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35574

【导言】此例“研究生学年总结范例【精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导师制或类似制度。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或类似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而带来的客观差异性,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

2、改革与创新重教师轻学生。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型实训场所设计、顶岗实训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这些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是改革的响应者、是创新的实验者。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值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三年以来,我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目的是通过这个改革创新项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弥补过往改革与创新中两者脱节的问题,以学教共襄,教学相长理念为今后其他改革创新项目探明一条新路。

二、专业导师制的由来

教师引导、指导、教导、辅导学生或学徒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的历史由来已久,无可考证。古希腊露天的“学场”和中国宋朝以及更早时期盛行的“书院”都可以说成是导师制的雏形。现代教育中,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来源,世界范围内公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贡献。在当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中,导师制已发展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齐名的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应该仅限使用于一种或两种教育分支中。但由于当代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师制在现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使用于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教育中。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分析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后,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职)院校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设计来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这个改革创新项目。

三、总体设计

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工程开发、技术服务、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学业成长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十”个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在“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专业导师服务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1+1+1专业导师制”模型结构图

四、功能分析

第一个“1”(第一个角色转换期)——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1”(学业精进期)——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学生在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个“1”(第二个角色转换期)——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阶段时间区域为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2“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构图

五、成果与创新

高职院校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成果与创新点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重教师、轻学生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两重两轻”问题,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规律出发,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定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构建起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最优化。

2、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三个“1”阶段的角色特点,以专业导师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主持的教科研课题、设计的专业能力训练计划等专业实践活动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设计了十个实践任务,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一体化为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系和专业三个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领导与组织、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建设、验收与评估等工作。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构建以双导师为特征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全程监控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以项目工作室为特征的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了适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开展的指导系统。

4.、以项目工作室为支撑平台开展企校合作与人才培养。在学院董事会协调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兼职导师为主体,校企共建工作室(部),搭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和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结合自身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任务,参与专兼职导师的研究开发课题、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项目,充分启迪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5、以政策为引导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提高了专业导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导师教学团队,兼职专业导师与专职专业导师协调分工、互相配合,通过开展面向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项目的技术交流活动,构建专兼职导师的知识互通、能力互提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使得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专职专业导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导师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官卫星。高职新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74-75.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3]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40-41.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3-02

专业型硕士(后简称专硕)是为满足对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学位[1]。自1990年设置专业学位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工学的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学士、硕士及工程硕士,难以适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克服专业型硕士过少,学术型硕士(后简称学硕)过于理论化而实践太少的问题,教育部于2009年设置并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同时减少招收学术型硕士[2]。然而,由于专硕目前的培养模式多传承于学术型硕士,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难以适应国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3]。由于专硕是新设置的学位形式,其培养模式仍在探索完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为例,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各具特色,但均按照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因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各二级学科独立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4],致使研究生入学考核、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学制过短、培养内容沿用学硕、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其培养效果未达到预期,就业情况相比学硕有一定差距。以长安大学为例,专硕的就业率约比学硕低10%~20%。为规范专硕的培养,提升专硕的素质,应针对其培养要求,优化及完善培养模式,即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评价。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深化策略

世界上主要国家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及学制信息,大都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硕士着重培养对应学科领域中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修养水平,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学术型硕士一般分为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制多为2~3年,培养方式一般为授课、部分课程实践加毕业论文。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对理论修养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没有特定要求,专业型硕士名称根据学科确定,如工程硕士或工商管理硕士等,其学制多为1~2年,教学及考核方式多样化,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公司实习、课程实践等形式都可灵活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专业型硕士在国外综合采用论文、设计、报告甚至结业考试等形式来考核研究生是否具备了从业的实践能力。同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硕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国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定位同等重要,两者培养方向虽有不同,但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一致[6]。专硕的培养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的思路,专硕培养过程中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课堂学习环节偏理论化、实践环节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培养时间偏短、考评体系未针对专硕培养特点等问题。在优化专硕培养模式时,应依据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学制,依照专硕在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优化各培养阶段的培养计划,确保专硕能力的培养。

