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优秀4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优秀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篇】
一、目的:
保证患者安全,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二、原则:
1、病人身份识别方式
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
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识别标识。
2、下列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
给药前;
输血或血制品前;
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
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
发放特殊饮食前;
转运前。
3、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
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24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作为病人的识别。
4、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
使用腕带的科室
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
14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
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
腕带使用规范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
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
三、身份识别流程:
1、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
2、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3、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4、影像科室患者识别确认流程:
门诊病人:刷病人就诊磁卡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打印预约单→检查人员查看预约单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身份部位后检查。
住院患者:预约台输入申请单号,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打印预约单→检查人员查看预约单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部位后检查。
5、门急诊相关科室对门诊患者识别确认流程:刷病人就诊磁卡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治疗/检查。
四、监控措施:
1、各部门主管在日常工作中监控和督导工作人员正确执行病人身份核对流程。
2、以上标准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纠正。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二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
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三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目的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 2 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 3 定义
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 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 4 内容
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 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 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 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患者转科交接时。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NICU接受患儿母亲母乳前。 身份识别方法:
有移动系统支持: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同时应用PDA扫描患者腕带和相应操作物,核对姓名、或姓名、出生日期,进行患者识别。 无移动系统支持或当移动系统出现故障时:
门急诊患者: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日期,采用刷卡的方式核对诊疗卡上的患者信息;不能刷卡时,核对门诊病历或治疗单上打印的患者姓名及出生日期。
住院患者:
当患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清晰时: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
患者意识不清或语言表达障碍时,存在两种情况:
有家属陪伴时,由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及。 无家属陪伴时,由操作的医护人员自行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 新生儿:母婴同室新生儿(普通病房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同普通住院患者。母婴分离情况下(包括NICU、PICU、CICU)新生儿出入院应严格核对新生儿父母信息,避免抱错。参照《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方法:确保特殊情形下正确识别患者。
身份不明的患者: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使用“接诊年月日+无名氏+当日逐人顺序编号(如20170910无名氏01、20170910无名氏02;20171108无名氏01、20171108无名氏02))”和ID号(住院患者住院号;门诊患者门诊号)。
急诊入手术室或急诊入ICU患者,因急需抢救不能当时办理住院手续时,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由接诊护士用备用腕带书写临时腕带(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与患者或家属核对后固定于患者手腕,用于走绿色通道时的身份识别。事后,督促家属及时补办住院手续,打印正式腕带以更换临时腕带。
人工辅助生殖患者身份识别
使用指纹识别系统:开启指纹识别系统,验证患者夫妻双方指纹,验证成功后,验证患者夫妻双方结婚证原件,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指纹识别系统故障时,医护独立双核对患者夫妻双方身份证原件,双方结婚证原件,
核实身份无误后,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新生儿:
姓名:有出生证明且已取名的新生儿,用自己姓名。尚未办理出生证明的新生儿用其“母亲姓名之子或女”命名。例如,母亲姓名为“李思”,新生儿则命名为“李思之子或女”。多胎者用数字排序区别,编码规则举例如下:“李思之长子或女”、“李思之次子或女”、“李思之三子或女”,以此类推。
:产科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建立,此与母亲相关联,产科以外的新生儿按普通住院患者管理。
外国人:其名字按照护照上的英文姓名作为患者姓名。 腕带管理:
腕带信息:普通住院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二维码等。产科新生儿腕带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急诊留观、急诊抢救、门诊手术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等。 腕带佩戴对象及时机:
急诊抢救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急诊留观患者:由留观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门诊手术患者:由门诊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委托人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住院患者: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产科新生儿: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与新生儿母亲共同确认新生儿的性别后,打印新
生儿腕带,经双人核对后,立即为新生儿佩戴在右侧脚踝上。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填写并打印腕带,经助产士和巡回护士双人共同核对无误后即刻为新生儿佩戴。
腕带管理要求:
打印: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时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打印腕带并交予患者,告知防止丢失。急救、急诊留观、门诊手术患者和网络瘫痪时:由护士用黑色记号笔(细端)填写患者腕带信息,如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院号,字迹端正,严禁涂改。
佩戴:由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佩戴在手腕或脚踝上,松紧适宜(以容一指为宜),水肿患者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特殊情况患者(如严重烧伤、过敏患者):把腕带系在与患者体腔相连的管道上,无管道者固定于患
者上臂衣袖上。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执行单腕带,无陪护新生儿执行双腕带管理。
腕带遗失或污损时:由发现护士立即手工填写临时腕带与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佩戴,后凭入院押金单到住院处重新打印腕带。
腕带信息错误时:如果护理人员在佩戴之前发现腕带信息错误,需要联系住院处说明错误信息,同时让家属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返回住院处修订信息,重新打印腕带。
出院、转院、死亡: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摘去腕带并毁型处理,确保患者信息不泄露。 患者及家属教育:
告知患者及家属腕带佩戴的必要性,不得随意移除。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询问姓名时,务必清楚应答患者全名。 监管及改进:
科室监管:各科室负责人要把员工对患者进行有效身份识别作为长期监管的质量项目,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每月进行常规检查和个别抽查,并纳入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
职能部门监管:医务部、护理部、质控部等相关部门对各科室有效身份识别制度的落实,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进行常规监管,每季度对落实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做好数据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工作人员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培训及改进:护理部根据监管结果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和案例教育,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必要时给予强化培训或处罚。 相关文件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第六版)》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年版)》 6 表单及附件: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四篇】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7、急诊护士或接诊医生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病人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病人身份识别登记制度
1、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病人转科交接时,应加强病人身份识别,确保病人安全。
2、检查病人腕带、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据实填写《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
3、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交接,接收科室护士让病人或其家属陈述病人姓名,确认病人身份,并认真查看病情、皮肤、药物、检查等。无疑问方可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确认。
四、同名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所有住院病人均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病人的标识。
2、如遇住院同名病人,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使用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核对病人身份。
3、门诊如遇同名病人,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用姓名、年龄、住址及就诊卡号核对病人身份。
五、身份不明病人的身份标识方法
1、医护人员接诊身份不明病人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为病人按“无名氏+数字序号”进行临时命名,如果有多名病人时按“无名氏
1、无名氏2”等顺延。
2、如病人住院,由住院收费处将病人的临时命名输入信息系统,获取住院号。 3.如病人在住院期间身份已确认,将信息系统中病人身份信息更改。
4、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病人腕带上的姓名及住院号/就诊卡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六、新生儿/婴儿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1、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由助产士或护士给新生儿戴上双腕带,认真填写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时间、体重、性别、床号、住院号,作为新生儿身份识别标识(如系双胞胎分别用大小区分),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双足系上腕带(特殊情况双手),实行双腕带管理。留取母亲手拇指印和婴儿右脚印保存在病历中存档
2、护士在为新生儿进行沐浴、给药、接种、采集标本等各种治疗、护理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至少同时使用2种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如:母亲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禁止仅用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双胞胎用出生时间区分大小)
3、做好手术室/产房/病房之间的新生儿转交接工作。助产士和病房护士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评估新生儿情况,包括面色、呼吸、皮肤等,若无疑问在 “产房与病房产妇及新生儿交接单”上签名。
4、母亲转床时,必须同时更新新生儿腕带信息,并做到双人核对,并落实相关记录和交接。 5.新生儿需外出会诊或检查时,必须有工作人员及家属共同陪同并持会诊单到相关科室,确保新生儿安全。
6、一旦发现腕带等身份标识不清或遗失、脱落,应及时补齐,新补腕带须与原腕带信息和病历信息核对,经护理人员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系上。
7、出院时,与母亲/家属一起认真核对腕带上的信息,确认身份,无误后方可办理出院。 8.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新生儿身份查对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