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骨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范例(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982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骨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范例(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骨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1

20多年前,黑龙江一个偏僻的小镇医院里,赵德伟被请去为一位年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做手术。手术开始后,赵德伟发现,老师教的修复方法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不好用了――股骨头严重缺损。当时,那个小镇上没有可以置换的人工关节,又不能眼看着患者的病不治。于是,赵德伟急中生智想到了大转子骨瓣――将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进行转位重建股骨头。这就是股骨头坏死修复治疗技术“赵德伟法”的雏形。从此,赵德伟开始了股骨头坏死的各种治疗技术的研究。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应不同的患者病情,这样,就有更多的患者有了治疗机会,更多的患者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有了更好的技术,才有更多人的站立

这是赵德伟的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线路图:药物保守治疗――股骨头修复与再造(干细胞移植、带血运自体骨移植、带血运骨移植+钽棒、带血运骨移植+钽棒+干细胞移植)――人工关节置换。也就是说,在股骨头修复与再造方面,赵德伟使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他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药口服制剂。这种中药及其制备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中药经药效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具有补气养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血供应、疏通经络、化瘀生新、加速新骨生成之功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学认为其病属“骨蚀”范畴。经过临床实践,赵德伟发明的这种中药,适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且疗效确切,使用方便。

带血运自体骨移植是通过从患者自身的髋关节周围取得带血管的健康骨组织,将其转移到股骨头,从而使其能够迅速地修复和重建坏死的股骨头,达到治愈的目的。赵德伟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赵德伟法”――股骨头修复与再造的一种治疗方法,又发现了人体自身的多处骨组织可以用来对股骨头进行有效的修复与再造。自体骨移植方法使修复与再造股骨头的成功率达90%以上。

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赵德伟又使用干细胞移植技术,即“关节镜监视下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回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通过关节镜监视髓芯减压入路,将自体干细胞回植入股骨头,在改善骨内高压、骨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状态的同时,提供股骨头修复重建的种子细胞,为新骨生成、替代死骨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干细胞通过分化为特定细胞(如神经细胞、软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代替受损的细胞,从而达到股骨头重建的目的。赵德伟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已经6年,治愈率达到了95%。

带血运骨移植+钽棒+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是赵德伟近年来研究并使用的一种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新疗法。这种方法是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即带旋股外侧血管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处的骨缺损与坏死,同时运用钽棒给带血运的大转子骨瓣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然后在大转子骨瓣与股骨头的关节软骨之间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为股骨头的骨与软骨的修复提供足够的种子细胞,将这三种技术结合是目前股骨头坏死修复再造的最佳方案。

赵德伟对原来的各项技术运用自如,如今,把三项技术结合在一起同样是得心应手。这种方法的使用,使有些晚期股骨头坏死有了股骨头修复与再造的机会,从而使股骨头坏死患者延迟甚至避免了全髋关节置换术,这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已经达到了90%。

人工关节置换也是一种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对于晚期年老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是一种惟一可行的治疗方法。赵德伟利用这种方法已经让6000位患者站立起来。

无论采用哪一种手术方法,赵德伟都是以微创为前提,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前提,为此,赵德伟手术采用的是小切口微创技术,而全髋置换术采用计算机导航下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尊重患者的尊严,才有更多人的站立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项成熟和经典的骨科治疗技术,已经在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对于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应用人工关节置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不少患者一生中不得不接受一次甚至数次的关节翻修手术,而目前关节翻修手术从手术难度、术中创伤到远期效果等仍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赵德伟认为,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症状和功能,尽量保留股骨头。凡是55岁以下的比较年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都首先考虑进行修复与再造治疗。这样,可以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十几年后的再一次换关节。

赵德伟说,近年来由于高速交通工具普及(外伤)、药物的不规范应用(激素)、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饮酒)等原因,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然而,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由于医师自身诊治水平的不足,出现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不少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迎合病人惧怕手术的心理,一味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进行保守治疗,致使很多病人失去了保留股骨头的最佳手术时机;另一方面,很多医生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一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年龄和病变分期,甚至对于年龄仅十七八岁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也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使后期的并发症很难处理。所以,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治水平,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是我们应该强调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就是一位医生的责任心。赵德伟把对患者的尊重放在了一切治疗的首位。在诊断明确之后,赵德伟总是根据病情的分期和病人的自身条件,为患者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或是保守治疗,或是修复再造,或是人工关节置换……赵德伟总是认真地和患者分析治疗方案的利与弊,考虑治疗方案的经济适用性,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这样,多年来,才有了10000余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愈与站立。