2.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优化

1.学制。按硕士培养要求,硕士的培养应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阶段、理论总结升华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等,上述培养阶段分别对应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学校)、学术论文撰写、项目实践(校外)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教育部建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学分制培养,其学制一般为2年,在学期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7]。在专硕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第二学年为项目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多数学校对专硕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专硕作为和学硕有同等能力培养要求的学位,难以在2年或更少时间内达到学术型硕士~3年的培养要求,加之未设置有效的退出机制,使其培养要求较难达到,建议延长其培养年限至与学硕相同,从而使专硕成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高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各专硕的课程体系多沿用学硕,仅在学制及所修学分等方面有差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要求等差异很小。建议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的性质,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及科研型课程[8];专硕课程体系的优化思想为加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建设,适当减少科研型课程;为夯实专硕的基础,需开设足够的基础型课程,其中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基础性课程可适当合并;可根据专硕的培养要求及优化的学制,将专硕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培养、学科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着重基础性课程的培养,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集中开设校内实践型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校外实践环节,在此期间除完成所实践项目外,还应将所实践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若培养机构校外培养条件不成熟,可由通过参与或主持校内导师的工程或科研课题等形式完成;第三学年为所学内容的升华,完成毕业考核。

3.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按照专硕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专硕的培养效果。为实现专硕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过程的监管体系,提出建立“五级考核体系”。五级考核体系分别为:入学考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五级考核体系同传统硕士考核体系相比,增加了入学考核及独立的实践环节考核两个环节,并对其他环节的考核结合专硕特点进行优化。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完结后,由实践负责人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直至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4.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是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及突出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监控体系的重点,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专业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专业型学位应注重高水平工程应用和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培养监控体系中还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型硕士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加强入学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硕士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等内容,以提升专业型硕士的综合能力,其结论可作为其他相似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3]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4]秦焕美,韩艳,严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91-192.

[5]梁茜,段全安。把握特点,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工程硕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65-66.

[6]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

[7]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对“教研[2009]1号”文件的个人解读[J].中国研究生,2009,(5):50-53.

研究生学年总结【第三篇】

一、“高技术学校”创建教育研究生院的缘由

“高技术学校”是近十年来美国“特许学校”运动的产物,是加州甚至全美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许学校系统。所谓特许学校,是由私人机构或其他团体及个人管理的美国公立学校,学校公立性质不变,但通过契约或合同,政府将学校的经营权交给了上述机构、团体或个人,以打破传统公立学校的“惰性”,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高技术学校”,2000年创建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市,由该地区工商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创办,涵盖了基础教育12个年级的学校系统。“高技术学校”力图通过一种综合的、项目本位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造就适应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高技术学校”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之中。在愈来愈注重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美国教改背景下,作为特许学校系统的“高技术学校”取得不菲的成绩:每年其高中毕业生百分之百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有80%的毕业生就读于四年制的大学,其中就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将近一半毕业生成为其家族内的第一代大学生,且近1/3的毕业生进入自然科学、数学、应用技术等领域。在国家规定的科目考试中,“高技术学校”学生取得的平均分在整个加州地区是最高的;在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高技术学校”学生也远远要比其他学校的同龄人强得多。[2] “高技术学校”因而被当做特许学校改革成功案例的典型。

