示事项获得一种充足支持;但在报告中则不可以包含任何属于请示的内容,以免领导忽视对所请示问题的处理,从而影响工作。
(六)正文的格式不同
请示行文简单,开头写明请示理由,接着提出请示的具体事项和问题。对已决定拟办的事项则应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最后用谦恭恰当的期复性语句作结。报告的正文,特别是汇报工作和反映情况的报告,一般涉及面广,篇幅长,写法多采用总述与分述相结合。正文开头部分进行总述,概括说明诸如有关工作的背景、总评价等,然后在主体部分分述,将报告的内容分条列项一一加以具体说明。
(七)结束语不同
请示与报告都要在结尾处提出希望和要求,但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行文用语应恳切谦恭,一般用“当否,请批示”、“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准”、“可否,请指示”等固定结语,且结语应单独成段;而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无需批准,无固定用语,常用的有“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正”等结语,但绝不能使用类似“请批示、批准”等结语。
三、归档处理不同
作为收文机关,请示应该归于“批办类”,供有关领导及时批阅、审查,给予回答;报告则应归于“传阅类”,相对于请示来说,有关领导可以先办紧要事,后看报告一类的公文,主要了解下情,不用回答。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先进个人公示报告》,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先进个人公示报告2
关键词:军用公文;公文文种;辨析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国人民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机关公文的种类有:命令、指示、决定、通令、通知、通报、请示、批复、报告、函、会议纪要和通告十二种,并且对每一种文种的使用范围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在军用公文写作中,注意把握文种特点,正确选用公文文种,对于准确反映首长意图,及时发挥公文效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机关工作中,有的参谋对各文种的使用范围不加区分、不作辨析,导致文种选择失当。
一、请示与报告
某总队后勤部写了两份文件,都是关于要钱的内容,一个是《关于解决直属二支队建设经费的请示》,另一个是《关于解决仓库建设经费的报告》,这两份文件选用的文种,谁对谁错,我们用《条例》来判断。请示和报告是《条例》当中的两种上行文,并且《条例》当中只有这两种上行文,加之在公文史上这两种文种有时分有时合,导致了现在工作中少数人的错误选用。
1.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请示是用于请求上级机关指示、批准、解决事项时使用的文种,是需要上级机关答复的期复性上行文。而报告是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答复询问时使用的文种,是不需要上级机关答复的陈述性上行文。上面两份文件都是请求上级解决问题,并且希望得到满意的答复,故均应用“请示”,用“报告”为文种错用。
2.二者的行文时间不同
请示是事前行文。请示当中的事项须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后才能行动,上级领导不同意则不能做;而报告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行文,在事前汇报工作的准备情况及对这项工作的设想;事中反映工作的进展程度;事后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或者是事件的整体情况。
3.二者的行文范围不同
请示为了求得问题更快更好地解决,不得多头主送,它只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并且是直接的上级机关。而报告,作为上级,只是了解情况,因而可以多头主送。
4.二者的内容容量不同
请示只能是一文一事,内容单一,结构简单。这一点在行文规则的第二十条也有所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而报告既可以是一文一事,也可以是一文几事,行文长短不定,文字多的结构易于变化。报告既有专题性的,又有综合性的,其结构也是根据需要来安排。
5.二者的结束语不同
请示的结束语是必备项目。而报告不单独写结束语。在《武警总部机关公文处理规定》中提出:“正文收结时,不要使用‘此通知’、‘此报告’之类的结语,但‘请示’公文,必须另起一行,使用‘妥否,请批示。’等较规范的表述语言收结。”
二、通令与通报
通令和通报都具有表扬先进、批评错误的作用。武警总部发了标题为《批准×××等30名教员获××××年度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的通令》的一个表彰性文件,到底是用通令还是用通报呢?我们首先了解通令与通报的区别:
1.二者褒扬或惩戒的程度不同
通令适用于按《纪律条令》规定,宣布对单位、个人给予的奖励和处分;通报则适用于宣布给予单位、个人不在《纪律条令》奖惩范围内的表扬鼓励或批评。而《纪律条令》对个人和单位的奖励项目有: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荣誉称号(用命令)这五项内容,“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不是《纪律条令》规定的项目,故不应用通令,而应该用通报。采用通报行文,从内容和文字上要比通令详细、具体。有原因分析,并且非常深刻、透彻。让受文单位对照检查,防患于未然;或者是起步前进、赶超先进,真正起教育、警示的作用。
2.二者的署名不同
通令是首长署名;通报是机关署名。
三、请示与函
事例一:某市公安局拟购置八辆摩托车,向市财政局行文,标题是《关于拟购置八辆摩托车的请示》。事例二:某总队欲向总部请求拨钱修建营房,标题是《关于拨给经费修建营房的请示》。这两份文件选用的文种是否正确,我们同样用《条例》加以辨析。
大部分“函”和“请示”一样,具有向对方提出请求的特点,都要收文单位作出答复,都希望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答复函除外),二者基本上属于请求性文种,正因为它们具有请求性这一共同的特点,所以,在实际行文中,有的机关将“请示”与“函”相混淆,本来应当用“函”,却用了“请示”。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认为既然是有求于人,就要客气一点,用“请示”更显尊重对方,而用“函”就觉得与对方平起平坐,有“不敬”的嫌疑,这是对“函”的错误认识。请示和函既有联系,又有其自身存在的空间和领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
1.二者行文双方的隶属关系不同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解决事项时使用的公文文种。它是下级机关向相隶属的上级机关行文,行文双方必须有隶属关系。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等时使用的公文文种。使用“函”的双方没有隶属关系。发文时是用“请示”还是用“函”,选择的最根本区别是行文双方有无隶属关系。
