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业分析报告(通用4篇)
【导言】此例“石油产业分析报告(通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石油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一篇】
相较于俄罗斯石油公司(以下简称“Rosneft”)798亿美元的市值,中石油购买的5亿美元的股份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但外界认为,对于中石油而言,这为其进入俄罗斯能源市场又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战略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认购1%股权仍存财务风险
作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Rosneft拥有已证实油气储量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储量149亿桶,天然气储量6911亿立方米。去年生产原油7460万吨,天然气131亿立方米。目前,中石油集团每年从Rosneft购买900万吨原油和300万吨油品。
Rosneft7月14日配售约13%的股权,融资104亿美元,而其市值也将由此达到798亿美元。这是俄罗斯企业迄今最大的一宗IPO,其规模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也位列第五。
投资者相信获得Rosneft的股票将成为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的一个跳板,因而其IPO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但此前有媒体报道,Rosneft的CEO曾对外表示将不需要战略投资者,“不会将超过%―2%的公司股份出售给单一的投资者”。
尽管英国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石油公司也都表示出了同样强烈的兴趣,但最终也都没有达到预想的30亿美元认购,只分别购入了10亿、11亿美元的股份。
而中石油虽然最终得以5亿美元认购1%的股权,但是据此前所称的30亿美元相去甚远。俄罗斯方面曾经发表报道称,中石油方面可能条件苛刻;而中国方面则有专家称,俄罗斯石油公司此次IPO定价过高,不宜多买。
对此,中石油表示:“中石油的认购方案充分考虑了支持Rosneft成功上市,有利于推动两公司务实合作,以资产评估为基础,根据股价范围确定了认购区间。Rosneft配股的结果与中国石油认购报价方案一致。”
不过关于认购方案细节,中石油没有对外透露。
不过,Rosneft的股票上市引来认购热潮的同时,公司也面临一些麻烦。例如,由于Rosneft通过俄政府强行实施的拍卖而取得了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的主要资产,7月14日,尤科斯宣布其海外股东已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诉讼,要求重新评估允许俄罗斯石油公司在英国上市的决定。
对此,有财务专家分析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依然存在一些产权方面的法律纠纷,所以中石油此次认购财务风险比较大,并且股价也比较高。
“进入俄罗斯的好机会”
“5亿美元,无论对于中石油还是Rosneft这个数额都是很少的,无论将来盈亏,这些对于中石油而言都没有什么影响”,一业内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没有话语权”。
该分析人士同时表示,“‘石油外交’的意义在此次参股中显得非常重要,即使此次认购不会对中石油的业绩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俄友好关系,为以后能源合作打下基础。此外,如果在认购协议里,中石油与Rosneft约定了相关合作项目的话,也将有利于中石油在俄罗斯能源领域的长期发展。
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中石油与Rosneft就已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今年3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中石油与Rosneft签订了分别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在中国境内开展炼油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作的原则协议。
7月16日,Rosneft总裁巴格丹奇科夫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有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正在商谈联合参加油田招标和购买现成资产,在俄罗斯和中国建设上下游合资企业的工作也在按计划推进。
此前,中国石油企业为加入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领域做出了大量努力,但多以失败告终:2002年中国的石油企业参加斯拉夫石油公司私有化投标受阻后,2004年中国石油企业又再次被拒绝参加尤科斯的核心资产尤甘斯科公司的拍卖。
直到今年6月20日,俄罗斯石油制造商TNK-BP公司公告称,同意将旗下石油生产部门乌德穆特(Udmurtneft)出售给中国石化。至此,中国石油企业终在近邻俄罗斯的石油生产领域谋得一席之地。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中石油此次参股,必将推动中俄能源领域合作的逐步升级。
石油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可持续发展 影响 研究
一、我国作为主要能源的三种矿产资源概述
1、最新的几个基本数据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发现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9种,已探明矿产储量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位居世界第三。[1]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将超过35亿吨;石油5亿吨,累计超过60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为2000亿立方米。[2]
2、三大能源矿产的具体供应情况
煤炭
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查明煤炭资源12832亿吨,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率仅为23%。预测1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率为45%,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巨大。[3]
石油
截至2007年底,全国陆上和近海待查明石油地质资源量487亿吨,可采资源量还有135亿吨。[5]石油可采增长缺乏,保障程度逐年下降。根据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和剩余未探明的资源条件分析,结合50年来探明储量增长和开发消耗的规律,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在~亿吨。[6]