2006年1月,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委员会(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授予“高技术学校”第一个州范围内的特许权(Statewide Benefit Charter)。根据该委员会的规定,“高技术学校”有义务每两年至少开办一所新的特许学校。[3]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满足“高技术学校”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对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方面的急切需求,诚如“高技术学校”学校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杰德华莱士(Jed Wallace)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加州地区其他培养教育硕士的模式不会提供‘高技术学校’学校所倡导的在教学方法上的课程。因此拥有我们自己的研究生院,能够使我们基于‘高技术学校’学校所倡导的教学和设计理念上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学位的教育工作者。”[4] 此外,由于“高技术学校”已经拥有了认证资格证书授予权,出于更好地进行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实现学历教育和由教师资格证书所代表职业教育两者的结合,达到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飞跃的种种考虑,于是,2007年9月,“高技术学校”组建了自己的“教育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简称GSE)”。“高技术学校”学校教育研究生院是加州近二十年来首次开办的第一所教育研究生院,也是美国境内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所将研究生教育嵌入12个年级学习社区当中的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职责除了专门进行教师的培养和认证工作外,还开设了“教师领导”和“学校领导”两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本文主要对“学校领导”专业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学校领导”专业的概况

1.“学校领导”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入学条件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的“学校领导”专业是在2008年秋季开设的,该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从事学校运作和管理的优秀领导者,从而保证“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能够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下得以有序和长久的发展。“学校领导”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与“高技术学校”教学理念的四个原则是相契合的,即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与成人世界的联系、完成一般的智力任务和让教师成为教育的设计者,这四者构成了“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设计的目标指向。此外,该专业培养目标也是与“洲际学校领导执照联盟”(the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ISLLC)所设定的六大领导标准相符合的,即未来愿景(Vision)、学校文化、组织管理、家长和社区参与、道德规范(Ethics)、社会环境(Societal Context)。“学校领导”专业将这些标准嵌入专业教学当中,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指南、活动设计和作业布置等。具体而言,“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了六项内容:

(1)面对组织与社会的不断变化,在许多股东参与和有限资源的复杂环境下,帮助领导者有效管理城市学校。

(2)帮助领导者立足于“高技术学校”设计原则上,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和方法体系。

(3)把领导者培养成为能力较强的学校建设者、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及学校变革的推动者。

(4)培养领导者设计并执行一个学校发展计划的能力,通过该计划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成人世界中,以“项目本位”的学习和实习来发展其独立的学习能力。

(5)培养领导者创设和发展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学校学习环境。

(6)帮助领导者应对特殊或者说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群体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挑战。

“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课程的招生条件注重对申请者的语言能力、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专业反思和规划能力以及大学时期的学习成绩等的考察,拥有5年以上教学或管理经验的申请者将会被优先考虑录取。该专业具体入学条件与程序项目中,需提交一份大学成绩单、一份攻读该专业的申请表。并附带一份简历,一份未来职业规划书;两份推荐信,其中一份必须来自当前或先前雇主;具有较强书面和口头英语能力的证明书;两篇论文:1篇是关于如何界定“学校领导”的,另1篇则阐述通过该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希望在哪一特定领域成长为优秀学校管理与教育领导者。当满足上述条件并通过了资格审查后,申请者还需要接受“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教师领导”专业学习。

2.“学校领导”专业的学程与课程设置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学校领导”专业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学习在“高技术学校”系统内进行,学员一方面学习“学校领导”专业的课程,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管理实习人员跟从一名资深学校董事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并设计一个学校领导计划;第二学年在所工作的学校内实施自己设计的学校领导计划,不定期参加“高技术学校”举办的领导研讨会,并完成该专业的各项毕业要求。

无论“高技术学校”本部学校的学员,还是其他外部学员,第一学年伊始,“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为每位学员都建有电子档案袋,学员从第一学年开始就要学会按照档案袋评估的要求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录入。“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开设的“学校领导”课程是学员第一学年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课程通常安排在每个星期四下午,时长为3个小时。“学校领导”专业课程全部集中在第一学年,分暑期班、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三个阶段完成。课程主要侧重于“高技术学校”的设计理念、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师指导与培训、课程与教学管理以及领导讨论与实践等,每门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学分。