前文的两个事例,事例一:市公安局与市财政局之间是无隶属的平级关系,选择“请示”行文是错误的,应该用“函”行文。事例二:某总队与武警总部之间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即有隶属关系,选择“请示”是准确的。
2.二者的行文方向不同
军用公文的12种文种中,按照其行文方向和作用可分为三大类: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上行文是指按照隶属关系,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来往的公文,如函等;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出的公文,如命令、决定、通报、批复等。
“请示”是上行文,只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而不能用作平行文和下行文,函则属于平行文,以不相隶属为行文条件,即使行文双方的级别高低不同,也因为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不存在谁向谁请示的问题,行文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3.二者的收文单位回复的公文文种不同
先进个人公示3
20xx年,在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街道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及xx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城市品质卓越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高端品牌集聚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繁荣的物流枢纽、现代要素活跃的创业基地、文化资源富足的活力名城,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铸辉煌。街道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美丽幸福的新北辛而努力奋斗!
xxxXX街道委员会
XX街道办事处
20xx年X月XX日
先进个人公示报告4
培训内容:
1、公文的概念;2、日常公文的分类;3、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4、电子公文;5、公文范例;6、尝试写作
引言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快步走向信息时代的今天,公文在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处理公务、沟通信息、联系事务、传达企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文的写作也正在从旧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什么是公文?
所谓公文,它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处理公务而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公文的种类主要包括:命令、议案、决定、公告、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在各类企业中,所指的公文一般为商务公文,主要分为介绍报告、请示、会议纪要、工作计划要点、公司及产品介绍、信函、讲话稿、可行性报告、工作总结、市场调查报告、说明等
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
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大体同一般文章的写作方式相似,但是由于公文在性质、作用上及其写作要求上的不同,拟写时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公文的拟写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明确发文主旨
任何一份公文都是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拟写的。因此,在动笔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发文的主旨,即发文的主题与目的,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文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比如相关工作的改善,主要提出目前情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式、需协助事项;再如请求事项,拟请上级机关答复或解决问题等。
2、根据文件内容,准备采用什么文种?比如,汇报工作情况,是写专题报告还是写情况简报;针对下级来文所反映的问题,是写一个指示或复函,还是一个带规定性质的通知等。
3、明确文件发送范围和阅读对象。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还是向有关单位推广、介绍经验;是给领导、有关部门人员阅读,还是向全体人员进行传达。
4、明确发文的具体要求。例如,是要求对方了解,还是要求对方答复,是供收文机关贯彻执行,还是参照执行、研究参考、征求意见等。
总之,发文必须明确采取什么方式,主要阐述哪些问题,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落笔起草。
二、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发文的目的和主题明确之后,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搜集材料和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并不是拟写每一份公文都要进行这一步工作。例如,拟写一份简短的通知、公告,一般来说不需要专门做搜集材料和调查研究工作,在明确发文主旨之后,稍加考虑就可以提笔写作了。但对于问题较为复杂,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如拟订篇幅较长的文件,拟订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总结、起草规章、条例、拟写工作指示等,往往都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和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工作。
怎样为拟写公文搜集材料和进行调查研究呢?一是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二是到实际当中搜集活材料。例如,要草拟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首先需要查阅去年的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以及参考有关先进企业的同类工作计划等,还要研究本部门今年所面临的形势,今年的中心任务上级要求等。
总之,收集材料及调查研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是为了掌握全面的、大量的素材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经过分析思考产生一个认识的飞跃。
