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研究报告5则范例【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7302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研究报告5则范例【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研究报告【第一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研究

课题负责人:周长海

课题组成员:周长海、汪顺强、张玮玮、卢砚

执笔:周长海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国际研究背景:义务教育即基础教育研究侧重于课程资源及其文本的显性研究、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研究,课堂教学流程研究是弱项。

2、国内研究背景:义务教育即基础教育研究中,除了课程资源及其文本的显性研究、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研究之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是研究重点,学科教学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

3、个人教学背景:教学很多年了,从学习目标教学开始,先后接触、学习、实验了多种教学思路和改革方式,有时候感觉比较乱,有时候又感觉无从下手,有时候就想:这节课该用哪一种模式呢?选用了很多教学模式后,就发现各种模式也都有些问题和困惑,于是就想:有没有一种语文学科常用或通用的模式,于是就开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是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各种教学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观花者多,实事求是者少,在此情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浮出来水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应运而生。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能够把传统的语文课堂流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将语文课堂流程合理地分成可控的步骤,对于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落实课程改革策略都具有重大意义:

1、改变语文课堂的随意性,把语文课上得更经典、更有语文味,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改变语文课堂教法、学法交叉混杂的现状,该应用学法的部分或环节突出学法指导和应用,该应用教法的部分或环节突出教法的应用,学、教分离,各自突出,以便真正实现教学

1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3、改变旧有的“教天下”,促进合理的“学一堂”,真正改变“教法”掩盖“学法”的现状,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真正学习的好地方。

4、借助旧有教学方式的改良,借助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课堂主体地位的改善;把老师变成学生学习、成长的帮手,而不是扼杀他们灵性的“帮凶”。

5、借助语文教学课堂发生的良性变化,通过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习、自觉成长、自动成才、自悟成功。

6、通过学生语文课堂上发生的变化,引领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发生可期待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科的流程也发生一定变化,最终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发生更多、更好的变化,为实施课程改革作出新贡献。

7、通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勤奋学习、节俭生活、爱好和平、爱护环境的高素质、高水平、高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人,为我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库。

总之,语文教学流程的研究将为语文教学规范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也必将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新境界,为学校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更好的为师生发展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研究初步达成下列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流程以及相应模块的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策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优质教学。

2、通过研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和研究水平与教育素养,并影响本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本课题将研究教学目标预设的影响因素、基本原则;研究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与课堂呈现方式;研究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目标生成的有效策略。

2、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研究。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本课题将研究教学情境设计的特点、原则,研究教学情景的呈现方式;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

3、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与创新研究。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题将研究不

同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并根据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性研究,同时将研究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有效运用策略。包括预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策略、精讲策略、有效练习策略。

4、巩固与拓展的有效性研究。知识、技能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都需要进行有效地巩固与拓展,本课题将研究课堂教学中巩固与拓展的方式方法;同时研究课堂教学评价呈现方式与有效性。

5、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的设计与调整研究。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结构与流程将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串联和有机整合,本课题将研究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的设计与调整的有效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语文课堂教学系指中学语文教师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按照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针对学生实际,完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系指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应该流经的程序、环节及其中师生的活动与教和学的策略与方式方法的运用之总和。当前只研究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控制、调节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教师、学生和环节、内容。“初中语文”是本课题研究的学科对象,在研究实践中主要基于高新区初中语文的教学沿革和现状,对其他地区的初中语文也会作相应的探索。“课堂教学流程”是本课题的目标对象,本课题主要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目标、情境、教学方式、巩固拓展、教学结构等的具体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中心思路是学习理论——问卷调查——掌握资料——形成观点——反复论证——实验检验——有效修改——最终成果。

本项课题研究主要方法有:1.文献研究法2.问卷调查法 3.调查研讨法, 4.实验修正法,5.比较研究法,6. 个案研究法。

六、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步骤:

1.掌握资料阶段:学习评价理论,掌握课堂教学流程新成果,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料,为

第二阶段研究打下基础。

2.形成观点、形成结论阶段:在充分掌握资料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观点,形成结论,形成初步成果。

