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精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7548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一篇】

就幼儿生活的本质而言,所谓幼儿生活指的是幼儿通过内化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发展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动过程。首先,对幼儿的生活而言,文化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简化的东西,既有以符号形式再现的文化,又有以实物形式反映的文化;其次,幼儿生活不同于制度化生活,既是文化活动,又是人化活动,具有自在性特征;第三,幼儿生活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幼儿的生活必须是要有童心、童趣的。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生活的主要特征:幼儿生活的方式具有游戏的性质;幼儿的生活具有生长性或发展性的目的;幼儿生活的内容涉及整个生活世界,且具有整体性。

(二)幼儿教育和生活的关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具体来说生活可以包括工作学习、社会交际、娱乐休闲、日常活动等方面。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与丰富生活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进一步生活能力的过程。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因此,幼儿教育与生活是不能分离的。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并不是强制孩子在课堂上静坐听讲和死记硬背,教育就是成长、生活和经验的改造。幼儿园应该成为幼儿真正体验生活的地方,幼儿应当从幼儿园获得感兴趣的知识以及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只有将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得到自由而真实的表现,才能使幼儿学到切实可用的实践经验。

(三)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意义。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往往依赖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学习数学,应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渐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一核心的理念,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育内容,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状态,并将学习工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之中,从而使每个幼儿都处在一种的主动状态,增强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因而变的更有乐趣。

(一)成人思维制约幼儿生活。

长期以来,在“智力开发”理论的与升学率指挥棒的双重指挥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希望将更多的知识以最快速度地装进幼儿的脑子里,重视知识、技能等应试能力的培养已经在部分家长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幼儿从学前阶段就开始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以及学习学科知识的重大使命。

幼儿应有的游戏时间被过多的被占用,取而代之的是,外语、电脑、各种考级以及所谓的音乐技能的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然节律逐渐被家长与老师的意志所取代。这种比较狭隘的人才观现阶段十分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幼儿本来的轻松、自在的生活因此而带有紧张感与压力感,幼儿也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童话世界。

(二)幼儿游戏的时间被限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绝大多数的幼儿园老师对此都十分熟悉。然而实际教学中,幼儿的游戏的权利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例如,幼儿的活动范围受到班级界限的约束,幼儿的游戏被限制在某一个班级里。班级课堂不再是保障幼儿自由自在进行游戏活动的空间,反而成了阻碍儿童生活活动的隔墙。部分教师甚至以户外活动不好管理学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为理由,大幅度减少幼儿在户外游戏的机会和范围。以往我们经常玩的春天打柳哨、编花圈,夏天粘知了、月夜踩影子、冬天项牛、堆雪人等游戏,已经很难再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活动范围更小,安全性更高的玩积木和过家家。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生活教育。

幼儿的生活应该是完整与连续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意识到幼儿生活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关键是实现自身全方位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打破自身对幼儿园教学和幼儿生活的模式化认识,更深刻地领会课程的价值与功能,真正把渗透式的教育落到实处。

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时间段内的生活,更应该关注幼儿整个生命全程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将完整的、真实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展示给幼儿,将教育成果扩展到幼儿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去。

例如,像起床后穿衣服、饭前便后洗手、过马路注意红绿灯等生活中简单却又必需的生活常识,我在实际教学中改变以往那种诉诸课程教学的观念与形式,通过引导幼儿亲身体会的方式,自然而随机地渗透这些生活常识,幼儿反而学得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快,同时也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实际需要。

在幼儿的眼中,生活是充满生动的、充满情感的`万花筒。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一切东西都与人一样,有嘴、有眼、会说话。因此,幼儿会跟他的布娃娃诉说,会因为他的小狗病了而哭鼻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都应该考虑我们的学生究竟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应当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生活教学素材,而绝不是以我们的课程需要为中心去预设主题。

例如,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一堂“飞机博览会”的情景教学课。

在课前指导孩子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探讨,然后等孩子们收集好相关资料后,我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飞机的主题活动。由于这是切合孩子们实际兴趣需要设计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趣很浓,注意力也十分集中,就连几个平日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点,我再进行关于飞机品牌、飞机种类、飞机结构、如何乘坐飞机等系列主题活动。

在这个情景教学中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相互间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他们的交流与沟通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进步,对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整合多种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对幼儿来讲。在熟悉的有意义的、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中活动,特别是参与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的活动。作为蕴涵一定教育意图的生活情境,教师应广泛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因素,并且使教育资源的各个方面在生活情境中朝着有利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融合贯通,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教孩子们玩救护病人的游戏中,根据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的担当的角色。有的孩子选择当医生,有的选择当救护车的司机,有的选择当病人,有的选择当维护秩序的警察,有的选择当护士。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我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讲解,让幼儿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一方的参与支持,游戏就不能够顺利进行。

