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54774

【导言】此例“企业管理实践报告(精编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1

1.过去十年中国CSR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复,多数受访者都聚焦在理念提升、实践推进、标准呈现、多元参与和走向国际几个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在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公益组织在学习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正在把社会责任愈发紧密地与自身核心业务相结合,消费者和市场正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及影响。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从被单一地理解为慈善、公益,转向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责任,进而提升到可持续发展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从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财务业绩关注,转为对利益相关方负责和对自身产生的社会影响及社会议题的关注,应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大大地丰富了。对社会责任的全面认知日渐成为先锋企业的共同标志。这个过程,既有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加深的影响,国内外专业机构的持续普及推广,社会舆论的监督,也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中国企业不断学习提升的结果。

其次,中国企业的履责实践已经发生了明显进步,尤其是一批央企在责任管理实践中,注重与本行业特点及本企业的业务实际结合,将责任理念与管理根植于企业组织机体中,与公司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结合,不断探索责任价值创造的创新方式,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和品牌形象,促进了社会沟通及透明度建设,为企业负责任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公益项目和社会沟通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民企基于市场化运行的灵活机制,在社会责任方面进步很快,涌现出不少有社会价值的责任创新优秀实践案例。

第三,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修订要更多地听取中国企业的意见,就连国际标准化组织花费10年时间编制的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也成为中国政府同意采纳适用的标准指南,该标准文件成为很多企业履责的规范指引文件。中国的行业协会在以标准和规范引领督导企业履责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等的相关行业指引都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持续“热点”。上至国家领导人、各政府部门,下到消费者、媒体、NGO和社会公众等,都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企业履责日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和监督压力。其中,央企被要求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考量,跨国公司在几次重大自然灾害期间的零捐助、低捐助“丑闻”也被推向社会舆论的潮头,民企在大环境下更加关注自身责任,正快速跟进。

第五,以编发社会责任报告为标志的责任运动成为中国企业履责最为突出的表现,也是令人瞩目的一道独特风景。据统计,中国企业的报告无论是在数量上(已超过2500份)还是在内容上在各国中都是进步最快的。围绕报告颜值、报告内容质量的评比更是在一些机构的推动下为社会所聚焦。

第六,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上升到立法的层面。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慈善法》等的修订和出台,包括近期国家多个部委正在讨论研究的社会责任立法等事宜均表明,中国也正在法律框架下加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近年来的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国际舞台上也多次表示要让企业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总体而言,十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生态体系,这也是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的结果。

2.十年来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CSR所走的道路有何不同?应该说,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都体现了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格局。但由于国情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驱动力和运行方式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通俗地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是“自上而下”,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是“自下而上”。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尤其是国资委率先倡导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推动中国企业履责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外企业履责的驱动力更多来自于市场的力量,既包括企业自身内部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责任倒逼、可持续发展追求、提升品牌价值等的需求,也包括外部环境压力,即防控社会风险、抵御来自消费者和环保组织运动等的监督和公民社会的舆论压力等,是在内外部交互作用下推进发展的。相比较而言,西方社会来自市场中消费者的力量更为强大,消费者是企业履责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中国消费者对企业履责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展示。

就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而言,西方企业更多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CSR的作用和价值,中国企业比较多的愿意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西方企业注重企业履责在生产运行实践中带来的改变,注重行动,中国企业更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外部评价的改善,注重报告。应该说,十年来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履责动力上正在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化,从早期的“跟随”到形成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价值的理解与判断,进而选择主动担当,再到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标准。

3.十年来影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印象最深的CSR事件有哪些?对这个问题的回复由于专家们各自熟悉和关注的领域有所侧重而有所差异,但大部分议题仍是聚焦的。应该说,十年间每年都在发生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大事。这些事件可以从《WTO经济导刊》一年一度筛选出的CSR大事报道中看到系统的历史记录,从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路径。

