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239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1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到了第三个十年,特别新世纪以来,学习型社会理念开始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各种形式的终身学习与成人学习,并引发出众多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与新命题。1999年1月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行动目标。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基于学习型城市六大支柱的视角,本文把中国成人教育在新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成人学历教育层次有所提高

成人学历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传统领域。在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及其水平不断扩大与提高的背景下,成人教育己由原先的扫盲教育、文化补习教育、中初等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等。仅2010年,全国共扫除文盲万人,另有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成人初等学校万所,毕业生万人,在校生万人;全国成人高中654所,在校生万人,毕业生万人;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720所,招生万人,在校生万人,毕业生万人;成人高等学校365所,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万人,在校生万人,毕业生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965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62万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

新世纪以来,成人教育在学历层次方面还呈现出明显的高移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在学研究生数从892人增长到万人,增长倍;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从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万人,增长%;成人中等教育(含成人初中、成人高中与成人中专)在校生数从增长到万人,增长%;而成人初等学校(含扫盲班)在校生数从万人减少到万人,减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2)。成人教育学历层次高移化进一步彰显了成人教育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和独特作用。

(二)社区成人教育趋向内涵发展

社区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新领域,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从2001年确定了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始,至2013年3月己有五批共115个城区(市)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两批共68个城区(市)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各地还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其功能,建立省级、市级的社区教育实验区,总量近300个(朱新均,2008)。它们成为全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先行骨干力量。在社区教育实验与示范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也日益提上了议事议程。对东部地区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而言,情况尤其是这样。

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是社区教育在品质上的提升,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推进能力建设与整合能力建设。具体而言,其一是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发展需求与个体终身学习需要的能力。课程是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社区教育各个层面一直把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努力方向,由浅入深,着力推展。2007年提出了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2009年启动了首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审工作。从评审情况来看,多数单位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共申报特色课程296门;在内容上,地域性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类的课程,卫生健康类、书画歌舞类、闲暇生活类课程,占了此次特色课程申报相当大的份额,凸显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其二是社区教育推进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教育领导力与社区教育参与能力。政府层面上的领导力对于社区教育机构的成功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形成社区教育的长期规划,乃至法律保障,并为实施该规划提供充足、持续的资金。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机构还建立了多种平台以力求当地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其三,社区教育整合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合作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从社区合作中产生的好处远远多于在建立和维持合作中产生的挑战。社区学校本身就是旨在减少利用社区资源障碍的场所和一系列合作关系。

(三)工作场所学习样态不断丰富

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重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企业职工共计9174万人次,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1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实验,并与20多个行业协会举办“中国培训发展论坛”(朱新均,2008)。2010年与2011年,以工作场所学习为主题的两次国际会议(即“第九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学会年会亚洲分会年会”、“第七届国际工作与学习大会”先后在上海召开,工作场所学习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工作场所学习涵盖了多种成人学习样态:一是为了职业的学习,即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旨在掌握该职业中所包含的必要知识与技能;二是在职业过程中学习,即根植于职工日常实践的学习,旨在增进个体完整的工作能力以及一般的生活智慧;三是通过职业的学习,即进行团队能力建设,并且深入发展和该职业相关的方法与理论基础(Olesen,2006)。工作场所学习把学习主体——职工(人)作为理解职工发展活动的思维起点,强调以整体的视角看待职工发展,从而涵盖了职工学习发生的广泛过程。它远远超越了培训范畴,即开始扩展到了各类人员的持续开发与学习、生涯开发与管理、组织开发与组织学习等多方面,以及各种无固定形式的非正式学习。因此,工作场所学习己然作为教育学科的“新疆域”,成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并对促进国民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黄健等,2011)。