3.“学校领导”专业的教学工作和学业评估

目前,“学校领导”专业的学员人数还比较少,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由院长、教务长、“学校领导”专业的项目负责人等负责。在学习生涯伊始,“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就为“学校领导”专业每位学员配专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指导教师通常由教育研究生院董事会指定,一般为具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学校管理人员,其中大多数是“高技术学校”系统中的高层领导者,他们一是为学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方面搭构起桥梁,尤其注重在学员设计与实施学校领导计划过程中给予指导;二是为学员创建电子档案袋以及在毕业四项要求中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领导”专业课程的教学十分注重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并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对学员评估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学习总结评估”和“档案袋评估”。“学习总结评估”是对学生在学校两年期间的学习表现做出最终评估。学员在毕业前夕需要对自己两年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写出学习总结报告,提交给“学习总结报告评审小组”。该评审小组是由指导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高技术学校”学生、当地社区成员以及工商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组成,由他们对学员的个人总结做出评判。[5] 另外,“档案袋评估”既可用于平日的学习过程中,也可用于对学员的终结性评价――学位评审中。“学校领导”专业学员的硕士学位由“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硕士评审委员会审定并授予,该委员会由“高技术学校”的指导教师、教育研究生院的管理人员和“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的资深高层领导共同组成。如果评估结果出现争议,评审委员将组织复评,以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有效。

三、“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的若干评析

1. 以中小学为基地实施学校领导专业教育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是设在中小学系统内部,是在“高技术学校”学校内部建立起来的,并以“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为依托,将“高技术学校”整个学校系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训练基地。学员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和管理实践活动都在“高技术学校”学校或合作学校内进行,第二学年则完全在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岗位上完成。这些都说明了当前西方国家对学校领导者的培养由过去以大学为基地转化为以中小学为基地的重要趋势。这是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实践岗位上培养学校管理人员更具有实际效益。因此,可以说,“高技术学校”教育学院以中小学为依托开设“学校领导”专业正是顺应了这一时展的趋势。

2. 依据学校自身教学理念设计专业课程

“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创办自己的教育研究生院和开设学校领导学历课程也是为培养忠实于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管理人员。“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课程正是围绕着自己的理念设计的,设置了总计达十几门的课程,是在依据该专业发展的整体标准与“高技术学校”学校运行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开设的,强调和体现“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发展的前景和理念。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学校领导者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能快速地适应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并逐渐成为其教育研究生院“学校领导”专业发展的特色之一。

3.通过学校方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员的管理实践和学术能力

“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安排的课程中大多是强调学校管理的实践性课程,如学校开办与新职员的发展课、领导实践课等都强调对学员学术理论的教育;要求学员设计并实施学校管理方案,不断陈述管理计划的进展情况,旨在通过实践性的操作来培养学员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学员必须撰写领导哲学的思想表述,探讨不同领导方式的文献回顾,以及学习与实践的反思性日志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实现了学员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平衡。

4. 以学徒制的方式指导学员并为同伴创造条件

“学校领导”的每位学员在学习开始,就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以类似学徒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教学指导。管理实习期学员也会跟从一名经验丰富的“高技术学校”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这种二对一的不同领域内的指导能够使学员在具体领域内获得更加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方式来讲,更能使得每位学员实现快速、专业化地成长。此外,学员在学习期间,还可以参加一系列的专题研讨会,与同学、指导教师一起探讨、解决在学习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的“学校领导”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学校管理者,以基础教育系统为依托提供学历专业教育,它所倡导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方法为美国培养硕士学历的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该范式是学校领导阶层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目前该专业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它能否真正为我们在如何培养学校领导者上开辟一条优质化的道路,是值得我们期待和进一步跟踪调查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参考文献:

[1]High Tech High.About High Tech High:Overview[EB/OL].[2010-06-01]http://省略/about/

[2]High Tech High.About High Tech High:Results[EB/OL].[2010-08-25]http://省略/about/

[3]Colorado Student Success. High Tech High School San Diego,California[EB/OL].[2010-08-30]http://省略/.