游戏刚刚进行时,有的孩子经常忘了自己的职责,“司机”开车经常乱跑,“警察”在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病人”找不到“医生”。经过多次训练后,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活动中担当的角色的作用,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并寻求合作。等到我第3次开展这项活动时,孩子们已经能很好的扮演自己担当的角色了,活动效果也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面向幼儿生活世界进行教学安排,是实现幼儿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根据幼儿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幼儿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是新时期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客观要求。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善于观察、探索与总结,尽快转变与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根据幼儿成长的实际需要,选取更具典型意义的教学资源,使生活情境资源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在适应当前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生括。有利于实现培养“完整的儿童”的幼儿教育目标,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二篇】

“双十一”大战刚刚结束,电商之间较量也随之落幕,但竞争依然在“暗影”下进行,事实证明天猫才是最大的赢家。而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线教育机构也参与了“购物节”,各大教育机构也想蹭一蹭热点,打开自己的课程销售的大门。

据了解,20xx年“双十一”的在线教育机构不再像过往一样以导流为主,各机构平台纷纷祭出杀招,“低价”“折扣”“满额返利”等招数层出不穷,在营销手段上更加丰富多彩,让互联网教育营销模式更具观赏性,但这也仅仅在线教育市场营销的“小白鼠”。

自20xx年以来,在线教育火爆的虚火止于20xx年底,两年的时间让很多人看到在线教育的发展前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足不出户接受高质量知识的渗入。当资本市场开始将大把的金钱投入市场的时候,互联网教育又遇到一个最大的瓶颈——盈利。

传统教育模式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是最初的盈利点,而在线教育在20xx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92亿,k12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增长驱动力,依然逃不过市场盈利的`障碍。据数据分析,有70%的k12教育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能够盈利的仅有5%。其中以6月份“流血上市”的51talk为例,从20xx年至今,每年q1季度虽然是处于稳定增长,但是亏损的缺口也越来越大,20xx年第一季度亏损达9930万元。

目前来看,2b和2c依旧行业的主流模式,新东方和好未来作为行业大佬还是以2c模式盈利。数据统计,20xx年融资在线教育机构38家,20xx年1月至8月仅有125家。在线教育的盈利点的下降也让资本市场收手,这让在线教育市场有点措手不及,开始专研新的盈利点,期望资本市场的回暖。

虽然资本市场遇冷,但是行业发展并没有停止脚步,反而促进了各个教育机构的迅速发展。“直播+教育”模式的出现可能成为在线教育的风口,同时vr技术的日渐成熟,也逐渐渗透在线教育,新的转折点可能因此出现,当然不能肯定的说这将会改变在线教育的发展,但一定会有推动作用。

被称之为直播元年,跟在线教育可以说是同步出现,早几年,某平台就开始在直播平台实现了一对多的在线教育,免费课程和简单课程引导客户进一步消费。现在很多直播平台开设了教育类栏目,专门招收优秀教师进行视频讲解。大部分在线教育机构试水直播,效果显著,可以说“直播+教育”在初期取得了较好成果。

直播一直以娱乐消遣为主,游戏、户外、唱歌、聊天……形式多种多样,全民娱乐时代,直播平台80、90后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多,也有很多95后的在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51talk、vipkid早几年已经发展直播平台,但效果一般,前几年人们对直播平台认知不足,纯娱乐平台的误解在这几年不断有传统行业入住也在慢慢改变人们观念。在线教育在这个时候发力,将成分行业的风口。

的主要教学手段是视频教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都是以视频方式完成,vr技术的出现让在线教育的视频教学模式更近一步发展,有个全新的真实体验。例如现在的很多危险职业教学,可以通过vr技术实现无危险实际操作。另外vr直播也被认定未来新技术的方向。

在遇冷资本市场的状态下,在线教育仍然被仍定在未来有充分的盈利能力,在未来的2年内科技的力量将会进一步改变在线教育。以70、80后对教育的认识,成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人,具有先天的互联网优势,这些孩子将在信息时代中成长。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线教育出现是响应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号召,“小白鼠”的铺垫终将成就未来教育。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三篇】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首要的是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具如卡片、情景、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课件等,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适时灵活地运用启发式、快乐式、情景式等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讨论、短剧表演、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喜悦,自然上英语课会兴趣盎然,充满自信。另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策略。如:结合音标记单词,快速、大声、清晰地朗读英语,根据语境猜测生词,及时做好预习、复习,防止遗忘等等。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策略培养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及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整体素质。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及积极的。学习态度。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或给父母一个交代,学生往往只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点书面作业,被动地应付一些任务。因此,常常出现考试前加班加点,考试后过度放松,遗忘大量知识的不良现象就不足为怪。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这可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如: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每一次尝试及点滴进步,灌输进步就是成功的观念。让学生明白,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学习英语是为了发展自我、挑战自我、追求幸福、赢得尊重、获取认可的一种途径。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畏艰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期望教育及成功教育。

