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汇聚【热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汇聚【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这份自荐材料,给我一次迈向成功的机会。
我是北京高等秘书学院的一名学生,与众多莘莘学子一样,毕业在即,收获在望,等待着时代的选择,等待着您的垂倾。
即将完成学业的我,即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奋斗信心、前进动力.。
对工作作认真与负责;怀着自信的我向您推荐自己,希望能在贵单位、一个文明团结进步的集体中竭尽绵薄,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虚心尽责、勤奋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竭力为公司的发展填一份光彩!
感谢您阅读此信,愿贵公司兴旺发达!
此致
敬礼!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二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网友精心分享的“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汇聚【热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xx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
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xx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两种,分别针对学院和学生。本次调查得到了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学生的热情配合,我们将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学院)》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
山东大学自合校后,20xx--20xx年,我校共有968名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其中,20xx年120人,20xx年172人,20xx年222人,20xx年232人,20xx年222人;博士23人,硕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外语、法学、机械、文学、环境、能动、化学等学院,其余学院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个学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院持积极响应的态度,有的学院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各个学院对学校开展到基层就业宣传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整体规划中,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邀请正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
3、利用校区内的宣传栏、橱窗进行政策宣传,使学生较早获得相关信息,树立基层就业的意识。
4、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5、为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指导,提供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6、为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并相应提供一些外部优惠条件。
7、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面对现状,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明确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各学院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调查显示,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有: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34%);渠道不畅通(%);用工不规范(%);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存在误区(%)等等。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等各种渠道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强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当服务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层的学生的排忧解难,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1、积极开拓市场,努力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2、争取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的坚强后盾,做好他们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的管理和迁移转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和畅通他们与学校的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进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3、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建构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三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特殊人群的大学生,其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本调查报告基于对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现况的调查,首先对调查时间、目的、对象、问卷设置及调查方式等调查基本情况作简要概述,然后依据问卷内容设置开展细致论述,对问卷调查结果做详细深刻地分析,透过现状深入,发现问题,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总结突出问题,综合意见和建议,尝试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可以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完善提供依据,为更多的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及求职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一)调查时间:3月到4月。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当今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具体情况及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
2012届河南高校本专科院校文秘专业毕业生。
(四)关于调查问卷。
问卷的题目设置共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为选择题,共设置19道,内容涉及当今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及其择业就业观、专业课程与技能要求、择业与就业的考虑因素、求职途径与职业规划等方。
第二类为简答题,共设置2道,内容涉及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把握及其对下届毕业生关于就业择业方面的建议方面。
(五)调查方式。
本调查通过向2012届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走访企业等形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途径及此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网络邮寄问卷,二是通过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调查对象所在地走访调查,进行问卷记录,与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进行面谈交流。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电子问卷94份,走访问卷6份,收回率为100%。
(一)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报告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同比增长个百分点。”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就业压力大。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据调查发现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稳定,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问卷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分析。
第一题:您的性别是什么。
数据显示女性占88%,男性占12%。文秘毕业生女生占绝大多数,不仅仅是文秘专业特有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显示出女性作为人力资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题:作为文秘专业的学生,您是否有攻读或者自学其他专业。
中有60%以上的学生同时学习两项以上,甚至有2位同学同时自主学习管理、会计、法律、文学、营销等多项专业课程,只有一人无意愿自学其他任何科目,只修本专业。
2、就业现状分析。
第十题:您目前就职的工作月薪是多少。
23%月薪水平在1000-1300元/月,58%在1300-1600元/月,14%月薪在1300-1600元范围内,极少数的5%在2000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月薪稍高点,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初期工资较低,只供维持日常生活。
第十三题:您落实就业岗位是否与你所学专业对口。
参与问卷调查的文秘专业毕业生中87%对口,13%不对口,其中不对口的现在从事有销售、金融、会计、保险、服务业等工作。
第十六题:您对您现在单位的满意程度如何。
其中非常满意的有7人,一般满意的有75人,不满意的有17人,很不满意的有1人,正在考虑换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般,就业压力较大。
2、专业设置与技能要求。
第三题:您认为文秘工作的性质是什么。
数据统计显示选择“a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的学生比例高达87%,有5位学生选择“b为老板服务”,有6位选择“c能说会写的人”,有2位同学选择“d为公司打杂的人”,“e其他”无人选择。
毕业生普遍认同文秘工作性质或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也因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由于多数学生选在河南省会郑州市就业,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公司制度尚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公司职能划分和任务范围并不是十分明确,引起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各有不同,对其工作性质的认定也是不同。
第五题:您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招文秘人员最看重的是什么。