3.检验修正阶段:把能够进行初步检验的成果或部分成果进行实验检验,在检验中验证,根据实验掌握的数据,进行科学性、有效性分析;并据此进行修改、修正,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明确研究目标,准时开题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研究初步达成下列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流程以及相应模块的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策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优质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和研究水平与教育素养,并影响本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2011年12月30日准时开题。

(二)展开理论学习,借鉴先进理念:

(1)多次参加、邀请市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举行讲座,为我校老师进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宣讲、培训。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12年年初阚兆成主任、杨树滨老师在我校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阚主任引导我们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实现三大转变,并借以实现每一位老师的自我价值、道德价值和公民职业价值。杨树滨老师专业成长的例子告诉我们:从自己做起,远离浮躁,追求职业担当,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报告,写出具有深切体会的反思。反思较深的老师有汪顺强、张玮玮、周长海、程文婷等。

(2)我们根据教研室的安排,学校提供财力支持,积极参加了一系列教师外出培训和省市区教研活动。去年,派周长海老师、张玮玮参加了泰安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新泰市)、派程文婷老师参加了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曲阜市)、派周长海、张玮玮老师参加了泰安市教师专业成长现场会(肥城市)、派程文婷、张玮玮、卢砚老师参加了区导学案设计、课件制作、三字一画评选活动(高新区)。所有这些外出培训学习的老师都带回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并通过写出反思、做好汇报,在全体教师会上与全校老师分享、共享。

(3)学校通过教师业务学习、新课程培训两种途径,向老师们宣传新思想、新思路;并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把每位老师的想法、做法汇集起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把学习到的新理念沉淀在日常教学中。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是全校最好的。

(三)探索尝试应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1)老师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涌现出不少有关“课堂教学流程研究”的先进人物和

积极分子。语文组表现较好的老师有张玮玮、周长海、汪顺强、程文婷等。他们或专研课文预习,或专研小组合作,或专研深层解读,或专研导学案编篡,各怀绝技,各展风采。

(2)这些新探索和新理念沉淀在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中,使老师们受益匪浅,不断推陈出新,在各级比赛中出类拔萃,斩获甚多。周长海老师获得高新区语文“教学能手”称号,周长海与周广冉、马兆山、刘明涛等同志同获泰安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张玮玮获市“语言文字优秀工作者”称号,周长海获市第一届“优秀读书人物”称号,程文婷老师获区语文优质课一、二等奖,张玮玮老师获2012年高新区语文“六步导学”展评活动一等奖,程文婷老师获高新区青年教师课件制作一等奖,卢砚获高新区三字一画评选活动二等奖,张玮玮、程文婷分获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一、二等奖„„老师们的诸多荣誉都是研究并成功运用“课堂教学流程研究”的成果,他们也都为“课堂教学流程研究”的探索、成熟、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初步总结经验,取得预期成果:

1、实践价值:在教学条件暂时落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投入,得到尽可能大的的教学产出,其实践价值就在于: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有效地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科研创新之路。

(4)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语文属于母语教学范畴,学生学起来不像学其他学科那样有新鲜感以及学会之后即刻获得成就感,而且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常常是无所谓,进行高效教学研究能够很好地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2、理论价值:

(1)丰富语文课程改革内容,充实课题研究成果。

(2)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究语文高效教学,把“教学”放到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到效果的真正落实这一个过程中作整体上的管理,优化其过程结构,提升其语文素质化教学理念。

(3)探索语文教学“规范化”的有效尝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把语文教学

改革从宏观引入到微观的研究和探索,力求将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

(六)初步推广,反思交流:

在“走出去,请进来”课堂研究策略的引导下,在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我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摸索、修正,创新、完善了“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研究”。其中,最实用、最高效的莫过于周长海老师独创的语文课堂教学“六习导学”模式。

周长海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新理念及对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借鉴区课题“六步导学案”教学模式,创立了“六习导学”的教学新模式。所谓六“习”导学,就是对1篇讲读课文,课堂教学要分成六步,即六种“学习”,分别是“预(学)习”、“自(学)习”、“研(学)习”、“讲(学)习”、“练习”和“温习”,分别强调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的引导和精讲多练,在不同阶段分别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尊重了两个主体,调动了两种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合理地科学地梳理并疏通了语文教学的流程,为创建高效的语文讲读课堂做出了有益的积极探索。