笔者将受访者们提出的CSR大事件做了分类整理。从政府层面看,国务院国资委2008年1号文《关于印发的通知》被毫无疑问地列为助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由此拉开了央企先锋、社会引领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帷幕。此后,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对全国企业以报告为先导,增加履责信息披露,进而加强责任管理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客观上也使得中国在编发社会责任报告方面后来居上地成为全球报告增长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政府支持社会责任发展的进程中,2011年浦东新区政府《浦东新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修订稿)》代表了地方政府的先见之明,他们也是地方政府社会责任报告的先行者。

十年来,行业组织和监管机构是助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等一批行业组织通过组织企业联合社会责任报告、发起履责倡议、推行行业相关履责标准或指引等,营造了企业履责的行业氛围。其中《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等都成为企业现实可行的履责指导文件。上交所和深交所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相关指引文件,也是从资本市场加强约束推进上市公司履责的有效措施。

从企业主体来说,自国家电网2006年央企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并获得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批示后,各类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中都有示范案例产生。包括中国企业率先国别责任报告,率先按照ISO 26000框架编写报告,率先进行责任根植实践,等等。在此期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基于在中国的长期业务考虑,越来越重视社会沟通和品牌形象塑造,他们在社会公益项目的规划实施与社会影响力评价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亮点,也有外资企业开始扎根中国,做价值引领和创新模式的开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规划社会责任实践。民营企业中蕴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责任创新实践的火种,他们更加务实地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同时也希望在品牌形象方面有更多的展示。

再说说公益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方面对华人道主义援助正在从资金输入逐步转型为资金引导,体量上也呈现收缩态势,社会公益日益体现为本土自我救助为主的形态。2008年汶川地震激发了中国民间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有一大批商业精英转型投身公益领域,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应运而生。十年间,国内公益组织对资金的需求也从国外基金会输血转向国内企业(包含在国内的外资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或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合作。郭美美事件后,传统的公募基金会也在探索变革,平台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孵化器组织也涌现出来,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和恩派等。企业捐赠开始走出为公关“漂绿”和回应外部压力而追求短期效益的“支票阶段”,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放在“回归基础”和“创造共享价值”的领域。单纯捐钱贴标的“土豪”、“作秀”的做法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唾弃,社会公众对企业家伪善动机的拷问反映出公民意识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的进步。公益创新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极大发展,“冰桶挑战”虽略受争议,但将民间慈善捐助的理念和方式带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新平台。此后,公益众筹已经成为民间互助新常态。大型企业纷纷成立基金会,更好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地按照项目运行,而非直接捐款捐物,体现出更多关注受助人群、更高效利用资金、更高效创造价值的重大转变。

2008年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直接导致近30万婴幼儿患病的恶性事件,三鹿奶粉也因此倒闭。该事件助推了中国消费者的集体维权,也使得发端于消费者的维权造就了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大转变,这种转变起初是被迫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企业的主动担责,是企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近年来,PX项目因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而搁置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PX事件尽管原因复杂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邻避运动确实体现了中国民众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管控风险的短板。

4.对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有何畅想?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既满怀希望,又饱含隐忧。尽管十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责任生态体系。但大家较为担心的是看到这个生态体系中既有善的循环,也有恶的循环。甚至有专家毫不避讳地警示“CSR将死!”。专家们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感到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十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确实存在“冷热不均”“几多欢喜几多忧”等的状况。

一个现象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正在陷入“报告中心论”,即很多企业将社会责任工作局限在编发CSR报告上。这样几年下来,社会责任报告是投入越来越大,报告“颜值”越来越高,社会责任工作却没什么起色,企业中的社会责任价值更无从体现,报告内容的实质性、平衡性和持续改进等均没有什么改变,报告本身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企业内部CSR成了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自娱自乐”的“小众消费品”,甚至广大员工都不知道公司还有这么一份报告。

如此,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是否愿意对社会责任付出更多的投入?企业履责的价值创造机制和路径又该如何实现?如何实现从报告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价值的良性循环?如何让企业高层领导能够全面深刻领悟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并从顶层设计中植入全面履责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如何真正在全社会达成本质意义上的共识,完成从“小众”到“大众”的普及,并引发社会公众和不同组织主体的自觉参与推进?这些都是我们走过CSR十年之路再启程时需要思考和面对的。

