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涂鸦活动总结【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26644

【导言】此例“涂鸦活动总结【优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涂鸦活动总结【第一篇】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面对乏味的空间,冷漠的白墙,更需要的是人文艺术的熏陶。当生活出现了色彩、跳跃出跃动的图案,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放松。北京人民大学南路的涂鸦墙、上海交大的涂鸦墙、厦门大学芙蓉隧道内的涂鸦……无一不彰显着大学生的艺术气息,并成为了著名景点。

一、艺术涂鸦发展的现状

“涂鸦”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街头的随意宣泄到80年代艺术家的加入,渐渐呈现出更具艺术感、更具沟通性的特色,慢慢发展为一门公共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特别的技法,工具简单随意,绘画材料丰富,如喷漆、刷子、画笔、油漆、丙烯颜料等,内容大多是因周边环境事物表达出的随机创作,绘制手法多变,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今的涂鸦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沟通传递的媒介,是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这种媒介也与起初单纯的墙壁绘画不同,而是更广泛地出现在了各种空间里,如井盖、地面、树干、路障等。

在涂鸦向着公共艺术方向发展的同时,它有了新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这种形式与生活的相互结合,成为现代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涂鸦的表现形式

最初的“涂鸦”是年轻人为了宣泄而在墙面喷绘简单的标记或句子,以“标签、文字、图像”等为主要视觉符号载体。现在的涂鸦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涂鸦艺术在中国也已经被不少城市所接受,有很多大学生还自发地在校园里创建涂鸦墙。涂鸦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有的高校的涂鸦墙还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风景点,也有的城市为了宣传一些活动而组织学生或是艺术家专门打造了涂鸦。就总体而言,目前的涂鸦大部分是一些字母变形或者漫画,有些外来的意味,本土特色不足。不管是模仿还是创作,校园的涂鸦都体现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和对现实的诉求。归纳来看,校园中的艺术涂鸦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一)文字变形

起初的涂鸦就是字母变形,在字母原有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变形、添加,使画面更华丽、更富动感或者更立体。文字变形有多种形式,普通的美化文字、字体风格的创造、字体透视效果处理、气泡文字、空心字、立体字、卡通字、抽象字,等等。以字体展现的涂鸦一般注重美化效果,因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字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文字也有着特殊的可识别性,字面的意思往往也透露出涂鸦者所要诉说的话。对于我们而言,除了曾经常见的英文字母变形,我国的汉字文化也可以进行多种效果的处理,甚至将书法融入墙绘设计中。

(二)图案效果

图案涂鸦有的是独立的图形,有的是与文字穿插在一起、图文相互借用,形成具有风格的视觉特征。早期的涂鸦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符号,颜料的出现使得图形的装饰更为绚丽,从而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图案的直观性和表现出的张力更容易吸引参观者阅读。如今绘制材料越来越多,涂鸦的色彩效果、肌理效果也更加地丰富。涂鸦的图案元素可选性很多,比如人物、动物、风景等,校园涂鸦如果能够和本地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就会更加整体,更富有特色。

(三)漫画

漫画的表现形式多变,有的是展现某种技法,有的是表述某种情结;有的是单幅,有的是连环;有的是对校园的怀念,有的是对生活的感触。富有人文精神的漫画能够吸引同学去驻足欣赏,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漫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易懂的表现手法也受学生喜欢,同学之间也能达成共鸣。

三、校园涂鸦的运用题材

涂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它讲究视觉冲击力,无论色彩、线条还是造型都极富特点,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及夸张的造型都是涂鸦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将周围的景与画上的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地方特色元素

涂鸦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性符号元素,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涂鸦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一个城市的市花、特色美食、典故、传统节日都可以作为题材。结合了本地民俗、人文特色的涂鸦能够充分展示城市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学生在绘制的时候也能更多地了解当地特色,参观者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文化,充满地方特色元素的涂鸦能够更深层次地展示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

(二)校园文化元素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学校的育人方针、建校历史、名人故事都是涂鸦者可运用的元素,不管是学校方针的文字涂鸦还是学校历史人物的漫画涂鸦都可以被灵活运用。校园文化元素是最反映校园文化特色的,除了宣传本校的文化,还可以和国家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联系起来,如端午节文化宣传、反法西斯纪念日宣传等,也可以作为征兵宣传或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商业文化元素

中国涂鸦的发展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商业涂鸦,校园中的商业活动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是以宣传校园中举办的某个活动为目的,通过涂鸦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吸引人注意力的目的。