数据中单选“a在校学习成绩,奖学金等荣誉”的有2人,单选“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的有37人,单选“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有26人,单选“d实战经验与其实习经历”的有35人。其中同时选择“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和“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有13人,同时选择“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和“d实战经验与其实习经历”的有25人。在较多比例的b项选择中,毕业生认为在招聘中专业技能方面占大部分影响,而技能证书影响很小。
据就业现状来看,在校生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社交与实战能力,只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顺利就业。
第六题:您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您专业就业帮助最大。
其中56位选择“a专业课程”和“b教学实践”,有34位表示“c专业实习”很必要,其中参与调查的身为校学生干部的5位学生都选择了“e社会实践活动”和“f担任学生干部”,其他的选择了“d就业指导”及“g其他”。
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仍是专业根基必须打扎实,能力方面需要加强;毕业生在校锻炼经历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毕业生的能力层次;大多数学生也渴望通过在校担任职务、通过实践活动或实习来提升,针对此问题学校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文化与实践活动建设。
第七道题:您认为当前秘书专业的课程欠缺哪些因素。在数据中73%的学生选择了“b实践性”和“c专业性”,有42%选择了“d职业性”,有少部分选择“a人文性”。文秘本属文科类专业人文性表现明显,而实践性最为缺乏,专业性并不强。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缺乏一定的职业性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已觉悟到提升职业性素养十分必要,很多企业招聘时开始倾向于职业要求,而非只是职务能力方面的要求。对此,建议校方和学生都要适时完善课程设置,增加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弹性。
第十四题:您在工作中是否有运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有”和“基本有”的共占86%,“很少”占14%。毕业生在校学习课程基本看到运用,只有少数不对口就业学生运用较少。
第十五题:您在工作中觉得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调查数据中,各选项能力都有所涉及,文书撰写、会务工作、人际关系、外语能力与电脑技能、接待处理来访来信工作等能力均需要加强,其数据更倾向于表明其对下一届毕业生的指导建议。
3、就业形势方面。
第四题:您认为文秘专业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者100%选择“a形势严峻,就业难”,其他三项均无一人选择。可见在毕业生看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与毕业生交流中发现,即使大多数学生已经稳定就业,他们仍坚持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据此现象表明,学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职前教育十分必要。
4、就业观。
第八题:您的基本就业观是什么。
结果显示,50%以上选择“a注重专业对口”,目前希望先从事本专业工作;21%选“b发挥个人特长”和“c工资高”,看重工作兴趣,在“d先就业再择业”和“e先择业再就业”问题上,学生观点基本持平,其想法各异。
第九题:您在求职与择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哪些。选项包括a所在城市、b专业对口、c工资与福利待遇、d工作与兴趣相投、e企业规模与知名度、f个人发展前景和g家庭期望。其中选择结果有abc、cd、acdf、acf、bcdf等十种答案,其中选择了c项的占99%,对工资与福利方面期望较多,选择a和f的比例也在67%以上,其他比例较均衡,毕业生普遍在多项考虑因素下选择就业。
第十一题:作为一名文秘人员,您愿意到哪里工作。
毕业生大多都愿意到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其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选择较少,只有一人选择自主创业。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现实状况与其意愿差距较大,80%以上都在中小型企业任职,其中民营企业居多,极少数选择深造和自主就业。
第十二题:您会选择到哪些地区发展。
毕业生选择一线大城市有11人,意愿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的有70人,选择在出生所在城市的有18人,选择到农村基层只有1人。
5、就业途径。
第十七题:您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这份工作的。
选择“a人才市场招聘”和“b网上招聘”的高达占90%,选择“熟人介绍“和寄发自荐材料”的占3%,其中自主创业只有1人,其余的选择其他选项。可见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其中自主应聘占较大比例,只有少数选择通过实习或熟人介绍就业。对比,高校应坚持适时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招毕业生应聘指导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6、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十八题:您对自己的职业是否有规划。
调查结果中,23%学生表示“有且十分明确”,69%的学生“有但不太明确”,8%的学生称“没有”。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但并不是十分明确,毕业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够深刻全面,需要学校加强指导与教育。
及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用、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选择自主就业的学生关注政策法规介绍和自主创业扶持方面的信息。
7、简答部分。
题目涉及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内容以及对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方面的建议,毕业生对此问题的回答形样各异。
总结来看,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与期望有三个方面:
(1)在校期间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本专业课程学习,并加强练习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2)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社交与实践能力。
(3)坚持外语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
(4)就业与择业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不可眼高手低,也不可盲目求职,一定要认真领会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和指导,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并不断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和调查过程中与各方面(用人单位,就业指导老师,应届毕业生)的交流,总结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存在盲目心理,不主动搜集就业信息或就业观念陈旧,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主动性差,对自己的前途缺乏合理规划,坐失机遇。
2、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就业信息缺乏,面试技巧有待提高。
3、学校方面在课程方面注重系统性、理论性,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实践性和技能性,有关职业性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综合本次对文秘专业就业情况及对各高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深入考察,通过对调查反馈的材料的综合与分析,我们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
1、高校方面:
(1)健全、完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优化课程内容,聘请在职的有经验的秘书作实训指导师,加强案例教学,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向秘书专业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2)作好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扩大就业空间,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秘书人才。组织尚未签约的同学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就业情况,当好毕业生的就业参谋,建立完善就业指导咨询中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3)培养中文功底、秘书技能、经济业务、外语水平“四合一”复合型专业的通才,加强对英语及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和办公自动化。
(4)完善文秘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有的放矢,精心设计一系列职业认识,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2、学生方面:
(1)增强信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树立“是金子就会发光”信念,不断充实自我,历练自己,伺机而动。
(2)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各方面能力。关注时政要闻,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培养谋略和辅助参与决策意识;培养兴趣特长,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处事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注重自身形象气质,提高亲和力。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求职观和价值观。认清形势,稳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考虑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继续深造,考研提升自身的含金量;自力更生,依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开拓自主创业之路。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宝贵资源,其就业问题十分重要。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我拓宽了视野,启发了思维,收获了思路。同时,我也深刻地了解了我们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通过努力改进仍可以描绘出就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就此调查,以报告形式总结分析,希望可以给予下届毕业生以及文秘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建议措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支持性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四篇】
