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热选(精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7674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热选(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一篇】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将在这里对我们所学习的人际交往心理学浅谈一点心得和体会。

经过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习,从中收获了很多,作为大学生的我深刻的意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令我很高兴,我将对我所学知识做一个总结。

人际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个人与他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情感上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作用。社会关系制约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用(正反向)于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个体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个体自我认知的有效方式,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剂。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太复杂的过程,但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觉得无法与周围人交往呢?这是因为在人认知事物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人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就是一些“效应”.了解人际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应”,我们可以学会怎样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以下是部分“效应”的内容: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有时我们会听见朋友抱怨:“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长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冷静、客观地透视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投射效应。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如何改进非语言沟通的效果。

与交流者形成一定的角度,调整高度与距离,尊重人的个人空间范围习惯。

大学中交朋友也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谈话尽是符合别人的兴趣:谈话兴趣与关注焦点是渐进过程,需要双方都将注意力投向对方,而不是只集中在自己身上;避免掺杂过多评论;过多评论伤害对方情感,特别是否定性评论,其效果常使对方感到别人正借此显示其高明;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压力,使对方不能按原想法真实谈话;所以最佳反馈不是评论而是作描述性的问答,或以简洁的语句复述对方的谈话;给予更多积极反馈;学会赞美别人;互帮互助,礼尚往来。

做到上面所提到到交往技巧,我想你一定是交际高手了!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交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交往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交流,他已经变成无所不在的东西。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给我从来没有的知识,让我如醍醐灌顶般感受到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迫在眉睫。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缘份,更应该学好人际交往心理学,为自己在未来美好的人生道路上增加动力,也为这个和谐的世界送上一份厚礼。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二篇】

人际关系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辅导员融洽相处,使自己减少烦恼,身心愉快,为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三篇】

李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之前偶尔在网上看到几段李强老师的演讲视频,就像几年前在网上看到张齐华老师的教学视频一样,被他的口才,被他的才华、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对自己来说是是一种享受,更是学习的典范。假期中网购了一本李强老师写的《成功的人际关系》。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和职场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无形资产。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将会有何作为。大多数富人的成功,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如果没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这世界上活着也等于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建立一张人际关系网,包括个人人际关系与职场人际关系网。比如和朋友、情人、同事、上级、客户以及其他我们珍视的人群,都要形成一张网络。当然,这张网络中的每一环,都应是热情向上的,他们的言行应该是有助于发觉我们自身的潜能,有助于我们成功的。否则,如果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负面关系网中,那就等于浪费了时间,牺牲了生命。成功,来自于80%的人际关系,20%的专业知识。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所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也是人生幸福的需要。无论你干哪一行,或从事何种职业,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你就等于在成功路上走了80%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0%的路程了。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事业发展工具就是网络,其中包括建立起一个固定的人际关系网。你认识多少人,以及多少人认识你,决定了你能有多大的成就。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鼻祖戴尔?卡耐基曾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在职业发展中,职场关系是助力还是阻力?您是受益于职场关系,还是受害于职场关系?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哪些行为会影响您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李强老师通过幽默的语言、睿智的思想教您解决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有效赢得上司的赏识、下属的爱戴、同事的赞誉!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既不是技巧,也不是智慧,这是真诚!在与别人相处时,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不伤害。在与他人交换意见时,假如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而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样做,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弄清楚对方的观点,自己才能找到合适的应付措施。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以讨论异见作为开始,要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所同意的事情作为开始。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雷同的目标而努力,唯一的差异只在于方法而非目的。估量一下别人若照你的建议去做,利益何在,把这些利益与他的需要配合一下。

换一种说话方法或者换一种办事方法会取得多么意想不到的结果,并且进行了优劣对比,那些改变方法的例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恍然大悟!我们总自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是多么地合情公道,往往没经过大脑思索只凭过往的经验就脱口而出一句话,本能表现出某种消极情绪,从而给他人和自己的关系造成伤害,给予他人不好的印象。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索问题,是解决人际交往中争端的有效途径。当需要去改变人的态度或举止时,要诚吭冬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忘掉自己的利益,专心为别人的利益着想。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四篇】