“六习导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其一是把“六步导学案”流程的“六步”( “创设情景,激情导学”、 “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和“当堂达标,及时总结”)复杂的文字表述,改变成简短有力的六个词语,而且这六个词语都有一个“习”字,更有语文味,且好读、易记、易明。其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六步导学案”的最后两步“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和“当堂达标,及时总结”演变成了“练习”和“温习”,而且明确了二者的不同:“温习”更侧重于知识及其把握,“练习”更侧重于能力及其形成和熟化。就1篇讲读课文来说,侧重于知识及其把握的过程是“温习”,侧重于能力及其形成和熟化的过程是“练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自学能力服务。其三,不能盲目地引进洋思中学“当堂达标”的“堂堂清”练习。在我区一中举行的“六步导学案”教学模式研讨会上,市教研室孙书记明确指出:这种“堂堂清”练习不适宜语文学科。理科教学能够“堂堂清”,更富有人文特色的语文,怎么能“堂堂清”呢?

八.收集结题材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九.后续研究成果的继续推广:

如果该研究能够获得通过,将组织学校老师积极推广该研究成果;如果未获通过,将继续开拓思路,继续深入研究,以期有所收获。

研究报告【第二篇】

天相投资顾问

新医改下的投资机会之基本药物篇-补偿机制仍是短板,基药投资黄金年代还需等待

本文要说什么?

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出台,部分机构认为基本药物领域投资时点到来,但我们认为投入基本药物领域的黄金机会并没有出现,因为单靠财政补贴和提高服务费用并不足以弥补基层医疗机构因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后的收入缺失。本文将基本药物制度放入新医改的大框架中分析,详细梳理了从2009年4月以来的关于药品体系改革的医改政策,论述了当前制约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短板,并分析改革形势不明朗下的投资机会。

本文要点:

中国的基本药物制度是借鉴WTO的经验,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人人享有基本药物的可及性。 本轮医改始于2009年4月,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的医疗制度。其核心是构建4个重要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而基本药物制度便是药品供应体系的基础。

2009年8月,国家正式启动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10月,发改委调整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2009年11月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2010年7月,改革药品集中招标制度;2010年12月9日,国家将以安徽模式为主体的基本药物制度向全国范围推广;2010年12月14日,国家出台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机制的相关文件。随着对药品供应体系的相关政策陆续推出,基本药物制度推行逐渐深化,而中央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制约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关键因素——补偿机制。但是,我们认为单靠财政补贴和提高服务费用并不足以弥补基层医疗机构因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后的收入缺失,我们以浙江海宁为例论述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除了建立多渠道的长效补偿机制以外,还需要通过改革医保付费机制(从“后付制”转为“预付制”)来完善补偿机制。

我们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持谨慎态度,在改革形式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投资上以规避风险为主。因此我们仍旧从独家品种中寻找机会,1.选择规模有优势,产品线丰富,能够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规避风险的企业,如:广州药业、金陵药业、云南白药;2.若单一产品占比较大,则选择强势产品,如:千金药业、天士力、马应龙、中恒集团。。 1 。 2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改中的位置

在本轮医改中,基本药物制度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四梁”中的一梁,基本药物制度被赋予了构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的责任。在“四梁”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最容易完成的一项,而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也是相对容易的,剩下两项中,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是最难完成的,它涉及到公立医院改革,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医院领域,取消“以药养医”制度等改革深水区。剩下还有一项,即:建设药品供应体系;这一项

是公立医院改革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改革,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便是药品供应体系的基础。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体系改革是开启公立医院改革最为关键的一步,国家需要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来保障人人享有的可及性问题,希望通过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能和定位,强化社区首诊制,分流三级医院的患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政策,探索切除以药养医制度的方法。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在新医改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意见》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关于基本药物制度只是给出了总体原则和大体实施路径,关于配套的进一步政策还并没有出台。

