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实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9423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实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一篇】

首先要使他尝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有进步。例如孩子的英语好但算术差,做功课的时候让他先做英文,在做算术,如果程序相反,不但算术做不好,连英文也不会有进步。做算术的时候,首先让他做些简单的题目,增加信心,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

2.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儿童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思产生反抗情绪,因此变得善忘,一下子把刚学过的全部遗忘。

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因为称赞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不要过于批评他的错误,因为这样会令他情绪低落,犯更多错误。

不要拿他和别人比较,孩子会产生反抗心理,不自觉地放弃进取。

做功课的时间不可过长,中间一定要有数分钟休息,让他舒活筋骨。

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空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

做功课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以解决困难,让他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要养成孩子依赖性,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要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且不断学习。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二篇】

大字印刷的书籍可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尽量挑选尽可能“薄”的习题集或课外练习册;把孩子用过的书本和练习册堆在显眼的位置,增其成就感。

2提高学习效率。

让孩子在学习开始前进行削铅笔、整理课本、准备稿纸等准备工作;要想让孩子开始学习,就和孩子一起收拾他(她)的书房;让孩子从他(她)爱学的功课开始学。

3集中注意力学习法。

让孩子必须学习时,定下结束时间比定下开始时间好;用闹钟将学习结束时间定上;假期让孩子玩到不做作业就来不及的时候;让孩子制定家庭学习计划时,注意有效时限。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三篇】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們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

3.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

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但是,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这正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即是口号的频繁更替,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可适从。

4.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

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

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5.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数学”。只有学生喜欢数学,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也才会动脑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入知识探讨;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需求。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四篇】

每个考生手里都有《考试说明》。有些考生觉得它没有多大用处,其实它是考试和复习的重要依据。考生要认真阅读第6页对于写作的要求,按要求备考。《考试说明》中对考生写作共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二是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三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条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生活应用文;四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那么,考生该如何备考呢?李老师说,实际上,作文不用准备太多篇,内容以“我”为圆心,即以自己的生活为半径,思想、情感为画笔,画一个圆,考生准备的作文范围应在这个圆里,就足以应对中考了。

李老师说,考场作文首先要能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这就要求作文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文章的开篇就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新颖、别致。文章开头一定要尽快切入主题,要体现出考生的文采。如要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物,考生就可以这样开头:生活中有美丽的风景,助人为乐、认真负责的他,构成了我眼中最和谐美丽的一道风景。这个开头就直奔主题,让评卷老师自然而然地知道这篇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此外,作文里面还要有一股真情流露,以情感人,有新颖的构思,有与文体相符的得体语言,同时结尾要自然、耐人寻味,最后还要有一个整洁的卷面。

诗词。

中的名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精华,引用这些名句能收到形象生动、文采飞扬的效果。

20xx年江苏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就借鉴了这点:

语文在哪里?在人间的真情里。是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是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暖人话语,是余光中先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望眼欲穿,是连战先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祝愿,是宋楚瑜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激动哽咽……财富不是朋友,而语文却是财富,它会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透过诗词自然联想到了恩师的情、慈母的爱、游子的思乡情愫,读来令人怦然心动。

善用描写。

在考场作文中恰当加入一些细腻的描写片段,可以收到于细微处展精神的写作效果。或动作逼真,可知可感;或景随情出,情因景生;或语言幽默,情趣盎然。

20xx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我想唱首歌》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展现了“东方之珠”的神奇魅力,道出了自己对上海的无限深情:

清晨,蓝色的云霞里出现了一道细小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不久,耀眼的光辉洒向东方明珠,使剔透的球体再次复苏,重现它们的本色,犹如水晶般散发异彩、夺人视线,将阳光反射向四周……渐渐地,红与白完美融为一体的巨型建筑物便占据了我的双眼。在她与我之间,黄浦江上仿佛铺出了一条碎光闪烁的路,让人忍不住飞奔而去,以平静激烈跳动的心脏。

巧用修辞。

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服饰之于人。1篇文章,比喻贴切则生动活泼,清新明快;排比用得好则气势如虹,一气呵成;拟人用得形象,则活灵活现,独具一格;对比运用巧妙,则美丑尽显,相得益彰;引用恰当,则意蕴丰厚,文章添香。

20xx年长沙市中考佳作《走进桃花源》,就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荷花描绘得美不胜收,让读者宛如走进了世外桃源:

荷塘中长满了碧绿的荷叶,一片片的,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它们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似撑开的一把把小雨伞,把清澈的塘水映得绿绿的。荷花有白色的,淡红的,浅红的,粉红的。有的花儿全开了,露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片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在向行人微笑;有的正含苞欲放,饱满得像马上要破裂似的。真是不在其景,难知其妙呀!