[4]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on Charter School Finance adn Governance.Implementing an In-House Approach to Teacher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B/OL].[2010-9-23]http://省略/files/Implementing-an_in-House_Approach_

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 CRM 成人教育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

Abstract Adult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goal of adult education. Therefore,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nagement model of adult education were fully study and summarize the basis, using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construction of adult education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for adult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exploration.

Key words CRM; adult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我国的教育事业主要包括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形式之一。目前,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成人教育来说,这些既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面对国际化竞争,探索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使全民族的素质不断提高,促进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国内外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

在国外,也有成人教育,它是为了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技能,符合求职者切实需要。美国的成人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共的需要,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课程教导等,且根据具体社会需求来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合理设置,提供更多优质的成人教育服务。政府给予成人教育大力支持,尤其对那些影响力较大的成人教育院校给予较多的财政补贴。在英国的成人教育中,业本学习正日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这种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并以此提升工作技能,帮助员工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在韩国的成人教育中,设立的职称序列激发了员工的发展活力。经过正规高校毕业后开展科研以及相关工作代表的是第一个序列,第二序列则是指经过再教育深造或者接受在职培训后从事具体技术操作的工人,无论是第一序列还是第二序列它们都包含三个层次,但不管是第一个序列的最高层还是第二个序列的最高层,他们所受到的待遇都一样。因此,就有许多的员工希望通过接受成人教育的再深造获得向第二个序列中的较高层次提升的机会,进而可以提高个人收入水平,推动着整个韩国的经济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

在国内,较早研究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是周嘉方,他认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类:科学管理、行政管理与经验管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成人教育需求使得成人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丰硕。张丽竞、秦发盈与何爱霞深入研究了成人教育管理中的模式与体制以及组织机构和建设人才之间如何设置等问题。基于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胡凤卓和崔立国通过研究管理模式的特征,对成人教育管理模型进行整理,并由此得出管理模式分为三种的结论:即有“实体型”的一级管理模式、“没有实体型”的二级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陈铖和刘伟辉等根据管理内容和主体将管理模式分为的三类。

直接管理模式

成人教育学院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既要承担办学的责任,又要承担管理的责任。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成人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所有的成人教育工作,传达管理理念,传递各项信息,并把信息付诸实施,整个过程简单,控制环节较少,信息的损耗与失真也较少。所以,直接管理模式效率较高,有令行禁止的效果,便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整与监控,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全面落实,更有利于对学生及教学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但是此模式也存在缺点,一是对各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不利于科学合理地调配与管理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二是管理链缺乏规范,监督效果不好,影响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合规模较小、专业构成简单的成人教育。

间接管理模式

间接管理模式即指成人教育学院并不直接和学生接触而是作为管理方,而真正接触学生则是进行办学的各院(系)。这里成人教育学院对成人教育起着宏观管理与监督的作用,这些管理和监督具体包括统一招生、组织学生学分考试、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还有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各院(系)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则负责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这些具体教学计划包括课表的制定,任课教师的安排以及学生考试的组织,还包括实施学生考勤和日常生活的管理等等,另外,对于一些院(系)教育资源的使用还要进行统筹安排,简单点说就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都是由院系负责完成,甚至有些院(系)还负责承担招生任务和组织生源的工作。

综合管理模式

综合管理模式是将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者一起使用,一个为主,一个为辅,这种管理模式就显得更为务实与灵活,这是一种两种管理模式之间相辅相成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成教学院和其它院(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它们之间的二级管理关系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的。成教学院和各院(系)之间通过调节自身的价值目标,以非行政的手段,实现各自最大化的效益。在这种模式中成教学院和院(系)的关系更便于协调,能够达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能够减少冲突,所以,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成人教育。

分析国内外关于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学者更早地关注教育的本质,一切以学生为本,国内的则更多地关注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案(如考试、教学成果、教学计划等),用管理学的知识管理成人教育。不过,时代的进步,使得人更加重视本身的价值与感知。更多的国内学者把成人教育当作一种服务,把学生作为成人教育的考核主体与主要服务对象,把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体的满足程度作为成人教育质量的考核尺度,在服务成人教育及考核服务效果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而不光仅凭学校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标准。而且,国内建立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教务与教学管理,没有系统地研究整个管理生命周期。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采用管理学中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来建立全周期的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及其指标与权重体系,希望能有所创新。

