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分公司管理制度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91713

【导言】此例“分公司管理制度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分公司管理制度1

关键词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人才的整合,明确上下级各部门权责,制定合理考核办法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重中之重,结合对企业多年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经验,谈谈对集团企业预算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几年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收节支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系国有独资大型文化企业,主要从事全区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本公司除集团公司本部外,拥有十三家盟市级一级分公司和八十二家旗县级二级分公司,同时下设三家子公司。公司从2001年成立后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十几年的不断积累,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公司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并且取得了较好收益。举例来说,2012年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预算编制原则、程序、要求编制了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可支配资金、工程建设、设备购置预算。按照确定的各项预算为基数,集团公司与各级分公司签订了经营指标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级分公司2012年经营目标。同时集团公司制订了一整套目标责任的考核办法,明确了奖罚对象以及内容。各级分公司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到每个员工,并按照集团公司奖罚办法进行奖励。结果2012年集团公司经营收入年初制定的目标总收入为亿元,实际完成亿元,超额完成%。成本费用目标值为6亿元,实际支出为亿元,节约支出为亿元,下降%。付费节目、高清节目收入关系到集团公司今后发展的命运,集团公司采取鼓励各分公司大力发展付费、高清节目,为使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先机,集团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付费、高清节目收入实际完成额较目标值超出了一倍,同时费用支出较少,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工程建设资金虽然超出年初制定的预算,通过分析,超出部分是属于集团公司鼓励发展项目,新安装用户工程的增加,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于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集团公司2012年银行贷款已到期,集团公司本部资金不足以归还贷款,集团公司将按预算拨到各级分公司的各项未使用的结余资金,统一划到集团公司集中还贷。各分公司急需要使用资金的,可向集团公司申请,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给分公司拨款。

总之,集团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后,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一个集团公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了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战略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加以固化与量化,预算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对预算的有效监控,将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能够有效的进行监控与考核

预算的编制过程向集团企业和子公司双方提供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的全面信息,同时预算执行结果是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能使收入提升和成本节约

预算执行的监控过程关注收入和成本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实现和变化趋势,这迫使预算执行主体对市场变化和成本节约造成的影响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四)能够高效的使用企业资源

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平衡,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安排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

二、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一)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程序

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为预算的编制工作,而各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需要建立一套预算编制流程,它是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结合预算编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我认为预算编制工作需要以下步骤完成:

第一步,企业决策层要提出本年度预算的内容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企业预算编制委员会根据决策层提出的目标召开预算编制工作会议,财务部门根据预算内容及目标要求分解到各归口部门,各部门将本年度应负责编制的预算进行讨论,提出本部门的预算编制方案,并报送预算管理委员会。

第二步,向各级分公司布置预算编制工作。企业预算编制委员会将各归口部门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财务部门对各归口部门预算方案进行审核,确定集团公司预算编制方案,并将确定后的预算方案下发到各级分公司。预算方案包括预算编制原则、内容以及要求。

第三步,各级分公司根据集团公司布置的预算方案按时上报集团公司各项预算及编制说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级分公司上报的各项预算进行初审,对不符合集团公司预算编制要求的,发回分公司并要求其进行调整,限时将调整后的预算上报集团公司。

第四步,各级分公司将调整后的预算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预算编制委员会对上报的各项预算进行审核,并确定各分公司本年度预算。

第五步,财务部将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确定的各项预算进行汇总,经总经理审批后呈送董事会,董事会批准后将预算下发到各级分公司执行。

总之,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修改、调整,到预算最终确定,预算编制流程畅通很重要。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

预算确定后,如何执行,落到实地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预算的跟踪,监督、分析,以及不定期的检查是预算实施的必要手段。根据我公司预算管理原则之一的专款专用原则,公司对各项预算实施明细跟踪制度,设置各种明细表格,要求各级分公司按月填报并于次月5日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根据各级分公司上报的跟踪明细表进行分析,对预算定额与实际发生额进行对比,对超出预算定额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同一项目反复出现超支的,要到分公司实地调研,了解分析后做出实际判断,对于预算定额不足的,要追加预算,对于不合理的开支杜绝追加预算,并要求分公司严格按预算执行。因此,我认为实施预算明细跟踪,能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方法策略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例如,2012年集团公司某分公司年初制定的办公费预算5万元,结果该分公司2012年办公楼搬迁,报废了一部分办公设施,并对报废的办公设施进行了补充,造成预算内的办公经费严重不足。该分公司向集团公司上报了增加办公经费的专项报告。集团公司经研究,认为此项经费合理,应增加并增拨了此项经费。对于不合理的预算外费用坚决不予追加。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