对社会无私奉献,

才有了更多人的站立

“健行天下”――股骨头坏死患者医疗援助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健行项目办公室在全国开展的大型医疗慈善救助项目,首批建10个援助中心。大连是全国首批援助中心之一(全国范围内,大连是股骨头坏死病的高发地区,目前有患者7000余人,患病率高达千分之三)。“健行天下”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设办公室,由中华慈善总会、大连慈善总会及医院全权负责。同时,将对首批报名的400余名低保家庭重度患者提供援助,预计两年内完成。

这项援助计划中,赵德伟被授予股骨头坏死患者全国援助中心首席专家,为贫困患者手术,两年内,大连将有400位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有机会在赵德伟的治疗下重新站立起来。不仅如此,赵德伟还将对东北各地的“健行天下股骨头坏死患者援助中心”进行人才培训、业务指导,向他们输送知识和技术,让他们为更多的人站起来做出贡献。

赵德伟每年都会多次到国内外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已经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具有指导性的文章120余篇,主编专著8部。赵德伟教授无私地把自己的手术技术和科研成果奉献给了任何一位需要治疗的患者。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患者减轻痛苦,是一个医生的责任。

了解赵德伟

从事骨科及显微外科工作近三十年,主攻研究方向为髋关节疾病的治疗,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面,独创了针对成人及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列治疗方法十余种,已在全国应用,为完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应邀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学术交流,受到国际著名专家的广泛关注。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研制了中成药制剂韦氏活骨I号胶囊,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变,并配合手术促进晚期病例重建股骨头血运,该成果获国家专利。

现任社会兼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国际华裔骨科学会理事、亚太人工关节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解剖学会临床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副主编、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副主编。

主持研究的主要科研成果:“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带血管蒂骨膜、骨瓣和血管束植入修复骨不连骨缺损”、“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联合髂骨(膜)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系列研究”、“血管束植入长段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带血管蒂髂骨和大转子骨瓣逆行转移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的研究”,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等奖各两项,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一项。

骨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2

前段时间,电视剧《大国医》热播。这部电视剧是以河南洛阳平乐中医正骨的传奇历史为素材,以影视艺术展现了中医骨科的一段独特发展史。王宏坤教授60年的从医之路,就是从在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求学开始的……

初涉医道,名师带出大医者

1959年,时年23岁的王宏坤考上了河南洛阳平乐正骨学院,开始了为期4年的大学生活。

尚未入学时,王宏坤就听说过有关“平乐正骨”的种种传奇,他知道“平乐正骨”也叫“郭氏正骨”,历经郭贯田、郭聘三、郭灿若等郭家族人代代相传,终使平乐郭氏高明而神奇的正骨医术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名震中华的一大中医学术流派,享誉中外;尤其是平乐郭氏正骨代表性传承人高云峰,更是一位有着诸多传奇故事的女性。她是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的妻子。电视剧《大国医》的女主人公“云鹤鸣”,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

当时,身为洛阳平乐正骨学院院长的高云峰,与郭宗正、郭维淮被誉为“正骨三杰”。王宏坤入学后,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意识到,要想当一名“苍生大医”、“神医”,就必须从基础做起,不但要研习中医经典著作,还要涉猎更广泛的国学知识。那时,郭宗正老师常以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一段话教育他们。“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郭宗正老师还强调,大医首先是一个有极高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等,然后才能成为一位医学家。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王宏坤和同学们开始狂热地研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王宏坤都是在大学时熟读并领会的。

三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王宏坤带着被中医基础知识和典籍学养滋养后的身心,在洛阳正骨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