基本药物制度对行业的影响

当时政策出台之后,我们看法是:

1、 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集中度会得到提升。药品招标权上升至省级政府,配送也由省级政府确定,势必导致药品供应大幅集中。

2、 价格方面,基本药物会面临两次定价:第一次是发改委制定全国零售指导价;第二次是各省招标采购企业竞争带来的二次定价。对于发改委的一次定价,我们当时认为总体定价结果会是:毛利已经很低的低价药价格会有所提高;价格较高的普药会面临15-20%下降空间;而发改委制定的是最高零售价,15%的降价空间应该不会影响到制药企业最终盈利。对于各省招标二次定价,不同的药品,其招标价相比之前的价格变化幅度不一样。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进行招标,总体原则是实行零差价率销售,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探索设定基本药物标底价格。由于普药竞争激烈,投标结果势必会是价格下降。而独家品种没有替代产品,企业的议价能力会更强,降价幅度会比较小。

3、 销量方面,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强制执行,使得基本药物在基层药物市场的占比会有较大提升;同时新农合的深入推进使得基层市场会扩容。因此,总体上来说,我们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明显有利于独家品种(放量+坚挺的价格)。

2010 年7 月药品集中招标制度调整

2010 年7 月,国家再次对药品体系进行改革。7 月7 日国务院7 部委颁布新版《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完全纳入了政府领导,并在政府搭建的非营利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进行。确立了以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最小单位的集中招标制度。

药品招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招标主体由地区上升到省级政府。实行以政府主导、以省(区、市)为单位的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购销药品必须通过各省(区、市)政府建立的非营利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开展采购,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平台和统一监管。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药品的采购规范性文件另行制定。

2、 调整药品评价体系。《工作规范》要求集中采购必须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对药品评价体系做出调整。在评价过程中:质量要素实际权重一般不应当低于总分的50%;价格要素实际权重不应当低于总分的30%;服务和信誉要素实际权重应当不超过总分权重的20%。在以上评价中,主观分权重不超过总分的25%。

本次调整对行业的主要影响

针对这一次的调整,我们认为:

1、 减轻企业招标负担,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如上一节图 4 所示:药品在从批发商进入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必须参与招标的环节。此前在各地采用的招标方案是2001 年出台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采购文件

范本(试行)》,2001 版的方案规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市(地)为最小单位。医疗机构,即招标人,可以参加卫生行政部门按行政区组织的集中招标采购活动,也可以自主选择跨部门、跨行政区的集中招标采购活动。这意味着全国650 多个城市都可以自主举办药品集中招标,而一家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药品卖到全国每一个城市,就要参加650 多次的招标。这对于医药企业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他们除了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准备投标文件以外,还要在投标上投入较大财力。比如药品中标后,每种中标品规需要交纳服务费,这笔费用大约为每种中标品规几百元;此外,某些地方还会对每种中标品规收取千余元的违约保证金,如果在药品中标的一年内企业有任何的违约行为,这笔保障金将不予退回。因此,招标单位的分散将增加制药企业的负担,而这部分成本最终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新版《工作规范》确立了以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最小单位的集中招标制度。这意味着药企只要经过了省级招标,药品就可以进入该省的全部公立医院,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在投标上的负担。因此新版的《工作规范》将减轻企业招标难度,省一级的招标采购也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2、 《工作规范》貌似突出质量因素,但实质上是强化了价格因素。

如图 6 所示,在2001 年老版的《规范》中质量要素所占权重要求不低于40%, 价格要素权重为不低于质量权重的一半,即价格要素权重下限为20%,但是由于价 格要素与质量要素挂钩,并且规定了商业信誉权重不低于15%,所以实际上质量要 素权重的上限约为57%,相应地价格要素的上限约为28%,如果考虑GMP 专利药 权重,这一比例将更低。此次出台的新规范,一方面,质量要素占比加大,下限由 40%提高到50%,另一方面,价格要素权重的下限为30%,同样提高了10 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取消了商业信誉的下限,并且价格要素权重与质量要素权重脱钩,价格要 素权重上限实际不止提高了10 个百分点,换句话讲,新规范中的价格要素有可能发 挥比在2001 年试行规范中更重要的作用。这对于药企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影响,而 当时市场普遍比较担心的是各地基本药物招标过程中,过分强调价格因素,唯低价 是取,这会对行业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