要想描绘出生活的缤纷五彩,要想倾吐蕴蓄在心中的喜怒哀乐,要想挥洒自己的奇思妙想,首先得调好语言的色彩,只有语言亮起来,文章才会美起来,分数才会高起来!

动人的细节。

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五篇】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首诗从小就学过。这个道理但不是从小就知道。

事情的解决方面并不止一个,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但处理的方面有许多。例如在我们数学题目中遇到一个难题而你用几何的方面解不出来时你也可以换下解三角形去试,一个三角形摆在你眼前,你用余弦定理能解出时也许正弦定理也会解出,会让你脱颖而出。

正确的事物的解决方面并不止一个,有时你是头脑发热的,没有思考你就无法取得捷径,当我们观察一片叶子时,你会发现它身上有许多铁线条,当你把它和其它叶子放一起比较时你会觉得它们是一模一样。当你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与手中这片叶子对比时,你则会发现诸多不同。如果你不去观察不入其内而在其外,你是无法获取真理。有时身边的诸多矛盾都是由误会产生。而这个误会越擦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实,星星之火药味也有时也会形成燎原。所以当我们的'身边有一些矛盾产生时,我们都要学着去溶解掉这个矛盾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当网络上,一些人因为无意的动作评议而导致了一份人受伤,一些人痛哭流泪的事件时常发生,而发生后受伤方会带领人去闹事,最后一发不可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处理。

放下你那三分钟热度去托起一份责任。放下你那浮燥的心,去承担一份义务,能力没写在外表,而存在于人身。正确地面对事物给予正确的解决方法。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六篇】

语文能力本应是一种综合的人文素养,但今天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语文也变成了没完没了的刷题,并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并没有刷出好的效果。尤其是高考作文,通常做法是猜题测题套题,滥用好词好句名人名言,而通篇内容空洞,虚情假意。这样的作文,即使“不离题”,也只能拿到中等的分数。高考一分只差就会痛失名校,这样的“中等”作文,在参加高考时完全不行。

语文的客观题,通常在学生们的三年高中学习中都刷题刷到头晕了,基本合格的学生,大多知道王维王摩诘李白李太白,丢分通常是课文以外的知识没法答出来。这些我们不讲。

如果深入了解“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的深阅读写作法,你真的很有可能写出满分高考作文。对于初中生、小学生来说,这个方法也非常有效,可以说更加有效。

丰富有效的阅读,是中小学生写出好作文的核心基础,丢开阅读谈写作的都是耍流氓。但如果在小学、初中里读书比较少,积累不够多,到了高中阶段怎么办?具体的做法是:

1、找一本你最喜欢的书,精读。读过了没关系,再读两遍。广东那个高中生是喜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建议她再读两遍,然后找英文原版读一遍。并且要对法国大画家高更的人生有个了解,看看他的画和他的相关传记。

2、了解英国作家毛姆的人生和他的其他作品,有时间的话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其他名作如《人性的枷锁》《刀锋》、以及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等。毛姆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四川成都拜见一个拖着大辫子的中国老头辜鸿铭。你要知道这些琐碎的事情。

3、了解毛姆所处的时代,对那个时代的其他作家也要有些了解,知道个大概。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毛姆在干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干什么。还有,他同时代的作家如英国的萧伯纳、德国的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烈·纪德等,他们都在干什么。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怪人辜鸿铭等,凡是毛姆知道的、认识的,都可以略微了解,明白一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会知道毛姆对自然与人性的认识。

在深入阅读《月亮与六便士》之后,你在写作文时,就可以不断调用这部作品以及这位作家的资料来充实内容了。比如,某年广东的作文题目是“心灵中闪过微光”,题目不佳,很抽象,很难写好。但我们运用《月亮与六便士》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当法国画家高更离开繁华而喧嚣的巴黎,来到南太平洋深处的波利尼西亚群岛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沮丧。就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塔希提姑娘。在塔希提岛上,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丰富也是最珍贵的时期······”

如此类推,无论什么作文题,都可以套用。

对中国考生,通常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四大名著”,因为阅卷老师大多读过,没读过的也肯定知道(没读过四大名著的语文老师?哼哼!不配当语文老师),因此,你在高考作文时,恰当地引用“四大名著”的内容时,他们都会知道,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亲切感。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余党绪说,他有个学生特别喜欢《水浒传》,了如指掌,说什么都知道,写作文时,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绕到《水浒传》上。因此他的作文说理时很有逻辑,资料很有说服力。高考时,这位同学写出了满分作文。