截至2007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亿吨;建成天然原油生产能力月亿吨/年。[7]
天然气
截至2007年底,全国陆上和海域129个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4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地和近海35万亿立方米。全国陆上和近海待查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丰富。[8]
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亿~亿立方米,可供能力为1548亿~1752亿立方米。预测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8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形成产能接近1800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9]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指标及预测指标
1、煤炭供需情况
201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全年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010年全年煤炭原煤产量达到亿吨,比上年增长%。[10]
2、石油供需情况
2010年原油产量稳步增长,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原油进口亿吨,增长%。原油加工量达亿吨,增长%,创十年来最高增速。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收储,二期项目启动实施,一批商业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投运,2010年底库容达到2650万立方米。初步核算全年原油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1]
3、天然气供需情况
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进口液化天然气934万吨,增长75%;首次进口管道气44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利用量36亿立方米,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天然气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2]
三、三种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分析
在假设我国还能保持以9%的高速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综合目前资源的消耗量及其增长情况,预测到2040年,三大能源矿产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1、煤炭
我国所拥有的煤炭资源根据现有的可采储量和存在的巨大潜力,目前已探明的保有可采储量是11804亿吨。从2009年到2040年,我国煤炭的预计消耗量约为2304亿吨。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几乎不构成能源供应风险。
2、石油
2009年到2040年,我国石油累计需要消耗量为192亿吨,根据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135亿吨,石油资源显然表现不可持续,石油构成的能源风险比较大。
3、天然气
2009年到2040年,我国天然气累计需要消耗量为万亿立方米,根据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可采天然气储量为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风险性相对较小。
四、结论
本文只是单就我国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目前已探明的储量,根据我国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发展时对三大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按照煤、石油、天然气三者在经济发展中几乎不变的占有比例,来分析三者分别支撑能力。其结果是在当前已探明的储量下,煤炭可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19年,石油可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年,天然气可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年。综上情况,取最短支撑年数作为能够支撑的最大年限值,得出我国自身的三大能源矿产按目前供应比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为年。
矿产资源开发需要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各个地区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出发,牢固树立“和谐矿业”“、绿色矿业”思想,加大政府引导、服务以及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地区、产品以及产业结构,掌握未来市场变化。[13]以上战略的有效落实,不但需全社会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有赖于技术和资金支持和政策认可以及资源保障,中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家彬,刘洁,李彦龙等著。 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2]林家彬,刘洁,李彦龙等著。 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M],1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
[3]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56
[4]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84
[5]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56
[6]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25
[7]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84
[8]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56
[9]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84
[10]刘铁男。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
[11]刘铁男。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4.
[12]刘铁男。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4.