王宏坤教授回忆说:“临床实习与在校读书不同,跟着带教老师,每天都要接触患者。虽然自少年时起,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当这一天终于来临时,我才知道要想做一名称职的医生是多么艰难、多么不易。刚开始实习的日子,我的心里整天充满了不安,担心万一治不好病人怎么办?但没过多久,我就平静下来了,因为正骨医院的大夫都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名医。有他们作为自己的实习带教老师,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疑难杂症都不怕!为了真正掌握郭氏正骨手法,我几乎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为了真正领会老师示范的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如何用手法活筋、剥离粘连,旋转伸曲、松解挛缩,摆动摇晃、研磨盂臼的那一整套整复方法,一天到晚,不管是走着、坐着,甚至到了晚上睡觉时,只要手闲下来,就在自己身上扯、拉、点、按,练习各种手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掌握了郭氏正骨手法的基本技法。”

王宏坤教授还说:“平乐郭氏正骨由平乐郭氏私家专有技术彻底成为国家宝贵的医学财富,由民间知识完全上升为独特的学科体系,已经成为中医骨伤科十分重要的学术流派。我和我们那些同学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我们既是第一批大学院校培养的外姓传人,可以说也是‘洛阳正骨学院’最后一批院校学生。”因为到了1962年7月,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洛阳正骨学院下马,更名为洛阳正骨医院。截至这一年,洛阳正骨医院共毕业了三个班的专科生和四个班的本科生,为全国各地培养中医骨科大夫235人。他们大部分成了新中国中医骨伤科的杏林翘楚,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平乐郭氏正骨的宝贵医术,为无数的骨伤患者解除着痛苦……

术道并重,临床砥砺一甲子

经过三年理论和一年实践的学习,王宏坤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毕业了,随后被分配到开封中医院,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医骨科医生。

“当时的开封中医院,只有六七十个医生,全院只有一个显微镜,根本就没有大型医疗器械。”王宏坤回忆说,初报到时,因为人才匮乏,开封中医院还没有开设骨科。他和一同分去的大学同学时兴武,便开始白手起家,共同创建骨科诊室。从此,开封中医院才算告别了没有骨科的历史。

开封中医院骨科初创之时,只有两个年轻大夫、两张桌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更没有X光机等骨科必须的检查设备,所以,每次遇到行动不便的骨伤病人,王宏坤都要领着病人或抬着病人到其他医院拍片;有时因病情需要,他还经常在X光线下随时正骨。就这样,在科室初创阶段,王宏坤硬是和同学时兴武凭着一个听诊器、叩击锤,两双手,一把用来削竹片的刀具,自治的固定骨伤的架板,开始艰苦创业,逐渐使开封中医院的骨科诊室有了名气,吸引了更多的骨病患者前来就诊。

在此期间,最令王宏坤难忘的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灾过后,很多伤员转到开封救治。当时,王宏坤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病,莫名其妙地发烧,最后居然瘦得皮包骨头,面容憔悴,四处求医一年了,病因也没找到,病情却一天天恶化。被疾病折磨了一年多的王宏坤,连他的家人都认为他“可能活不长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王宏坤不顾自己也是垂危的病人,硬撑着从郑州家里返回开封中医院,投入了抢救工作。那时的王宏坤发着烧,大便带血,每天只能喝点儿稀汤维持生命。就这样,他本着要为唐山人民尽最后一点儿力的初衷,几乎是拼着性命履行着一名医生的职责。那段时间里,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经他的正骨手法得以整复。一门心思扑在救治唐山伤病患者的工作中忙碌了一个月后,他在每天只能喝三次稀汤的情况下,在无数患者得到康复的同时,自己所患的那场“无名疾病”竟渐渐减轻,最终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王宏坤说;“人类的骨骼出了问题,一般都深藏在皮肉里。对于患者的骨伤病情,哪怕是在大白天,也相当于‘在漆黑的夜里寻找亮点’,这就要求骨科大夫不仅要细心,还要谨慎,不能有丁点儿的马虎。对于病人来说,却是伤在骨头、疼痛的折磨深在肌肉,而且,患者的病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鉴于许多病情的复杂性,中医骨科大夫在诊治病情时,不仅需要望闻问切,还要借助片子来进一步找准伤处,尤其是大夫使用正骨手法时,更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使患者尽早康复。”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凭着这样的深刻认识,王宏坤已经记不清经他的正骨手法治愈了多少骨伤患者了。20多年过去,到了1985年,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开始创建;1989年10月,该院开始创建骨伤科诊室,急需一位学科带头人,王宏坤从开封中医院调回了省城郑州,出任河南省中医院的骨科副主任。自此之后,他才算结束了长达27年与家人两地分居的漂泊生活。事实上,这已经是他接到的第五次调令了。由于开封中医院骨科的工作离不开他,前四次调令都被他瞒着家人偷偷压下了。然而,五次调令背后,却意味着长达27年的两地分居的坚守。但是,人生短暂,能有几个27年?