如果你对《水浒传》如数家珍,在写作时能够恰当地引用,并逻辑合理,即使不能满分,也基本都是可以达到优的分数,确保语文的考试在优秀级别,就可以于考试中,立于不败了。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七篇】

高职学生是“准职业人”,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素养,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套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即个人的专业素养,这是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习得;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即非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1],这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不断地涵养。本文所谈及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的是隐性素养的范畴。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实训习得,也就是说,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的涵养却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漫长的时间,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需要不断地从生长环境中汲取养料。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同学间的相互感染,都是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但同时,不能忽视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泉州的高职院校来说,尤应重视闽南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2闽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闽南文化是由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闽越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进而相互融合,并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迁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历朝以来的移民在异域他乡艰难求存所形成的性格,闽南百姓在靠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中辛苦谋生的意志,以及宋元至近代以来对西方多元异质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使闽南文化融“中原文化与闽粤土著文化、故乡文化与异乡文化、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科技文化与信仰文化为一体,多元文化异质并存,同质融合,构成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结构。”[2]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泉州当地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为提升泉州当地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发挥有利的影响。

移民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拼搏进取、砥砺意志。

自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至12世纪宋高宗南渡和元人南侵,在这纷扰的800多年之间,一波又一波的中原士民,离乡背井,不远千里,不畏艰辛地迁徙入闽,在此地艰难求存,落地生根。明朝以降,闽南人为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远涉重洋,到异国他邦开荒拓殖,辛苦谋生。离乡背井的家国之思,以及在异国他乡求生存谋发展的辛苦艰难,塑造了闽南人民坚韧勤劳、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品质。今天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养尊处优,生活安逸,因而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往往趋易避难,不愿辛苦付出,却想坐享其成。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先民的移民历史及其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的经历,从中体会闽南百姓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对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其隐性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山海兼济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闽南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说,地少人多,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废农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求新的生产方式。在山区丘陵地带,则积极发展林副业,遍植林木茶叶,播种瓜果蔬菜;滨海者则以渔盐为业,甚或相率航海,贸易海外。大海为闽南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条件,一并带来的还有海上的风浪和灾难。依山枕海的地理特点,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使闽南人民“既重农敦本,守成俭约,同时又注重诸业并举、重商求富;既崇尚正统,慎终追远,同时又慕异求新、灵活适变”[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闽南百姓,形成了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既有立足根本、因地制宜的务实品质,又有蹈险犯难、先行先试的开拓创新精神。而闽南悠久的移民历史和海外商贸历史,一方面使得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汇聚于此,在这里碰撞交融,涵养出闽南人民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而另一方面,异地生活和海上谋生的艰难和风险,使得闽南百姓自然而然地采取抱团求存的生活方式,形成相携相帮、同舟共济的群体意识。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百姓突破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实践,认识闽南人民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对改变高职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培养其踏实稳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重德尚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提升人格修养。

闽南文化的基础是数百年来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带来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因而,闽南地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自唐人欧阳詹首开泉州进士之先河,闽地文士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及至宋代,儒学在闽地普及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3~1157)这五年之间,朱熹在闽南兴办书院,讲学授徒,其执着于重教兴学的思想和实践,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孜孜以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之后,闽学在福建世代相传,虽流派各异,然总不离孔孟之道的根本。儒家思想长期的教化熏陶,思想家不慕功名、安贫乐道、严操守、重气节的品质,及其重视心性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诉求,逐渐渗透进闽南文化中,对闽南百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还是“集诸儒之大成者”朱熹,无论是敢于蔑视权威、批判权威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还是抵抗外来统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高职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都具有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重乡崇祖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感。

无论是间关万里迁居闽南的中原士民,还是辗转漂泊流落异邦的闽南百姓,远离故土家国不仅没有割断他们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家国乡土的情感,这种情感衍化而为闽南人民深厚的重乡崇祖的祖根意识和饮水思源回报乡梓的行为习惯。闽南百姓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条件允许,每逢节庆日必不远万里回乡祭祖。他们重视血缘纽带,敦亲睦邻,认宗修谱兴建祠堂的风气盛行。移居海外的闽南乡亲,竭尽所能,回报乡里:他们捐资兴业,使闽南的经济发展拥有独特的侨缘优势;他们注资办学,发展教育;他们关心公益,积极促进故乡医药卫生体育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4]。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祖根意识和乡土观念,海外侨胞回报乡梓的行为及其为故乡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心,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意义。

