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汉语言文学总结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84001

【导言】此例“汉语言文学总结优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第一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从严格意义上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又因其课程特点的特殊性,通常将汉语言文学独立成一个的学科。相比较于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更侧重于文学艺术性,在传播语言知识时,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实际中,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良好对接,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国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如针对初学者,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提高对语言沟通能力为主,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注重其对文章意境的领会,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主。相对来说,语文教育则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语文教育学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较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管理者到教师尚未真正能够避免应试教育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因而导致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完善。以古文为例,传统的语文教育进行古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强硬地要求学生背诵以及会背会常用通假字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结构,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和领悟到古文的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工作者,针对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开设,教学的局限性较大,普及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题。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第二个共同点是都应以实践为主。两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增加文学鉴赏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进一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能轻松地将所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第三个共同点是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靠汉语言的学习的代代相传来传承。两者都背负这国学传播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等都有深远的意义。如加大推广《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精华的力度,使学生感悟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能够拥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教学理念相统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双管齐下,这样通力协作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文学人才。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语文教育是贯穿了中华文明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门基础教育。从上学的第一天,语文教育便开始了且无处不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并不是很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较差。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合理对接,能促使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因此,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资源的,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较好的进行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才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才是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优解。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大量的互动环节,激发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视文学功底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中国语言功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理论上说,语文教育应该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汉语言文学教育,为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但由于应试教育深重的影响,加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局限性,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摇篮,就更要加大教育力度,从实践方面入手,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实现更好的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提出几点建议:

1.注重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尤其重要。以古文学习为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各年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代表性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以及代表作的文风和寓意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含义,最终实现灵活运用。通过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间断的积累,实现在今后更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2.扩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范围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需要有目的性的针对缺失的语言文学知识,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紧密结合之势。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实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的目标。

3.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化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顺应时展,提高利用网络化教学的几率。网络作为平台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发展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网络素材的极大丰富性对于实现使两者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对接关键还在于如何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多创造一些走出课堂,甚至是一些可以动手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把学到理论化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其他学习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这样在寓教于乐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较自然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区别点和共同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认识到两者对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进行进一步深化开展汉语言文化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注重W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创造学生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两者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结合弘扬中国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珊。浅谈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17,(04):76.

[2]宋扬。人文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C],2017:11.

[3]闫密双。试析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和语文教学的联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11.

[4]叶开。母语之殇:语文教育的失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5-19.

[5]邹少强。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J].语文建设,2016,(24):5-6.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第二篇】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记录形式,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在国内国际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代,为了有效的推进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加快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汉语言文字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汉语言文字特有的结构、发音和含义,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才能在实现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路途上,更新相应的语言和文字的要素,并能够抛开地域偏见和文化壁垒,实现国际范围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增强中国国际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汉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一)汉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字是包涵汉语言和汉文字两个方面,它是中国独有的语言,也是现如今中国社会运用最普遍的语言。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在研究和探索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学艺术,记载着中国文化及其发展历程。汉语言文字字体演变过程历史悠久,并在中国新的文化背景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得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有特殊意义,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不同的用词、汉字巧妙组合,传达出文字作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汉语言文字的意合特性,使汉语言文字表达出得内容独特新颖,内容复杂多样,呈现出得灵活性、简约性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语言文字最初也只是用于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是沟通双方能够彼此理解的基础,同时也是传达出沟通双方内在想法的重要方式,具有其独到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汉语言的文字与发音有着很明显的地方性差别,特别是在读音方面,这一面是沟通和文化交流的障碍,但也是中国语言文字丰富性的重要方面;汉语言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发音;汉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和表达工具,作为思想表达的基础,循环往复;汉语言文字很强的易读性,不同的文字排列和组合整齐而有规律,整体性非常强;汉语言文字中的独立的文字有相应的音节,匹配不同的语素,语音与语素相互适应;除了应用广泛的普通型余元,口语也是重要方面,不同的职业的专业性属于折射出得是不同的专业、职业的特殊性的文化特色;汉语言文字中的很多形声字,占据了中国文字的90%左右,决定了汉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易识性和内涵性。汉语言文字数量居多,复杂多变,也是众多的表意文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中国文学发展