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预算的编制是这个工程的基础,在预算编制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的方法,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所谓“先进”方法。科学合理的编制本企业的预算。

(二)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完善激励制度

预算一经确定,落实尤为重要,上级部门一定要对下级部门提高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上下功夫,加强监督,保证各项预算全面落实。同时要完善激励制度,积极调动各预算执行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三)提高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要领导重视,各部门责任到位,还要提倡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只有全体员工积极的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它才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四)预算目标要明确

各部门、各分公司责任要明确,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财务部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协调、审核、汇总作用要明确。只有这样,预算编制工作才能畅通。

四、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启示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它可以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企业通过预算监控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财务开支,并能预测企业的收入、现金流量及经营成果。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是否到位,特别是企业的决策层,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等各方面。因此,企业决策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及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程度。过去,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预算的编制、实施工作全部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完成,把预算管理简单化。例如我所工作的企业在刚成立时就开始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由于公司领导层对预算管理理解不深,认为编制预算是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应由财务部门来承担此项任务。于是财务部门根据企业预算的内容编制了收入、成本费用、建设资金、偿债等多项年度预算,并将编制好的各项预算分配到各级分公司执行。结果是财务部对各级分公司用款情况了解不够,出现了分公司资金使用项目缺失,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各分公司预算外资金使用报告如雪片一样飞到集团公司,要求增拨缺项资金,同时分公司认为集团公司预算不合理,分公司与集团公司在预算执行上产生了矛盾。通过几年预算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集团公司管理层深刻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制度作用。预算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过程,应有企业各部门及各分支机构共同协作,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动员全体职工参与形成,上级单位与下级单位多次交流意见反复修改,最终由财务部汇总确定企业全年各项预算,并由公司决策层审核通过后发往各分公司执行。到目前为止,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基本做到编制科学合理,实施通畅,真正起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企业的决策层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是否到位,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是企业全面预算实施的保证。

参考文献:

分公司管理制度2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控中遇到的问题

(一)落后的财务信息管理

集团公司在制合并报表合并的时间效率十分低下,而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定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有下属公司的报表以及各个明细账登记,而不同的下属公司具有不同的效率,这就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除此之外,集团下属分公司财务人员容易受到业务能力、内部控制以及部门利益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就会造成不准确的会计核算,因此,就不能真实反映出报表所要反映出的状况,进而对于集团在制定合并报表的时候也就不能反引出集团真实的经营状况,而出现的做假账现象以及账物不符等各方面负面因素对于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管理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不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集团供公司对集团下属分公司实施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下属分公司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具有不完整的预算体系以及不规范的预算编制,而且,不同下属分公司具有各自形成的预算编制方法。而手工记账在各个下属分公司中普遍存在,而手工方式的编制形成的预算其存在很大的缺陷,即:周期长、准确度较低。在集团公司内部的预算实行的是上传下达,这就造成了周期拉长,使得预算审批很难保证具有及时性,缺乏执行力,直接造成了在集团总部的预算成为了形同虚设。而且事后控制手段是集团公司下属公司与总部之间对预算数据进行的有效控制,而该方式无法实现预算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的状态。而且当下属公司收到集团总部的预算数据之后,不能实现对分公司的有效控制,该现象就会直接导致在分公司对资金支配过程中容易出现预算超标的现象,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三)不健全的财务集中管控制度

集团公司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的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而目前,集团公司规模逐步壮大,其下属的分公司数量逐渐增大,而各个分公司之间的财务往来关系也随之复杂,这就直接造成了集团公司的财务资金越来越分散,越来越难控制。多头开户的现象在下属分公司普遍存在,而且对集团资金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这就直接造成了资金周转慢和沉淀现象,而且体外循环现象频频出现,现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是集团下属公司采用的主要方式,在每月的月底才会进行财务处理,这些方式就会直接导致下属分公司不能及时反映分公司的资金回收状况以及每天的经营状况。除此之外,财务资金划拨给集团总部不能及时处理,这就会造成下属公司直接占有集团公司的资金,这就造成集团公司的资金短缺,进一步就会造成集团对于下属公司的资金实际存量、流动比率、流动比率以及应收应付的账款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掌握,这就对于资金的统一调度以及集中管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于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集团公司的长久发展。