石油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规范 统计基础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这对石油企业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企业的统计工作应该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同时要很好的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以利于企业决策。为适应这种变化,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改进和提高势在必行,因此要更加系统的来规范石油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
规范石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要以统计专业理论为依托,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化的科学理论,结合石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统计工作的需求,将石油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科学化的统一规定和系统的标准化。并对统计工作中的原始凭证和统计报表以及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以及汇总都进行严密而又科学的规范。石油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的要素有:统计部门和工作人员、统计的报表、统计的档案、统计信息自动化等。规范石油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就相应的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化的建设和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专门的统计部门,提升统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随着石油企业的经营发展,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专门设立统计机构并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的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同时制定相关的工作规范使得企业的统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石油企业应该系统而又有计划的组织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利于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使得企业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对统计运行过程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化统计报表制度
(1)建立全面的企业统计名录库。统计名录库的建立是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企业集团的统计机构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登记制度,依照相关统计法规分级别的全面监督企业内的所有部门和单位设立、变更以及注销统计名录库的记录。通过建立企业内各基本单位和部门的名录库,并对统计单位名录库进行及时动态而又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有利于统计工作在企业内的有序开展。
(2)科学合理的对统计原始记录进行管理。企业的统计原始记录是整个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石同时也是统计工作管理的重点,因为这些统计工作的原始记录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初记录方式。统计工作的原始记录应该结合实际统计工作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同时在符合国家计量标准和内控制度的前提下,对统计原始记录各个相关参数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对于企业内同一单位和部门的相关统计原始记录要进行编号和格式的统一化,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对统计原始记录的传送、保管存档、更新等相关操作进行有效的约束。按照统计原始记录的繁简程度可分为综合性统计原始记录和专业性统计原始记录。其中综合性原始记录一般主要是关于综合性的生产记录,比如关于劳动者的设置以及生产设备和产品的设置的一些记录,专业性统计原始记录则主要包括产品入库单、设备事故报告单等专门记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3)建立合理有效的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是一种经由政府部门的统计机构以及企业公司统一规定和设计的调查方式,在企业中是各级部门和机构通过统一的格式和程序自下而上的上报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种能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报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适当的调整。基层单位的统计报表必须要建立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按照报表制度的规定并对原始凭证进行认真的审核,经由统计人员和各相关领导的签字和盖章后逐级上报,
对于统计的数据要建立多方位的审查制度,严格审核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高质量。一般对统计数据的审查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即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统计数据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就是统计数据与企业单位实际情况的适用性。一旦发现统计数据出现差错,应该立即申请上级部门予以更正,如若错过当期的更正,则应该在下一报告期说明更正。对于统计数据在审查的基础上还要有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4)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统计工作。企业的统计工作应该充分的应用ERP信息资源,通过对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平台建设,应用计算机全面管理企业的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查询等各个环节,以利于实现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更好的发挥统计数据的利用效果。
通过建立统计数据的各类数据库比如单位名录库、年报数据库等,以及开发各类服务统计工作的软件和统计数据查询系统,使得统计数据的上报以及分析汇总形成一个有序的科学流程。
(5)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企业的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可以为企业领导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此同时企业的统计部门还要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对外工作的管理,只确定特定的机构,并且对企业的重要性的具有商业性的统计数据不得随意对社会公布,这些数据需要经过领导部门的审核后才可以。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和规范石油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统计部门工作者必须要多方位地征求领导意见,在部门内部建立协调性一致的部门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好对统计数据信息的监督作用,为石油企业提供准确到位的统计信息服务,促进石油企业的进步,开创石油统计工作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阿玛都,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学位论文,2009.