四、校园涂鸦的造型语言

恰当的构图、丰富的色彩,以及适宜的周边环境可以让涂鸦艺术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 趣味性

随着涂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写实、写意、卡通等多种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画面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色彩以及耐人寻味的图案含义。涂鸦本身有种童真的感觉,像孩提时代的乱涂乱画诉说着最淳朴的故事。如今的校园涂鸦多是些卡通的形象,趣味性的元素和并不成熟的手法,给人以童趣、温馨的感觉。

(二) 装饰性

在我国,涂鸦大多都是作为一种宣传和装饰性存在,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绘制想要的纹样。图案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用画面本身的触觉、视觉、故事搭建绘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传递出语言信息。涂鸦的装饰图形包含图形、文字等内容,没有特定的排版样式,造型多变、层次丰富,不管是绘画工具还是颜色都和传统壁画不同,有着现代化人文气息的装饰意味。

(三) 个性化

充满个性的大学生们更喜欢具有有视觉冲击力的新事物,而涂鸦恰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涂鸦的表现内容、形式、展示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美。绘画风格自由、张扬,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喜好,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抛开传统绘画纸张和材料的束缚,释放着对现实的表达。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主要是作品内包含着绘画者的情感,由于涂鸦者和欣赏者的年龄段接近,这种情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五、艺术涂鸦在校园中的意义

涂鸦的意义在于它鲜明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及其所营造出的个性、时尚的空间意境。这种表现手法艺术感强烈,主题鲜明。随着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枯燥单一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到厌烦,他们想追求更简单、醒目的视觉感受。涂鸦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既有着美观性又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涂鸦不仅装扮了校园,也为枯燥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一)体现审美价值

涂鸦使得空间和人紧密联系,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这种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涂鸦的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现在很多涂鸦并非是专业的艺术家所绘制,不论你是否擅长绘画,都可以用画笔将内心情感宣泄出来,通过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营造出个性、时尚的意境。

(二)传递宣传价值

涂鸦可以将单调的环境注入新的活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渗透着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涂鸦将艺术有机融合在校园文化当中。不论你是想宣传最新的社团活动、还是想纪念某个节日,都可以通过涂鸦表现出来。

(三)发挥娱乐价值

涂鸦不单单是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影像,经过仔细推敲后你会发现它更深一层的信息。它通过特殊的视觉效果带给读者思考,随着欣赏者年龄、心情的不同也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他们有可能通过画面读取到共鸣。涂鸦特有的画面刺激感让学生缓解了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也是这种娱乐价值让很多学生参与到涂鸦的活动中来。

(三)促进学习价值

通过涂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在丰富了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及创意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涂鸦并不是一门非常主流的艺术,上手容易、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法,通过绘制,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个性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艺术作品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不同,由于绘制材料和载体的特殊性,一旦绘制成功便很难更改,所以对学生手绘基础能力,色彩调配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构图找到兴趣点,激发对手绘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面积的涂鸦往往一个人完成不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涂鸦活动总结【第二篇】

本文所描述的文化空间是指文化空间概念中的物理空间。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区分,是指社区、乡镇、农村居民进行学习、交流、娱乐的公共场所,如基层文化广场、社区阅览室、书画室、室等场所的室内外空间。

一、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现状

(一)缺少文化艺术氛围和吸引力

在对各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调研过程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公共文化空间缺少文化艺术氛围。陈旧的书架陪着几张桌子和凳子,略显脏色的灰白墙面没有任何装饰,实在让人无法将这个环境同文化艺术活动空间联系起来。这种场景基本代表了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现状。当前人们都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家庭居住环境有很大提升,如果公共文化空间环境和个人家庭生活环境相比之下处于严重的劣势,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就不具备文化艺术的吸引力。人们对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场地和设备等硬件条件,对环境和氛围等软件条件也有了更高要求。国内开办的外国文化培训机构之所以受g迎,除了教育理念因素之外,培训机构所营造的文化艺术氛围也是吸引国人的重要因素。

(二)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缺失

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缺乏对地方民俗特色、历史传统等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本土文化的发掘和表现既体现着文化自信,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个性化。个性化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要想吸引人们参与,需要做到个性化的文化艺术环境氛围。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人会从现在的 60后、 70后,发展到将来的 80后甚至 90后,越来越年轻化的人群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不喜欢过于单一的样式,这是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的考量。

