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热选【最新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8801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热选【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一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1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1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

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

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

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1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1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1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1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1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1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1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1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二篇】

标题和第一段文字应该点明主旨,剩余部分则展开描述。你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为媒体而写。有时候,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会挑选一些新闻稿直接或者稍事修饰后投放在他们的出版物上。此外,还有记者会将新闻稿作为比较大的专题报道的来源。不管怎样,试着按照你想的那样写出整个事件。即使你的新闻稿不会被逐字照搬,也可能带来足够的曝光率。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写成新闻。你对某件事情的热情并不意味着它就有报道的价值。替你的读者想一想。别人也会像你一样觉得这件事情很有趣吗?设想一下,你花费很大力气开了一个网店。对于任何行业来说,新店开张总是值得兴奋一把的,但是媒体却不会投以过多的注意力。这样的新闻很老套,没有兴奋点。换个角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你自己的网络购物经历、网店独特的商品和服务上。要能回答“别人为什么会关心这件事”这个问题,确保你的消息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诸如独一无二的特色等。尽量避免像“为顾客省钱”或者“良好的客户服务”这样的陈词滥调。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能让你的新闻脱颖而出方面。

避免出现失误、美化、夸张之词。如果你觉得新闻稿里面有修饰美化的成分,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等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再来和大家分享。记者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的。如果你的新闻读起来太过完美,很有可能降低你自己的可信度。即使那是事实,你也应该试着低调一点。

用尽量少的文字报道一个事实。避免使用像“赠品”和“首次”等这样不必要的形容词、浮华的语言和多余的表达。如果你能够用较少的文字说清楚一件事情,那就这样做吧。繁冗的文字只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用简洁的语言,让每个字词都有意义。

如果你想让搜索引擎能很容易搜到你的新闻稿,那么少量的行话是可以的。不过传播新闻的最佳方法是让它读起来顺畅,通俗易懂。行话只适用于一定的专业人士或者群体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则是不合适的。避免在文中使用“产能规划工艺”、“推断”和“优先评估程序”等行话。

避免夸张宣传。感叹号(!)在新闻稿中是不合适的。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的信誉被毁的话,就使用一连串的感叹号吧。如果文章中确实需要用到它,一个就足够了。千万不要这样!!!!!!!!!!

企业都很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你要在文章中用到或者引用其它企业、组织的员工或下属企业的信息,记得事先向他们申请书面许可。任何争端都是对另一方有益的,也就意味着你的新闻稿有可能被撤掉。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三篇】

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对于大家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平常我们经常说,新闻写作是“七分看问题三分写稿件”。比方说,写今天培训班的稿件,就得先搞明白,为什么要办这个班,是因为存在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才办这个班。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了:为了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办了一期培训班。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情,大家都能够按照撰写新闻稿件的习惯去想,这件事为什么要做,是因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才要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果,这种思维习惯养成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能够增强。

其次,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真实、及时、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不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干工作,确实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这些成绩如果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可能会得到很理想的效果。平时,某某报纸或电视报道了某某单位或个人的事迹后,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还不如我们做得好呢!这很可能不是一句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是真的是他们的工作做得比较被报道的要好,甚至是好很多。因此,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里,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宣传出去,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比较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平时我们在单位里,早上上班时遇到个人,女的遇到男的,说一句“xxx,你今天看起来好精神啊”、男的看到女的,来一句“啊呀,xxx,你今天又比昨天漂亮了、年轻了”。虽然人还是那个人,脸还是那张脸,而且还只有越来越老的可能。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种“去年二十今年十八”的赞美,因为符合人心向善的逻辑规律,往往能够让大家都感到心情愉悦。而正面的新闻报道也同样有这样的功效。无论是被报道的人和单位,还是撰写新闻的人,都会有成就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无形中就有效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有些社会效应大的典型报道,这方面的效应尤其明显。

第四,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会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形成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撰写新闻稿件对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有一定体现的。我不是说能写新闻稿件的都是比别人能力强的,而是指撰写新闻稿件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座的基层人口计生干部中出现这方面的人才,很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也许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培训班的目的之一吧。