“合理”二字在人际关系中很重要,因人而异,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它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上司、同级和下级。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同的人对待的方式不同。对领导,要带三分敬意,即使他错怪你也要忍一时冲动,给他留些面子,否则若他丢了颜面,往后的日子只会出处留心你的错误,让你插翅难飞。对平级,讲究将心比心,你好我也好,你给我难堪,那我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下级则要训导,当然这是要在他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所以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区分对象,不可意气用事。

小心才不会上当,中国人通常认为自己小心才是克制对方的最好方式,因为我都不给敌人机会,那他肯定就骗不到我。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以去相信别人,但都要有个度,防人之心不可无,且一定要记住不要让对方知道过多自己的私事,没准哪一天反目成仇危害自己的利益。

凡是追求合理,万不可死心眼,做事要给自己留后路,说话要婉转,同一件事情,留了后路可以日后找回,要相信中国人颠倒是非的能力,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把话说死,那就没有回天的力量了。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五篇】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李世强编著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看完后,我觉得人际交往是一门非常有学问的课程。

书上有这么个故事:老杨是个很热心的人,不仅酒量好,而且会说话,很多朋友接待客人都喜欢让他来捧场。老杨每次都不负众望,把气氛搞得非常好。

朋友的女儿中考成绩不怎么样,没办法到县里的一中读高中。朋友就想通过关系来疏通一下,于是请了一位县一中的领导来家里吃饭。领导虽然来了,但一直不愿提帮忙的事,朋友看时机不对,也不好意思开口,场面有些冷。

老杨思忖,领导从事教育工作这么久了,管理能力一定很好。

“听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位非常有能力的教师,培养了不少人才。”老杨笑呵呵的说,“现在升到了管理层,真不错!”

“有能力不敢当,管理也算是稍有经验吧。”

“我的能力太弱了,想跟你请教一下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就这样,老杨转换了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形势立马好转,朋友所求之事也水到渠成的办成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悟到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要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避免话不投机,就必须找到谈话的“契合点”。读后感m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谈中不要以自己为重,注意对方的情绪,对方是否愿意交谈。如果发现对方不感兴趣或是在应付,千万不要犹豫,立马转移话题。你拖得越久,对方对你的好感也就越少。要是不及时转移话题,对方会拒绝继续沟通,决不能给对方说不的机会。通过及时观察,迅速找到共鸣点,沟通才可以继续下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细节。

没想到心《·》理学方面的书我也可以读懂,而且,还能对我的沟通能力有所帮助。看来,博览群书好处很多,我以后一定要多读好书。同学们,读书正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六篇】

人际交往与心理学是分不开的,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热选(精选10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稍微一亲近就口无遮拦的毛病必须改。

2.多把“你听懂了没”换成“我讲明白了没”。

3.别人给你发消息一定要回,就算不想聊也可以告诉他,哪怕是用表情或者标点来委婉的表达,不回消息不是高冷,是没教养。

4.不要试着用自己的秘密去交换一个朋友。

5.我见过纹身大汉在公交上让座,我也见过穿西服打领带的禽兽拿着公款大吃大喝,这个时代穿的靓丽帅气的不一定就是绅士,打扮的非常暴露的不一定就是婊子,不要以貌取人。

6.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7.别把秘密告诉风,风会吹过整片森林。

8.和谁都别熟的太快,不要以为刚开始话题一致,共同点很多,你们就是相见恨晚的知音。语言很多时候都是假的,一起经历的才是真的。

9.人前不应该说的话,背后也别说。

10.用“谢谢你”代替“谢谢”,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但是诚恳很多很多。

11.一个女生在男生堆里受欢迎,说明不了什么,如果在女生堆里玩的开,那是真厉害。

12.一个整天笑嘻嘻的女生永远比一个忧郁的女生来得讨喜。

13.别人在睡觉的时候要懂得安静。

14.不要没经过同意就随便看别人手机。

15.别人拿手机给你看照片的时候,你好好看着就行,不要手贱滑下一张。

16.千万不要去认识你女友的闺蜜,因为她闺蜜不喜欢你,你们会分手,她闺蜜喜欢你,你们还是会分手。

17.有两种人值得信任:二话不说借你钱的人,信守承诺还你钱的人。

18.交浅别言深,情深别刻薄。

19.麦兜说: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20.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21.大多数人口中的”怎么了”只是满足好奇心,并没有要帮助你的意思。