三、关注每位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有人曾说过:“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各得其所。”因此,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得,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对优秀学生,要严格要求,让他们“吃得好”;对中等学生,要多引导、督促,让他们“吃得饱”;对学困生,要主动亲近,及时补救,让他们“吃得了”。另外,分层教学可表现为内容分层、问题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如在评价分层中,对学困生的评价重点不是在分数上,而是在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上,哪怕点滴的进步也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只有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各有所获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四、充满激情的教学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不同情绪和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及课堂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充满激情的教学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教师自信、向上、饱满、充满激情的情绪会感染每一位学生,会带动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使他们处在一种开放、投入的学习状态,不知不觉中会学得更多。另外,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然学得轻松愉快。然而,如何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放下师道尊严,主动去亲近学生,对待学生要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主动并善于与学生沟通,换位思考,勇于反思或认错,虚心向学生征求教学建议等。教师努力去感动学生,同时也会收获感动。

五、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调控自如。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认真构思、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个步骤事先在大脑中放映一遍。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应用教材,不以教材为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或整合,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务必布置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画出各自的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如预习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几个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一来方便了预习的检测,二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预习,让学生做到不上无预习之课。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张弛有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灵活机智地处理一些课堂突发情况和小插曲。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除上述几点外,还有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思维、创设语言环境等许多方面。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是许多老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和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思考、虚心学习,不断总结、积累和反思,英语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实现。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四篇】

前不久,**县关工委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再一次作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大部分班级的留守学生超过3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不爱学习,不务正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普遍不守纪律,不遵守法规,常常惹是生非;行为习惯普遍比较差,不讲文明礼貌,好吃懒做;是非观念淡薄,心理发展畸形。

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监护管理存在“盲区”。由于父母不在家,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变化;在家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无精力和体力,也无教育能力,再加上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后来管不住、管不了,以致放任自流。

第二,家庭对“留守生”教育存在“误区”。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一辈子没文化照样过,子女没多少文化照样挣钱,因此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很少。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在孩子用钱方面十分慷慨,使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坏习惯增多。

第三,学校对“留守生”教育存在“困区”。学校有理、有序、有度的教育与家长的'溺爱或放纵产生强烈碰撞,致使学校教育难。很多学生“打不得、骂不得”,部分学生还有逆反心理。如果老师稍有过激行为,少数家长就会以此为难学校和教师。

第四,社会环境成了“留守生”教育的“雷区”。部分学生受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常常会出现穿着打扮怪异、早恋、、酗酒、抽烟、盗窃、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第一,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规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赚钱是我的事,孩子读书、成不成才是孩子的事”的思想。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对错、好坏、是非等判断能力差,家长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孩子成长。

第二,关工委、教育部门、学校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学生”进行各种教育。

1、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卡,制订“留守学生”教学工作计划,把“留守学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

2、学校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既传授知识又要当好留守子女的“严父”和“慈母”,对其缺点和错误不姑息迁就,对其生活、思想、感情多加关心、理解和帮助。

3、关工委要加强对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关爱他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关键。

4、学校要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辅导,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学会洞察留守子女的心理,激活他们情感交流的欲望,教给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和经验。

5、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如建立留守子女寄宿制,改变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的乐园。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有效形式。

6、注重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进行培训也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老干部等,使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习惯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转变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

另外,各级共青团、妇联、公安、文化、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协同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彻底扫除各种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对青少年精神的误导。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五篇】

数学。

课题名称。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负责人。

王静。

起止时间。

32013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相同的。学生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学习上就出现了学困生。

有效转化学困生,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出。教师面对50人左右的大班,既要忙于教学又要忙于班级管理,加上课时任务紧张,常常疏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前期通过对我校2个班98名同学的学习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0名左右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20名左右同学学习习惯较好,50名左右同学学习习惯一般,18名同学习惯很差需要改正,而且我们还发现,这10多名学习习惯很差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是学困生。关鸿羽教授在他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书中谈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好坏与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由此,面对这种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弱势群体,我校提出了如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目前我校师生亟待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概念的界定: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一般学习习惯和特殊学习习惯。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等;各个学科有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不同学科的学习习惯也就各不相同,我们称为特殊学习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侧重的是一般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研究目的:

实验教师通过对本班或本学科学困生建立个人发展档案,进行跟踪调查,掌握每位学困生存在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分析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探寻相应地纠正策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强化训练,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使学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研究意义:本课题通过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教师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本校乃至本地区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个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主要问题:

调查、分析当前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及其成因;班额过大对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重要观点:

学困生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把不良学习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需要逐一培养。对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困生,要抓住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训练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齐努力,思想上达成共识,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验等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调查大班额情况下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发现问题、寻求转化对策。