王宏坤在河南省中医院初任骨科副主任时,每天忙忙碌碌地带着十几名青年大夫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过近半年的辛劳,河南省中医院骨科诊室正式建立;但在科室初创时,为迎接外宾参观访问,他们搞卫生搞到深夜10点,王宏坤差点儿把命搭进去。那天夜里,在医院劳累了一天的他心脏跳动开始不太规律,感觉非常难受,上吐下泻,一检查才知道,原来他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情况危急,他当即住进了医院,直到一个多月后,他的身体才慢慢得以康复。

就这样,王宏坤凭着一颗大医之心,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到退休。他医术、医道并重,修身、修业兼济,为中医骨科的发展,奉献了大半生的光阴。

传道授业,让中医正骨薪火绵延

在近60年的杏林生涯中,王宏坤在继承郭氏正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融汇诸家,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正骨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正骨诊疗方法和方剂。在治疗筋伤时,王宏坤强调局部病变要结合全身变化;临床上,他采用伤科用药三法即“破、和、补”及手法整复,四诊合参、手摸心会、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药与手法相结合,将推拿手法作为治疗筋伤的主要方法。诊余时间,他还著书立说,在全国和省医学刊物,以及学术会议上 40 余篇,著书两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他还获得了两项省科研奖项;他研制的“脊得舒”、“熏蒸一号”、“熏蒸二号”方剂,专治颈肩腰腿痛;“栀黄止疼散”专治软组织损伤,热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60年间,王宏坤教授医治过数万名患者,他自己也从青年、中年,迈向老年。如今,年届八十高龄的他,仍然行走在医院与家庭之间,仍然奔赴在传承与创新中医骨科的路途上。然而,业内同道都知道,中医不同于西医。学习中医,要想全面继承老中医的一招、一式、一方、一法,靠的还是师傅带徒弟这种绵延了数千年的教学方式。仅仅自1969年至1988年,王宏坤教授就带徒十几名,共计四批。如今,这些学生均已成为河南省的中医骨科主力、学科领头人,正服务于临床一线。

1997年1月,退休后的王宏坤教授被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此后,他首先确立了邓素玲、王霞此两位学术继承人,带领她们学习经典,深入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在指导过程中,他要求她们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做临床时,必须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广泛开展临床研究,并进行创造性的临床实践;着重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同步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这两位学术传承人已经成为主任、科室学术带头人,成为骨科的骨干力量。

王宏坤教授自第二批名老中医带徒工作结束后,又结合带徒经验,提出要全方位认真总结师承教学临床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发扬中医正骨特色,针对骨伤科常见的疑难病症,在理论及诊疗技能方面加以总结推广。

2012年,河南省中医院“王宏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宏坤名医工作室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整理、收集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和影像资料等相关资料,形成电子版资料库;建立临床经验示教诊室、示教观摩室、名老中医资料室(阅览室)。其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王宏坤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并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工作室建立后,王宏坤教授招收弟子及学生十余人,通过跟师坐诊、收集典型病案、录音录像、专题讲座、访谈等文字、电子形式,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整理、运用推广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任务,完成研究型相关论著出版,院内制剂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及继续教育项目、人员进修培训等工作,以求最大限度、尽可能完善地保留保存王宏坤教授的专家经验,建立一支能够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中医骨科队伍。

自建立工作室后,王宏坤教授的第一批徒弟有董良、王勤俭;第二批有董良、毛开颜(已故)、史栋梁、孟庆良;第三批有王艳召、李文涛;第四批有杜绪召、王龙飞、郭会卿、苑媛媛等人。近期,又收了年已五十多岁的刘永良大夫为徒。

在带教工作中,王宏坤教授教育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医德。在他的工作室里有这样几句诗:“以忠为基、教为本,技艺精湛、心血汗。医德高尚为人贤,功德无量乐尔康。”他时常教育学生,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孝敬父母,刻苦学习,不怕苦和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明白为啥而学,为谁而习。他强调先要学习老师的技术,再学老师的经验。