二、如何加强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的方法

(一)财务集中管控制度和组织结构不断完善和健全

建立健全财务集中管控制度是集团公司增强财务集中管控的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在集团内部采取集团财务集中管控制度是其有效方式和手段,而且对于集团公司对分公司财务活动的控制和集中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如何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集中管控制度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集团公司对于会计核算准则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统一化,集团公司的财务资金的稳定安全的运转的前提离不开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而会计核算、财务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以及审批制度、财务活动流程等是统一的制度的主要内容。在实现统一的财务集中管控制度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下属分公司的实际状况进行内部控制的制定并逐步完善,这也是对集团公司实施财务集中管控下落实各个分公司的管理目标的有效保证。在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而且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于实现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的合理结构调整,主要是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设置集团总部与下属分公司的组织结构,这样可有有效的提高对下属公司管控实施的有效性。

(二)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

对于公司的组织架构方面,集团公司要加以不断地完善,公司总部可以做的很多,比如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对于下属部门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另外,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对根据企业预算项目的不同对项目进行分门别类的设置。一般情况下,集团在每年的十月份就会下达下一年度的预算目标,这就是企业的预算编报阶段。下级企业要根据集团下达的预算编报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再编制各自的预算编报申请,在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批后正式的予以下达。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子公司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集团的控制和预算管理是同步的。而且通过这一程序,总公司能够及时准确的知道子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查询到预警日志,进而进行及时地干预调整。复杂的预算分析包括很对,既有对预算单位的对比分析也包括比较分析往年的预算。在期末,集团公司对于提交的报告进行汇总,继而对于预算结果进行分析,生成预算分析报告,这样就有利于加强对子公司的预算管理,考核子公司的业绩。

(三)建立集团内部的资金池,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所谓的资金池,就是一种使得企业之间实现资金管理的自动调拨工具。集团公司建立资金池的话,下属的分公司就可以实现资金与总公司的共享。这是因为,集团公司也将下属的资金放入资金池中,下属公司根据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对资金池加以利用。这样的话,就能使得资金得以有效的使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对资金风险的有效管理,能使得下属服从集团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三、结束语

分公司管理制度3

关键词: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体系建设

一、公司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具备鲜明的综合性管理特点,对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可进行及时反映,是公司各部门联系的枢纽。当下中国实务界与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尚不统一,财务管理并非财务监督,也不是手册文件或制度的累加。传统学者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财务工作人员在财务管理制度,目标及法规的指导下实现财务目标的管理活动,这表明财务管理与财务预测、决策及分析评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务系统,在资本控制、利润控制、成本控制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财务管理理论、环境和大众对财务管理预期的改变,当代财务管理与传统体制相比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基于委托理论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型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的内涵并非片面关注成本,费用及支出高低,而是让公司逐步实现价值最大化管理的目标。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一个完善的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对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有重要作用。人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客体,由此而来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公司资金流转,各公司财务资源等形成辅助态势。一套完善的激励及约束机制是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但除了内部控制环境外,控制过程和具体措施是关键,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出发点更有利于财务管理内涵的诠释。财务管理目标主要依据公司战略目标而定,财务管理主要依据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而定,在优质公司治理结构下明确控制机制及制度的关键性,重视激励与约束途径来表现管理制度执行的具体效果。

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优化具体策略

(一)明确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与控制原则

由于传统管理制度带来的惯性思维,使公司普遍把成本费用控制当做是财务部门及少数管理层的专有职责,但公司成本控制实际上关系到各部门员工的行为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应该成为包括财务人员、管理人员、普通职工人共同要遵守和富有控制责任的规章制度。成本管理制度也已应明确管理与控制原则,所有公司的生产活动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包括经济原则、责权利相互结合原则、全面统筹原则、目标与特殊管理原则等。

(二)强化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制度建设

在建立、设计、优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各机构的岗位细责,使不相容的岗位与职务能形成相互制约关系。比如从成本管理角度来说,授权批准产品生产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人员岗位职务应分离。成本会计记账、生产管理人员、产品检验人员职务应分离;从成本费用不相容岗位来说,产品成本计划审批和具体执行岗位应分离、财产物资仓库保管和领用应分离等,针对不相容岗位处理成本费用事项的人员可采用岗位轮换制度协调。与此同时,公司必须建立相应的授权批准体系,主要包含授权批准层次及范围,授权批准责任及程序,尤其是针对公司成本管理制度优化要更加注重:费用预算及开支授权批准制度、财产物资授权批准制度、材料物资领用授权批准制度等,审批人对成本费用的授权方式与范围,程序及责任等要明确制定控制措施,对经办人处理费用开支工作时的职责范围与要求进行详细规定。