中国文学的风格在世界文學丛林中独树一帜。发展历史久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时代精神的变革。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近代的诗词典籍,文学文字内容丰富、文字用词优美,时代的变化带来中国文学的不断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地域性特殊用词,完善丰富着中国的文学及其内容,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水准。中国文学的风格有着其特殊性:词汇表达的手法多变,简单与复杂相互交织,汉字的立体性很强,决定了汉字的信息多,容量大及其传达出得内涵及其丰富;汉字的表达具有直观性,但是在表意上却有很强的意象性,不同的人在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时,由于自身的独特感情和想象力,会对文学有着复杂的理解和感悟;汉语言的声调有四声,使得汉语言表达是非常的富有节奏感,特别是中国的诗词文化,可以朗诵和吟唱的诗词,是汉语言在音乐方面美的表达和传递。汉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也是在汉语言文字支持下中国人民不断努力的结果。

三、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分析

(一)拓展中国文学的想象力

汉语言文字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不断的积累和丰富,在传达出表层的意思之外,汉语言文字所创造出的意境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国文学具有多种的文学表现形式,诗词歌赋等等,都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当时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更是在一种思想层面的精神层次的展示和宣泄。中国文字的象形性以及一次多解,在综合促成中国文学的上,将中国文学推进到新的高度。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具体的诗词描述的诗词环境中,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强烈的认同,汉语言文字拓展了人们想象的空间,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知识,创作出的中国文学作品折射出生活之感和心灵之美。

(二)增加中国文学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字是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语言文字,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把握住时展的脉搏,语言文字也会相应的进行更新和丰富。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和丰富性使得汉语言文字在散发其独有的魅力。汉语言文字在语法、结构、组词、造字、读音等各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字。富有特色的汉语言文字,造就了极具艺术性和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支研究上,很多国家的文化都是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很多古代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便会丧失其原有的意境和内涵。这不仅仅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对于诗词的立即的差别,更是由于不同的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组合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表达的意境的深刻影响。

(三)推进中国文学的国际性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第三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汉语言文学本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我国高职语文教育者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教学从属于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在修养,而一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两者教学的重点虽然具有差异性,但都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学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普通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开发的思想理念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文化的传承,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方面的对接措施。

(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它更偏重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教育,不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求同存异,以两者的共同点为突破口,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它在情感表现方面的优势是议论文、科普文等实用性文体不能比拟的,教师要发扬汉语言教育的优势,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对学生人文关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情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的目的,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优化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上有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高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对接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开设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整合起来,综合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其读写说三方面技能的培养,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调研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性。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为媒介,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想象力,促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例如组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修养,感受文学魅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视听读写能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以情感体验为媒介

汉语言文学总结【第四篇】

从开始上小学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觉得中国语文这门学科不仅能使我们说出动听的话语,还能让我们写出漂亮的方块字,于是,我以后的生活就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份不解的缘分,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还曾一度长时间担任语文课代表,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高考结束,我的语文分数也一如既往的是我所有学科中最高的,因此,我选择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作为我大学学习的专业,而学校则选择了**师范大学。很幸运的是,最后我被录取了,如愿以偿的进入到**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我的学习生涯。

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是愉快而充实地度过的。学业上,我不仅深入的学习了本专业所涉及的所有课程,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还副修了英语专业;课余生活上,我积极地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邓研会及心理健康协会,同时在校外做些兼职,不仅锻炼了社会生存技能,所得的小小收入也能补贴生活。

对于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是怀着美好的憧憬的。听前辈人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四年的专业学习,也让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如杜甫研究、陶渊明研究、港台文学、东方文化、基督教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等等。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由于对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我结合兴趣副修了英语专业。副修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周六、周日,因此我就不能像其他不副修的同学一样,在周六、日还可以美美的睡个懒觉,我必须早早睁开朦胧的睡眼,起床,洗漱,然后去上课。虽然副修过程中有苦有累,但亦有喜有乐。上课时的充实,演presentation的搞笑与欢乐,拿到副修成绩单的喜悦,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非常遗憾的是,我只副修完专科的课程就不能再继续修读了,所以也不能如我先时之愿拿到双学士学位,但我也不能因此就自我否定整个副修过程,结果很重要,过程亦很重要,只要经历过,就值得珍惜。

除了专业课程与副修课程外,我还跟随大家一起修读了学校的校通修课程,加强了日常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常识修养及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同时,为了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要求,我们还修读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通过了见习、实习,即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为自己将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38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