(四)成人学习平台建设大力推进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成人学习平台是基础。广义上的成人学习平台可以理解为成人学习的各种场所、技术及其功能的结合。成人学习所涉及的场所、技术和相关功能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场所上,包括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基地、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在技术上,包括计算机会议、电子邮件、电视电话会议、文件共享、远程应用控制、扫描器和网络接入等。利用成人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狭义上的成人学习平台则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公共学习平台,即网上学习平台。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成人学习平台建设,我国成人学习平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以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空间,为公民提供更加灵活、便捷、多样和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从而推进了终身教育及其体系的构建与发展。2007年8月,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届市民学习周活动正式启动,并在全市率先推出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此次选取全区50所市民学校进行试点推广,2000名社区学员成为第一批学分制学员。每学时45分钟,学习20学时得1学分,学员每年底可持教育培训部门出具的学习证明,交街道市民中心学校统一办理学分登记。同时,那些累计学分多的市民可获相应奖励。上海学习网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承建。该网站2009年4月正式开通,2011年3月上线新版,采用360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学习目标导向、学习过程引导、学习全局管理、学习活动参与以及学习成果激励等多个环节,为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如通过“活动一学习圈一讲座”立体化的学习互动体系,以主题学习为引导,凝聚市民的学习热情;通过“积分一证书一头衔”一体化的学习激励体系,为学习者学习成果评定提供支持,并通过“个人护照”来陈列、展示其学习成果。目前,上海学习网上资源总量己达15了,注册人数200万,总访问人次3个亿。

(五)成人教育工作者趋向专业化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成人教育工作者是关键。在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建设了一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志愿者、终身学习推进员等组成的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上海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建立了一支由近4万人组成、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其中尤为重视专职队伍建设。2009年,上海市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总数248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总数1014人,合计1262名。从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以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为主,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以本科和大专为主;人队伍的从业年限情况看,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年以下的,约占总数3/5,而在社区学校,这个数字约为1/3;从队伍的职称结构看,社区学院高级职称者和中级职称者所占比例约为20%和60%,而社区学校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者约为10%和60%(黄健,2010)。

2012年10月12日,《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国家标准编号GB28914—2012)正式。该标准规定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资格要求、培训过程实施与管理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质量管理能力及相应的评价内容,适用于对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的评价。该标准还规定“从事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专职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等职业资格”并把“成人教育培训师”资格和“成人教育培训管理师”资格列为专业资格,作为教师职业资格的补充。同时,各地还努力为成人教育专职教师建立专门的职称晋升通道。2011年5月实施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终身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将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纳入相关行业职务评聘系列。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可以在教师职务系列中增加设置相应的学科组,参照国家教师职务评聘的相关制度执行。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在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权利。”(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此外,该条例还对成人教育兼职教师资格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六)终身学习文化营造引起重视

终身学习2

关键词:高职;终身学习;科研;自我知觉理论;一致化理论

一、终身学习理念

(一)背景

终身学习理念在被正式提出之前,作为人类生存的智慧结晶代代相传并历久弥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寥寥数语勾勒出我国儒家思想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其中,“修身”是一切丰功伟绩的基础,“修身”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终身学习;古罗马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提出“公民要受到持续的教育”;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并于18世纪被法国启蒙家卢梭引用和发挥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几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人们通过持续学习而不断成长并实现社会价值,进而带动社会进步,因而,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巨大动力,在高度文明的经济知识时代,表现尤其明显。智力密集型生产正逐步取代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个人技能、态度和性格倾向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在其著作《学习社会》中所强调的,建立学习化社会,是为了使每一个公民人格臻于完善、自我能力得到发展、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在此背景之下,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上而下提倡终身学习,将终身学习作为重要概念写入正式文件,强调终身学习的价值,提出终身学习理念是一种能够使个人不断提高创造能力进而掌握命运的新的教育精神,每一个人都不能间断终身学习。随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及欧盟等组织也相继对终身学习理念加以宣传。