个案研究法:教师通过对一个或多个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追踪等研究,搜集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料,认真分析学困生特点、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而有效的转化措施。

研究过程: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搜集整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开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建立学困生个人发展档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收集整理学困生的试卷(月考、期中、期末)跟踪总结分析学困生的成绩变化。及时纪录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变化,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和理论提升。要求实验教师将转化措施、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的点滴变化,一一记录备案,总结成功点和经验教训,以备课题研究结果的总结之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及课题结题准备。进行课题研究情况总结、交流,征集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撰写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预期研究成果。

1、调研报告:初中数学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2、论文个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论文个案:家校联手训练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策略的研究。

4、研究报告: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六篇】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二、把握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标准。

三、创新教学。

(一)让“媒体”入课,使音乐“乐”起来。

(二)创设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玩”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飞”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兴旺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学校音乐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确定。传统的音乐教育一直奉行的是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这种音乐课,在一开始是属于先进行列的,欧美日诸国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久以后,他们便逐步把这种技艺教学放弃了,而我国却依然将其沿袭下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我们现在出现了“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从现在的教学观点来看,这种课堂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为音乐的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适应新课标,我们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作出新的改变,应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新课标的理念、创新教学、教学评价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21世纪的社会,是新世纪的社会,它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教育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素质教育更是已经全方位的深化,因此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作用在日益显露,因为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应该怎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唱歌、表演和演奏,它那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感情的变换都体现出了它本身“动”的特点,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所以,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感情。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器材缺乏,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每一节课上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活动。(比如:演唱、表演、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而每一种音乐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使教学中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技能的互补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技能并不只是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普通学生所要考核的关键。“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形式要活泼化,不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一下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比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和精细的观察、敢于创造的精神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作用。

新课标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育要想实现“育人”的目的,就要真正以美育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认真把握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实现新课标的价值。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意味着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或职业音乐教育,他是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的审美教育,是围绕音乐音响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形式。因此,音乐教育“育人”的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音乐课审美属性的认识,将其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识谱、唱歌、跳舞等注重音乐知识系统的传授及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甚至还把学习识谱当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懂不懂音乐的主要标准,这种偏离音乐审美体验,有悖音乐课程本质的音乐教育实践,造就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异常现象。

从当代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存在于音乐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中。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课,须摒弃固有的教学方法,创造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使音乐课能“充满快乐”、“饱含师生的情感”、“洋溢快乐和美”。所以,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想体现审美体验和音乐的情感,就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音乐想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课程内容,建构音乐意义。如:教波兰儿童歌曲《粉刷匠》一课时,一开始就为孩子们设置一个漂亮的颇具童话色彩的“节奏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从里面传出美妙的声音,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倾听音乐。他们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新奇的看着、听着,而从房子里传出的节奏就是新授歌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奏。教师问:“小朋友,谁能把这个节奏模仿出来?”这时,学生或拍或读,很快的把这些节奏都反映了出来。在童话情境中进行与新授内容相应的节奏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情感,又为新授课做好了准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创设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才能调动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边想边活动,从而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体验审美情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以下几方面着手: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哼哼着欢快的小曲,于是他的步履就会轻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听到悲哀的旋律步履就会沉重。这说明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和音乐紧密相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相容并行,而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乐”起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想使音乐“乐”起来,首先要顺应当代小学生接受音乐的方式。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媒体”是培养“音乐想象”的主要途径。因为多媒体可将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行、声、光、影的美,促进“音乐想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因此,借用音乐、电影、vcd、cd、磁带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音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火车波尔卡》是一首节奏欢快,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乐曲。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快乐的火车,让学生在课堂里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感受火车的情境,用“模仿火车发出的声音”游戏来表现火车的不同场景,跟着课件中的火车动画来表演,用提问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讲解高低音知识的教学时,让我们看着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指导学生。如播放的“鸟儿的叫声”是高音,“老牛的叫声”是低音,“青蛙的叫声”是中音。又如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并理解有关接拍的知识。通过多媒体信息为载体,使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对音乐知识有能感知的体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将音乐创作的情景和音乐的情感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情感。在《哇哈哈》一颗的教学中,学习前展示一组新疆美丽风景的图片,介绍有关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新疆有感性的了解。接着,将这首歌用不同的节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歌曲的旋律。

1.在游戏中表现音乐——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奥尔夫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首先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很美好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有一定的“约束”——节奏。音乐课上的节奏训练,是个比较枯燥的练习,当我们将它融入自然界孩子们熟悉的声音和各种体态律动中,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这里所说的体态律动,是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他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初学节奏,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1)运用节奏进行问好2/4xxxx|x—|xxxx|xxx||(师)小朋友们好!我们来上音乐课。(生)郭老师您好!我们认真来上课。(2)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柯氏唱名法结合进行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试验并创建的“体态律动学”是以学生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动作自由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柯氏唱名法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教学中使用法国的艾米里—约瑟夫?契夫节奏读音体系。节奏读音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于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克服困难是有益处的。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等。

