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制度(精编5篇)
【导言】此例“信息化管理制度(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信息化管理制度1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制度转向 制度理论
[分类号]G3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都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这次变革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制度层面,制度转向也因此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理论发展与创新的路径之一。
1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转向的成因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困境
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围绕该领域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的情况。这是因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信息资源管理继承了管理学历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或重视技术应用或重视理论研究的两极化倾向;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信息环境的网络化、数字化使得有关学者对于技术因素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人文因素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很难对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做出系统化解释,也很难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时至今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由于其内在的理论局限而逐渐陷入了困境。如果片面地选取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侧面,用特定方法进行孤立地研究,就会肢解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原貌,造成研究活动的分裂:采用的方法越严谨、技术越精确、控制越严密,得出的研究结论越有可能远离现实的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学术理性要求我们寻求一个超越单一技术观与人文观的新的理论范式。这个范式不仅要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同样要将政策、惯例、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人文科学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合技术观与人文观之间的差异,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情境日趋复杂
网络的普及,资源的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系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方面,使得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情境日趋复杂。即管理对象数量不断增长、管理内容日趋丰富,管理技术与方法不断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的难题,新的信息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中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无法应对的问题。诸如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国家信息、个人隐私等;信息利益:包括信息产业的垄断与竞争、信息市场的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跨国数据流等。此外,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行为,然而不同的人往往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信息行为趋向。这些问题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量,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积极思考并认真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研究制度变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变革的一种内生性变量,注重研究主体的利益动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该理论以其清晰的逻辑线索、新颖的框架结构以及在许多方面令人信服的解释,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
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使之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各类学科提供的知识和成果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知识来源。制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各种社会科学都与制度有着内在的联系,制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共有范畴,人与制度的关系成为贯穿于社会科学的一条主线。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社会科学都关注制度问题,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助长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制度转向的出现与形成。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由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一般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与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成本效益等问题促成了制度因素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角色、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转变,制度由被遗忘的角落变为被关注的中心,由无关因素变为关键因素。以制度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以外,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解释的第四个维度――它的意义就像物理学在定义了空间的三维属性之后,应当将时间作为其第四个维度一样。
2 制度转向的含义
制度转向是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依照制度主义的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特定的社会和制度情境的产物,必须把它置入更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规则、程序和传统中去理解。制度转向并不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独有的现象,这一研究趋向的出现和发展是制度主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快速复兴的产物。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就是要弄清楚各种制度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在制度锁定机制作用下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演化动态以及宏观、微观等不同层面上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社会管制与治理机制。
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而言,制度转向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极大地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范围和分析工具,使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为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的理论整合奠定了基础;促使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从关注于以“物和结构”为核心的“形而下”转向重视以“制度”为核心的“形而上”,将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理论建构运动。
制度转向意味着将“时间”概念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对象
基于当前可获得的学术资源,不难看出,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对于时间变量并不重视。大多研究的对象都是“瞬间管理”,将组织、个人都视为独立于时间之外客观存在的,与其赖以生存的制度背景(这里是时间背景)没有任何关系;既不关心管理活动是如何发展的,也不关心管理制度是如何演化的。
然而,从制度层面看,信息资源管理是在“制度”中形成和运作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结构是动态的、演进的。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由于受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的制约,每个管理主体如图书馆、企业、政府和个人都只能依据自己对于未来趋势以及竞争对手行为的预测独立进行决策。这种决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即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路径依赖”的动态演化过程。历史和时间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直
接影响其绩效的内生变量,两者在制度演化中的意义特殊。忽视时间因素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必然是僵化的。
制度转向意味着对于空间结构重要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在传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空间变量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非辩证的、静止的,被有关学者简单地视为管理行动的环境或舞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与完整的时空结构密不可分,空间应当是制度结构的组成部分。制度层面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能脱离于更普遍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客观上来讲,物质空间与信息空间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部,即目前已建成并正在使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外延拓展到了域名地址空间、超文本链接空间、协议空间、代码空间、编译空间、解释空间等;随之新的信息子集被涌盖进来,产生了诸如智力空间、知识空间、整序空间、索引空间等。数字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既生产了特定的空间结构,同时又受这种空间结构的支配。传统的区位优势正在被因特网的带宽所取代,获取服务的能力被重新定义。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生产因子和区位因子,并可能使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发生各种倾向的运动,与其他因子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域名是一个反映某地区采用因特网的指标。域名提供了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连接,其空间分布解释了因特网活动及信息资源的地理变动。
在制度层面,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涉及的空间概念具有很强的隐喻色彩。有关学者使用因特网空间、数字城市、虚拟空间等概念,将电子世界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虚拟空间具有多重结构、无限扩张等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制度的作用范围和内容,使得现实世界中制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获得了发展。
制度转向意味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需要将解决现实世界的管理问题作为目标
管理学研究无疑是为管理实践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同样服从于这个规律。基于制度层面,信息资源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环境的适应,对它的最好理解只能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的文化类型和社会过程的描述方可获得。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将制度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参与各方集体博弈的结果,个人选择直接嵌入在相应的社会结构之中。基于制度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追求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以期尽可能真实地了解、阐述现实世界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由于制度研究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制度转向的研究视角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触及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制度转向意味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居于重要位置
21世纪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具体制度提出真知灼见,并为改变这些制度安排、提高经济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费用与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资源管理借鉴交易费用的概念,重新定义了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指出在信息资源管理成本为零的世界中,制度、产权、法律、规范可有可无,而一旦管理成本为正,那么这些变量就变得至关重要。