三、拟出提纲,安排结构
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草拟出一个写作提纲。提纲是所要拟写的文件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动笔之前,对全篇做到通盘安排、胸有成竹,使写作进展顺利,尽量避免半途返工。
提纲的详略,可以根据文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习惯、写作的熟练程度而定。篇幅不长的文件,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件的结构,先写什么问题,依次再写什么问题,主要分几层意思等。篇幅较长、比较重要的文件,往往需要拟出比较详细的提纲,包括文件共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分作几个问题,各个大小问题的题目和要点及使用什么具体材料说明等。提纲的文字不需要很多,也不需要在文字上推敲。当然,需要集体讨论或送给领导审阅的提纲除外。
拟写提纲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思过程,文件的基本观点,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和修改,使提纲日益完善。由两人以上分工合写的文件,更需要共同研究写作提纲,以免发生前后重复、脱节或相互矛盾的现象。
四、落笔起草、拟写正文
结构安排好后,要按照要求所列顺序,开宗明义、紧扣主题、拟写正文。写作中注意两点:
1、要观点鲜明,用材得当。也就是说要用观点来统帅材料,使材料来为观点服务。运用材料要能说明问题,做到材料与观点统一。
在写作当中,要注意明确观点,用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如果观点不明,令人不知所云。有些文件,只讲观点没有实际材料,就会使人感到抽象空洞、缺乏依据,不易信服。而只罗列材料没有鲜明的观点,则会使人弄不清要说明什么问题,不了解发文的意图,特别是情况汇报、工作汇报介绍。
2、要语句简练,交代清楚。拟写文件既要尽量节省用字、缩短篇幅、简洁通顺,又要注意交代的问题清楚明了。
五、反复检查,认真修改
初稿写出后,要认真进行修改。写文章,需要下功夫。自古以来,好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的,写文件也同样,尤其是重要的文件,往往要经过几稿才能通过。
1、关于主题的修改。看主题是否明确,主题论述是否集中,主题挖掘是否深刻。
2、关于观点的修改。修改公文要考虑到观点是否正确,表达有无问题。
3、关于材料的修改。材料是文件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观点,还要通过适当的材料表现出来。
4、关于结构的修改。修改文件的结构,包括文件总体结构的修正,使全文更加严谨。
5、关于语言的精练。主要是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不规范的字及标点符号。
修改工作要做到认真仔细,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几种常用的商务公文
请示:请示是下级向上级请求决断、指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
请示的特点
一、针对性。只有本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决定、重要决策、人事安排等问题,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克服不了的困难,才可用"请示"行文。请示上级给予指示、决断或答复、批准。因而"请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呈批性。请示是有针对性的上行文,上级领导对于呈报的请示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给予明确的"批复"回文。
三、单一性。请示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受文领导,即使需要同时呈送其他领导,也只能用抄送形式。
四、时效性。请示是针对本单位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求得上级单位指示、批准的公文,如能及时发出,就会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请示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以下三种:
一、请求指示性请示。
二、请求批准性请示。
三、请求批转性请示。
请示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请示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如下:
一、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有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组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的请示》
2、受文领导。每份请示只能写一个受文领导,不能多头请示。
二、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语构成。
1、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理由。
2、主题。主要说明请示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
3、结语。另起一段,其习惯用语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以上请示,呈请核准"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予以执行"。
三、尾部,其主要结构为落款与成文时间两部分。
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一、一文一事的原则。
二、材料真实,不要为得到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
三、理由充分,请示事项明确。
四、语气平实、恳切,以引起上级的重视。
报告
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询问的陈述性上行公文。
"报告"是陈述性文体。写作时要以真实材料为主要内容,以概括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报告"是行政公文中的上行文种,撰写"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上级掌握本单位的情况,了解本单位的工作状况及要求,使上级领导能及时给予支持,为上级机关处理问题,布置工作或作出某一决策提供依据。"下情上达"是制发报告的目的。所以报告的内容要求以摆事实为主,要客观的反映具体情况,不要过多的采用议论和说明,表达方式以概括为主,语气要委婉、谦和、不宜用指令性语言。
报告的特点:
一、报告的目的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建议、答复等,它不直接请求上级机关正面回答报告中的问题,所以不带请示事项,这是它与请示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报告中一般不提建议或意见。如果确实需要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部门贯彻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可建议上级机关批转到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报告一经批准,便作为批转文件的附件下发,其权威性依赖或附属于批转机关。
三、报告在内容上不像"请示"那样有"一文一事"的要求,它可在一件公文中综合报告几件事情,层次结构比较复杂。
四、报告广泛使用于下级向上级反馈信息,是沟通上下级机关纵向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向上级及时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也是下级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工作制度。
报告的种类
报告从种类与内容上分主要有:汇报性报告、答复性报告、呈报性报告、例行工作报告。
写法
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受文领导、正文、落款、成文时间组成,下面介绍几种报告的写法
一、汇报性报告
汇报性报告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报告,一般分为两类:
1、综合报告。这种报告是本单位工作到一定的阶段,就工作的全面情况向上级写的汇报性报告。其内容大体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成绩或问题,经验或教训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种报告的特点全面、概括、精练。
2、专题报告。这种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中的某个问题,向上级所写的汇报性报告。
二、答复性报告
这种报告是针对上级或管理层所提出的问题或某些要求而写出的报告。这种报告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涉及询问以外的问题或情况。
三、呈报性报告
呈报性报告主要用于下级向上级报送文件、物件随文呈报的一种报告。一般是一两句话说明报送文件或物件的根据或目的以及与文件、物件相关的事宜。
四、例行工作报告
例行工作报告是下级向上级,因工作需要定期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如,财务报告、费用支出报告等。
公告
公告是用于对企业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的公文。
公告的写法
公告是一种严肃、庄重的公文,它内容较为单一,篇幅较短,表达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
一、标题。
公告标题有三种:一种是完全标题,包括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二是发文机关和文种以上两项,多用于政府机关;有的只有文种,如《公告》,标题之下,有时可依公告单独编号。
二、正文
正文一般由主旨与说明构成。
主旨单独成段,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出此公告的主题内容。
说明写出公告依据、公告事项。结尾一般用"特此公告"作为结语。
三、落款及日期
公告日期有的标注在标题下方,也可以注在公告结尾处。重要的公告落款处除注明发文单位外,还应标明发文地点。
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及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它用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等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通过记载会议的基本情况、会议成果、会议议定事项,综合概括反映会议精神,以便使与会者统一认识,会后全面如实的进行传达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据。同时"会议纪要"是可以多向行文,具有上报、下达以及同级单位进行交流的作用。
会议纪要的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由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如下:
一、首部。这部分的主要项目是标题。有的会议纪要的首部还有成文时间等项目内容。会议纪要的标题通常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的。如《*****公司******会议纪要》。
二、正文。会议纪要正文结构由前言、主体两部分组成。
1、前言。首先概括交代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要议程、参加人员、会议形式以及会议主要的成果。
2、主体。它是会议机要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会议情况和会议结果,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把会议的基本精神,特别是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准确的表达清楚。对于会议上有争议的问题和不同意见,必须如实予以反映。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电子公文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公文通过E-mail的方式批阅使传统的办公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但现在国内缺少实现网上公文批阅的软件,文件容易被拷贝、篡改,企业的办公方式还无法真正实现无纸化。
电子公文的写法
电子公文主要由主题、事项或附件落款组成。
一、收件单位/人
二、抄送单位/人
三、主题。相当与公文的标题,如《关于***请示》、《关于****报告》。
四、事项。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发文目的,事项等(与日常公文协作方法一致),若提供相关文件或报告等,可以附件方式发送(注明)。
先进个人公示报告5
关键词:报告次数 资本市场 财务报告 管理决策