例如,四、八分节奏练习:我以爸爸的大靴子和儿子的小靴子来分别象征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让学生体会爸爸的脚步大而慢,儿子的脚步小而快。儿子要走两步才能赶上爸爸,并让学生运用体态律动来进行形象有趣的练习。两人一组,面对面双手插腰分别扮演爸爸和儿子。

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很自然地体会到四分节奏比八分节奏宽,两个均匀的八分节奏等于一个四分节奏。这种方法,是顺应孩子们本能的,为他们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美和韵律感。

2.在故事和歌词朗诵中感受和传达音乐,来完成唱歌课。

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和眼神把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上课时,可以讲一个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小乌鸦爱妈妈》时,首先讲一个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长着一颗大树,大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都起得很早为小乌鸦寻找虫子吃,在乌鸦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乌鸦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却老了。一天,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了一句话,然后就飞向了蓝蓝的天空。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说小乌鸦干什么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学生很快融入到音乐之中去聆听、找寻答案并学唱这首歌。音乐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有时候许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用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完美的表达出来,歌词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歌词朗诵也可以调动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如在教《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插图,然后让学生有节奏的一起朗诵歌词,最后配上音乐一气呵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起来。

1.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表演是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其他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让学生们玩回音游戏,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歌曲《小动物唱歌》让小朋友们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小猫、小狗的动作和叫声,并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创编歌词。教师:“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头像,好吗?”接着让学生自己编几段歌词。因此,针对那些有表演性的歌曲,可以让学生设立临时表演公司,招聘导演与演员,而导演可以挑选演员,可以分配角色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编导。

2.引导学生“动”

把“动”引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每节课都要有一些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给大家,对歌曲的旋律也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巩固。柯尔文手势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用以帮助初学的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掌握音准手势。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形象的意义,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如果从la音级上开始建立音级,位置也是如此,因为手势只表示一个相对的音高范围。与学生一起“看”、与学生一起“玩”、与音乐一起“飞”,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从看到想、从听到说、从编到演,全身心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态度,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压抑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和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都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教学理念。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好。“尊重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主观愿望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四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志向有个性,有特点有质量,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僵硬的态度。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沟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同时也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学生就会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正如教育名着《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创建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同时教师要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转变自己,尊重学生,相信自己。

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给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

(三)用感情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所以,我们要把音乐课堂看作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有时,音乐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孩子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办法客观、公正的去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的去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评价是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得到改进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的评价对音乐教学有导向作用,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评价中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完善教学。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枢纽。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评价是否得当对学生日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评价要面向全体同学,注意个体差异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也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位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争取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力争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也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允许不同的学生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允许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天生具有差异,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各不相同,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这门课是一门技术课,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观念它违背了音乐的自身规律,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核心和音乐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而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活动中。

(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要进行积极地评价要想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表现,从而逐步的提高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没有明确的表别是非的能力,不管什么事都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故意的制造错误,来反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存在。在一些问题上当学生有创新时要积极的给与肯定,从而让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不断创新的习惯。

音乐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这些新型的音乐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标音乐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的教学,我们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身践力行,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先锋。

[4]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学林出版社,20xx。

[5]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6]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7]文漪.音乐教学视角[m].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1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七篇】

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的真实状况,西昌市川兴小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组在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120名同学,走访了32名学生家长,和学校12名老师交换了意见。此次调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劳动意识;二、劳动技能。结果让调查组触目惊心,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劳动意识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学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一)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分学生、家长两种。

1、学生调查问卷。

题目如下:

(1)是否掌握洗衣服、扫地、做饭等家务劳动的技能?

(2)是否掌握最基本的农业种植、养殖技能?

(3)是否主动或在父母安排指导下进行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4)在学校是否自觉参加并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

2、家长调查问卷。

题目如下:

(1)、是否安排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2)、是否教给子女必要的劳动技能?

调查结果:此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25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7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5份。结果,263名学生表示从未想到主动参加劳动,190名学生表示不会做家务劳动,没有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90名学生家长表示从未安排子女做家务劳动,更不会安排子女参加农业生产,也没有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给子女。

(二)调查走访。

调查组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120名同学,走访了32名学生家长,和学校12名老师交换了意见,情况也不容乐观,与调查问卷的结果惊人的相似。

(三)网上查询。

调查组怕以偏概全,上网搜查,发现我国现阶段劳动教育地位低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学生、家长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劳动、轻视劳动,从而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漠,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按理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劳动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正是基于上述朴素的唯物史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关注对下一代进行劳动教育,视培养下一代的劳动技能,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视为己任。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语);“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卡连柯语)……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不懈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统化。