2 基于CRM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CRM与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指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使企业获得全方位的管理视角,从而使客户获得最多的收益率。CRM使得客户和企业长久地保持相对亲密的关系,有利于吸引关键客户,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CRM理论以客户为中心,整个工作最关键的便是处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

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把CRM理论作为其管理理念,把改善学生关系作为出发点,全方位地管理学生,以此与学生构建起长久稳固的关系。那样,成人教育学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制定教学方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忠诚度与满意度有所提高,使辍学率有所降低,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增强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竞争力。

构建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交互过程根据CRM理论需要依次经历顾客获取阶段、顾客保留阶段和关系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本文根据这个原理提出了在CRM理念的基础之上关于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见图 1。

成人教育学院所做的宣传和招生工作就对应于学生的获取阶段,各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采用各种媒介寻找并锁定自己的目标顾客,通过对学院现有的研究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申请就读。以往的管理模式对于信息宣传和咨询服务往往都忽视,而只在乎招生这一个环节。但是在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中,为满足新生和潜在生源的各种需求,此阶段工作侧重于为新生和潜在生源提供优质的信息传递、咨询和反馈服务,为之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周到的服务也会帮助学校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这样一个口碑极佳的成人教育学院的品牌和声誉就自然而然铸造了。

而所谓学生保留阶段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上学院为每个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建议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对其有帮助的实习机会和一些科研课题,此阶段一直持续到学生学成毕业为止。此阶段在整个周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服务周期的主体阶段,所以此阶段在以往的成人教育模式中也是经常被拿来讨论和研究,以致其发展在三个阶段中是最成熟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往的管理模式中有不少管理模式将教学和教务工作作为此阶段工作重心,但对于一些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前线服务”却一直没有关注,这些至关重要的一线服务包括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创造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等等。

最后一个阶段为关系发展阶段,此阶段也就是学生毕业后学院与学生之间进行校友关系管理阶段:学院通过对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每位学生的工作学习能力、就业规划以及自我定位等等方面,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也就是前面第一阶段的那些工作,希望与学生可以建立新一阶段的关系;学生毕业之后学院仍可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比如举办校友活动和信件联络以及各种访谈工作。虽然我们的毕业生从此转变成校友,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终止。忽视与校友之间关系保持也是以往各种成人教育学院容易忽略的工作阶段,他们片面地认为不需要为毕业生服务了。但是本文的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对于增强校友关系的后续关系扩展工作也做了安排,这对于建立一个具有良好口碑的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正向作用。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中无论哪一个阶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即都从学生的选择行为开始,学生在此模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选择决定了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能否顺利地往下发展。

指标体系与权重分布

这里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采用层次分解的方法,具体分层可以分为体系层、阶段层、任务层和因子层四个层次,如图2所示。

对于权重的设置,可以采用德尔菲法,按照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层次指标设计好意见征询表,向成人教育和管理专业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发放,从而比较和标定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中每个指标对成人教育学院和学生关系影响的重要程度。

3 成人教育管理的建议

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在过去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保持阶段的教学和教务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考虑了学生和成人教育学院关系以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三个阶段,即顾客获取、顾客保留和关系发展之后,本文构建了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有助于更完整地掌握学生需求,增强学院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提升成人教育中学生的满意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成人教育服务质量。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根据市场需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服务是成人教育管理的实质。本文构建的成人教育客户关系管理模型不但可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学员的素质进而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水平;不但如此,成人教育学院还得保证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只有学员自身得到发展,才能保证他们在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增强自身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人教育学院不但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接受教育的成人学员负责。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提高成人学习者自身精神品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地位、个性、需求和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校的地位、个性、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学校真诚的服务态度会使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知道怎样为他人服务,意识决定行动,有了这样意识的学生就会将这种意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

