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工作汇报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产学研工作汇报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产学研结合1
一、正确理解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产学研中的“产”指生产单位,“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之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整合各类资源。产学研结合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人才基地优势,有机整合人才、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缩短科研时间。产学研结合把知识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大大缩短了由“研究-技术-中试-产品”的知识商品化周期。三是降低研发成本。由于产学研结合创新先天就具有市场导向性,它可以使研发活动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直接研究前沿理论及学术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淘汰落后理论和技术,少走弯路,从而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四是加速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能使科研人员的智慧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企业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而接受市场检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直接结合。
二、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自年在全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有力地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认识还不高。具体表现为:在企业层面,一是有的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持怀疑态度,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二是有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或技术成熟的项目,对处于前期开发的项目害怕承担风险;三是有的中小企业远见不足,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欲望。在高校层面,大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所以部分高校还没有将产学研结合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提到应有的高度。在政府层面,有的市县一级政府和部门还未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未将产学研结合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对接机制不全。有相当一部分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是政府及部门争资争项的结果,市场仍未在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对接中起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全。产学研合作协议往往对责、权、利界定不清,对风险共担没有强制性约束,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对协议的履行也缺乏有效监管。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与企业合作时,企业科研经费往往到位不及时,并经常“缩水”,由于监管乏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亦无能为力。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全。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所以投资风险很大。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愿对中试进行投资,而且风险基金也只愿意投向业已成熟的项目。
政府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尽管中央、省、市都分别出台了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投入不足。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量不大,并未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政府投入带动作用不够。二是政府对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统筹协调不够。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支持的合力,造成科技资源新的分散、重复和浪费。三是政府对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激励不够。主要是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与留住等支持还不到位。
三、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从宏观层面上讲,产学研结合创新就是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以科技项目为核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合作,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力。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要拓宽途径、完善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
首先,要拓宽途径。一是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研发机构,自主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由重点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围绕重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重大研发课题;鼓励共建创新平台,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联合建设创新基地;鼓励科研机构融入企业、直接转化为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依托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鼓励以项目为纽带,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等。二是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满足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公共服务需求,重点建设创新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来园区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重点建设公共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使项目要求、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有效对接;重点建设技术交流平台,积极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交流合作;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列的政策咨询、项目立项、动态跟踪和督查管理等服务。三是引导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直接引进专家、教授、学者,鼓励他们带技术、项目、产品、专利参与合作或直接创业;由政府给予资助,在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吸引优秀硕士、博士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硕士、博士联合培养;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采取兼职、“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或博士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借用智慧和技术推进技术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本地人才送往高校、科研机构继续教育,并在科技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培养本地“植根性”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其次,要完善机制。机制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根本保障。要完善协调机制。政府要制定既具指导性、前瞻性,又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规划,积极调动产学研三方结合创新的积极性,并把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统一到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大局上来。要完善风险机制,明确产学研结合各方责任和义务,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要完善利益机制,着力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做到风险与利益对称,风险与责任协调,完善产学研结合资金退出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要完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与承担政府计划项目享受同等待遇,把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产业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看待。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专利转让、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推动研发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政府和创新主体要对产学研结合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其持续研发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对高新技术研发活动,要适用优先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缩短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期和成长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优先采购产学研结合创新产品,形成市场对科技创新成果需求的有效引导。
产学研会议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来宾经销商朋友们:
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负责华东及中南区域的销售负责人xxx
1、.今天我们在xx国际大酒店举办全国的20xx年冬季订货会。首先我向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厂方领导、各位来宾、经销商、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
4、本次会议主要展示的产品有;十四大系列五十多个型号。其产品外型美观,做工精细加之人性化操作机界面,及精巧造型而倍受消费者喜爱,欢迎大家根据市场需求定购。
5、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为广大经销商朋友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等方面的服务,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让我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奋力开拓,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6、最后,祝各位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产学研工作总结3
2010年连云港市技工学校 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产学研工作总结
在知识经济大潮推动下,各兄弟学校都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技工学校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校领导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产学研教育工作,本年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产学研工作,重在“校企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首先,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及他们的现状,制定出整改计划,专业教师及专项负责人先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情况及管理情况,根据了解到的实际工作状态,由计划的将学生深入到部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职业能力必须以动手能力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更新产品品质的创新能力。但它主要跟随专业知识的教学进度,关注的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紧贴市场需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产学研结合,使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要使技工学校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校企结合,“双师联手”,共同打造职业技能教育,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本学年通过校企结合,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部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几个月的实际工作,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大胆运用,企业的形象有了改变,效益有了提高。