二、涂鸦艺术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应用的优势分析

首先需要对涂鸦和涂鸦艺术做出界定。涂鸦是指简单的涂抹,原始表现欲的体现,略带贬义。涂鸦艺术是借助涂鸦表现,融入流行时尚元素,遵循审美法则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涂鸦艺术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审美标准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同雕塑、油画一样,涂鸦艺术也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来,甚至可以取代其他一切具有平面装饰作用的艺术形式。油画、水彩等传统绘画形式,承载了丰富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目前基层群众的文化知识含量和审美修养无法解读这些艺术作品,只会使其成为附庸风雅的陌生装饰品。涂鸦艺术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平民化和公共化的属性,其独有的自身特点更适合应用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

(一)活泼简洁、装饰性强

涂鸦艺术在表现过程中往往将作品形象进行简化和夸张处理,配合解构、重构等处理手法,不追求客观造型的准确性,以幽默诙谐的面貌呈现。作品减少了严肃和庄重,在强大想象力的关照下形成了活泼轻松的画面气氛,传递出深刻的文化含义。色相明确、接涂的色彩和融入现代构成元素的造型相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

(二)施工快捷、更新方便

纸膜法是涂鸦艺术创作中最常用的创作手法。选取合适的空间位置之后,不需要构图和造型,利用自动喷漆喷涂设计好的模板就可完成。徒手绘制法是涂鸦艺术创作中难度最高和效果最丰富的创作手法,平面化的造型和简洁明快的用色,其施工速度也是其他绘画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装饰性作品简洁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带来的负面问题是容易产生视觉的审美疲劳。快捷的施工速度让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及时更新成为可能。

(三)制作成本低、应用空间广

自动喷漆、马克笔、丙烯颜料是涂鸦艺术创作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这些材料成本较低且随处可以买到。涂鸦艺术作为一种快餐式艺术形式,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的艺术学院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不需要邀请艺术家到场创作,没有其他人工成本。喷漆、丙烯颜料这些画材基本可以在玻璃、木头、水泥、瓷砖等任意材料形成的空间上作画,适用范围广阔。

三、涂鸦艺术对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正能量题材

涂鸦艺术介入基层公共文化空间,题材的选择是需要遵循一定原则的。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和反映社会正能量是涂鸦艺术题材选择的总体标准。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的学习、教育的功能可以通过在创作中选取继承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题材来完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本土题材的创作可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娱乐功能。把日常生活接触和熟悉的题材,通过艺术加工,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这样的作品能让群众有亲切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于创建个性化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一味地模仿和追求“流行”题材的作品缺乏生命力,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二)参与互动、以人为本

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必须以关注参与者为根本目标,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艺术和环境的需求,让身处公共文化空间的群众感到愉悦和享受。完美的涂鸦艺术作品与人的关系不应是物与人的异质陌生关系,而应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熟知甚至喜欢的关系,这才是实用艺术的以人为本。这需要设计者在创作前多做调研,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多和地方群众交流,甚至可以让有绘画爱好的群众参与到涂鸦创作中。 3D立体涂鸦作品的互动效果值得借鉴和学习。它利用“借位”的表现技巧将参与者置身于作品之中,借助画面空间的前后关系,制造出某种趣味性的联系,参与者成了画面构成元素之一。位置关系的互动产生了情感的联系,体现了涂鸦艺术创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营造完整的涂鸦艺术空间系统

当前有部分人对涂鸦艺术的社会意义持否定态度,认为涂鸦艺术丑陋且破坏环境。其实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是不存在好与坏。产生负面认识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涂鸦地点选择不恰当,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放在了不合适的地点也会成为视觉垃圾。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限于涂鸦创作者的审美修养和表现技巧,零乱、片段式的涂鸦作品没有满足人们对艺术优美、高雅效果的期望。美不是一块颜色或某个形状,美是一种整体和谐的感觉。哲学家谢林指出: “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 ”[1]涂鸦艺术作品应该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营造出完整的涂鸦艺术空间系统。这需要在设计之初就把空间涉及到的每一个组成元素考虑其中,不仅包含建筑的内外墙体和人,还包括门窗、家具的造型和色彩,甚至墙上的挂件和垃圾桶。营造完整、和谐的涂鸦艺术空间系统是涂鸦艺术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应用的最重要原则,也是难点所在。