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涵养人文情怀和包容气度。

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闽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资源。无论是民居祠堂、寺庙宫观,还是桥梁牌坊,亭台塔幢及海防建筑,无一不体现出闽南百姓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厝”建筑,既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吸收了域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闽南百姓在建筑设计上既有符合生活环境的务实品质,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徜徉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能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漫步于泉州涂门街一带,当你看到仅仅方圆几里的街区,就分布着儒教的文庙、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及佛教的承天寺,还有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和天后宫时,便能明白何以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称。闽南既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民谣、童谣,拍胸舞、骑竹马、车鼓弄、舞龙舞狮、赛龙舟和博饼,又有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既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如厦门的漆线雕、泥塑、面塑、皮影、彩扎和珠绣,漳州的木版年画、棉花画、漳浦剪纸,泉州的刻纸、“妆糕人”、惠安石雕、德化瓷雕、永春纸织画、安溪竹藤编艺和蓝印花布,泉漳的木偶头雕刻;又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服饰文化(惠安女服饰、鲟埔女服饰)和武术文化(五祖拳、南少林)[5]。闽南地区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皆源于闽南人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对闽南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涵养心性,培养崇真尚美的人文情怀。

3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这是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若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持续性发展角度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闽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闽南文化资源,不仅能为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鲜活有效的教育素材,而且对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让闽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

将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融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使闽南文化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鲜活有效的素材。可以开设如《闽南历史文化》《闽南民间工艺美术》《闽台民俗文化》《闽台民间文化》等有关闽南文化的系列通识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闽南的历史风俗,感受闽南文化的神韵,体会闽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除了独立的闽南文化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闽南文化及其优秀的德育美育资源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聘请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或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就闽南文化进行探讨交流。泉州高职院校应发掘和运用闽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建设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校园网站等设施媒介,宣传介绍闽南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通过实践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通过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引导学生去参观考察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闽台缘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一窥闽南的历史;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群和崇武古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清源山上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教并祀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等,让学生对闽南民间艺术有最鲜活的感受。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了解闽南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制造中蕴含的辛劳和智慧。鼓励学生收集并分享闽南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谣和传说,留意闽南百姓的生活习俗,端午节时看一场赛龙舟,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之日看一看舞龙舞狮,听一曲古韵天成的南音,品一壶功夫茶,打一套五祖拳,学生能从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使得网络搜索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6]。高职院校应构建发达便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创造条件。学校图书馆应建设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资源库,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其他高校及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有关机构建立闽南文化资源共享体系,为学生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查询服务。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极为丰富的闽南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能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无疑拓展了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3]刘冉.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6]蒋琪纯.闽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运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3.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八篇】

即在学习过程中某个知识点没有弄懂,导致知识衔接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新的环境会有新鲜感,随着对新环境的熟悉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这种新鲜感也就慢慢淡化了。如果此时在学习数学时,某个知识点没有理解或掌握,做题有困难,就会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或恐惧心理。家长越是给他补课,他就会越发着急,越发担心自己学不好。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妨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在知识上存在哪些漏洞?孩子有厌学倾向吗?我们不妨选一些难度非常小、孩子一看就能做对的题目让他做。当发现孩子做对时,及时表扬孩子:“你真聪明,又做对了一道题,看看下面的会不会做……”如此鼓励,孩子的信心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对数学的胆怯心理也就会慢慢消失。

2.家长不会赏识鼓励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出现错误是不能被允许的。他们经常会在孩子学习新知识时,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十分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非要让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孩子正值学习阶段,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只是采取批评、挑剔的态度来矫正他们的错误,无形间将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次,兰兰高兴地告诉妈妈,她的数学测验考了个b。妈妈看了她的试卷,然后非常生气地说:“你看这道题,怎么能做错了呢,白白丢了5分;再看看这道,你太粗心了,又白白丢了5分。你真够笨的啊!”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兰兰头上,本来喜悦的心情荡然无存,兰兰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在后来的一次测验中,兰兰只考了c,迎接她的自然又是妈妈的一顿训斥。从此兰兰对数学彻底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像兰兰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他们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有失误和缺陷,就暴跳如雷、大加训斥,而忽略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不会赏识鼓励孩子。

3.孩子缺乏心灵上的关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果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歧视或打击,就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心灵上无形的自卑的巨石,孩子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一、运用直观教具,此时无声胜有声。