事实上,国际上围绕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已死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核心问题聚焦在企业社会责任是否真的能够创造价值,还是仅仅是“被利用的一件华丽外衣”?很多人担心企业社会责任沦为作秀包装的工具,不仅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更成为粉饰太平和被道德外衣绑架、协同作恶的帮凶。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即使CSR死掉,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吗?有人说,当CSR死掉,就会有新一轮的理论和机制来支撑,比如说联合国不久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就为全球商界提出了发展方向。也有人提出要抛弃CSR,主动迎接CSV(创造共享价值),走进共享经济时代。事实上,无论哪种概念的推广,都离不开企业的务实行动。就是说关键是企业要做正确的事,并以正确的方式行动。种种企业不履责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没有真正识别出社会责任的本质及其价值创造的路径、方法,这可能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在价值创造的路上就已经夭折了。因此,在责任实践方面,企业如何实施有道德的经营,并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当中来,需要通过报告等方式,增强社会沟通与透明度,成为受社会监督,并能与利益相关方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创者。

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分化,先锋企业将会注重在责任创造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随型企业将会在观望和学习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仅仅编发报告显然不是理性企业的最终归属。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将会在多方推动力量下,由“小众”走向“大众”,这是社会自然法则的驱使,更需要CRO们在企业内部探寻撬动组织资源和进入顶层设计的路径。最终,中国将走向市场力量驱动的社会,“互害经济模式”不可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召引企业放弃短浅目光和短期利益,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均衡,发乎内心选择善经济的投资运行模式,整个社会真正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向着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迈进。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2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 体系构建 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37-02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内涵及意义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它将财务和业务进行有机地结合,在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目的是为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对于管理会计的实践方面主要限于理论界和个别大中型企业的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系统、标准成本核算、责任会计、全面预算等方面,多数企业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核算以及报告系统。

作为管理会计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其涵盖的内容应该包含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信息,强调对价值创造的指标和过程进行分解,是对企业经营过程和效果的实时反应,致力于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方面的信息。企业内部人员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来完善各项职能管理活动,制定和执行各项经营决策,并最终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战略选择和企业资源优势之间的竞争,而更加强调自身管理水平对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作用。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仅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向自身管理要效益的必然体现。

二、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

财务会计报告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结果在财务上的反应,主要面向外部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受限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涵盖的信息有一定局限性。而结合企业实践构建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弥补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足。

管理会计报告不仅反映了财务发展成果,还反映了非财务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过程,它侧重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与各项管理会计报表相结合,面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以各公司管理会计的指标为基础内容,一切服务于以会计创造价值为宗旨,没有固定的格式,应该涵盖对于价值创造来说重要的信息,是公司进行各项管理决策的依据,它比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更全面,并依据企业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

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更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有效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管理会计报告由于要对管理当局的决策起信息支持作用,使用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管理层、员工等,不再受限于固定的会计期间约定,可以对管理过程进行迅速反应,报告出具具有及时性的特点;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会计准则的固定报告模式要求,其涵盖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准确程度更高,可靠性更强,要有助于管理层决策,它为决策支持提供各项重要数据信息,具有有效性;管理会计报告所涵盖的信息由一套管理支持相关的信息指标构成,涵盖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因此具有系统性和相关性。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成

如果将企业战略分为公司整体层面的战略、经营层面的战略以及职能层面的战略三个层次,企业实现这三个层次战略目标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目标的分解并最终渗透到各个职能部门中去,企业的各项日常活动,最终都通过职能部门的活动而最终体现,各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创造,因此各职能部门是企业价值的最终创造者。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体现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因此本文试图以职能部门为出发点构建企业的管理会计指标体系,为了分析方便,这里仅区分采购、生产、销售以及管理部门四个职能部门并进行分析,尚未考虑各企业之间部门设置的差异。企业通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企业的目标具体化到各岗位、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并对这一具体目标的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这是管理会计报告所需要涵盖的主要内容。