客观公正地说,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我国的劳动教育,理应不是目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此令人不容乐观的现状。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制约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应试教育、校园安全和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只要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生,就是人才;学校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更不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孩子,家长极易产生溺爱情节,视子女为“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都不同程度地漠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才造成了下一代劳动意识的严重扭曲和劳动技能的严重匮乏。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没有正确的劳动意识,未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势必会被社会淘汰。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如此无能,作为成人社会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脸红心跳,失去希望。

基于上述原因,调查组一致认为,家长、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家校联动,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一)、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学校要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2、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

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和从学校实践基地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兴趣,形成合理的劳技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各学校要根据所开设的劳技课程,按标准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技教育实践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技课,二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课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技课程。只有加强劳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5、加强劳技教学管理工作。

要提高劳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主要要提高劳技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劳技老师必须杜绝没有安排实践课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中要改变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为保证劳技课的教学效果,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劳技教育考核手段,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四个方面的考核,同时要注重平时表现、动手能力、掌握基础内容作为考核的原则。

(二)从家长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千万不能溺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家庭社会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2、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家长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家长也要给予鼓励,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家长平时没有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可能爱好劳动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千万不能心疼孩子。当然,劳动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一开始就让孩子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挫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4、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家长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家长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和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而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意识,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5、利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家长决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家长应该明白,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必须劳动。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综上所述,调查组认为:我们只有坚持家校联动,切实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最大化地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八篇】

长沙市望城区东城镇中心小学。

长沙市望城区东城镇中心小学学生。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东城镇中心小学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最北端,与岳阳市湘阴县相邻,是一所创办于1973年的公办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级9个,有近40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师有20名,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8%,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0%,学校教师大多数都是年纪在35岁以下的青年女教师。学校布局合理,设备完善,每个教室都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拥有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科学仪器室、电脑室、心理健康咨询室、远程教育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多种功能室。

学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以“文明、勤奋、务实、创新”为校训,确定了“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素质全面、特色显著”的办学目标。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力争将学校打造成“花园式”校园,学校还提出“像家一样”的构想,力争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像是在家里一样,让学生在学校体会到温暖,让学生了解到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

我从20xx年9月开始,在东城镇中心小学任教至今,在任教过程中,我主要教授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体育课程。在教学的这段过程中,我对东城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做了深入的调查,主要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和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调查分析。

1、学生的家庭情况。

经过调查结果显示,东城镇中心小学有一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因此与父母的接触较少,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性格内向的现象。

2、学生与学校教师的关系。

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多的还是第二父母的关系,学生每天的学习、吃饭、候车,都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照料。在学校,每天学生吃中饭都是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去食堂就餐,老师组织学生排好队伍,整齐有秩序地慢慢走进食堂就餐,培养学生平时养成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3、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纪律性较差。许多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有些学生不受爷爷奶奶管制,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在家里缺乏家庭教育,在学校不受教师管制,造成部分学生纪律性较差。尤以四年级2班的姚威、姚子轩同学为例,上课时经常不顾教师的提醒,下位玩耍,尤其是在非班主任的课堂上,更是变本加厉,没有一点课堂秩序,完全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

(2)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的外出,导致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在家里没有人监督他们学习,从而学生经常出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每个班的学生较多,教师不能全面的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度教育,有些学生可能上课时没有听懂,而教师又没有对其进行单独的教育,在家里也没有人对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对学习渐渐缺乏热情,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渐渐降低,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就上个学期期末统考的成绩而言,东城镇总共有三所小学,从统考的成绩看,另外两所小学的成绩都要比中心小学的成绩好,中心小学不管是哪一个学科都要落后于其他两所小学。然而,其他两所小学的学生都没有中心小学的学生多,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冲小学的二年级,一个班中只有11名学生,学生少,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甚至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我想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我们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一个原因了。

(3)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可能因为还是小学生的缘故,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主要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乱花钱。有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总是我行我素,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老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同桌讲话。以六年级的谭鑫宇同学为例,在一次信息课的课堂中,不但不听老师讲课,还与同桌一起在班上大吵大闹,在教师里随意走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老师的提醒视若未闻,多次与信息老师发生口角。

(4)学生出现心理偏差。东城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大多年龄在6—12岁之间,正是情感、品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还有极个别的学生从小就失去父亲或母亲,一直只有父母双方的一方带领,更是缺乏亲情的关爱。然而这些学生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则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以四年级2班的危伟同学为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平时极为缺少来自家庭的关心,在心理上得不到家长认同,在学校里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经常性的做一些出格的动作、或者是引起一些笑料来吸引学生老师的注意,为此得到老师的批评也毫不为意。

4、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然而就导致了一大批的未成年儿童被留守在家中,这就使得孩子从小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教育,因而严重影响的未成年儿童的心理发展。