(二)概念

关于终身学习的概念,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无论哪种解释都强调人们学习的主体性、持续性和愉悦性,认为终身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关乎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1]被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罗马会议通过的终身学习的定义,是目前为止认可度最高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地球村迅速传播,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之一。终身学习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不正规学习,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其中不正规学习最为常见。由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正规学习和包括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兴趣课程、参观考察在内的非正规学习,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唯有不正规学习能够自由地发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包括通过大众媒体在内的不正规学习,没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外界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它根据人们内在的意愿伴随日常工作和生活随机发生,场所包括办公室、家庭、公园、超市、候车室、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不胜枚举。对已经从学校毕业的社会成员而言,获得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机会并不多,不正规学习成本较低、可行性较高。本文所强调的终身学习主要指学习者完全自愿且能坚持不懈的不正规学习。

(三)研究现状

当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生存需求,建立终身学习社会成为各国战略目标,终身学习社会学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终身学习的关注焦点,从国家层面缩小到群体层面和个人层面。在厘清概念之后,研究重点转移到推广和应用,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社会群体和个人对终身学习所持的态度和践行的程度。我国学术界对终身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见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发生发展、传播、意义、启示等领域,比如德国、加拿大、挪威、日本、英国等国家终身学习政策的启示,台湾、澳门等地区实施终身学习政策的情况。总体来说,对社会群体和个体终身学习情况的研究还颇为罕见。通过对目前为数不多的成果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就各年龄段和各职业群体而言,在职青年和教师分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二、高职教师科研的意义

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时代潮流中,若高职教师固步自封,仅满足于职前学校学习,必将无法适应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高职教师不应当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中断学习,而应当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持续不断地主动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高职教师只有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专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专家和主动探究、积极反思、终身学习的育己专家,才能达到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积极配合学校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等任务,从事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管理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等科研工作,是高职教师抵达终身学习最高境界的有效途径。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致力于科研是终身学习这一国际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具言之,高职教师科研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提高高职教师工作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容易被人忽略。诚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科研成果实际运用的人,学术教育并非其重点,教师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但这不等同于教师不需要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与偏重于基础性理论研究的普通本科院校科研不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在于应用性研究,要求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较高超的能力和较丰富的经验。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质、胜任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是终身学习,其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科研。科研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通过不断学习与学校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活动,是高职教师在职业生涯阶段持续不断研究并解决专业前沿新问题的具体体现。

(二)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吸引力

高职教师职业的含金量与科研水平直接相关,职业所要求的科研水平越高,其吸引力越大。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教师能否晋职和加薪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个人的发展前景及薪酬则决定职业吸引力。20世纪20年代,德国曾对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学术化、向大学层次转移的问题有所困惑,并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凯新斯泰纳对职业教育教师科研持否定态度,批判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学术狂热”、“大学病症”,他担心职业教育学校会迷失方向。德国教育委员会则对职业教育教师科研持肯定态度,提出所有教师都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两大能力,并将所有围绕能力的讨论简单地归结为一个问题:职业教育教师究竟是一名行业专家,还是一名不能提供任何说明的教师?[2]时至今日,当年提出的问题已尘埃落定,却依然具有警醒作用。成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匠,抑或成为令人尊重的行业专家?类似的争论在高职教育界时有发生。毋庸置疑,后者是教师在高职教育领域真正有所作为的标志,是高职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三)提高高职教育声誉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高职教育声誉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受到青睐的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得不到重视。被迫选择职业教育的往往是对接受普通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其“力不足”一般表现为学习能力不足或经济能力不足。经济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机遇。职业教育的地位有所提高,职业教育的作用逐渐得到认可,然而我国几千年来受重理论、轻技术的传统文化影响,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注重提高高职教育声誉,早在1999年便曾大声疾呼:“必须在社区群众和媒体的眼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声誉,”“特别在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促进对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的观念,不要鄙视职业技术教育”[3]。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为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和声誉做了不少自上而下的努力,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态度,还得靠高职教育自身的实力。科研是提高高职教育实力的重要砝码。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体现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综合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高职院校,往往科研项目多、科研成果多、科研质量高。