采购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涵盖采购规格、数量、价格、品质、成本控制以及供应商信息等方面。要重点关注采购的成本,比如根据一段期间的采购成本的统计来分析和预测采购价格的变化趋势,考虑建立适当的库存规模,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生产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涵盖产品生产成本分解、成本控制、损益平衡控制、生产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管理、生产安全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内容。生产部门需要在企业统一的战略布局下安排生产,关注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信息反馈,节约成本消耗。关注生产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建立一套生产车间的单位产品预算、消耗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销售部门是最接近市场的,它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及时和准确,因此除了负责产品的销售以外,销售部门主要负责销的衔接,确保企业价值创造链条的流畅。销售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市场供求情况、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售价、销量、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新顾客开发等方面。

管理部门的活动包括筹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活动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资金的购置和维护、以及公司对外关系的维护等。仅以对外投资部门为例,投资部门的活动主要侧重于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和项目回报。项目的回报可能不单纯反映在项目的现金收益回报以及预测上,也反映在投资项目对整个企业经营的有利影响,比如声誉、供应链整合、业务协同等各方面。因此,不同的投资目的决定了管理会计报告中所要涵盖的评价指标和内容将有所差别。

上述各职能部门的各项管理会计报告内容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仅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除了上述部门分工所决定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差别外,管理会计报告还需要包括指标变动趋势分析、指标异常分析、指标预测分析等方面,以使报告内容不仅是对前期经营结果的总结,还对未来企业战略指标以及经营策略的调整具有指引作用。它构建了从结果到原因的全过程,是公司内部信息沟通的主渠道,指标的选取要抓住影响价值创造结果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杜绝过于零散和全面。

四、搭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以信息化平台为整合工具

财务信息的结果通常是由非财务活动导致的,因此要对各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高度集中和整合,从而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整合的工具就是搭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纳入到信息化平台上去。不同层级的管理会计报告,通过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从而形成一套有助于决策的实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再受限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期间限制,可以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会计信息展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一方面更容易被人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将管理会计指标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增强报告对事前、事中决策的重要意义。

企业可以采取从市场上外购管理会计软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开发的方式,设计出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这套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可以由集团层面上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企业集团范围内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助于集团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更有价值。

(二)以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为牵引力

在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过程控制工具,融入了企业经营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这与管理会计对管理活动的控制和决策目标相一致。绩效考评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各级管理层及员工的经营业绩,通过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对责任指标的设定和评价进行管理,这与管理会计的评价作用相一致。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上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结合公司的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这样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的作用更大,更加有的放矢。管理会计报告、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要求全面预算的编制指标更加精细,其反映的关键数据结果要体现在管理会计报告中,而管理会计报告的关键信息则成为全员绩效考评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报告的执行主体

公司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参与报告的审批工作,并做好管理会计报告基础框架搭建的组织领导。管理会计报告的执行主要是以财务部门牵头,全体员工参与。作为管理会计报告的主要执行主体,财会部负责对公司各项关键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数据的集成中心,负责搭建结合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的整体报告框架,并进行定期的数据更新。

全体员工参与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要结合员工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各项管理目标的达成,全公司形成一种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之间互相协调的立体数据信息网络,从而更加有利于公司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作为企业经营决策层,需要特别关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效益评价,避免出现监管的真空区间。

(四)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维护

只有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报告,才是最有意义的报告,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同的阶段、战略的调整,管理会计报告所涵盖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另外,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还需要结合全面预算及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不断调整和总结,以使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对企业发展有更加实际的推进作用。

五、小结

会计从发展之初,它的职能主要是进行核算,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预见的是各企业中的会计部门的职能必将逐步从核算走向管理,从基础会计数据的处理,走向包括财务、业务及公司的各项管理和发展指标在内的全数据链条的处理。构建一套系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本质需求,而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成为搭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一条捷径,它将更加丰富当前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报告体系,更加有助于管理层决策和创造价值目标的实现。J

参考文献:

1.蔡世强。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管理观察,2010,(1):270-271.