如今,看着弟子的成长与发展,看着自己一生所学、所获在弟子们身上开枝散叶、更广泛地服务于患者,王宏坤教授便由衷地感到喜悦和自豪……

专家简介

骨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3

军医之家 少年立志

1963年10月,徐向进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军人,从事医疗和行政管理工作。徐向进的父亲1955年从福州军区总医院考上第二军医大学,1961年毕业后从事医疗行政管理工作,母亲1961年上海卫校毕业后到部队门诊部工作,一直干到退休。还有一个哥哥,当时在军医学校从事医疗器械修理工作。

家人皆从医,徐向进从小受到影响,耳濡目染,对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时代,他最喜欢的两个人是拥有高超医疗技术、救治无数中国人的医师白求恩和编辑修葺《本草纲目》的明朝名医李时珍,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并且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徐向进从小就将两人立为自己的榜样,立志学医。

品学兼优 师从名家

从上学起,徐向进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学校和区、市三好学生,1980年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85年毕业之后他便留在了上海长海医院内科工作。

在工作期间,他又分别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和总医院内分泌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于内分泌领域的专家张家庆和潘长玉教授,并于1996年和2001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两位教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徐向进,使他终身受益。

在徐向进刚毕业并在长海医院内分泌科轮转时,收治了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上海多家大医院都诊断怀疑他换了肢端肥大症,可徐向进详细询问他的病史,对他进行体检等一系列检查,并查阅大量文献,最后提出厚皮骨膜病的诊断,得到了上级医师肯定,最后写了篇病例报告发表在医学杂志上,当时国内只有10余例报告。这是徐向进第一次诊断出内分泌科少见的疑难病人,而这种治学严谨、孜孜不倦的工作求知精神,正是受恩师的影响。自从他从事临床工作以来,也一直把两位老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楷模。

报效家乡 硕果累累

在上海读书和工作六年,又师从名医,徐向进原本可以在大城市上海发展得很好,但因为父母多病,加上为家乡做贡献的想法,他主动要求调到了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这一调动,就是23年,徐向进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家乡和内分泌事业。

23年以来,他先后在福州总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共完成4项全军医疗科研基金课题和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包括了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槲皮素抑制蛋白激酶C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取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血管并发症,有关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徐主任以经典的PKC抑制剂维生素E作为对照,进行了为期8周的实验研究,观察了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PKC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对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发现槲皮素可明显抑制肾小球PKC活性,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的病理改变,取得良好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效果。

这项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在国内较早开展了PKC活性升高与糖尿病肾病发展关系的研究,再次确定了PKC活性升高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2.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研究在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中抑制PKC活性升高的药物实验,发现槲皮素具有明显的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PKC活性升高的作用,所带来的临床、化验和肾脏病理学方面的改变非常明显,具有明显地抑制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槲皮素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PKC活性升高的作用同国内外专家公认抑制PKC活性的药物-维生素E相似。

槲皮素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明显的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并且槲皮素来源广泛,毒副作用小,动物实验的成功,将为下一步进行的临床实验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临床控制糖尿病肾病提供可行的途径,必将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抗洪抢险 深刻记忆

1998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灾,徐主任主动报名参加了医院抗洪抢险医疗队,并奉命奔赴九江抗洪前线,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的医疗保障工作,并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抗洪胜利后,徐主任所在医疗队的先进事迹在中央一套《新闻联播》上播放,徐主任也被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着眼当地 展望未来

福建的糖尿病患病率和全国一样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估计有200万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确诊,或者确诊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血糖控制没有达标,有数据表明大概只有25%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血糖控制欠佳,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徐主任认为,当地的糖尿病患者迫切需要普及糖尿病的防病知识,今后将在福州地区以及福建省区域展开以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指导,开展社区糖尿病筛查和普查活动,以积极规范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预防和治疗。

同时,随着4月6日国务院刚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意见》(新医改方案,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意见”表示国家将对糖尿病等人群提供免费的防治指导服务,徐主任认为这条政策对糖尿病患者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大部分确诊糖尿病患者由于经济原因得不到积极的治疗,以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另外糖尿病的预防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政府和社会应有的重视,糖尿病普查和筛查工作只在部分地方和单位进行,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2008年全国部份地区糖尿病普查结果提示有40%糖尿病患者不能及时诊断,随着 “意见”的实施,糖尿病患者将享受免费的防治指导服务,这将大大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未来形势一片看好。