研究报告【第三篇】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我校2014年4月申报的《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两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团结协作下,经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普具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和科学等功能,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潜能,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应用,使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对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社会稳定,强国富民,增强综合国力,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中国智”。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儿童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时期,充满好奇,有较强求知欲。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适度有效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展示小学生的创造才能,张扬个性,促进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方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的智力结构是多维的和开放的,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来激活与培养;强调教师提供多种智能切入点,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强项智能。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三、概念界定

1.科普: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就是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通过多种方法,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传播目的看,科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质;从传播内容看,科普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周期的限制,可以随时把最新科学思想和最新科技成果向学生传播,以适应当代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从传播的形式看,科普形式多样,途径灵活,因需施普,因材施教,有利于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由此,科普是群众性的。同时,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交流、服务,把科普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可直接为学生健康人生的发展服务。

2.科普教育:广义的科普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人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包括科技普及、科技传播、和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狭义的科普教育就是指学校的系统的科技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就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科学技术普及的教育活动,它是提高整个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竞争的焦点集中表现在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的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科学教育,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普通劳动者。可以说我们农村小学的科普活动目前并不缺乏理论的支撑,而是缺少适宜农村小学生科普活动的研究。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学校科普活动模式现状而提出的,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五、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主要目标

结合班级自身特点举办学生科普系列活动,以此来促进了本班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地全面开展,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注重与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了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不断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具体目标

(1)让师生走进了科普事业,了解了中国科技发展。 (2)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3)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科技的各项活动,黑板报、科普园地的建设,亲手制作了小制作,撰写了小论文,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5)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初步形成了科技意识,初步养成了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6)崇尚科学,让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学会了科学生活。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现状及需求调查。设计出科普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在全镇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和访谈,分析清楚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的措施,在学校试行,推动学校科普活动的蓬勃发展。

2、构建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构建“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在科普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形成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提高科普活动质量。积极开展小调查、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收集整理出学生作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探索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运行机制。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二是制定落实相关科普制度、增强农村小学科普工作的推动力;三是整合力量,壮大农村小学科普工作合力;四是积极举办各种科普竞赛活动;五是因地制宜,促进科普活动的经常化。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校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共6个班级。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4、 行动研究法:针对科普活动和科普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科普活动实际问题。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具体分工: 课题负责人:姚忠勇

职 责: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人员:

姜小芹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

胡 洁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黄明强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负责摄像、摄影;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王 琳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谢春树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杨 飞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杨国芳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龚继容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夏 娟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冉小燕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课题顾问:杨永双 王成中

八、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

2、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

3、建立班级开展科普活动模式。汇集科普活动案例、科普活动反思与评价、活动论文。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影像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

4、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5、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6、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7.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

8、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9.初步构建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10、初步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运行机制——“社会、学校、家庭”整合力量形成科普合力;“自主、探究、合作、创新” 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一)学生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1、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增浓

2009年通过多次问卷调查及座谈统计,98%以上学生喜欢科学学科,95%以上的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0%学生喜欢收看CCTV-10中央电视台等科教频道,80%以上学生订阅了《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达;在我校近三年组织的大量校内外的科技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100%。 2.学生的科普知识日趋丰富

在2009年下期组织的学生科学素养测试统计显示: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及掌握程度与2006年下期进行的前测相比,平均分提高约%、“优秀”等级平均提高约%。