2.董红晔。基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1,(5):12-13.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3

调查背景: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首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人类活动也前所未有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及其支撑的生态系统运转。而这种威胁与挑战以生物资源的减少、生态系统的恶化等形式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继2010年颁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之后,我国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如林业、农业、建设、水利、海洋、旅游等)也分别在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生生物、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在此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成为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而作为经营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关注程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见证。

本刊希望通过调查,展示当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基本认识、披露程度以及披露经验,系统总结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战略、决策的实践方式,以及值得推广借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为业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挑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思考。

调查对象:

在2013年的约1000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按以下标准甄选100份:

一是时间,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8日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是报告的质量,有第三方权威评级机构评级较高或者第三方权威组织评价靠前,

三是行业分布,根据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考虑行业分布,比例上有所对应:大型基础产业(采矿、水电、建筑、制造);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的产业(农、林、牧、渔、副业;狩猎、动植物贸易);依赖生物多样性的绿色企业(有机种植、采伐、加工、可再生能源、旅游);其他企业(金融、保险、商业、规划、咨询)。

四是对企业的性质,中央企业、国有控股、外企、民企等四类有所均衡。

调查依据:

除了可持续发展的释义注解中申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Iso 26000中多处提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如在利益相关方识别中识别出有类似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在防止污染中包括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在七大核心主题之一的环境中,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恢复”作为其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提出了识别环境消极影响、环境影响成本内化、威胁物种生存的传播、生态管理、自然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动物福利等细化的实践要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版)中有6条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指标,涉及高管职业经验、经营所在地以及经营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产品以服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描述等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制定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中,提出了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环境主题的两个扩展指标。

本调查根据ISO 26000、G3以及的以上相关指标设定,此外,考虑到一些社区csR项目确有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生物多样性与促进消除贫困和发展章节”的内容,增加社区项目中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

调查结果:

(一)样本概况

在本次调查的100份报告中,国有企业28份、国有控股27份、民营企业31份、外资企业14份。这些企业所涉行业分布如下:信息技术产业9家、金融与保险业8家、采矿业4家、食品、林业、渔业等11家、房地产业2家、纺织与服装业2家、公共事业11家、化工行业5家、日用消费品与零售业5家、交通运输5家、旅游酒店业5家、综合业2家、能源业5家、汽车制造业3家、物业管理1家、其他制造业17家、医药业5家。

(二)具体情况

1、11%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战略

在G3的企业治理指标中要求,在决定最高管治机关及委员会成员考虑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资格及经验。此举的价值在于确保企业决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科学性与预见性,也将商业决策与生物多样性的挑战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企业商机,并将相关的指标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可惜的是,此次调查中并没有任何一份报告对此有所披露。但是,11%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单独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战略之中,而仅仅是在环境保护的大框架中提出了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以及计划。

%报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共有21%报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但仅有8%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提出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议题之一,酒店、运输、汽车、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的报告各1份,采矿、其他制造行业的报告各2份。1%的报告中,即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在利益相关方识别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组织或群体。

3、部分报告识别生物多样性风险

在ISO 26000以及G5中,对报告披露机构所在地涉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物种、水体以及其活动、产品、服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情况有披露要求。部分报告中对这些情况有识别,但仅以零散而非系统的形式展示。

本次调查中显示,7%的报告中披露按照生物濒临绝种的风险,依次列出处于受机构经营活动影响的、被列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家保护名录的物种数量、17%的报告中披露受报告机构排放水和径流严重影响的水体以及相关栖息地的特征、规模、受保护状态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描述机构活动、产品、服务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的报告分别有55%、45%、19%,10%的报告中披露机构在环境保护区或保护区毗邻地区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拥有、租赁或管理的土地地理位置和面积。

4、约半数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除了对基本风险的识别,更重要的是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营实践之中。调查显示,分别有50%、49%的报告披露了当前采取的行动、未来的计划等。这些行动与计划,如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等等,大部分没有提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进行阐述。