[2]张雷鸣,浅谈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
[3]向蓉美,等,统计学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李伟星,丁士圣,浅议ERP在石油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
石油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第四篇】
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电力企业和石油企业,开春以来业绩频频告急。
4月5日,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26,下称华电能源)一季度业绩预亏公告,“煤炭价格进一步上涨,新一轮煤电价格联动没有启动,以及机组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预计今年一季度将亏损。”
次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386,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28,下称中石化)在香港2007年业绩报告,尽管获财政部123亿元补贴,全年净利润仍只有549亿元人民币,仅实现个位数增长,与2006年同期%的增幅相去甚远。
不仅中石化,另外两大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857,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857,下称中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883,下称中海油)此前的年报都表明,2007年两公司利润增长幅度亦有所放缓。分析人士对两家公司一季度的财报均不表乐观。
“这仅仅是序幕。”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说。不出意外的话,受政府严格价格管制的石油和电力行业,一季度的业绩都将很惨淡。
业绩一片惨淡
4月8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公布了2008年前两个月电力行业的利润情况分析报告,由于煤价上涨、财务费用增加等多种原因,电力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亏损面则大幅上升。
根据报告,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电力企业4773家中,有1990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这一比例比2007年亏损面最高时还要高%。1月-2月电力行业累计亏损额达到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发电企业亏损占行业亏损总额的%。
此次亏损,除了中小企业,也波及到行业龙头――五大发电集团。在3月召开的一个发电企业内部会议上,来自华能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一季度五大国有发电集团中,除了华能,其余四大发电集团均陷入亏损。
“五大集团的上市公司是电力行业中最优良的资产,其他发电企业的亏损程度可想而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一家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今年没有一个行业像电力这么惨。”
电力之外,同样受政府价格管制的石油行业,今年的业绩也将滑入亏损边缘。4月8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338;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88,下称上海石化)预亏公告称,尽管2008年一季度计入了亿元的政府补贴,但预计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仍将出现亏损。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月-2月,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仅有%,与去年的增幅相比,显著下滑。增幅快速下滑正是主要来自电力和石油炼化加工行业的拖累。
“油荒”“电荒”并存
与两个行业亏损相伴的,是“油荒”和“电荒”来临。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确保成品油供应,然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国内各主要城市中高挂“维修停业”的加油站越来越多,一些加油站前车辆排长队也成为城市一景。
一位石油业内人士告知,“现在无论是炼化企业还是加油站,都是越供越亏,所以能维修的都赶着维修了。”
4月上旬,北京市内多家加油站均表示,供应比较正常,没有对成品油进行供应限制。不过,北京城区中石化旗下一家加油站工作人员对《财经》记者表示,中石化没有限制柴油供应,能够保证对过往车辆的正常供应。但是对于油罐车和拿油桶等器皿前来购买柴油的“概不售卖”。业内人士称,这是为了防止某些机构囤积油品,待价而沽。
由于油价实行价格管制,防止成品油供应短缺,已经成为发改委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柴油供应不足,既有零售价格低于生产价格的原因,也有炼油加工和运输能力不足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政府委托地方炼厂炼油,给予每吨400元补贴加工费。“‘十五’期间关闭的地方炼厂,现在都开始炼了。实际上是两大集团不愿意炼,越炼越亏。”石油业一位内部人士指出。
“油紧”之外,在年初雪灾过去后,“电荒”又显迹象。据广东省统计,目前广东电力供应缺口已达300万千瓦,缺电形势蔓延到整个珠三角地区。广东部分高耗能企业不得已开始错峰用电,这比往年的迎峰度夏提前了半个月。
电煤价格已成为最大的矛盾焦点。
在2月底召开的中电联2008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上,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说,尽管国务院自1月下旬组织了应急状态下的电煤抢运工作,电煤库存有了一定增长,但电煤紧张将成为影响电力供应和运行的最主要矛盾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从机制上解决电煤供应的量、价、运力安排问题,今年电力供需的严峻形势仍会出现。”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表示,由于目前“市场煤、计划电”,煤价上涨而电价不涨,电厂利润必然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根据中电联燃料分会的统计,按照今年的重点电煤合同,电煤价格比去年平均每吨上涨35元-45元,发电企业将增加成本支出205亿元-265亿元。