3、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通过课题在我校扎实推进,近两年来,以来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87人次。其中,田小钰同学的小制作“竹篮”荣获县级三等奖、 肖烈强同学的“ 竹编床” 荣获县级二等奖、 王一苹同学的“吸尘器” 荣获县级三等奖、豆类粘贴画李新同学的《猫》荣获县级三等奖、豆类粘贴画田小钰同学的《苹果树》荣获县级三等奖、李新同学的《宇宙空间站》荣获县级二等奖、杨兴旺同学的科幻画《中途休息站》获县级一等奖;刘彦杉同学的《可乐瓶与蜡烛的秘密》荣获县级一等奖,李晨曦的科幻画《金龟子金子提取机》荣获县级一等奖、幸媛媛同学的《未来森林家园》荣获县级二等奖、黄辉书、王君霞同学的《废气转换机》荣获县级二等奖、刘彦杉同学的《太空资源转换站》、荣获县级二等奖,幸媛媛同学的《多功能桌子》荣获县级三等奖、曹芸欣同学的《飞翔的书包》获县级三等奖,

(二)教师科研水平及科学普及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课题在我校扎实推进以来,课题组主研人员在校内开展了2项课题研究,其中1人还是科研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组的成员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题组的教师和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校2014和2015连续两年荣获科技创新教育优秀学校的称号。

李小兰教师撰写的论文《变废为宝》、《本地的土壤》获国家级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设计《身边的植物》获国家级二等奖,指导的学生田小钰的小制作“竹篮”、 肖烈强的“ 竹编床”、 王一苹的“吸尘器”、豆类粘贴画李新的《猫》、豆类粘贴画田小钰的《苹果树》荣获县级二三等奖、指导的学生科幻画李新的《宇宙空间站》、杨兴旺的《中途休息站》获县级二等奖;

黄明强教师在全县组织的卓越课堂赛课中小学科学组二等奖,荣获2014年“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撰写的论文《培养科学素养,搞好科学教育》、《如何搞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荣获县级二三等奖、科技小制作“无影灯”荣获县级一等奖。

姚忠勇教师撰写的科教方案《家乡的特产美名扬》获县级二等奖。 王琳教师撰写的论文《借助科学课堂提高综合素质》获县级二等奖,指导学生曹芸欣的科幻画《植物精油提取机》获县级二等奖。 胡洁教师荣获2015年“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撰写的论文《如何在课堂上渗入科谱教育》荣获县级二三等奖,《数学中的科谱知识》发表于《读与算》杂志,教学设计《不翼而飞的水》获国家级三等奖,辅导的学生论文刘彦杉的《可乐瓶与蜡烛的秘密》荣获县级一等奖,指导的学生李晨曦的科幻画《金龟子金子提取机》、幸媛媛的《未来森林家园》、黄辉书、王君霞的《废气转换机》、刘彦杉的《太空资源转换站》、幸媛媛的《多功能桌子》、曹芸欣的《飞翔的书包》获县级一二三等奖,

十、问题与讨论

在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促进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发展,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方式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原因在于:

1、时间问题。学生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模式需要漫长的时间,跟语文数学课不一样,短短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科学研究。

2、教师问题。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模式需要教师注重生成性的问题,这一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又缺乏这方面的方法与策略。

十一、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校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课题组克服了多种不利条件,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积极加强科普教育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开展了一批深受学生居民好评的科普活动,2014年、2015年被武隆县教委评为科技创新教育优秀学校,取得了不俗成绩。

(一)初步构建了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

科普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针对小学生主要是引导其参与,让他们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兴趣,对科学感性认识。在科普活动中,重点在“参与”、“普及”,同时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所以,农村小学科普工作要整合有效资源,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创造兴趣,陶冶小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科普工作的实施水平。

农村小学的科普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知识传授和实验教学,要按照新课程要求开齐上好所有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同时注重在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中强化和渗透科普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小学生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 2.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要按照“重在普及、遵循规律”的要求,坚持因校制宜,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年科普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一是利用班级、队会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卫生健康、防震救灾、自然现象等科普活动。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普志愿者社区行动等普及性科技活动;二是每年要围绕市县重大科普活动主题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科技节、科普周或科普日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科学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和一次科普教育讲座;三是在学校建立“手拉手”课外科普兴趣小组,扎实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将所学科普知识渗透于社区、家庭的各方面,吸引和鼓励社员们投入到科普活动中来,营造人人学科普知识、人人懂科普知识、人人用科普技术的浓厚氛围。四是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学校要根据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五是组织师生参观“科技展览馆”“科技园”、“科普园”活动,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文明素养。