(2)学校老师的影响。

有人认为,学校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交往的过程,凭借着交往活动,教师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然而,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学校的教师没有固定,每个学期都会有旧的老师离去,新的老师过来,每当学生了解到一位老师的性格、教学特点的时候,然而,这个老师又要离开这里,又会有新的老师来到这里,学生又要开始适应、配合新的一位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实习的这一个学期期间,虽然在生活上、办公上都比较幸苦,但同时在这段期间我也收获了许多,我了解到学校每个教师的不易,尤其是校长,很多事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然而,我也体会到学校还有不足的地方:

1、学校场地、器材缺乏。

例如,学校的体育场地,中心小学只有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田径场,有时候三个班一起教学感觉场地太小,许多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还有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严重缺乏,只有几个已变形的篮球,断了线的羽毛球拍,几根跳绳,没有排球,没有足球,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建议学校可以适当的采购一些足球、排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学生心理偏差,我建议学校可以聘请一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建立一条与家长沟通的热线,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与家长积极的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今天在校的情况。教师在平时的生活方面,要给予学生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让学生从中感到温暖,从而摆脱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总之,以上就是我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实习半年所调查的有关情况,虽然有些观点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认真调查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以更加认真的态度谦虚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执教水平,在不久的将来,我必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九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邀请了“感动**十大新闻人物”来****为职工作报告,他们来自**不同的县区,接到邀请后,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前来为我们介绍先进事迹、传经送宝,他们分别是:***、***,***,***,***,***,***。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必须有其优良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胡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将对全国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感动徐州十大新闻人物”正是用他们动人的事迹诠释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他们的动人事迹也是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美德和精神,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下面有请******讲话。

下面我把他们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下面请作事迹介绍。

下面大家可以向他请教、交流。

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到此结束。

下面有请***讲话。

“学真人、受教育、知荣辱、共奋进”——感动**十大新闻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到此结束。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这几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政府教育研究报告【第十篇】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实际步骤。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工业化速度。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已达到57%,但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6%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发达国家的80%,说明工业化并没有带动城市化。根据经济学分析,农村城市化要比农村小城镇建设更有实效,是更为科学的实施方案。通过改革劳动就业、户口制度,以及城关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向特大、大、中城市发展,到20xx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45%。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农民合理流动和进城的政策、文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进城就业,非农收入难以提高,国家城市化进程缓慢。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有关涉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限制、集中管理,主要维护涉农主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利益。农业政策的目标本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但农民得不到的好处消耗到中间环节,保护的是农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政策损失2)。有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部门的封闭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摆脱就农业而农业,就教育而教育的狭隘思路,可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得到更为开阔、清晰和准确的答案,这也是入世对我国农业提出的警示。

研究表明,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非农收入,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更为有效之举。近几年,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浙江省却一花独放的原因就是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20xx年浙江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元,其中非农收入达元,比1999年增长%,占农民收入的7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为元,比1999年下降%,增长率连年下降幅度也大大缓和3)。当然,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和个体经济发达,带动建筑、运输、服务业等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农村城市化建设,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就业人口长期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世纪性难题的一项国策和对策。原创:目前,我国有万个小城镇和万个村庄正在发育成为小城镇,居住人口达2亿,平均每一小城镇的人口达万,面积为平方公里。农村城市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城市化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农村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建设同样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因此,农村教育又涉及到农村社区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是正确把握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社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全国小城镇平均面积是平方公里,人均占用耕地面积是108平方米,与大中城市比较没有差别。小城镇具备城市基本设施和职能,有幼儿园、中小学、广播电视台、电影院、图书馆、医院、邮局、压滤机滤布车站、自来水等设施。(2)就业人口比重比城市高,非农人口占大多数。根据有关统计,在小城镇中就业人口占%,比城市的%高得多。农业人口占37%,非农人口占63%。(3)第三产业发展快,从事三产的就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17%,从事第二产业人口占%,从事第三产业人口占%,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多达83%。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1%,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4)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多数。在国有企业就业的人口占22%,集体企业占28%,个体企业占25%,非国有企业数和就业人口都比全国平均高是小城镇的特点。(5)工商业发达。小城镇的工商业发达,占全镇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63%,商品交易活跃,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在商品交易中,生产资料占34%,生活用品占66%。(6)根据1996年统计,小城镇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900元,高出农村人口纯收入1倍4)。

(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要求。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2/3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每年有500多万名中小学辍学生,且有上升的趋势;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违背了农村智力和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规律5),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阻碍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快速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和观念,农村人口难以转移和集中,小城镇产业规模小,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慢,城市化率低。城市化最低标准要达到10万人口、10平方公里的规模。因此,小城镇建设从理论上就有不少缺陷,不如农村城市化建设更为科学。土地、企业等所有制和使用、经营产权不明,经营权脆弱,小城镇的财政管理职能衰减。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多,耕地占用率提高,环境恶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本逐步提高。短期信贷资金不足,城市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6)。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企业向农村扩散也受地区、行业、部门垄断的阻碍,都已成为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很大障碍。