“原来的理由是没有煤,政府突击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这个理由不太好说了,就转说煤价过高造成的。”虎杰咨询首席分析师张寅分析说。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对《财经》记者表示,不解决机制问题,“油荒”和“电荒”就会不断出现。“中国‘油荒’和‘电荒’的特点是,油价或者煤价一涨,企业就不积极,‘油荒’和‘电荒’就来了;政府一旦施压,短缺就过去了。”林伯强说,“企业都是国企,不会不供应,只是会不断地重复消极供应,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补贴负效应
3月19日晚,中石化及其附属公司上海石化分别公告,宣布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其中中石化获得123亿元,上海石化获得亿元。这是中石化第三次获得财政补贴。
与前两次补贴一样,这次补贴,也是用于因价格管制而严重亏损的原油进口业务。可是,中石化获补贴的消息一出,顿时在其他受到价格管制的国有企业中引发连锁反应。
“电力企业认为,同样是因为价格管制造成亏损,政府给中石化补贴,不给别人,有点说不通。”五大电力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大家就都开始哭穷,说如果不进行煤电联动,就应该给发电企业进行补贴。”
另一家石油企业的财务部经理则戏称,“这个补贴政策是一个鼓励亏损的政策。因为财政部决定补不补的依据就是亏不亏损。”
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琳表示,“没有形成煤电正常有效的价格协调机制,因此,电煤供应的危机难以避免……如果煤炭价格必须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电价也必须反映这两点。”
3月下旬,国务院国资委业绩考察局在中电投集团总部召集电力企业开会。在会议上,中电投、华能、大唐、华电和国电等多家电力企业,纷纷呼吁尽快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国务院国资委与会代表表示,对电煤价格上涨给电力企业带来亏损的情况表示理解,并承诺对电煤价格上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国务院进行专门汇报。
面对企业的呼声,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表示,煤炭价格上涨后,今年没有相应调整电价,主要是考虑今年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较大。至于煤电价格什么时候联动,曹长庆认为“需要认真研究”。
扭曲的价格之下,企业的行为也在扭曲。
“我们经营得好一些,就不给补贴。现在一方面是对油价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按过去低油价情形下制订的标准征收特别收益金。中石油现在怎么拼绩效都没有用,国家一个政策就可以让企业的努力化为乌有。”中石油集团内部一位人士说。
从去年年底以来,中石油一直在争取对特别收益金征收办法重新调整,方案之一是提高起征点;方案之二则是争取原油每桶68美元以上免征特别收益金。中石油的理由是,2006年确定征收特别收益金时,国际油价仍在低位运行,因此,将起征点确定为40美元/桶,而当时预想的油价上限为每桶60美元左右。现在国际油价的涨幅已远远超过当时的设定,而国内油价没有与国际接轨,当时确立的征收标准已远远落后于现实。
一方面,财政部只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进行补贴,以自供为主的中石油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由于原油价格已经接轨,中石油的自供部分仍必须按照100美元以上的价格来缴纳特别收益金。由于中石油目前生产的原油均以自供为主,为了少交特别收益金,中石油试图调低内部自供原油的价格,但申请被国家发改委拒绝。
据业内人士介绍,为了避免中石化亏损,国家近期还将出台返还进口关税的政策,即对原油进口先按17%征收进口税,再按税额的75%实行退税。但这并不是一个好政策。中石油上述人士称,“政策制定的出发点都是应急,导致每一个政策都有连锁反应,而政府再一一灭火,结果必然是火越灭越多。”
根据年报,2007年中石化进口原油亿吨,中石油进口量约为3000万吨。
中石化获补贴的“负效应”还在扩大。一位消息人士说,甚至钢铁等基础产业也希望“拱一下”,以铁矿石价格过高为理由,游说政府在出口关税上“不要卡得那么死”。
“都说亏损,但是到底有没有钱?为何亏损?国企不透明,可以说都是一本糊涂账。”虎杰咨询首席分析师张寅说。
“看得见的手”
面对种种压力,有关部门仍然表示要继续维持价格管制。
4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各级发展改革和价格主管部门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央加强价格监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坚决防止少数品种的价格异常波动引发价格全面上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官员表示,不是不让涨价,而是要有秩序、有限度地上涨,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会议上亦指出,促进市场价格稳定和秩序规范将成为市场价格监管的重中之重。
对此,《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过去几年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及时启动价格体制的改革,直到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采取的仍是以发改委为核心的微观管理模式,核心是控制价格。这种模式会导致很多矛盾,而且由“看得见的手”管理,如何能够准确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供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