(三)完善成本控制标准,科学确认成本定额

公司成本基础存在的问题使成本定额、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工作皆受影响,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标准,努力做好各项财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定额制定与修订,产品消耗定额在编制成本计划,分析考核成本水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审核与控制成本费用的标准。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应依据当前设备与技术水平,与生产部、采购部、计划财务部等工作人员成立定额制定小组,周期性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工时消耗进行修订,以此为依据审查各部门消费的合理性,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效果。二是对材料物资计量收发与领退盘点制度进行完善,这也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健全相应制度,对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结存等各项流程实施计量。三是完善各项原始记录凭证,成本管理工作需要计量与记录的协调配合,成本管理缺少书面凭证就会带来麻烦。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中的记录凭证,也需与信息管理技术紧密结合,促使成本核算操作的准确快捷度进一步提升。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确立

可制定两个层次的激励机制:一是成本控制管理效益与员工个人薪酬挂钩;二是公司成本管理目标与各部门奖金挂钩。贯彻执行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与员工享有心理上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本管理效益,降低成本。另外,也需建立约束机制进行辅助。有效的约束机制是防止人为过度干预财务管理控制的关键,加强对各部门成本管理制度执行具体状况的考核力度,奖罚类型分明,奖罚力度细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相辅相成,公司员工行为短期化现象得到遏制,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得到有效保障。

(五)强化各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的职能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与监督,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这项工作与计划财务部,销售业务部息息相关。比如为更好执行职务不相容原则,计划财务部销售管理岗位就需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分设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管理两个岗位。应收账款管理员主要对公司收款计划、监督、考核负责,对已无法进行回收的账款提出相应审核意见,并汇总信息定期出具应收账款报告;信用管理员主要对公司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分析、坏账申报注销、追账及债权转让等工作负责。一旦出现应收账款,需要求销售人员依据合同在发票记账联上签署姓名,并负责后期催收这部分账款。此类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的将赊销决定权、应收账款监控权、核销权、考核权等分开进行,各工序都在相应部门全权监控下,可有效防止个别有非法想法的工作人员滋生腐败。

(六)强化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共享程度

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也很重要,例如应收款内控信息系统的建立,可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效果,把具体执行要求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进行操作,使普通员工可以更为深刻的了解自己在财务控制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在获取活动资料基础上更好完成岗位工作。具体内容主要有制定科学高效流程使岗位之间沟通更加顺畅,要求副总经理组织销售业务部、计划财务部定期就应收款问题展开讨论,对工作提出的改善建议及时跟进。

(七)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可有效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基于公司实际发展情况,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需各部门联合参与,这也是构建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要求,部门之间要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但公司在具体执行时要考虑其特殊性,对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需把组织管理体系分为:预算决策、预算专职、预算责任网络三部分。众所周知,董事会是公司内部决策的最高机构,拥有公司绝对的决策权力,凡是涉及公司资本性输出、公司并购等大型资本预算事件,都拥有绝对的最终确认权。可设立预算组替代预算委员会的职能特征,等到公司部门运转正常后再将其提升至集团级别,公司正式成为预算管理的执行方。其中,公司总经理、供销、财务等部门经理是预算组的主要成员,确立公司经营目标、审查公司编制、下达董事会指令与组织执行、协调各部门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解决预算纠纷、考核预算实施业绩、提成奖罚意见、对董事会决策建议负责是主要内容。另外,公司投资管理主要有投资预测分析与投资管理两大内容,投资管理又分细化为对外投资管理和对内投资管理,投资预测分析主要是基于市场实际发展状况下,合理建立对投资项目的预测,需充分综合投资方向、风险、成本及效益因素进行考虑。

(八)强化预算分析考核职能,发挥预算激励作用

预算分析需周期性对执行过程开展实质性测试,信息系统与测试综合使用,揭示问题本质,方便做出相应调整。公司预算制度明确规定年终需着重于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针对差异做出客观与主观审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另外,审批权限也需得到很大完善,新扩建项目、固定资产采购、改造项目更新时都需得到相关公司负责人审批,不在年度预算范围内的项目需拓展预算的,需经过公司总经理审批。系统的预算分析还需要科学绩效考评体系的辅助,让员工或管理层“劳有所想,劳有所得”,一套完善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是预算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预算编制,分析与执行也应纳入业绩考核范畴内,预算绩效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以此发挥预算激励效应,促使员工重视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性。另外,也需做好利润分配制度工作,这会对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关乎公司市场生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公司目标相统一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财务活动作为公司内部审计的重点,有助于财务管理更好发挥自身效用,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的内外部风险及时准确识别,据实际风险承受度选定应对措施,对实现公司财务管理控制有重要意义。而资金资产控制是公司内部控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财务管理就名正言顺的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应与设计工作紧密结合,从而更好促进公司整体运行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欣。浅议现代中小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商贸,2012,3: 22-27.

[2]王志伟。财务管理项目化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02:235.