22.打破别人的喜悦这是一件很没礼貌的事情。你们应该都有体会。

23.在拒绝这件事上,越简单越好,明明是别人需求自己帮忙,解释半天变成自己亏欠了别人的感觉,帮得上,想帮就帮,帮不上,就拒绝。人际交往,简单明了有时最恰当,懂得拒绝,才可以洒脱不纠结。

24.哪怕你遇到高富帅白富美或者王思聪这样的好伙伴,人际关系永恒的定律就是平衡交易。永远别想着靠任何人。

25.别人在跟你说他喜欢的东西时,希望你不要反驳,因为我们都很认真的在说,而你却说我们喜欢的东西有多么不好,你的直白,只是自私。

26.去别人家做客,别人让你看电视的时候,你就该走了。面试时,老板脚一直抖的话,说明对你说的不感兴趣,一旦停下抖动的腿,说明你说的他感兴趣了。你在和别人交谈时,别人一旦深呼吸,那就表示他不想听,正在强压下自己对你的态度。

27.不熟的人别乱开玩笑。熟的人也是。

28.不要在讨厌的人面前露出你讨厌ta的神情,不要在认识你讨厌的人的人面前说你讨厌的人的坏话。

2

页,当前第。

1

1

2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七篇】

有些成绩好的人,总是形单影只,因为他们把学习放心上了,不太和别人往来;但有一些成绩一般的同学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选班干部是,成绩一般的人票数却遥遥领先,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力量。这是《学生与人际关系》这篇文章的内容。

果然如此,我的成绩不错,却有一些像孤家寡人。我未评上三好生,就是因为朋友少,之后,我和别人慢慢玩,交朋友,同学们了解我了,关系好起来。经过这个伟大的过程,我终于评上三好生。

现在我已有了好多朋友,其中两个加我一个,算是桃园三结义了:一个是我,一个是杨宇辰,另一个就是翁一文,其中,我算是刘备,杨是关羽,翁是张飞。但老大老二有时有吵架现象发生,连班长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只能当上一个小小人员观察。除非老师大驾光临,给他们挨“板子”。我成了他们朋友后,我阻止他们吵架,而且成效显著。

又新交了位钟煌涛为朋友,我们叫他武神赵子龙。因为他是练武术的。本事不小。

我交了一个朋友,同学也会争着与我交朋友了,都要我做他们的朋友。现在,朋友遍班级了。一定要和大家多多相处,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八篇】

花了零零碎碎的时间读完,读的时候不是特别的认真。但里面很多理论是值得借鉴的,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段距离,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那么复杂。所以还是要自己去揣摩。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一直特别喜欢司马迁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在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因此我认为亲戚,家人,闺密之间的相处多多少少也掺杂了一些“私”的成份。亲戚在你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可能在他危难的时刻希望你也能够祝他一臂之力;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你二十多年,也是因为想要你在他老了的时候能够尽到赡养他的义务;你不断的维持朋友这段感情,或许是想要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寻求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有些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获得认可……这些都是允许存在的,毕竟你是个自由人。但是这“私”的成份应该自行把握,为了自己的一己私立而损害他人利益亦不可也。就像我上诉所说的亲戚,家人,朋友间这种“私心”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不明显,也很难察觉,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使得彼此都获得所需,一箭双雕。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交往要讲究真诚。彼此之间要坦诚相待。而且更重要的是少不了沟通与联系。记得没事也要经常和他人保持联系,日后当你真的需要他们时,他们也不会觉得突兀,因为你已经为你们的关系提前投入了。

人最怕孤独也最容易感到孤独,人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人际交往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消除孤独的手段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体验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孤独实际上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东西,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那就表明他正处于想与别人接触和交往的状态中。

所以,人和他人交往,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除此之外,人际交往可以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可以通地互动提高群体凝聚力,可以及时地沟通思想,消除误会,解决矛盾,协调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和行动。缺乏人际交往,甚至连本能行为也受到严重影响。