专家简介

骨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总结4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由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风湿病医院、《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承办的河南省中医风湿病学术年会暨娄多峰教授行医70周年庆贺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郑州天泉大酒店隆重召开。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夏祖昌,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副院长许二平,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张华东,全国疼痛学科首席专家李蕴麟,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以及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开幕式由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郑福增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授予娄多峰“国医圣手,风湿泰斗”的称号,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向娄多峰颁发“河南省中医风湿病学术最高成就奖”证书。张华东、李蕴麟、娄玉钤等与会专家围绕娄多峰的学术思想和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现状及未来进行了深度探讨。

现根据会议内容,就风湿病相关研究进展及防治知识进行整理,供读者参考。

娄氏治风湿――扶正、祛邪、活血

娄玉钤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娄多峰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治疗风湿病多从“痹病”论治,中医典籍又将“痹病”划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但是,记载得比较杂乱,没有形成系统的病因、病机分析。娄多峰在挖掘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探索的基础上,从虚、邪、瘀论治风湿病,成效显著。

虚(正气亏虚):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

邪(邪气侵袭):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

瘀(痰瘀气滞):饮食所伤、七情致瘀、跌仆伤外等。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约35%的患者为“虚”因,55%为“邪”因,10%为“瘀”因,三者缺一不可。

扶正、祛邪、活血

根据“虚、邪、瘀”理论,娄氏治疗风湿病时首重辩证,确立了扶正、祛邪、活血的总体思路:

①患者“虚、邪、瘀”三者各自的程度。②患者“虚、邪、瘀”三者各自的具体内容。

正虚为主者,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活血;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活血;瘀血为主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扶正祛邪……以此方法,紧扣整体病机,系统全面,又体现了一人一证、一人一方、高度个体化的原则,疗效自然提高。

中医药具有抗风湿优势

冯福梅 主任医师,教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副主任。

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特长,在类风湿关节炎(简称RA)的治疗中,多途径、多层次的联合用药显示出其优势。

中药发挥抗风湿治疗作用的前景探讨

1.中药具有抑制RA高免疫反应作用

免疫反应是RA的中心环节,抑制免疫反应,阻止炎症过程,无疑是RA的基础治疗,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骨质侵袭的发展。很多中药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① 补益类中药:当归、白扁豆、甘草、冬虫夏草、枣皮、生地、白芍等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② 清热解毒类: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雷公藤、青风藤、苦参、青蒿、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山豆根、黄芩、透骨草、连翘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③ 活血化瘀类:丹参、川芎、当归、红花、赤芍、全蝎、水蛭、石见穿、鬼箭羽、桃红、苏木、蒲黄等。

④ 祛风、寒、湿、通络类:防己、秦艽、雷公藤、苡米、细辛、苍术、络石藤、麻黄、川芎、草乌、肉桂、泽泻、马钱子等。

2.中药具有抑制血管新生、阻断血管翳形成的作用

① RA滑膜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血管增生伴血管翳形成。因此,RA被认为是类肿瘤样病变(血管增生依赖性疾病)。血管增生的重要基础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衍化(与VEGF等细胞因子关系密切)。

② 资料表明,许多活血化瘀中药如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牛膝、三棱、莪术、地鳖虫、延胡索、落得打、穿山甲、石见穿等均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可阻抑骨质侵蚀。

3.中药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阻抑滑膜炎症的作用

一些细胞因子的失衡及其构成的网络在R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中药对其有阻断作用,如: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肿节风、藤梨根、青风藤、当归、丹参、川芎、白芍、全蝎等。

4.中药具有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阻止RA滑膜炎症慢性纤维化强直的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血液及关节局部纤凝异常是RA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滑膜中大量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质的沉积是滑膜炎症慢性化及纤维化强直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纤维蛋白沉积常吸引炎症介质的攻击从而介导骨质侵袭。

大量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强纤溶作用,如丹参、赤芍、红花、当归、水蛭、地龙、虻虫、乌梢蛇、白花蛇等。