[3]袁勇。如何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1:23-29.

分公司管理制度4

关键词 股权集中度; 股权制衡度; 盈余管理

一、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股权过度集中的现象,而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能力又相对较小,从而使得公司治理中缺乏对控股股东行为的有效约束。因此,围绕公司股权结构改革,促进控股股东行为优化,非控股股东能够理性地行使监督上市公司行为的权力将是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2010年5月14日国务院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以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股权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2012年5月23日印发《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积极引入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民间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从而推进企业股权结构优化。这些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经典的企业产权理论,企业所有权结构对其经营绩效率及其管理决策层的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那么,企业产权结构肯定也会对其盈余管理行为及其经济效应存在显著的积极或负面影响。因为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其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在于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而在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有足够大的控制能力,其公司治理问题的本质就发生了异化,从而演变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大股东往往凭借其对公司的主导与控制地位对非控股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害。这种矛盾冲突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陈小林、林昕,2011)。

由于制度性的原因,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较为普遍,往往被上市公司用来包装上市、规避摘牌和实现配股、增发等目的。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才能申报配股。为达到上市或配股等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及其财务包装,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取非正常的资本性收益。通常,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时,控股股东为了从上市公司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会通过管理盈余达到配股资格。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获得控制权私人利益,往往会控制若干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导致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使得他们在控制的不同子公司之间进行利益侵占,如通过资金占用、债务担保、资产转移、股利支付等手段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也即所称的“掏空”。而大股东为了掩饰其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私人利益越多,他们为了掩饰公司业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也越强。由于控股股东采取“掏空”、盲目“圈钱”等手段转移企业资源增加自身财富,其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刘洪渭、荣蓬,2010)。因此,大力培育非控股股东的股权集中度,不断提高非控股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能力,构建完善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约束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控股东对非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侵占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这将更加有利于深入剖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内在特征、盈余管理行为的异质性差异及其内在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的基本特征;二是构建盈余管理评价模型,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实证资料对其进行准确计量;三是构建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对其内在影响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为构建高效的企业股权结构体系提供一定理论与实证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集中度是指企业的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化与股权分散化的数量化指标。它既是衡量企业股权分布状态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治理结构体系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公司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Berle和Means(1932)最早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体系会削弱企业股东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以及限制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分散股权拥有者——股东在监督过程当中会存在较高的边际成本。因此,在股权过度分散的公司当中,巨大的分散股东群体便存在较强的“搭便车”的动机,而不愿意去付出巨大的监督成本。也就是说,股权集中度太低会导致企业的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使得他们有能力通过经济决策和会计职业判断来影响报送的会计信息,进而影响他们在企业契约中的利益,从而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Peasnel(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Fernando(2008)以智利上市公司为例进行研究发现:过度分散的股权集中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盈余管理质量。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公司股权结构的不断聚集,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尤其是当公司股票被几个主要大股东同时持有时,这些股东因为持有公司较大份额的股份,出于自我利益保护动机而具有强烈的监督动力,其监督效率会相对较高,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盈余管理的影响更为正面、积极。也就是说,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会对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Tsai(2009)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与决策树分析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当公司股权集中度超过一定的阈值后,它与公司绩效、盈余管理质量存在正相关系。Antonio(2011)基于董事会结构特征与审计委员会属性视角,构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股权集中程度会对董事会与审计委员内部结构体系产生积极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公司盈余管理质量。

假设1:在排除控股股东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公司股权集中度的提升对其盈余管理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随着公司股权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股权会聚集在少数或者是一个大的控股股东的手中,当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达到了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就能够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内部优化与控制,此时,公司治理的最基本问题就会从企业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具有以牺牲中、小股东经济利益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黄少安和张岗(2001)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处于股权分置的特殊背景造成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冲突,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有足够的能力与权力来操纵和管理盈余数字。Tsai(2009)研究认为高股权集中度的上市公司容易导致控股股东的“特权行为”,其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控股股东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促使它们更加有可能形成“内部合谋”现象,这种现象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从而出现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效果反而较差的现象,盈余质量下降。Nurwati(2011)通过理论研究得出,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实施盈余管理的最直接原因突出表现在为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控股股东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和避免恶意融资,这也将直接诱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Kiridaran(2010)通过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内在影响关系发现: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得其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冲突,控制性股东将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从而削弱了报告盈余对中、小投资者的可信性,为盈余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有关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的内在影响关系。