三、高职教师科研的特征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考察高职教师科研的特征,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于1955年提出的一致性理论;二是比姆于1972年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对身边的人、物或事情持有相同或不同态度,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两者态度完全一致,人们会感到愉快,反之则体验到冲突和不安。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内部状态。一方面,根据一致性理论,每一位教师为了保证工作的愉悦性,在不同的学习和工作阶段所研究的领域必须与所在院校的办学方针和中心工作相适应,其科研表现出集体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根据自我知觉理论,每一位教师可以通过科研行为,了解自己在成长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学术精神、思维方式、知识能力和写作风格,使其科研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作为高职教师终身学习主要内容的科研,呈现出集体化和个性化这两个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冲突的明显特征。

(一)集体化特征

高职教师科研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上表现出集体化特征。以高职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例:高职院校大多设有高职教育研究所(室),组织教师有关部级、省级、院校级研究课题的申报、结题等工作,通过审批的课题成为相关教师科研的主要方向,其选题往往具有一定前瞻性,集中反映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体现出集体化特征。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科研上存在的差异,表现为在不同科研领域占据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研究优势主要是:探索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将理论应用到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在此基础上再次上升到理论。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集所有教师的科研力量,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针对新涌现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层次尚不齐全,已经积累的高职教育经验多为专科层次,仅有少数为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为零。且不提更高层次的招生和教育问题将如何解决,就目前而言,高职专科层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在“三六九等”的招生体制下,高职教师不可避免地共同在教学上面临一个问题:其学生并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学阶段的“失败者”。高职教师不得不在中学教育已经相对“失败”的前提下,结合经济发展需求探索教学的成功之路。我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国际化视野向西方国家取经,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路径,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有关教学方法的科研成果可以同步在教学上得到转化,立竿见影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二)个性化特征

诚然,高职教师科研具有集体化特征,然而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高职教师在科研上可以人云亦云,应当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碰撞思想火花。在实际科研过程中,高职教师又表现出个性化特征,即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职教师在国家及院校提供的科研条件下长期进行科研实践而逐渐形成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语言风格。教师的科研成果往往表现为专著或论文,在职业个性、道德个性、知识个性、思想个性等基础之上形成其个性化的思想魅力和语言风格。诚信的本质、广博精深的知识、甘坐“冷板凳”的心态、独立自由的创新精神等等,都是作为高职教师终身学习主要内容的科研的前提条件。高职教师科研的个性化特征,对塑造学生良好个性、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特色高校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灵魂,应当拥有学问和情趣兼备、特立独行,更重要的是富有科研个性。

四、结语

21世纪的高职教师,大多拥有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经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并能够克服重重障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计划地持续进行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理念能够催发科研自主意识,是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因。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不单是为了通过水平评估和职务评定,更重要的是为了成为一个学会终身学习的健全的人。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校相应的科研激励措施,自觉地培养科研自主意识,才能使科研成为终身学习的明确目标和主要内容。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高职教师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科研的过程,其实是追求生存意义、优化生命存在的过程;高职教师对学术的追求,其实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作者:陈曙娟 蒋云尔 赵龙祥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雅丽。论终身学习社会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20.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3

(一)创建学习型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举措。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立足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龙头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既是区委应对新挑战、提升新境界、开创新业绩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创建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市民素质是城市的灵魂,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的品位、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包括学习型村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在内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既是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增强干部群众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三)创建学习型城市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迫切需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新的目标、新的阶段,需要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合力。只有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市民的国际化意识、大都市意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业干劲,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科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构建、完善全市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培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健全有利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运行机制,塑造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

(五)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总目标,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构筑市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力争用五年时间,即2015年底以前,在全区构建起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推动和提供能够满足市民学习需求的教育设施和学习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力争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即2020年底以前,把建设成为学习风气浓厚、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城市。主要目标:

1、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理念,挖掘整合我区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调动广大市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终身学习和教育成为共识,形成“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良好局面。

2、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面向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立和强化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较为完整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

3、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充分发挥全区各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大中专院校、各级党校、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市民文明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大学、新闻媒体、单位街道社区宣传栏等学习宣传阵地的作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