此书在人际交往中,归类了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下的特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人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类似或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获得内心的稳定感;同时,相似的人,容易建立相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一个人在与自己相似性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九篇】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可又无法真正独立。青春的萌动使人坐立不安,充满寂寞,孤独茫然。而青少年的心智又不足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摆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父母对青春期的子女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让“性”字脱颖而出,恨不得捂得紧紧地让它永不能见光亮;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全集中到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无能为力般的忽略。因此,青少年要想摆脱因成长带来的烦恼,只能借助于与自己有着相同心态、相同需求的同龄人。性别差异使青少年充满好奇和想往,彼此之间需要倾听和聆听,需要安慰和寄托。而这种倾诉和聆听、安慰和寄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春的焦虑和不安。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又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迅速发育,从而进入“思春期”,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自然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心理需要。对方在他们眼里是神秘的,他们更渴望男女同学之间能够进行自然而正确的交流,以便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有重要意义呢。

青春期男女间正常的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对身心的急剧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缺乏成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难以一下子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好自我调整,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出现害怕、惊慌、紧张等消极情绪反应。同异性交往也不够稳定,表现出既向往又惊恐,既好奇又羞怯,既有一点朦胧的性意向又不了解其真谛,导致异性交往中各种特有的情绪震荡和行为偏差。早恋、恐惧、冲动、过敏是这一时期异性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早恋,即过早地涉入爱河,在身心还没有成熟的年龄堕入情网。这种过早出现的恋情,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加以处理,轻则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会直接造成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失范,危及心理健康。

恐惧是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青少年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谨,并不足怪,但有些青少年却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典型的异性交往恐惧症,会使他们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和能力,给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不考虑后果,在同异性的交往中,很难完全从性本能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听到会激发性兴奋的语言,看到或触到异性的性感部位,甚至闻到异性身体散发的气味,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动。这本身并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侵犯性的性冲动,如行为过激、语言粗俗下流、性骚扰等。

过敏与恐惧不同,过敏是由于个人感受性太强,易受暗示引起的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他们过分注重异性的评价及交往中的每个细节,处处谨小慎微,步步设防,斤斤计较,使交往无法深入,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

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

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

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

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

如何把握“恋爱”的度:

青春期,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性知识的不断增长,少男少女之间必定会彼此表示好感,互相接近。悄悄地观察他(她)的变化,开始用欣赏和友好的态度与他(她)交往;有意或无意地渴望他(她)成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并且尝试着去吸引他(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赏……所有这些都是这时期少男少女的健康而正常的感情体验,因而我们不必因为喜欢谁或关注谁而内疚、不安。在有些青少年朋友看来,两个人只要合得来就行,只要有了“爱”,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不然。因为青少年朋友还不能完全判断这个“爱”到了什么程度,很容易头脑一热,心血来潮,在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任由感情的野马狂奔,从而酿出苦酒。因此,我们说,喜欢异性、爱慕异性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家长或校方看来,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不要超过一起学习、一起谈天、一起郊游、相互关心和安慰,避免过分亲近,避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的大好时光,如果把时光消磨在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岂不是白白误了青春的时节吗?同时,这一时期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依恋,还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它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青少年会对“朋友”、“友谊”、“伴侣”、“爱情”的涵义理解得更深更透,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世界。

人的成熟标志之一,就看他把握自己的感情程度。成熟的爱,需要成熟的条件,就像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浇水灌溉,需要施肥,需要修剪,需要除害虫一样,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两颗虽然赤诚却不冷静的年轻的心是无法一下子承担这么多的。有的人对爱情的理解很单纯,认为爱就是爱,不附加任何社会因素,而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迥异于成人期的独特的时期,此时,两性之间的感情纯洁而又朦胧。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大家在此大作文章,有的称之为“不该吃的禁果”,也有的形象描述为“感情的暴风阶段”和“犯个美丽的错误”等等。

它们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的美好和诱惑力;一个是它的不成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尤其谆谆告诫,循循善诱,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把自己那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起来,但遗憾的是,仍有少数的少男少女们还徘徊于危险的边缘。爱情这杯酒是醇厚甜美的,但现在还不是品尝它的时候。与其匆匆步入爱河,不如我们静静地等待它的成长。

少男少女之间互相吸引,互相欣赏,这是少年朋友走向成熟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的确有些学生开始恋爱。正在恋爱的青少年朋友应当注意:首先,不要把这种感情当成生活的惟一重心,应多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更好地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二人世界”里。其次,行为上不要过分亲热,因为过分亲热不但不雅观,而且会让他人,尤其是成年人产生误会,父母或老师更会不理解或不允许。再次,不要把婚后的事提到婚前做,否则会使双方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会严重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要适度,在恋爱时更要把握“度”,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学生身份。