假设2: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越高,其盈余管理质量则越低。

但与之相反的是,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就会形成实力相当且相互制衡的大股东,大股东之间既存在利益共同点,也存在利益冲突,从而使得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内部制衡”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也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从股权制衡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行为及其经营绩效的文献较多,如朱红军、汪辉(2004)考察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的效果,认为股权制衡模式并不比“一股独大”更有效率;Kin(2008)基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分析大股东之间股权制衡的程度的影响,它不仅对公司绩效的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多数上市公司的除控股股东后的前九大股东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在抑制第一大股东私利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制衡作用。Antonio(2011)基于经营范围假设、监督假设、谈判假设检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与主要大股东规模和结构的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披露与经营决策执行均受到股权结构、大股东规模的影响,在公司监督成本与收益的共同影响,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与股东“内部制衡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George(2009)分析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共同影响的研究显示:在控制股权制衡度的前提下,股权集中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质量明显好于股权分散类的上市公司,在控制股权集中度的前提下,股权制衡类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好于股权集中类公司,而显著地大于由单一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基于上述研究,笔者提出如下关于股权制衡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影响关系。

假设3: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设计主要是构建公司盈余管理质量测度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司盈余管理质量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的计量分析模型。

(一)盈余管理质量的测定方法设定

基于应计制的会计管理模式可以知道,公司的盈余由经营现金流与应计利润构成,由于经营现金流的可操作性的空间比较小,应计利润的操作弹性大,盈余管理行为也就主要通过公司利润调整来实现。正基于此,本文参照修正的Jones模型①来测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质量。

从理论上讲,公司的非可操性应计利润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和公司特征变量的函数,即:

NDAit=α0+α1(1/Assetit-1)+α2[(REVit-RECit)/Assetit-1]+α3(PPEit/Assetit-1)+α4Rassetit-1 (1)

其中NDAit为i公司第t年度的非可操纵应计利润总额;REVit为i公司第t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额;RECit为i公司第t年度的应收账款的变动额;PPEit为i公司第t年度固定资产总额;Assetit-1为i公司第t-1年末的总资产的数额;Rassetit-1为i公司第t-1年末的国有股权在总资产中所占份额。方程(1)式中的系数α0、α1、α2、α3、α4可以使用横截面样本数据通过如下的方程(2)式进行估计而得到:

TAit/Assetit-1=α0+α1(1/Assetit-1)+α2(REVit/Assetit-1)

+α3(PPEit/Assetit-1)+α4Rassetit-1+εit (2)

TAit=NIit-CFOit (3)

其中,TAit是i公司第t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现金流量的差额。NIit表示i公司第t年度的净利润;CFOit表示i公司第t年度的经营现金流的总额。α0、α1、α2、α3、α4分别是待估参数α0、α1、α2、α3、α4的估计值。εit是随机误差扰动项。然后,用总应计利润减去非可操性应计利润,就可以测算出i公司第t年度的盈余管理的异常应计利润。则盈余管理质量系数(IDAit)为:

IDAit=(TAit-NDAit)/NDAit (4)

该系数值的大小表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的高低,数值越大,表示盈余管理质量越差,反之,则越好。

(二)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回归模型设定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有可能是由于第一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增加所导致,也有可能是由于机构投资者或普通投资者所持股份的增加所至,因此,研究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内在关系必须考虑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参照陈德萍(2011)、Nurwati(2011)等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构建其内在影响关系的非线性计量分析模型。

IDAit=β0+β1FIRit+β2FIR2it+β3(1/Assetit-1)+β4

[(REVit-RECit)/Assetit-1]+β5(PPEit/Assetit-1)+β6Rassetit-1+εit (5)

IDAit=γ0+γ1FIVRit+γ2FIVR2it+γ3(1/Assetit-1)+γ4[(REVit-RECit)/Assetit-1]+γ5(PPEit/Assetit-1)+γ6Rassetit-1+εit (6)

IDAit=δ0+δ1TENRit+δ2TENR2it+δ3(1/Assetit-1)+δ4[(REVit-RECit)/Assetit-1]+δ5(PPEit/Assetit-1)+δ6Rassetit-1+εit (7)

其中模型(5)表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的计量回归模型,其模型为二次型的表示方式,FIRit是i公司第t年度的第一大控股股东所持公司股份份额占公司所有股份比重。从理论分析来看,β1大于0,β2小于0或者不显著。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即为影响盈余管理质量的上市公司特征变量,其设置方式的理论基础与模型(1)相同。模型(6)表示非控股股东所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的计量回归模型,其模型也为二次型的表示方式,FIVRit是i公司第t年度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五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份额公司占所有股份比重。从理论分析来看,γ1小于0,γ2大于0或者不显著。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即为影响盈余管理质量的上市公司特征变量,其设置方式的理论基础与模型(5)相同。为了验证上述模型分析结论的稳健性,设置模型(7)来进行相应的验证。其设置方式是将变量FIRit改为TENRit,其模型为二次型的表示方式,TENRit是i公司第t年度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十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份额占公司所有股份的比重。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的设置方式的理论基础与模型(6)相同。从理论分析来看,δ1小于0,δ2大于0或者在不显著。