构建开放式的管理体制

(1)开放的办学体制。一是成人教育不但要有成人中专、专科与本科,还要在其基础之上发展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办学体系。这个多层次办学体系就是根据现阶段社会现实要求,形成一个主体为专科层次、两翼为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办学体系。二是形成一个多样性的办学主体。政府办学的重点则在于建设示范性学校并且是办学面向全社会;而企业办学不但要满足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提高在职职工的素质;行业办学在要满足全行业需要的基础之上还要照顾一些不能独立办学的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办学主体如此的多样性,规范这些主体显得很有必要,但是在规范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扶持,对于社会团体办学要扶持,对于个人办学也要扶持。做好促进社会各部门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成人教育部门所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在集团化的教育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要开发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和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不是唯一,我们还要将多样性体现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上,扩大专业面向和优化专业结构来丰富成人教育内涵对于成人教育至关重要,而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则根据需要发展成人教育,扩大其外延,这样两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从而形成和谐的管理体制。

(2)开放的运行机制。改变以往的选拔式、竞争式的招生方式,变为认定式,所谓认定式就是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及学习科目是由参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以往的学生入学采用统一选拔考试,其作用就单纯地变为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以及通过考试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的参考。在学制问题上,破除以学年制为主的学制,并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实施选课制、指导制,形成具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而以往把入学、上学、取得文凭等时间统一的管理模式必须改,教学管理要实现弹性化,灵活化。为了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趋势,一些非正规和非学历的成人教育也要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运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一个最佳状态。

(3)开放的课程体制。一方面,优化专业设置,社会在发展,作为成人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但是这种社会分工细化实际上为成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社会分工现状要仔细研究,那些陈旧落后的专业要敢于摒弃,创立一些新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形成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另一方面,将课程的目标形式内容都建设为一个开放模式,以期都达到科学化。这种科学性不仅要考虑到学科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就业及工作生活岗位的需要等问题也要顾及,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完整性,还要考虑各种岗位的需求。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实际操作的职业训练。由于成人教育有其独有的性质,新颖实用和可操作性是课程设置所应侧重的点,实际上这也是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反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课程设置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会学、会用、会摄取各种有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才是从业人员真正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4)开放的教学体制。在教学方式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落实,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而原有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必须破除,理论必须要应用到实践中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如“案例式教学”、“现场式教学”或研讨式教学等值得去认真研究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借助这些媒介实行远程教学和开办网上学校,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网络,让成人教育变为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高层次学习,彻底颠覆以往成人教育的学习形态。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学考核模式必须转变,一个科学的考核模式应以学生的满意与需求作为核心考核标准。

实施服务型的管理方式

服务对象上,只要是想接受教育的成人都是服务对象;服务理念上,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的上,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需要学历的给予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需要学习新技能的就给予职业培训、技能教育等,想要通过成人教育改善生活质量的就给予生活质量教育、休闲教育,因需施教;教学水平上,确定一系列服务标准,不同层次具有相应的能力培养、专业训练、课程培训等,这些层次从高到低依次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形态上,将网络教育不断完善,这样使受教育者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想要的学习;根据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地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的咨询和指导;做好这些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服务项目上要精心设计和开发,服务领域不能局限在当前,要学会适时关注社会分工,根据需要拓展更多的服务领域。

参考文献

[1] 詹泽慧,叶惠文,詹瑞华,梅虎。CRM视角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8(8):34-38.

[2] 张伟。人本理念与高校成人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07(5):92-93.

[3] 彭中心。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 莫晶晶。欧美成人教育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5] 郝亚桓,洪德全,胡东鸣。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6] 倪春辉。新时期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评价及优化研究[J].科教导刊,2012(7):196-197.

[7] 顿祖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8] 刘琮琦。发达国家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之比较[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735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