从上述的四个方面看,虽然大家工作都很忙,但还是值得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撰写新闻稿件的。但是,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也不是不想搞报道,只是条件不充分,和专业的新闻记者没法比。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专业的新闻记者是有他的优势,比如时间、精力上比较集中,掌握了熟悉的技巧等等,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即两个知情。

在对工作的重点、难点的准确掌握上,基层干部所具有优势是专业新闻报道员难以比拟的。大家可能都接待过记者,或者看过记者采访,许多时候,如果没有精心准备,记者很容易问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来的。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在座的领导们都是人口计生工作的专家能手,对什么是工作重点、难点,什么事情是一段时间内上级抓得紧的,都是了如指掌。这一点对于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我每次采访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找一大资料看看,然后找熟悉工作的同志东扯西拉的请教,才能够确定从哪个角度入手来抓报道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没少闹笑话。(举例:流管处的数据交换平台。)

不要说媒体的记者,就像我这样的宣传干部,每次到一个地方采访都是匆匆忙忙的。一方面是自己的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怕打搅被采访者。但是,不管是记者还是我这样的,大凡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采访得越细,问题问得越清楚越好。(举例:通州采访。)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写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人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工作是自己一滴滴汗水干出来的,写起来是信手拈来,驾驭自如。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这两个优势,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就肯定不是难事。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将汇报的大题目称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用意。

掌握新闻稿件基本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选题能力,即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工作或事件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新闻定义的争鸣伴随着新闻学的研究,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路程。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

无论中外古今,公众认知、理解的新闻就是某种见闻。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见闻就是新闻的属概念。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从性质、发生原因、种属关系、功用等方面就可以列出下面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性质定义反映的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即新近、新鲜、新奇,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新”。

2.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发生定义是立足于新闻产生的方式来给新闻下定义的。这种方式就是人的感知形式。

3.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关系定义突出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要表明的是前者和后者同归“见闻”一“属”,是同属中的两个不同“种”类。

4.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功用定义所表述的则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而不是作为某种特定工具的特殊功用。

可以说,上述一组基本定义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能够正确地定位新闻的外延与内涵。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定义通俗点讲,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老师讲完了,大家就在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现在想想,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咬狗”式的新闻也很多。比如说,现在众多的媒体炒作、明星包装等等,你骂我,我骂你,似乎很热闹,但从实质意义上理解,与前面所说的“人咬狗是新闻”的调侃也差不了太多。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能分析得太深刻了,否则就有可能出政治问题了。但是,之所以提起这些,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就是应该在“创新特征”上下功夫。你想报道的事件它必须得有点新意,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理解成工作中的创新性,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比如说,人口计生委搞了一个性科学教育基地,这对于性观念保守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件具有很强创新特征的工作。围绕这样的一个选题做文章,就非常符合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读者好奇的特征。

在北京的各家媒体中,社会新闻这一块,这样的稿件是占了绝对多数的。但是,在我们结合工作搞报道的过程中,这样的稿件却是相对较少的。

典型报道对于非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却是我们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掌握的。因此,对新闻的典型性特征,我就稍详细点讲。

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新闻稿件是北京日报、京郊日报、中国人口报等我们所要面对主要媒体的重要刊载内容。这类稿件大约占上述报纸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前段时间我和我们刘凤婷处长给咱们石景山区写的“让爱与阳光同在”一稿,就属于典型报道。20xx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咱们石景山区和全市、全国的其它地方比,比他们搞得好,咱们就是典型,写咱们怎么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的稿件,就属典型报道。因此,对典型报道可以简单作这样的理解:即典型报道就是百里挑一树典型。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如刚才我们说的关爱流动女孩行动,我们做的工作是全国都在做的,但我们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有特色,做得有成效,因此,我们石景山就是这方面工作的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学雷锋做好事,拾金不昧,把工作当事业干,做出一番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来,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想要做到的,但是真正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十分地不容易,因此,谁做到了,谁就有可能就是典型。

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比如,当前全国人口计生系统都在学习中央的新“决定”,哪个单位哪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有创新,有成效,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一较短时间内的典型。

把上述的一些典型的工作或事迹报道出去,就是通常意义上所称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一个容易产生的错误理解,就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或者履行应尽的职责或任务当做新闻事件来报道。

比如某某某帮某老人解决了一个什么困难之类的。这种事迹是否是新闻,必须要看是否具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此类事件是否与当前的宣传主题有较强的关联;二是当事人做这件事是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比如,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播出了多位普通百姓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与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有着密切联系。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