股权制衡度主要体现在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上,在“以手投票”的公司运行模式下,这种影响关系就直接体现在各个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大小,因此本文在研究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关系时,直接以大股东与控股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关系进入计量回归模型:

IDAit=φ0+φ1(FIVR/FIRit)+φ2(FIVR/FIRit)2+φ3(1/Assetit-1)+φ4[REVit-RECit]/Assetit-1]+φ5(PPEit/Assetit-1)+φ6Rassetit-1+εit (8)

IDAit=?渍0+?渍1(TENR/FIRit)+?渍2(TENR/FIRit)2+?渍3(1/Assetit-1)+?渍4[(REVit-RECit)/Assetit-1]+?渍5(PPEit/Assetit-1)+?渍6Rassetit-1+εit (9)

模型(8)表示非控股股东与控股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的计量回归模型,其模型也为二次型的表示方式,FIVR/FIRit是i公司第t年度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五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份额与第一大控股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重。从理论分析来看,φ1小于0,φ2大于0或者不显著。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即为影响盈余管理质量的上市公司特征变量,其设置方式的理论基础与模型(5)相同。为了检验回归计量模型的稳健性,以TENR/FIRit作为替代变量构建回归模型(9),即以i公司第t年度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十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份额与第一大控股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重作为替代变量,以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四、实证分析

(一)实证研究样本数据选择

本文的实证分析是以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于深圳国泰安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样本数据为2009—2011年度上市交易的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保持样本数据的一致性及其理论模型的内在要求,对样本数据进了如下筛选:首先是剔除执行特殊会计制度的金融类公司等行业特性及法律规章异于一般行业的样本观测值,其次是剔除披露不完整以及2009—2011年度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剔除当年退市、暂停交易等的公司年度样本,最终本研究样本数为1 127家上市公司。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是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从控股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数量来看,FIRit的均值达到%,中位数达到%,远远超过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20%的平均水平,而且最大值达到%,最小值也达到了%,标准差较大,达到%,不同上市公司间分布极不平衡。从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五大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数量来看,FIVRit的均值仅为%,中位数仅为%,最小值仅为了%,最大值也仅为%,标准差相对较小,为%。从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十大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数量TENRit来看也表现出相类似的数量特征,从而使得FIVR/FIRit、TENR/FIRit的数值相对较小,其均值分别仅为、,从此可以较好地看出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十分高,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十分强,但主要股东与控股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能力较差。而上市公司净利润NIit和经营现金流CFOit的均值分别亿元与亿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上市公司存在虚增利润之嫌疑,盈余管理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初步印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盈余管理质量实证分析结果

首先利用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不同年度的截面数据,根据模型(2),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LE)回归方法,求得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的非可操性应计利润计算模型的系数,其具体的回归结果如下表2所示。其中模型(1)是以2009年度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2)是以2010年度上市司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3)是以2011年度上市司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的结果。从回归结果来看,大部分回归变量的T-统计值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调整Adjusted-R2值分别达到、、,F-Value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因此,这种回归方法是可行的。其回归系数可用于预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的非可操性应计利润模型各变量的系数。

然后,根据各个上市公司模型(1)中各个变量的具体数值及其表2中计算的各变量的系数值,计算出不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质量系数IDAit值。由于涉及样本数量的个体较多,在此不便全部列出,本文利用SPASS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分析图表如图1所示。图1是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质量系数分为(-∞,0]、(0,]、(,]、(,]、(1,+∞]五个不同区间,分析不同年度所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质量系数值在这五个不同区间分布状况。从图1的统计数据来看,2009—2011年度盈余管理质量系数IDAit值小于0的公司所占比重十分少且逐年呈现出递减趋势,仅为%、%、%,而在区间(0,]的公司所占比重最多且逐年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分别达到%、%、%,在区间(,]的公司所占比重次之,也逐年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分别达到%、%、%,而在区间(,]的公司所占比重位居第三位且逐年呈现出递减的变化趋势,分别为%、%、%、在区间(1,+∞]的公司所占比重最少,且逐年呈现出递减趋势,分别为%、%、%。