4、形成完善的学习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积极的学习互动机制,促进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短期学习与长效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学习督导激励机制,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崇尚学习、参与学习。

(六)基本原则

1、示范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干部的真学、广学、深学来带动全社会学习风气的好转,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2、全民参与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市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市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程度,形成人人参与创建的生动局面。

3、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从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方面,制定实施方案,使人人能够学、人人有所学、人人学有所获。

4、注重实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按需所取,重在实用,不断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开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七)明确学习内容

1、学习基本理论。组织广大市民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认真学习《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体化建设规划》、《区建设规划》等近年来中央、省委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

2、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组织广大市民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国际贸易、投资理财、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知识,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则。

3、学习科学知识。组织广大市民结合实际,重点学习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标准和内涵,学习相关的科技和专业知识,提高创业和发展技能。党员干部要学习相关业务和现代社会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学习现代国际关系、大都市建设管理、新型工业、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国际金融贸易等知识,提高工作水平。企业员工要学习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农民群众要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逐步树立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经济理念,提高创业致富本领。

4、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推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国际通用文明礼仪知识,普及生活常识和健康知识,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5、学习法律知识。以学法律、讲权利、讲责任、讲义务为核心,以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为重点,学好宪法、行政法、侵权责任法等;同时组织广大市民、未成年人学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城市规划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管理规定》及《工作条例》等,不断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学法、知法、守法意识和城市法制化管理水平。

6、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市民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熟悉的历史掌故、诗词曲赋、民俗风情、地方戏剧、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提高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共建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情。

(八)创建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各级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以建设专家型领导班子、知识型领导班子为目标,着力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各种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2、学习型机关。以提高施政能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办事程序,健全学习制度,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使学习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生活常态、自觉追求和基本要求。

3、学习型企业。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

4、学习型社区。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增进社区和谐为目标,整合社区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市民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科普画廊和信息网络等学习教育阵地,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各类科普宣传和文化教育活动,倡导推行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基本满足各层面居民终身学习需要。

5、学习型村镇。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完善农村学习教育阵地,大力加强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和多媒体信息教育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增强科技致富、创业致富能力。

6、学习型家庭。以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家庭全员学习、父母带头学习的良好机制。通过开展“重家教、以德立家,学法律、以法护家,用电脑、信息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和“评选优秀读书家庭”等活动,建设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重视学习、生活充实、团结和睦、道德高尚的文明家庭。

四、保障措施

(十一)丰富学习载体。坚持每年结合年度干部理论学习重点,开展优秀学习书目推荐活动,每年不少于5本。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开展集中研讨、个人自学、实地调研、外出考察以及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名家访谈等多种宣传教育,按年度计划,分层次分批实施干部培训。积极开展“魅力大讲堂”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全区干部理论学习年度统一考试,参试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现代传媒和传播技术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构建网络学习交互平台以及科学、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鼓励和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讲坛、报告会、学术交流活动等向市民开放。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加强劳动者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做好专业资格认证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支持城市社区和农村开展技术培训。

以“科学生活进社区、科学精神进校园、科学理念进机关、科技创新进企业、科技服务进农村”为重点,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学科学,共建国际化大都市”活动。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读书活动。搞好“科技之春”宣传月系列活动。继续开展图书知识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鼓励和推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文物单位向市民开放。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公民道德“五进社区”、“普法宣传月”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广大市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继续实施“2131”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活动,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组织各种知识竞赛、节日文化和休闲活动。

(十二)强化舆论引导。区委宣传部、区信息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突出典型和先进经验,倡导“知识铸就未来,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引导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市民提升思想境界、丰富文化科技知识,形成终身学习共识,真正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提升思想层次、明确发展思路和增强竞争本领、开创一流业绩的重要手段。