四、实现途径

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涂鸦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进行组织和设计,还需要创作者具有文化素质和一定绘画基础。综合考虑,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师生合作是最理想的实现途径。高等艺术院校有为地方服务的社会职能,有较高的艺术研究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另外合作还可以实现双赢: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高校一直都在寻找实践基地。通过涂鸦艺术创作项目合作,基层社区为高等艺术院校提供了实践平台。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普及新创业教育。发源于西方的涂鸦艺术与中国特色文化和社会现实结合,服务于基层群众,实现了创新教育;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应用在商业领域则可以实现创业教育。

五、总结

涂鸦艺术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应用研究能否产生更多价值,取决于创作者怎样利用其优势特点,结合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营造出完整和谐的涂鸦艺术空间系统。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是需要进行引导的。涂鸦艺术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对表面环境的美化和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影响到基层群众的内心,由“送艺术”转变为“种艺术”。

涂鸦活动总结【第三篇】

一、问卷调研概况

本次调查采取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至6月,调查地点为北京三里屯、798艺术区、北京服装学院周边等地。调查对象主要以年龄段划分为基准进行抽样调查,其中18周岁以下20名,回收19份,有效问卷19份;18-25周岁60名,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26-35周岁55名,回收55份,有效问卷54份;36-60周岁45名,回收45份,有效问卷44份;60周岁以上20名,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1)公众对北京街头涂鸦的了解和参与情况;(2)公众对北京街头涂鸦的态度与看法;(3)公众对北京街头涂鸦发展的期许与建议。

(一)公众对北京街头涂鸦的了解和参与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公众普遍对于街头墙面上的涂鸦作品印象深刻,这一部分人群占受访人群的75%,而从美术馆、艺术区以及电影、画册、报刊等“间接”看到或了解到涂鸦作品的仅分别占7%和18%。这表明,街头涂鸦艺术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视觉艺术形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公众产生诉求效应。

对于公众对涂鸦壁画不在意、经常观看、偶尔观看或产生拍照等互动行为的情况,问卷调查数据表明:经常观看街头涂鸦作品并拍照的并不是很多,占总人数的21%,他们往往会驻足观看并产生好奇与感叹。偶尔观看的人数占65%,他们大多是在路过和行进中看到的。几乎不在意的占14%,这当中大多是60岁左右年龄段的人。调查结果也显示,公众对涂鸦的参与度虽然有限,但从有过涂鸦经历的人占15%这一数据看,说明涂鸦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有涂鸦经历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而其中比例最高的是18-25岁的人群。

(二)公众对北京街头涂鸦的态度与看法

从调查结果看,52%的公众认为街头涂鸦艺术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15%的人表达出反对的声音。另外,33%的公众认为街头涂鸦作品“涂”在哪儿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公众对街头涂鸦艺术的态度和看法。再有,作品是否有意义、是否好看也成为影响公众态度与看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整体而言,虽对涂鸦的看法不一,但大多数公众还是报以包容态度,理解和支持这一艺术形式,且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对于什么样的街头涂鸦属于公众心目中的优秀作品,调查数据表明,47%的人喜欢色彩丰富、形象酷炫的作品;44%的人喜欢能表达个人情怀、引起观者心灵共鸣并产生互动的作品;22%的人认同能表达个人主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17%的公众觉得无所谓内容题材,只要画面好看就是好作品。分析来看,大多数人喜欢题材内容正面、视觉形象感强的作品,对于意识形态化作品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三)公众对北京街头涂鸦发展的期许与建议

这一部分由两道题组成,一为单项选择题,二为简答题。意在让提公众提出自己对街头涂鸦艺术发展的期许和建议。

从单项选择题调查数据看,68%的人支持制定管理策略、政策,规划合法的“涂鸦区”;支持涂鸦无拘无束自由发展和在城市环境中禁止所有涂鸦的比例分别只占19%和13%。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公众对于街头涂鸦艺术是支持的。

在简答题中,156位被调查者提出了自己对于北京街头涂鸦艺术的疑问、意见和建议。笔者简要归纳如下:

1.主要疑问:(1)涂鸦人“神出鬼没”,作品大多都是一夜间“突然出现”,公众对其作画时间、作画行为感到疑问和困惑;(2)公众对涂鸦人的生计问题、事业规划和职业定位充满好奇与疑问;(3)许多街头涂鸦都比较晦涩难懂,许多人对此产生好奇感,想进一步了解涂鸦人的观念和思想。