怎样得到异性朋友的尊重和信任:

青春期与同龄朋友的关系比和父母师长的关系要亲密。相似的经历使同龄朋友彼此结成了“盟友”。同伴之间将友谊当做“至高无尚”的追求,讲“义气”,守“信用”,以至于在犯错误时也互相包庇或为朋友打抱不平。青春期,随着“成人感”、“独立感”和“自我意识”的日趋增强,青少年开始发现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和改善自我。他们通常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注意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形象,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对自己要求较高;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关注一切新异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个性逐渐发展起来了。

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然社会群体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组成,并形成分工合作,当然就会有异性交往。况且社会的基本单位棗家庭就是由两性组成的。因此,只要你生活在人类社会,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集体生活都必然要与异性打交道。

异性交往的成功先要符合人际交往的原则。据调查,人缘好的人都待人真诚,守信用;待人宽容,善理解;待人友善,好助人;而且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兴趣广泛,温文尔雅,风趣幽默。人缘不太好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不诚实守信,不尊重他人,不求上进,好猜疑、报复,粗鲁,学习好但不肯帮助别人,或学习不努力。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要取得异性的信任,如果忽视了自身的品格修养,往往得不到异性的尊重。如果把做错事而不肯承认错误认为是坚强不屈,把打架、骑车抢行等违章行为认为是勇敢无畏,把抽烟喝酒认为是男子汉的成熟,把忸忸怩怩、矫揉造作认为是女性的温柔,把涂脂抹粉认为是女性的魅力,把不尊重他人、骄横无理认为是活泼开朗,那你恐怕会失去异性朋友。

如果在与异性交往中注意言谈举止文明、顺畅,既不轻浮,又不拘谨,像对同性那样对待异性,而且交往的程度和方式多数人也感到自然适度,你一定能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较好的地位,得到异性的尊重、信任与好感。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报告【第十篇】

人际关系作为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一环,对我们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古人语: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无论是“入”的熟悉,还是“出”的陌生,选择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都显得格外重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做到如鱼得水,应对自如。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中,我们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用实践来历练自己,让自己从身体感知、心理感受和顶端反审等多个方面了解自己,使自己在认知的同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传递便是对自我的审视和反观。如果说考虑未来是在山坡上看人生,那么反省自我就是在山顶上看人生,站得高,看得远,更看得透彻。正如课程中率先提出的自我金刚结构,它传达的“止观双运”的思想,强调围绕自我的三角形要想保持稳定性,离不开身体、理性和感性三个支点的支撑。金刚结构的顶端更是作为制高点,从上至下,以上帝视角洞悉组成我们一生的每个部分。

身体是感知外界的直接媒介,人际交往中的肢体接触让我们增进对彼此的认识,从而推进交往的进一步进行。正如课程实践过程中,陌生人之间借由握手等方式相互表达友好和善意,进而发展为后续的语言交流等人际交往方式,并通过持续地结识新朋友,使得我们在潜意识里逐渐改变自己,化被动为主动,让身体以一种更加轻松随和的姿态面对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也是人际交往中最为理想的状态。

心理是对直接感知的二次处理,如果说身体是认知外界的导向标,那么心理就是分水岭,它决定着人际交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节节攀升,还是走向灭亡,心理始终起主导作用。在课程进行中,最初我们抱着对彼此的好奇、戒备、漠不关心等各种心理情感,到后来通过交流渐渐发展成熟悉、友好、关注等各类情感状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心理感受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并非每次心理情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失望,而在这个过程中,勇于尝试、乐于交流的品质始终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所推崇的。

反审是处世交往中永恒不变的准则,正如天平需要砝码、理论需要实践一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合适等各个方面,都始终围绕着反审这个中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与他人交流过程中的措辞和举动,都影响着身边人的情感波动。正如初次见面时,若我们举止粗鲁、言语粗俗,对方便会萌生厌恶等负面情绪,并以此作为定位;相反,若我们表现得优雅得体,对方便会心生钦慕。反审看似重复繁杂,其实不然,因为在审视自我、改善自我的同时,我们也看清了对方,认清对方到底是损友还是诤友。

通过《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提高自我。我相信,不懈的努力,终会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17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