三、反映出的具体问题
首先,校企结合,说到底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磨合。我们使用“磨合”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结合的过程,既以共同利益——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实用人才——为基础,又有因社会职能不同而形成的需求差异。企业作为生产单位,追求的是工作效能,要求技术的专精,因而在与学校的协作过程中,并不很喜欢大批学生进入生产车间,以之为实习基地;在职业能力的要求上,往往只注重培养特定生产岗位的特定技能,能为我所教,唯我所用。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负载着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使命,同时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总希望以企业为基地,培养宽基础、强技能的人才,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是在校企结合中经常遇到的两对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的过程,就是利益磨合的过程。
2011年12月19日
产学研结合4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结合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4~5],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6]。
(1)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内容陈旧。机电类专业是一门高职工科类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行业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相应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手段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需求。
(2)产学研结合不深入、形式单一。高职院校、企业虽然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并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挂职锻炼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实际上把产学研结合当作解决学生实习、丰富教师企业经历的一个途径,产学研结合仍处于形式化、浅层次状态。
(3)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政策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是校企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引导产学研结合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措施和激励等政策,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热情没有很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导致产学研合作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校企双方责、权、利不明晰。
高职机电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实现途径
(1)丰富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丰富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拓宽实习渠道和领域,努力使学生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市场资源和企业资源,大胆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通过项目或任务驱动、“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模式,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技改、研发和管理工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7]。
(2)依托平台发挥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活水源头,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高职院校要积极融入区域科技创新洪流,依托专业特色和优势资源,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和实际,嵌入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区域创新平台,借助市场机制的资本驱动和中介主导模式与政府干预机制下的“三螺旋”模式或“官产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形成区域创新联合体[8],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合作和特色服务,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的产业链条之中,拓宽产学研结合的领域,深化产学研的层次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融合发展工作总结5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本着人才培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以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使产学研结合有较大的成果。
一、现状分析
1、企业需求
传统产业建筑类企业,其自身的科研能力通常较弱,或者不具备科研能力。同时,囿于自身规模所限,他们对于重大的技术改造或者新产品问世,往往是有心无力。因此他们在实际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些技术型生产难题,其所需的技术难度并不很大,而投入也不能太多。对于真正意义的产学研而言,他们的兴趣不大,或者是有心无力。
另一类小型企业是从事新领域新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处在创业阶段或者发展起步,规模较小。这类企业的研发方向一般来说比较专一,这个专一的研发方向也往往就是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
建筑企业对于技术有着天生的兴趣,但是由于企业规模所限,他们的需求可能比较狭窄,同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针对企业的现状,我们明确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发展目标是专而强。
2、团队发展
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自20xx年10月建立至今,主要与市墙革节能管理办公室,共同开展建筑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推广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主要负责施工员、造价员的培训。统计市市场上各种建筑节能公司、建筑节能工艺、建筑节能材料,编制建筑节能名录,提供给各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另外,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的主要项目有:与市节能办合作开展节能推广,主要承担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与惠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变更和检测工作;与广益投资咨询公司联合进行大型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经济指标分析;与湖北省区域内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建筑材料研制、开发与推广。
团队成员完成了《广电大厦》项目获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小区住宅楼》项目获省建筑节能一等奖,《教委幼儿园》项目获市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二、经验与总结
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成立的时间虽不长,但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寻如何将产学研工作开展好。团队的成员经常性的召开会议,相互交流。有时还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探讨相互讨论项目开发问题,分析如何将产学研工作落到实处,让学校和企业充满活力,同时使学生受益。对此,我们团队总结了以下经验:
1、以产学研项目为依托,开辟新专业
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成员利用暑期和双休日的业余时间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收取名片、互留联系方式等形式,积极行动起来,建立校企联系网,在寻求合作项目的同时,利用这次机会,对建筑学院的专业进行市场调研,为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根据社会需求,20xx年开设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2、产学研结合,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以及团队人员在项目实践中的总结,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以下特色:
(1)核心技能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与手段
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兼学必要的理论知识为目的教学方法,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四是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匹配。
(2)进行大力整合打破三段式教育模式
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以岗位需求为目的进行精简整合,将原计划20多门课程精简为每个专业不到20门,增加许多先进技术,如建筑节能检测、建筑材料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前置,彻底打破三段式教育模式,体现出突出技能训练为目的职业教育特色。
3、抓好就业工作,带动产学结合
在建筑行业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不但要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要提高就业质量,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用优秀就业能力拉动优质就业率。校企合作是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应多方面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战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合作共建,共促发展。积极探索“订单”教育,上学期与公司洽谈接受至少100名建工专业学生。
三、问题与建议
一方面产学研项目开发任务繁重。要完成产学研合作工作,面向全市几十家规模以上建筑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任务也过于繁重,信息量过大。要从纷繁的信息中寻找合适的对接,已经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产生合作的项目继续保持长期跟踪关注,更需要大量的精力。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重,每周承担的课时量过大,为保证教学质量,很多教师都是高负荷运转,只能在业余时间挤压出时间进行项目研发。
再者,研究项目多数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由于受时间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参与较少。为此,团队有以下建议:
1.注重师资培养
继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走“产教”结合之路,以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主线,以“外引内培”等形式,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没课的教师派往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1)进行多项培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经过对现有教师进行分析,制定了“双师”培训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训任务。使本系教师全部都拿到“双师”证书(除刚毕业教师)。
(2)以开展对外服务,提高师资水平
1.团队成员亲自到企业走访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生产的一次新突破,逐步解决企业生产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走出一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技术服务的新路。
2.关注学生创业目前,国家和高校都将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途径,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目前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装饰等固定成本小,门槛相对低的行业。作为选择参加创业比赛的项目,这些课题具有更强的可转化性和应用前景。同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创业团队已经完成了一部分转化的工作。因而这些项目的实际应用和转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团队的全体成员将团结创新,一步步走好产学研的发展道路,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