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市化建设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和相关投入等条件,但关键问题是对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如何有序、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如何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里涉及到转移农民的转岗培训、农业劳动力的继续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

革命老区河南省新县积极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老务输出,每年老务输出6万人以上,其中涉外务工人员常年稳定在2100人,年均老务收入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科技培训站17个、成人学校17所、文化夜校197所,主要从事外语、机械加工、木工、电工等业务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于是增添了新的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务输出培训成为农民培训的新亮点。近几年,新县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农村青年,仅在册的培训人员就达2万多人,仅20xx年就向国外输出人员800人,年创收入5000万元7)。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1)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今后20-30年,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人口转移角度预测:每年通过升学转出400--500万,通过职业培训转出400万已从业的青年农民进城,使现有的3、2亿农民在20-30年内自然减员1亿,转出1亿,新增1亿,农业人口(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后,以农业人口为准)减到全国人口的50%(农村8亿/全国16亿);通过进一步发展在50--60年内减到30%(4、8亿/16亿)人口,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审慎乐观预测):1982--20xx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8),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年。1953--20xx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要达到70%,需70年。按“九五”期间的城镇化年平均提高速度0、46%计算则需要74年。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加上外资企业吸纳了近2亿农民工,今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也不会达到这一速度,可能略低于1978--20xx年的城市化率发展速度,根据审慎乐观预测,约需要40-50年,快则20xx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xx--20xx年,需要60--70年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适合当地资源、气候、人文条件的二三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思路与对策,制定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计划,配备师资,选择教材,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劳动力转岗培训。经过转岗培训就业后的从业者也要定期开展以更新、补充和提高为目标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是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劳务国际输出在一些沿海地区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与之相适应的水产、远洋捕捞、建筑、装修、财会、汽车驾驶、家政、刺绣、传统工艺等技术培训也是深受欢迎的职业教育。

(2)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将涌现大量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他们是支撑和繁荣社区农业发展的中坚农民,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小规模经营和效益,而是想成为发展经营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几百亩的种养业和加工业,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险、包装、运输业经营大户、农业经纪人,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对这些农民要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上我国面临加入wto,对农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附加值的能力,还要具备根据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能自觉创新的农民,他们有能力不断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在社区农业发展中起到先进、先导、示范、辐射和扩散作用。

(3)做好青年后继农民培养工作。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村妇女在一些地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70%。农业劳动力素质不仅难以提高,紧接着又出现了工业化初期的问题,即农业后继乏人和老龄化、弱质化。因此,有计划地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在沿海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农村普通初高中教育中加入一些农业以及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自愿继承和从事家业、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和先导农民,这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在基础、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我们难以想象在不断产生新文盲的条件下能够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掌握更深更宽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上。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没有任何理由农村的学生只有到了城市才能读高中、读大学。城郊、沿海发达地区已在农村建起了高质量的高中和大学。积极发展农村高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积极面向农村,是适应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5)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稳定农村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现在,接受初中教育后的农村青年大多返乡务农,但由于农村普通初中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劳动技能课解决不了很多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滤布因此,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这是在农村普通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农村普通教育,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2+1”(还有+1)教育,原创:即在二、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相比之下,初中全程渗透式职业教育是比较有效的做法1)。根据教育部、农业部文件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证书教育,在初中阶段有效实施,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农村产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和高中教育在广大地区的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郊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向高中后推迟;中部地区逐步向高中后过度;西部地区仍在初中阶段实施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

外语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三岔口村成为老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法宝。通过外语培训,农民自如掌握俄语、韩国语、日语、英语等外语,全村1700人有1000人出国经商、留学或打工,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9)。国家一类口岸东宁口岸、中俄东波户市贸易区坐落在村所在地。随着绥芬河边贸增温,村民从“倒包”发展到与国内外公司合作,到俄罗斯打工、种地,村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学俄语的村民急剧增加,已有400人掌握了俄语的日常用语。村民与韩国的民间交流日趋频繁,活跃了县域经济。农民出外打工、老务输出,不仅积蓄了农民的经济实力,还激活了农村职业教育,子女们看好了受职业教育的好处,学习情趣高涨,不仅上好高中,还积极考入大学,出国留学。20xx年,有20多个孩子到日本留学。凭借外语优势,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孩子们到青岛、烟台、大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合资企业就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xx年,村里投资240万元建设了4层楼的校舍,改善了教学条件,更加激发了农村孩子们学习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化教育。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社区教育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和构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和程序。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欢迎。各种市民讲座、老年大学、新娘培训班将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发展社区教育,要进行试点,经实验后逐步推广。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和辐射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97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