(四)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的实证计量分析结果

根据理论分析部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5)—模型(9),基于2009—2011年度上市交易的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经协方差分析和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故选用等斜率的固定效应面板计量模型来实证分析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其实证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模型(5)是以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比重为股权变量,以检验理论分析部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1,从其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调整-R2为,大部分回归变量的T-统计量在5%以上的显著水平的显著。Wald x2为,也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比重这一变量的系数值为,与研究假设2相一致,Best-S的值为%,这与实际均值%有较大差别。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额、应收账款的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产权比重等变量的数值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模型(6)是排除控股股东以外的股权集中度为股权变量,股权集中度变量是以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五大股东所持股份所占比重来表示,以检验理论分析部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1,从其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调整-R2为,大部分回归变量的T-统计量在5%以上的显著水平的显著。Wald x2为,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股权集中度这一变量的系数值分别为-,即排除控股股东以外的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成负相关关系,排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公司股权集中度的提升对其盈余管理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印证了研究假设2的存在性,Best-S的值为%,这远远大于%的实际均值。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额、应收账款的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产权比重等变量的数值与理论分析也基本一致。模型(8)是以股权均衡度为股权变量,股权均衡度变量是以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五大股东所持股份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比重来表示,以检验理论分析部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3,从其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调整-R2为,大部分回归变量的T-统计量在5%以上的显著水平的显著。Wald x2为,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股权均衡度这一变量的系数值分别为-,即股权均衡度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成负相关关系,公司股权均衡度的提升对其盈余管理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印证了研究假设3的存在性,Best-S的值为,这远远大于的实际均值。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模型(6)和模型(8)的股权变量的内在构成进行了相应的修正,模型(7)是在模型(6)的基础上将股权变量修改为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十大股东所持股份所占比重来表示,而模型(9)是在模型(8)的基础上将股权变量修改为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前十大股东所持股份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比重来表示。其他变量设计及其回归方法与统计检验都相同。从其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调整-R2分别为、,大部分回归变量的T-统计量在5%以上的显著水平的显著。Wald x2分别为、,分别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股权集中度这一变量的系数值分别为-、-,略微有所下降,但与前模型(6)与模型(8)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额、应收账款的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产权比重等变量的数值与理论分析也基本一致,也进一步验证回归分析结果与研究假设的正确性。

五、结论

本文基于盈余管理的内在影响因素,构建盈余管理质量评价模型,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实证资料对其进行准确计量。从理论上分析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构建其内在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十分高,这种十分高的股权集中度主要源自于控股股东的股份聚集,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优势,但非控股股东与控股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能力十分差;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十分严重,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来看,有将近30%的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超过,也就是说,这些公司的异常应计利润占到非可操性应计利润的50%以上;3.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比重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的内在影响系数值为,二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越高,其盈余管理行为则越严重;4.在排除控股股东以外的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的内在影响系数值为-,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非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的提升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股权均衡度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之间成负相关关系,公司股权制衡度的提升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股权结构体系不合理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因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主要源自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过度集中,而非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过于分散,这同时也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过于分散的非控股股权集中度,又导致上市公司内部过低的股权制衡度,使得上市公司本身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即上市公司内部缺乏一种非控股股东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内在制衡能力,其他大股东不能够对控股股东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正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下,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和构建大股东多元化、股权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大力提升非控股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所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J].会计研究,2011(6):77-87.

[2] 刘洪渭,荣蓬。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1.

[3] Berle, Means,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MacMillan,New York,1932:132-145.

[4] Peasnel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Cross- Sectional Abnormal Accruals Models[J].Accounting & Business Research,2000,30 (4):313-326.

[5] Fernando Lefort,Francisco Urzú independence,firm performance and ownership concentration:Evidence from Chil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6):615-622.

[6] Chih-FongTsai ,Yen-Jiun management prediction:A pilot study of combining neural networks and decision tre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2):7183-7191.

[7] Antonio Marra ,Pietro Mazzola,Annalisa Monitoring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Pre-and Post-IFR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1,46(1):205-230.

[8]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32-40.

[9] Nurwati ,Kevin ma-

nagement in Malaysian IPOs:The East Asian crisis,ownership control,and post-IPO performa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1,46(2):111-137.

[10] Kiridaran Kanagaretnam,Chee Yeow Lim,Gerald reput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34(2):2318-2327.

[11] 朱红军,汪辉。“股权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吗? ——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114-123.

[12] Kin management and earnings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45(4):350-357.

[13] George Iatridis,George management and firm financial motives:A financial investingation of UK listed firm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9,18(2):164-173.

[14] Dechow,P M,Sloan,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70(5):193-225.

[15] Rhodes-Kropf,M.,Robinson,D.,Viswanathan, waves and merger activity:The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3):561-6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149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