5、少数报告在社区项目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

13%、9%、15%、4%的报告中分别披露了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扶贫项目、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教育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项目以及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社会投资。2%的企业报告了3项活动,5%的企业报告了2项活动,24%的企业报告了1项。大部分的项目中并没有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而是以水资源保护、生态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其他的生物多样性内涵的表达显示。

(三)结论与建议

1、识别方式有待改进

21%的报告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名词,53%、45%报告中“描述机构活动、产品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50%、49%的报告披露了管理影响生物多样性当前采取的行动、未来的计划等,但仅有8%的报告列出生物多样性作为报告议题。这体现了:

一方面,除去未涉及的部分,过半数的企业在实践中已经涉及了生物多样性。这些报告中出现了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植被保护、绿色减噪、生态循环、有机认证、碳平衡等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名词。这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渗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产品研发、经营风险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极少数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识别出来,作为报告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这意味着大部分报告对于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准确而完整的认知,仅仅是涉及,事实上,远不止如此。譬如,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中披露,旗下生态岛公司污染土壤修复课题列入北京市科委重点科技服务业项目,作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一部分,土壤修复已经为企业带来重要的机遇。然而除此项目,报告通篇未能提及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部分公用事业行业的报告中,多处提及施工注意植被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然而,作为公共事业中最经常涉及的风险管理内容,未能系统提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议,并作为企业管理流程中的一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富士施乐专门系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的报告中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列出了具体的问题,举措,以及反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此举值得借鉴。

建议:

首先,熟悉国际国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尤其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指标,熟悉行业规范以及经营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操作要求和规范,这是识别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基础。

其次,尽量建立与利益相关方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根据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或者与之相关的社会责任议题,并根据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建议不断调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

第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身的经营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在企业活动、产品、服务等相关板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或可寻求专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机构的支持,进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识别出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将其列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中。

2、多数企业未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战略

未有报告披露最高管治机关及委员会成员是否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专业经验和背景,仅有11%的报告提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或者环境战略之中,大部分的企业报告中并未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比如LG的报告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环保型产品开发程序中,对高分子及橡胶制品添加剂中含有的P—锌酚和二甲基乙酰胺等列为了禁用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物质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如果它们被暴露在自然环境,将会在生物体内产生和累效应,降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能力,严重影响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LG化学先行展开了针对上述物质的调查及禁用举措,提高了公司产品的环保性能,满足了顾客应对有害物质潜在威胁的需求。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之一,LG公司此举对生物多样性多有裨益,并且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报告中并没有将生物多样性上升为企业战略,只是零星地将案例提出,对于LG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而言,不失为遗憾。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农业、食品行业尤为重要,在几家食品企业中,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的企业实践,却并没有明确识别生物多样性的议题,作为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上海富士施乐的报告中将生物多样性列入环境管理战略之中,并系统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生物多样性教育、保护实践、研发以及其他举措,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中,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成为其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建议:

作为一个跨学科、并且仍然处在发展中的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议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操作上的困境,为此,在高级管理层中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或者在战略性决策中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机构的建议,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纳入企业管理战略,降低管理与竞争上的风险,具有一定价值。

此外,应在系统识别、分析生物多样性议题前提下,从企业的发展愿景或核心理念的层面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相应地制定或调整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管理架构、内部规范、责任承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根植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绩效。

3、生物多样性实践多具有行业特色

调查中最大的收获是,众多行业的实践均体现有各自的特色,金融业中推进首个清洁发展机制、制造业中建设“碳平衡”生态经济产业师范基地、能源产业开发生态火电、生态水电、生态矿区,旅游、酒店业中成立独立的NGO组织,农、林、渔业中提出生态产业链,海洋运输业以及港口建设企业中为了港口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的船舶技术创新,公共事业中提出的绿色施工和部分信息技术产业对供应商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以及绿色认证产品的追求,这些都表明,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在不同层面追求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有可为,并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65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