5.中药具有促进软骨与骨质的修复作用

及时修复RA已被侵袭和破坏的关节软骨和骨质,不但能改善关节功能,还能阻止骨质破坏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软骨和骨质侵袭常沿最初侵袭部位进行性加重)。

实验证明,补肾、活血化瘀中药如骨碎补、续断、熟地、锁阳、自然铜、丹参、血竭等能促进成骨细胞成熟、软骨细胞及骨质生长,以及软骨破坏的修复。

6.补益肝肾,增加骨密度

RA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问题。补肾壮骨中药能通过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的活性、促进骨钙吸收,从而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治RA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形成和发展。

“两多两少”防痛风

张华东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高尿酸≠痛风

痛风是一种严重的风湿性疾病,一般认为是嘌呤代谢异常(身体内存在的一种物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容易在代谢过程中氧化而变成尿酸)或尿酸排泄减少等因素引发的关节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高尿酸血症是指37摄氏度时血清中尿酸含量超过416微摩尔每升,这个浓度为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超过此浓度时尿酸盐即可沉积在组织中,造成痛风组织学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痛风就是高尿酸血症,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5%~%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

1%痛风患者血尿酸始终不高

1/3患者急性发作时血尿酸不高

高尿酸血症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痛风

痛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少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患病率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直线上升,近几年患病率持续走高。从性别上来讲,该病“重男轻女”,男性发病率为%~%,而女性发病率为%~%。

但持续高尿酸后患无穷

内因是关键 外因是引子

“啤酒+海鲜容易诱发痛风”这是坊间流传的“共识”,这是因为痛风患者应该谨慎摄入高嘌呤食物,避免高嘌呤食物让内源性尿酸增多而诱发或加重痛风。

医生作用20% 患者作用80%

痛风发作诱因:

饮酒 过度疲劳创伤 受凉

药物 高嘌呤饮食 手术 放疗

由发作诱因可以看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控制高尿酸血症、防治痛风尤为重要。其实,改善生活方式对痛风的防治作用超乎你的想象。研究发现,依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停止使用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可以使40%的患者1年内不再发生急性症状,且有7% 的患者10年内无急性关节炎发作。药物治疗应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治疗无效前提下使用。

多喝水多排尿 少吃海鲜少喝酒

高尿酸者,控制尿酸水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喝水,增加排尿量。同时,要尽量少吃海鲜、肉类等高嘌呤食物,少饮酒。

研究证实,24小时内喝5~8杯水的痛风患者比不喝水或仅喝1杯水者发作风险降40%。因此,建议痛风患者日饮水量大于2000毫升。与此同时,多排尿能够加速尿酸排出,降低尿酸水平。痛风患者日排尿量不应低于每日2000毫升。

海鲜、肉类等高嘌呤食物与痛风发作正相关。酒精能抑制尿酸排泄,也能促进尿酸合成,所以痛风患者应该限制饮酒。值得一提的是,啤酒是所有酒类中含嘌呤最高的,尤其应该注意。而红酒中富含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及抗凝刺激物等,可减轻酒精对尿酸的影响。

饮食原则:

多摄入高碳水化合物

适度摄入蛋白及低脂饮食

选择脱脂奶、植物蛋白

热疗、冷敷效果多不佳

目前常用的外治法有中药熏洗、热敷、烤电、冷敷等热疗,不过大多效果不佳。这是因为热疗让局部尿酸结晶暂时溶解,但是遇冷后尿酸结晶会重新结晶。冷敷会让尿酸结晶加速并加重结晶程度,加重病情。据临床观察,局部敷药或膏药外贴等效果不错。

定点介入治疗

治疗骨关节病的另一种选择

李蕴麟 主任医师,兰州市中医院风湿骨病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全国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定点介入疗法创始人,国内知名的风湿病与疼痛专家。

激素封闭,这是很多风湿性骨关节病患者为了缓解病痛都经历过的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短期会有导致失眠、感染扩散等副作用,还会导致关节软骨损坏、肌腱断裂、皮肤色素脱失、骨质疏松等长期副作用。

然而,定点介入治疗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一种可能。定点介入治疗就是将抗炎药物直接注入到炎性病灶内,以消除软组织及周围神经的各类慢性炎症,即通过抗炎――镇痛――肌松――自然状态。

定点介入疗法的优势

有效解决风湿与骨关节病的慢性疼痛――准确介入、精确地给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97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