比如说,两会中的《物权法》通过审议,很多报刊都用了专版、专刊来报道,就是因为它是大众眼里的焦点事件。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常精典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新闻事件焦点性特征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中央颁布新决定后,各级人口计生组织都利用当地新闻媒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宣传工作,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应邀来采访的记者对新决定的主要内容并不关心,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育指标有没有放宽,富人超生有什么特殊处罚措施,等等。这种看似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却是新闻的焦点性特征的强烈表现。因此,如果我们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能够敏锐地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性特征,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件及时地报道出来,就一定能撰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

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1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四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五篇】

第一、 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1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 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新闻稿的结构

1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1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1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1篇新闻稿的准备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1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1篇新闻稿。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1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1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1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1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1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1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1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意。

新闻主题是1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1篇好消息。

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这样才能抓住灵魂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六篇】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七篇】

要使一份声明有新闻价值,它九必须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广泛而普遍的兴趣,并且具有明显的新闻视角(例如重要信息、心进展、戏剧性、趣味性、当地视角、影响等)。另外,新闻稿的写作风格应该是新闻性的,而不是营销性的。应当非常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是一位记者在为您撰写一样。最重要的是,新闻稿应当是去“告知”公众,而不是仅仅在推销一种东西。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在浏览您的新闻稿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您的标题。一个有效的标题往往意味着这名编辑会刊发你的新闻稿还是会点击删除按钮。在确定有效的标题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标题不要超过一行。许多编辑部会限制标题的字数,超过限制字数的新闻稿就会被拒收。

2、标题应当能够产生一种让编辑“干着急”的效果,使标题成为概括新闻稿内容的一种“挑弄”性的语句。这很关键,因为许多记者仅通过网络系统浏览新闻稿的标题,然后在想要浏览新闻稿全文的时候才会点击选择。

3、标题应当包含发布这一新闻稿的公司的名称。不要出现“公司”、“股份”或者“有限”之类的词,非为了清晰地界定组织有必要进行标明。

4、不要使用感叹号或人民币符号。

5、避免所有可能的批评性的、争议性的或者判断性的陈述。

撰写1篇专业和有效的新闻稿可能会很困难。以下是在草拟新闻稿的时候应当注意的几点:

1、尽快切入主题,用引证和事实来支撑你的主题。

2、恰当地使用语法和标点符号。校对打字稿,不要以来拼写检查。

3、在新闻稿中强调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和怎样这6w。

4、重复检查电话号码和链接地址。

5、大声朗读你的新闻稿,看看感觉如何。

6、使用引语来传达别人的意见或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不要忘了在你的新闻稿中标明你的姓名、发布时间、日期、网站地址和电话号码。还要保证在稿件发出以后别人能够通过电话找到你。

8、应当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撰稿人与这家公司没有关系一样。

9、不要使用代名词,如我、我们、我们的、你们的等,除非是在直接引语里。用第三人称撰写。

10、不要说大话或者显得像个瘾君子,但一定要让读者知晓你在这一行业中的地位。

11、一定要在最后一段中加上有关贵公司的标准样板信息。这一部分标题应当是“关于(在这里插入贵公司的名称)”。

可滥用。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八篇】

首先,要在搞清楚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停连,以免造成语意的含混。在书面语中的停连,是依据稿件中的'标点符号。

但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停连就要区别对待,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新闻稿件长句子播报中的“停连”要在符合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常常是声停气不停的。也就是说,要采用一种似停非停、似连非连的停顿方法,以语流曲线的细微变化来播读新闻稿件中的长句子。

其次,要精编重音加强语势。长句子里重音不可过多,一两处即可,以免由于重音太多而使受众的注意力分散,不能清楚的了解新闻事实,从而破坏了新闻节奏的明快感。

播读长句子时减少重音还可以为我们节省气息,使语流更通畅自如。在语势上要加大语流的起伏变化,达到突出语句重点的目的。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九篇】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1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第二、学会写导语。

第三、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1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1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十篇】

播读新闻稿有一定技巧,新闻稿件播读技巧有哪些,以下的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一、稿件播读的准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二、新闻稿件播读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播读提示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1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48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