引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和基本理论,将使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更加精细化与简洁化,增加其制度研究的信度及效度,使其制度研究不再沉湎于纯粹的理论争鸣,而是在实证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研究,可以检验其制度供给质量,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使之真正体现出制度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制度转向是对以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忽视文化影响的修正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约束条件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可以统称为“文化”的一些东西。
以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即使注意到了文化,也只是将文化视为一个外在的变量。在制度转向的推动下,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文化因素开始进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视野。目前,对国家能否作为信息道德主体而遵从必要的伦理准则问题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国家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肩负着重任,其道德义务具有不可让渡性,应承担更艰巨、更严肃的道德责任,遵从必要的伦理准则。网络文化渗透现象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就必定要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作为非正式制度而存在的文化机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考虑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与所处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在制度层面来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存在普适性、跨文化的理论框架。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的人的行为结果,它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应当把文化放在研究的架构之中,充分考虑文化与信息资源管理正式制度间的辩证关系。
3 制度转向的论题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为人们提出了如下论题。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制度是什么?制度的结构是怎样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活经验中感觉到制度的存在,但很难形成关于制度的确切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对制度下定义时,也各有他们的研究目的。为了建构共同的学科语境,在建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框架时,也必须从本学科的角度确定研究共同体所使用的制度概念的含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定义、结构和分类,其中制度的分类包括对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所有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系统。制度系统具有完整性以及内在一致性。离开了制度系统,单项制度既不能发挥预期的功能,也难以付诸实施。在从制度系统角度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时,要注意研究制度系统的组成要素与制度系统的层次。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功能。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权研究
在这个充满稀缺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产权制度是信息资源管理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如果说西方图书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是文献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无偿共享的有效保障。那么,17世纪诞生的知识产权制度则是实现信息资源进入有偿共享的有效保障。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让人们知道应当如何获取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可以在什么样的权力范围内使用数字信息资源,让每个当事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权益,同时也支付应当承担的成本。目前,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与产权
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突出强调了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权的外部性与排他性,但却忽视了对于数字信息资源产权其他性质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②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划分原则,③产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外部效应的纠正策略;④产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⑤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多样性及其绩效差异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制度变迁研究
简单地说,制度变迁是指以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取代原有的制度。制度转向试图借助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层面上解释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发展与变革。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起源;②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供给和需求;④制度变迁的方式;⑤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⑥制度变迁过程的纳什均衡;⑦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效应及其克服,⑧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⑨制度创新。
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影响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体系中,交易费用理论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理论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对组织机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有力推动了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交易费用理论的创始人科斯指出,真实世界里的市场机制不是免费的,交易成本始终为正。制度主义者由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永远不会是零,电子政府、数字图书馆、虚拟企业这些信息资源管理视域中的组织机构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它们可以更好的节约管理成本,而这些组织机构的存在方式,则是由其内在的交易技术结构和治理方式共同决定的。
交易成本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市场交易扩展到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领域。不仅包括市场交易领域的信息搜寻成本、价格发现成本、交易谈判成本、合同实施成本,还包括管理领域的组织建立成本、政治运行成本、制度提供成本等。确认并测量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上述交易成本的种类和数值,并以此为基础对电子政府、数字图书馆、虚拟企业等的组织机构的边界、规模与效率进行研究以及对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整合、数字图书馆联盟、个人化技术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及方法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应用的热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中交易成本种类的识别与测量;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边界、规模和效率及其与交易成本的关系;③信息技术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作用。
制度绩效
制度绩效研究的本质在于判断一个制度的好与坏。所谓好制度的标准是,在不突破成本约束的条件下最能有效实现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也就是制度与环境具有相容性。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中,这种相容性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应当是均衡的,否则要进行制度创新;②制度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交易技术结构以及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环境变化的适应。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标准;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测度方法;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本土化。
4 结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信息化管理制度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制度2
第二条凡在本市区域内从事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设信息网络(有线、无线)及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等活动,均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条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安全保密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应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信息化管理机构
第四条**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产业局是本市信息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信息化建设规划
第五条**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拟订,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编制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经专家论证;应当符合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
第七条市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市年度财政预算,以确保市信息化建设进程按计划实施。
各镇、市直各部门也应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本级经费预算。
第四章信息产业
第九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通信业(有线、无线)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
第十条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计划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经贸局、市科技局进行编制,指导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十一条鼓励境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到我市投资信息产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生产先进的信息产品。
第十二条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件、集成电路以及其它信息产品的开发、研发、制造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第五章信息工程
第十三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工程,是指投资主体以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其它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等工程。
第十五条信息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信息工程标准目录及索引,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信息资源
第十七条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建设和整合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各镇、市直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