作者简介:徐伟(1974―),男,湖北鄂州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李月娥(1966―),女,湖北天门人,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根据规定必须定期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资本市场压力是来自于筹资方面,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改变报告次数是否会引起公司管理当局决策短视行为。在面临外部市场压力时公司的管理者会产生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即在决策时选择能体现短期利润最大而不是公司未来长期盈余最大的项目。在我们的研究中,短视的决策行为严格的限制是指在给定的项目更大的长期盈余与短期更多赢余之间进行选择。一些学者通常认为,短期决策行为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多大程度上,管理者对短期的价格和长期价值的关注将产生更多的管理短视行为,而不是适合公司的最优选择。然而先前的实证研究没有直接说明这些影响。过去和现在的关于强制报告的频次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增加报告的次数将会增加管理短视,但先前的理论和管理工作没有证实其真实性。我们通过一些相互关联的试验来验证这个理论,我们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分成两组,在面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压力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外部强制报告的次数,一个是半年报的情况,一个是季度报的情况,由不同的投资报告产生不同季度的赢余。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国内相关文献对报告制度变化导致的公司管理层的决策的论述较少,而国外的资料比较多。美国在1969年准备将揭示期变成季度报告时,该话题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Whwat Commission Report SEC,1969)。近年来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日本、新加坡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政策制定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考虑改变报表报告期间从半年报向季度报告转变。我国从2003年开始要求公司由半年报改为季度报。尽管该政策的理论依据充分,但在实际施行后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所产生的收益是否超过其导致的相关成本(直接或间接),在实证方面并未得到有效的经验支持。这个规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国内很多专家认为,将会提高会计报告的实效性和信息的透明度。由于提高了报告的次数,使外部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增加报告的价值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制度的反对者认为,增加对外报告的次数将会增加管理当局的短期主义和短视行为。更多的报告将会迫使管理者增加对短期业绩的关注而牺牲长期的利益。季度报告制对公司产生了压力导致了短期行为的后果,是对市场中短期行为的一种支持和鼓励。我国证券市场从开始股票的发行至今只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只有少数的公司有资格在公开在证券市场上面筹集资金,证券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很多上市公司实际上被管理层所控制,企业的投资人和外部的债券人的利益通常被管理当局所忽视。增加强制报告的次数所产生的收益是否会超过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负担的成本,必须是政策制定者所考虑的。资本市场融资的压力和管理决策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先前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很少讨论,并且没有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
关于管理短期行为的界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中的管理短期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管理当局对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决策时不是以企业长期盈余最大化为目标的选择行为。管理短期行为受到外部的资本市场的压力以及外部的长期盈余和短期盈余之间的冲突的影响。资本市场压力来自于多种因素。包括发行股票的可能性,被接管的可能性,满足证券分析师进行前期盈利预测的压力等。因此,管理者必须经常的面对这些压力。资本市场的这些压力导致揭示短期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盈余和短期盈余之间的冲突构成。当增加揭示的频率会导致长期盈余和当期财务报告的短期盈余之间冲突的减少,可以看到短期行为也在减少;如果增加揭示频次致使长期盈余和近期的盈余的冲突增加时,相似的管理短期行为将会增加,考虑到公司在第四季度是否发行股票的情况下,在规定半年报的环境中公司将会公告前面两个季度的可能发行股票的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然而,在季度报告揭示环境下公司将会提供与前三个季度发行股票的中期财务信息。在一个半年报的揭示环境中短期行为的管理者将会选择在前两个季度有高盈利的项目;在季度报告的环境下将会选择前三个季度有高盈利的项目。因此,依据在近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与两个季度或三个季度之后是否有更大的冲突,增加揭示频次可能或多或少导致短期的行为。
为了完成这个试验,我们对这个程序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l:在短期的盈利和长期的长期盈余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增加资本市场的压力会导致管理者更多的管理短视决策
假设2:增加报告揭示的频次将会增加资本市场的压力,在短期盈利和长期盈余之间的冲突会产生更多或者较少的管理短视决策
二、调查试验概述
我们调查由两组相互联系的财务报表数据构成。在两种报告制度下,对相同的经营项目所编制的利润表数据提供给试验的参与者。(同时假设利润表是管理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暂时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个试验的参与者在两种不同的报告制度所产生的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中进行选择。由于报告期间的不同确认费用的时间也不同,对相同期间确认不同的总费用或费用的确认模式,在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的条件下,短期的财务报告目标和长期的盈利之间存在冲突时,通过管理者的选择来确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我们将四个季度的财务报告分别列示出来,有高的长期盈余和低的短期盈余以及低的长期盈余和高的短期盈余,强制性报告的期间分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第一组数据和第二组数据的长期盈余相差10%,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主要是根据企业是否从未来的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我国上市公司上市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筹集资金)。在试验中不同的选择项目分为未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以及不存在未来发行股票,以此来确定企业管理当局是否受到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压力。