直观教具因其真实、具体,手可摸眼可看,有的甚至能闻能尝、能动能静,特别利于强化视觉功能,调动多种感官联动,全方位去感知,从而有助于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因为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生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自行收集(搜集)的教具,就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甚至去创造,当然更要容许学生犯错。

如在教授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布置学生每人搜集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或图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将搜集到的球体、圆柱体进行归类,然后在教会学生获得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知识,对球体和圆柱体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代表上台来判断学生们搜集的实物是不是球体或圆柱体,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已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因而学生特别在意别人的认同或反对意见,在此过程中实际上也发挥了学生互相教育的功能,学生不知不觉中自行纠正了错误,澄清了认知上的误区。

二、创设数学情境,身临其境乐其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其生活性,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反馈的积极信息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那么学生将会以获取更大成功与自信为快乐,反之,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学生会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又不会,学生渐渐就会加重挫败感而对数学生出厌恶甚至恐惧情绪,导致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是高度概括、精炼的,如何将精炼、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这就为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自制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此时教师灵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必能延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知识得到运用,人际交往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三、发挥表情、肢体语言的功能,身教更甚言传。

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听课中表现出烦躁或心不在焉的状况时,我会适时来个夸张的鬼脸或是模仿某个学生的某种动作,出神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笑声中猛地惊醒,从而心情振奋地投入新的学习中。

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2的组成以后,就不再去教孩子们学习2以后的数的组成,而是拿出3个、4个苹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开始学生们比较拘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就给他们进行示范,分的时候将自己扮作贪吃的“猪八戒”,边分边夸张地做出吃的动作和舔嘴唇开心的样子,学生马上跃跃欲试地纷纷举起了小手,都要表现一番。此时,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分,自己去寻找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们将每一种分法记录在本子上,比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完。孩子们很快就自己掌握了3、4的组成。

四、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只是吸引。

幽默风趣的语言显然比平淡、毫无激情的语言更有魅力,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下,情绪时而轻松随意时而紧张兴奋,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数学虽不能如语文那样可以有大量抑扬顿挫的朗读,有大量的绘声绘色的表演场景,但教师不时穿插些幽默的调料,精彩的故事肯定能令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得到片刻的休整,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攻克中去。

五、在游戏里体验,从操作中感悟。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贪玩,对游戏有着天生的兴趣,如果在游戏中融入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游戏当中,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愿意为游戏的顺利进行付出努力,从而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时,为了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我运用了学生熟知的“小兔拔萝卜”的游戏作为情境,让几名学生扮成萝卜蹲在地上,一生扮小兔拔萝卜,学生随着“拔萝卜”的学生一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弄明了减法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并计算出了结果。

学生对于动手操作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动手、动脑,使大量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样,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直观、生动,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比如,在教学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时,我有意将学生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混在球体和圆柱体中让学生动手分类,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形体自由地摆出车辆、房屋等造型,学生的兴趣高涨,创造力、空间想象力都得到了锻炼。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学会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将兴趣和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值得我们一直去探索和思考.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九篇】

职业院校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紧密结合,才会有广阔生存和充足发展空间。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的课程教育,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理论,同时具备一定的实用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否立即胜任工作,为职业院校提高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一直备受关注的教学重点。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职业院校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职业院校在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2、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多数院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在设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语文教育的'发展,它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语文教育之美,提升气质和加强语文教育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职业院校当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语文教育基地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语文教育脱离的问题,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语文教育是一门实用技术,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2、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前语文教育发展前沿,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课程的设计,以落实“求实,务实”的原则,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注重语文教育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各课程的开设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3、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语文教育学历的提高,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成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校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向社会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2024年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方法【第十篇】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主要变化有:

1、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

解读:

前面三个能力,考生平时训练的比较多,而对于后面两大能力,我们需要加强训练。

a、“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b、“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2、优化考试内容。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解读:

修订中最大的变化是将选修3-5列为了必考内容。新课标改革之前,动量就是必考内容,新课标改革后作为选考至今。

高中物理主要学习的是力学,而力学的核心则是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和动量,包括电磁场,其本质也都是力学,这些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因此将3-5变为必考内容是在情理之中的。修订前的选修3-3,选修3-4和选修3-5在新课标卷中会分别以15分出现在理综考卷上,学生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作答。大部分学生为了保险起见,会选择3-4,忽略3-5的学习。甚至对于一些学校,压根不讲3-5的知识。