3、以学校环境为载体,推动科普教育活动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农村小学现有的场地和物质条件, 选择其成本低,耗费资源少且实效性强的一条普及型的科普教育路径。

(1)让墙壁成为科普宣传员。学校充分利用宣传窗、班级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以及学校网站等文化阵地,向师生宣传科普知识;学校利用已有的场地和条件,在墙壁上张贴科学家名人画像,学生科普教育作品,建立科普知识长廊等等,这样,为学生创设科普教育的良好文化环境,开辟有利于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教育阵地;学校可以多开展学生创造科普宣传资料的活动,比如围绕“植树节”、“防震减灾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科技手抄报活动开展各类科普宣传画,以此来装扮学校环境,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2)让网络平台成为科普宣传员。

在科普工作中,农村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QQ)实现科普宣传活动。学校要用好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科普方面的知识,及时通过电子显示屏、公示栏等向学生传授科普知识;同时,各班可以建立学生家长QQ群为家长提供一个学习科学平台,也为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孩子学习科学情况的平台,为科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这种科普形式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教育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

(二)初步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运行机制。

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二是制定落实相关科普制度、增强农村小学科普工作的推动力;三是整合力量,壮大农村小学科普工作合力;四是因地制宜,促进科普活动的经常化。

1、队伍建设

建立领导小组,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课题组负责人、各科技辅导员为组员的科普领导小组;建立学校科普志愿者队伍(包括专家顾问、教师、家长等),全校每年有所递增。组织科普志愿者深入学校、班级、社区开展活动。

2、制度建设

实施科普工作和科普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统一规范、完善科技辅导员科普活动台帐、科普工作管理制度或办法,并完善各类科普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科技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及每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和有关规划、方案,年底有总结,科普小组在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应及时整理归档。

3、完善科普设施

实施科普资源共享,制作科普宣传长廊,逐年建立的规模、质量好,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科普宣传长廊,定期更换科普宣传内容,制定科普宣传管理考核办法。

4、科普活动内容

每年全校有一次以上较大规模的集中性科普(艺术节)活动;将科普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在学校,并将学校科普作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政府领导、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在学校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教育活动。

5、科普机制

以课题研究为目的,推动学校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求实,对科普教育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管理办法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开拓学校科普工作新局面。

(1)科普工作纳入学校《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科普工作做到记录齐全。 (2)建有一支科普宣传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专项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

(3)每年开展以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为对象的科普活动开课每年2次以上,

(4)科普宣传窗做到内容经常更新,图书活动室订有科普刊物,有科普资料。 (5)科普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每年开展以学生为对象的科普活动10次以上。

(6)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安全。社区内无邪教影响,无封建迷信、无赌博活动,无社会丑恶现象和其他愚昧落后的习俗活动。

如何有效地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课题研究虽有了一些粗浅的成果,但希望课题组的研究不要停步,要一如继往地把这些动活动继续深入研究开展下去。相信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有效的教学成果还将被发现和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本课题全方位锻炼了本课题组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命题没有解决的终点,今后在教学活动中要继续坚持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方针,在小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提升的问题研究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

[2] 由中国科协牵头、纲要办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出版项目

[3]王丽琴《小学开展探究性科学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4]樊琪、赵骏《小学生科学素养透视》 《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6期

[5]《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张红霞著 [6]《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主编:傅圣瑾

[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01年4月

研究报告模版【第四篇】

研究报告参考格式与内容

 题目

 摘要

 正文部分

一、引言(或绪论):

1、所提出的问题;

2、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综述;

3、研究目的;

4、研究假设;

5、研究意义等。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过程:简介研究经过、方法、步骤、实验或验证结果。申报书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研究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四、结果分析: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研究方案设计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分若干部分进行描述与分析(包括实验或验证平台搭建、指标实现结果及未实现原因)。

五、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评价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进步、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教改类课题要重点评价对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作用),以及今后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试验测试

数据、典型案例,教改方案,照片,项目进展重要事项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47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