20__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__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_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__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__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_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五篇】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以及高学历人数的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压力的影响,人才堆积,职业上岗比例失调,导致就业难上加难,真是应了一毕业就失业。校漂族越来越多。针对该问题我们随机调查本院学生对就业问题准备得如何,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态度,并且将数据总结处理,发现以下几点:只有xx%的学生有一直关注就业前景,几乎没有人想要创业因为需要资金门路关系,xx%的人选择要继续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专生认为毕业实习需要关系人脉,专业成绩倒是其次。少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素质很重要,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能否充分的准备就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决定你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中胜出。
问卷调查。
(1)调查范围:xxxxxxx。
(2)调查目的:了解xxx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未来的就业情势。
(3)调查方式:网上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本院学生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好,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充分地准备就业,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虽然政府在不断地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一点皮毛而已,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六篇】
我暑期实践小组于20xx年8月22日,海龙电子商城附近进行了关于求职与就业的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行人、顾客和一些商场的工作人员。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不仅掌握了很多有关求职与就业方面的资料和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工作的辛苦、进一步了解了社会。
1、了解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和满意度。
2、了解人们在选择工作时的价值取向。
3、了解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解,获取其对于求职、待遇、工作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一)对调查对象的分析。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其中在18—25年龄层的占80%,26—35年龄层的占14%。
年轻人成为了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在调查中,有%的人期望获得1000--2500元的月薪,29%的被调查者对2500--3500元的月薪认为满意,21%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3500--5000元的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当中,多劳多得、勤俭节约意识较强,对工作待遇问题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由于调查地点的选择,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文化水平比较高,有75%的被调查者掌握英语,有一人掌握英、法、俄,三种语言;三人掌握第二外语。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仅占被调查总人数5%左右的中年人(36周岁以上)基本都是毕业以后通过学校分配获得工作,现在拥有3500----5000元的月收入,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教育改革和政策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关于就业等问题的分析。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有高达九成的被调查者在4个月内找到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说明大部分留京工作的毕业生都是在短期内找到了工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趋向,即尽快找到工作(这和外地人在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有关),想留京发展就要尽快站稳脚跟。
在整个调查中,被调查者在回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有28%的人表示乐观、有45%觉得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困难,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前景令人担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已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但也没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艰难,要有好工作还得自己多努力啊。调查中还发现,愿意在私人企业工作的人占29%,位居第一,其次是外企占到%,国企以21%位居第三,政府机关以10%居于第四位。以往的“铁饭碗”思想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关于工作后所学专业的应用情况,83%的被调查者认为用得到所学的知识。其中15%的被调查者从事其本专业工作,68%的人表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所以学好专业知识和起到基础作用的公共课都非常有必要。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者,也大体了解了他们的求职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对求职就业的看法。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参考,透过这些问卷、数据,我们能学到不少有关求职就业等方面的经验。而且,在这些回答问卷的人当中,他们都给人以平和、开朗、热情的感觉,即使有些是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也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表示出了支持与理解。
在这个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们应当多了解社会,把握机遇,早做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在大学里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如此才能不惧挑战,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有一身真本领才能胸有成竹的面对未来!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七篇】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25万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同时对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情景进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创业、深造确保了大学生就业率继续坚持稳定。
收入。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能够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就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创业。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到达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可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景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其后是零售商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立刻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景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从行业上分析,报告指出,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有“教育业”(增加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个百分点)。
2024年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第八篇】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善变。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认为“可行”的占%。
(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__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__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及%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差异显著。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但却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最为悲观,占总数的17%,绝大多数的学生有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学生热衷于寻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不仅仅通过传统的打工兼职,参加学生社团的方式,还有其他如专业实习等途径提高职业技能。大三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例偏高,创业意愿较强。大四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同:%的学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