修订后,选修3-3和选修3-4极有可能维持现有的结构和分数。在物理总分不变的前提下,动量成为必考内容必将会改变之前的必考内容的分值比重,从而使得考点的稳定性降低,增加复习的难度。专家预测选修3-5模块的内容会以选择题、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以及一动量为考查点的力学计算大题中出现,分值在6-25分之间。但是鉴于这是在新课改后第一次加进的内容,预计在的高考题中考查基础性知识,难度不会一下上升很大。

二、备考建议:

1.抓基础,突出重点。

作为一门理科基础学科,无论物理内容如何变动,高考物理试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考生对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高三考生在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基础,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知识,切忌急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是要循序渐进的。

2、注重物理模型、情景的理解。

高考中有很多的试题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命制情景化试题来综合考查考生自主分析物理过程、获取有用信息、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新型的试题,其实质都是应用我们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来解决的,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就需要对零散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物理模型和情景的设置是最好的复习教材。

熟知各类物理模型和情景对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考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3、加强实验题的复习。

实验部分,考生要注重对基本实验原理和常用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一些在新情景的实验题中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4、重视高考真题的研究。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很好的例题,特别是一些经典的高考题,这些试题中都会出现常考知识点以及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和情景。

考生通过做高考试题,除了可以了解到考点知识,还可以掌握做题的技巧。

5、注重数学的学习。

物理是一门和数学分不开的学科,很多的物理问题都涉及到用数学方法解决。

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力学类试题中会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出题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工具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多对一些常见的数学方法的学习。

6、加强规范答题要求。

高考对答题规范要求较高。近几年,考生由于答题不规范而失分屡见不鲜,因此考生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不要丢掉不该丢的分。

高考物理备考四大方法:

1.及时复习。如果课堂上老师留下了几分钟让学生自由支配,那就要把这几分钟用于消化复习当堂知识,“趁热打铁”。每天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作业和试卷外,应保证当天功课的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当天清,一周功课一周清。及时复习花费的时间少,但效果好。

2.分散复习。从心理学角度看,集中复习容易引起疲劳,而且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复习效果;分散复习由于时间短,不易引起疲劳和干扰,复习效率自然就高。在各科都进入复习的考前冲刺阶段,要根据分散复习的原则,把各科穿插起来复习。穿插的原则是:文理科交替,前后两科之间的干扰要尽可能的小,有可能互相干扰的科目,一定要叉开复习。

3.多次复习。有的学生老是说学了以后记不住,怪自己脑子笨,其实是反复的次数不够。阶段性的多次复习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

4.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复习。单一的复习方法,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如果采用交谈复习法、讨论复习法、自我检查复习法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就会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合理分配各科时间跟准老师节奏。

高考临近,学生们要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每天都要分配复习时间给各科。相对好一点的科目或“优势环节”,分配时间适当少一点,而弱势学科或“薄弱环节”分配时间适当多一点。林敏表示,在总复习中一定要保证学科复习的完整性,所谓完整性是说考生的每一天的复习、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这样,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学科知识网络清晰,复习效率就高,复习效果就好。

在冲刺阶段,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绝不放过每一道做错的题目,在考试之外,大多数时间要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回到课本上来,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否则,丢了基础,考试也达不到目的。此外,学生在复习时要坚持同步性原则,所谓同步性原则就是学生们的复习计划一定要和老师的复习安排同步进行,万万不可另起炉灶,学生们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但这个计划是在学校老师复习安排下的细化和调整。跟牢老师复习脚步之后,最关键的就是“链接宏观知识点”,学生们自己必须要主动积极的复习。

[复习指南]。

1.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

在目前阶段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考生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会做”、“做透”,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2.偏科生要注意强化训练。

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论坛)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短板”科目。针对这部分学生,考卷上半部分题得分的高低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相当多语文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在高考语文选择题部分往往取得高分,这表明,与考卷下半部分的语言表述题、作文题相比,偏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拿到基础知识的分数相对容易些,这部分学生与其把更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如把力量放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来得明智,收益会来得更大。

3.良好心理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不良心理是高考的大敌。比如骄傲自满心理、消极厌学心理、依赖老师的懒惰心理等。其中,最为致命的不良心理,就是有些学生整天想着万一高考考不上怎么办?这样的学生白白“预支”也许不存在的担忧。考好考不好是以后的事,现在担忧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是浪费你现在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学生们就应该把握住现阶段的时间进行查漏补缺,而不是担心未来的事情。冲刺阶段能不能挑战极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信心。克服不良心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树立必胜信心的过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9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