在每一个实验中,试验的变动因素有两个,一是发行股票的可能性(发行或者不发行),二是对外报告次数(如从半年到季度的变化)。对于不同股票市场的压力,通过公司是否在一年的第四季度中参与二级股票市场发行额外的股票。在没有发行股票的环境下,起着控制管理层的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发行股票其他因素影响的短视行为(其他股票的市场压力或者是摩擦),应该在这种情况中出现,我们把增加股票发行的影响区别分开(额外的市场的压力)。对于不同的对外报告次数,在季度
和半年度的报告情况下处理公司是否被列入股票发行的名单,每一个参加的管理者在基于季度报告的预期的结果,从两个项目产生的预期的半年度和季度的盈利下对两个项目进行决策。
三、试验的数据及过程
(一)数据资料―试验一在季度报告的情况下。A组财务报表(表1)和(表2)表明,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其决策来确定不同期间的费用和支出,产生不同的盈利状况所形成的利润表。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季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并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仅供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试验者在季度报告及公司是否发行股票情况下,选择何种盈利水平的投资项目管理决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管理决策体现了公司在报告制度变化的条件下对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半年度报告条件下,B组的财务报表(表3)和(表4)表明。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半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并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仅供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试验者在半年度报告情况下,选择何种盈利水平的投资项目的管理决策。由于对外报告制度的变化会对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程度是否可以通过短期盈余和长期总盈余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大小来体现。这便需要在不同的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的差异条件下来分析其对管理者的决策影响,即在不同的盈利和模式和报告制度不同导致的盈利水平差异。因此需要第二个试验来验证。
(二)数据资料―试验二实验二的盈利水平发生了改变,致使短期盈利和长期盈余在第二季度比第三季度有更大变动(即短期盈利和长期的盈余有较大的变动),这是项目一(表5)保持的一个平滑的模式,项目二(表6)是保持前面的三个季度盈利的增长,第四个季度盈利减少。试验者在不同的盈利水平和报告条件下选择投资项目来表示他们的管理决策能力。季度报告条件下,A组试验的财务报表(表5)和(表6)表明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季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半年度报告条件下,B组的财务报表(表7)和(表8)表明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半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仅供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财务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
(三)试验的结果两个试验是由24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财务经理)或CEO参与。平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有八年。从18家公司分析得出平均资产有亿元,这些公司包括制造型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商业企业、信息技术公司、高科技企业;参与者的职业或职位从CEO或CFO到经理助理和其他部门经理。其中拥有CPA资格的有9个,拥有高级会计师资格和中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7个。在获取调查资料的时候,所有参与者的姓名和公司名称都是匿名的。
假设1认为,在短期的报告盈余和总的长期盈余存在冲突的时候,当公司面临在短期的未来发行股票时,会产生更多的管理短视行为。在试验一中,在第三季度之后的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之间的差异很大。短期的盈余和总的长期盈余之间的冲突通过季度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季度报告且没有额外的市场压力的条件下,在面对第四季度发行股票后,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来进行验证完成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根据调查的结果,当未来不存在股票发行时,24个人中有19个人选择第二个项目,即低的短期盈余但拥有高的长期盈余的项目。然而,当第四季度可能有股票发行时,24个人中有20个选择项目一,(A组的试验结果)即短期的决策行为――高的短期盈余和低的长期盈余,这个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半年度报告的情况下,在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之间没有冲突,所有的24个参与者在没有股票发行的情况下和有股票发行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二个方案(B组的试验结果)。
假设2认为,增加报告揭示的频次,将会增加或者是减少由于股票市场压力产生的管理短期行为,依赖于是否在短期盈余和长期收益之间差异的程度。因此,在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相比的情况下,认为股票发行会产生更多的短视行为。正如所预测的,在季度报告的情况下比半年度报告的情况下,增加股票市场的压力所产生的差异是重大的。因为,在实验二中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相比而言,短期盈利和长期盈余之间有更大的冲突,假设2预计股票发行将会引起更多的短期管理行为,在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相比而言,与预测一样,由于增加股票发行而产生的管理者偏好的不同,在半年报和季报的情况下有非常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