2.意见和建议:(1)内容形式上,要考虑北京是一个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可多创作一些健康的、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品;(2)涂鸦地点上,要考虑合法、合理的涂鸦地点,避免侵犯他人权益或占用他人财产等违规行为;(3)涂鸦与环境关系上,要尽量考虑与特定环境的协调统一,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环。(4)涂鸦诉求效应上,要考虑公众喜闻乐见的能与公众产生互动感的题材和手法。(5)相关法律规定上,希望政府能出台既能使涂鸦艺术持续存在和活性发展,又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涂鸦活动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幼儿;涂鸦;心理

国内外的学前教育经验以及实践研究可以证明,只要是发展正常的幼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渐渐地开展涂鸦活动。幼儿的涂鸦在一般情况下呈现各种形态,如果不仔细观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规律。幼儿的涂鸦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会在幼儿身体上以及心理上有一定的反映,很多时候观察幼儿的涂鸦作品就会从中得到幼儿的心理状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此,涂鸦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

一、幼儿涂鸦概况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幼儿涂鸦其实是幼儿自我表现的一种需要。涂鸦这项活动表面看上去非常幼稚,但是其中s蕴含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幼儿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幼儿的涂鸦活动都是从一岁左右开始,持续到四岁左右就会结束。根据专家的研究结果可以知道,幼儿的涂鸦有很多类型,包括点、单垂直线、单水平线、复合垂直线等。这些不同的涂鸦线条的组合,可以反映幼儿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幼儿的途径。也有专家认为,涂鸦貌似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本能,其在不同阶段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最初的阶段,幼儿的涂鸦一般都是偶然性的,比较随意。虽然在成年人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一种活动,但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开端。然后的阶段是一个控制性较强的涂鸦阶段,即涂鸦活动会受幼儿大脑的思想所支配,涂鸦的作品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甚至会重复使用一些涂鸦线条。最后的阶段是命名的涂鸦,幼儿会对自己的涂鸦进行命名,赋予它们一些特别的含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幼儿涂鸦与心理的联系

1.认知方面

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幼儿的涂鸦是认知能力成长的一个很好的证明。最初时期,幼儿的涂鸦具有很强的直觉行动性,其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状态是比较直接的。由于一开始涂鸦的动作仅仅是手部动作所带动起来的,在涂鸦的过程中,幼儿对这种运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涂鸦的动作会逐渐协调起来。幼儿可以在实物性的运动中感受到自己是一些认识的来源,那么自身的活动也会因此而变得协调。总的来说,幼儿在早期涂鸦的过程中,对自己在图画中所描绘的一些线条具有认知能力,在这种认知能力的引导下,幼儿就会在之后的涂鸦中尽可能地让自己描绘的线条被别人所感知和认可,这样一来,幼儿的涂鸦活动就会逐渐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2.情感方面

幼儿的涂鸦是其情感的最好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涂鸦与幼儿心理联系较大的主要原因,幼儿的很多情绪都会通过自己的涂鸦活动展示出来,希望用这种方式得到外界的注意。在涂鸦过程中,幼儿情感表达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惊讶、尖叫等比较激烈的情感,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如,幼儿的涂鸦中出现了波浪线的时候,其一般代表着海浪,这样的涂鸦就说明幼儿现在正处在一种快乐的情感当中,像乘着轮船在海洋上迎风前进;又如,幼儿的涂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粗重的、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的线条,那么就说明幼儿目前的情感是非常愤怒的,可能是受到了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有些时候幼儿的涂鸦中会出现一圈圈的线条,这样就代表幼儿在涂鸦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焦虑的。由此可见,幼儿的涂鸦中蕴含着最真实的情感,因此,在幼儿开始涂鸦活动的时候,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从中了解幼儿的一些想法,在发现其具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应该对其进行疏导,否则就可能会发展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意志方面

之所以说幼儿的涂鸦与其意志有联系,是因为涂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目的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最开始幼儿的涂鸦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单纯的肢体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变,幼儿渐渐地会发现涂鸦线条构成的形状与其以往的一些经验相吻合,这样一来幼儿就会不断强化这种活动来达到制作形状的目的,久而久之,随着涂鸦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其目的性也在增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幼儿在涂鸦中展现出的这种目的性进行全面的了解,避免其向负面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涂鸦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其看似毫无规律,但实际上蕴含着幼儿丰富的信息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教师应该对幼儿的涂鸦活动多加注意,必要时引导幼儿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426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