终身学习论文4

摘  要  题终身教育

关  键  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目的

自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之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加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社会也逐渐成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探讨最多的是它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即更多的是在形式和概念的层面上探讨它对传统教育的矫正和革新,更多地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全员性及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等教育形式方面,更多的突出教育的终身性、主体性。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必要强调和突出的,它们正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以提出并能迅速传播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然而,笔者在此想表明的是,这种强调和突出似乎跨越了某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更多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如果不首先搞清楚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即如果不首先弄清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将很难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很难对其规划和实施。因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开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因此,只有首先弄清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才可以谈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施、学习社会的构建等实际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出现的时间、强调的侧重点甚至在所追求的实际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比终身学习早,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人们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从保罗·朗格郎最先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起,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一直存在出入。保罗·朗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治。”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R·H戴维则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的向上,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可达到的一种人情的、社会的、职业的发展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阶段及生活领域,已带来启发或提高为目的,并包括全部‘正规的’、‘非正规的’及‘非正式的’学习在内的,一种总合和统一的理念”。关于“终身教育”的这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而人们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则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它是一个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下,个体在某一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求得意识和行为的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社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活动过程,它主要针对的是成人期以后的教育和学习状况而提出的。因为在成人期及其以后的人生发展阶段,学习者和接受教育的人均是自立的社会人,他们不可能再像儿童、青少年那样单纯的从事学校学习和接受教育活动,他们必须担负一定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以自己为中心,去选择适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而且他们常常采取的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任何场合,他们都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计划和实施各项学习活动,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存在以上显著的不同,但这也仅是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非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意义上的不同。终身学习的实质“并非是要否定或轻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而更需强调的是,在确立终身学习为主体的基点上,变教育的‘强制性’为对成人独立的学习活动的支援和促进。究其根本意图,即是试图通过高质量学习计划的制定,有效学习课程的供给,即对学习者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援助等措施,来推动成人终身学习的开展。”[1]也可以说“终身学习”概念在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对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援助,而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整齐划一性。但是,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而言,两者都是非常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使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技能,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真正的实现。这也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二、关于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实现之教育目的观

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只要有一种正义的教育,一种面向全人类的文明的教育,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也不能例外。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完美的人性与真正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世纪2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中就已明确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大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目的据以产生的理想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3]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Froebel,1782-1852)在其《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忠诚的、纯洁的、宁静的也便是神圣的人生”。[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对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论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4]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教育的终极目的必然是特殊的,同时也是普遍的。这一目的又常体现在对以下事物的追求中,即体现在对科学的人道主义、理性的发展、创造性及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构成人格因素的智力的、伦理的、情感的、身体的均衡发展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积极认识的追求上等方面。最早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这一概念的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Hutchin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彻底的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也更谈不上学习社会的创建。他说:“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材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5]

以上所有这些对教育目的探讨,均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得以产生并日趋繁荣、日趋必要根本之所在。因为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本然地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们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的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正是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宏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我们设想创建和实践学习社会,就必须建基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这一根本目的之上。其实,也只有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富有人性修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教育和学习活动;也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终身化,重视社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创建学习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研究多是“如何创建学习社会”这一焦点问题,即较多地从创建学习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遵循的原则及学习社会的模式等“形成性”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于学习社会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应该正确认识我们所要创建的学习社会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就是说,应该首先弄清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学习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为所有社会员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或者一个单纯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那么我们对于学习社会的认识就未免显得太肤浅了,而我们据此所“创建”的“学习社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

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人的认识,即身处学习社会中的人应具有什么特征,应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学习社会对人的规定性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能据此进行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哈钦斯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的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5]在此,哈钦斯强调了学习社会对人、对人生及对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这应该是学习社会的本质之所在。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为人的价值的培养和实现提供充分的环境和保障,学习社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只有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使人类天生具有愿意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天赋得以充分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学习社会只有在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的教育目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这是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最后,让我们重温哈钦斯的名言,它对我们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许多启示:“学习社会这种形式……现实是可能的。即为了受启发而学习,为了具有人性而学习。由此世界范围的交流将成为现实,教育也将恢复其本来的面貌。”[6]

收稿日期 2002-12-10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7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