第十八条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打破政府职能部门对可供利用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建设跨部门的,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办事程序、办事条件及依据等一切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均通过政务公众网站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各镇、各部门对外公开的信息,允许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无偿地查询或索取。确需收费的,按市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公共信息网络的经营单位和利用公共信息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要严格遵照 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公共信息网的经营单位和应用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制度,并接受公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国家所禁止的信息,不得从事危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信息的提供者和者,通过公共信息网络信息的,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合法的信息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信息所有者许可或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删除、修改信息网络系统中储存的信息。
第七章信息网络管道管理
第二十三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网络管道,是指各类信息传输网络专用管道和市政综合性网络管道专用管孔,由管道、管道出入口、建筑物的引入管道和上引管道等组成。
第二十四条市信息产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信息网络管道规划,并纳入市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管道的规范管理。
第二十五条信息网络管道建设工程应坚持先立项,后勘察设计,再施工、验收的原则。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建设等各阶段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和通信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为抓好全市的信息网络管道联合共建工作,信息网络管道建设工程在办理立项和规划手续前,必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备案。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施工。
第八章无线电管理
第二十六条市无线电管理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擅自变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或不按总规划内容制定专项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局责令其改正,并对责任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对违法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对违法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可以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处予以没收外,还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必要时建议原发证、审批机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联网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暂行办法其他条款的,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
第三十一条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违反管理办法规定,或者营私舞弊、、的,依法对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息化管理制度3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现状及其他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达到稳定教学秩序及规范学生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
智慧校园;信息化;学籍管理
0引言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时的资格、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所有过程的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管理[1]。学生只要按规定取得了高校学籍,就可以获得该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按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后获得学历证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注册、复学、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管理,还包括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考试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毕业资格审核等程序。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籍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手工操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籍管理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来代替,然而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功能极不完善,有的系统从不同的模块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比如,学生登录查分系统查出来的成绩是及格的,而学籍管理人员从成绩管理模块查出来的成绩与学生看到的分数不同,需要从多个模块去复核,导致学籍管理系统并没真正实现系统化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减弱了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导致部分学生因系统中信息出错而推迟毕业。
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了解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去补订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有些高职院校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但却不按制度办事,执行的力度差,导致好的制度并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渠道不畅通,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情况调查表所调查的150个学生可以看出,只有8%的学生对学籍管理非常了解,45%的学生比较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只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稳定性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0%,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为74%,硕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为16%,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处于本科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及技能水平没太多要求,且思想上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外出考察、培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很难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籍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细致具体、烦琐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处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更换频繁,增加了重复工作的比例,严重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3]。
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没有步入正轨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籍管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的所占比例为9%,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占的比例为14%,非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例为7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刚刚采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初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应有的作用[4],而且高职院校各学籍管理成员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会严重阻碍整体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推动进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受传统方法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法中走出来,再加上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全一样,即使大家有一起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
2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工作,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2年招生人数为4588人,2013年招生人数为5548人,2014年招生人数为5325人,2015年招生人数为6778人,近四年招生人数增加了%,并且报到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计有1321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而且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构成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学籍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发展成围绕高职教育这个中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公共课,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把这些方面的能力量化并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学生必须修完的学分。在转变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使得以往一直重视理论课程考核的评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及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籍管理工作需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向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当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想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矛盾相对突出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规定》具有以下情形者,不能申请转专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免试入学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学籍状况不正常的;在校期间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实现转专业愿望的学生数是很少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他们个性化及多元化的发展[5]。
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融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也加大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较多的缺陷,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整体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筹兼顾,各职能机构与各院系在信息化建设上自立门户,教务处、图书馆、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因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也不一样,导致在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去,以致极大地制约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方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建议。
充分掌握并利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功能
为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早在200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与IBM公司共同研讨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2014年6月4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IBM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项目;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IT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建成支撑智慧校园IT基础架构体系。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建或已组建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覆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制度、便捷的办公制度、实用的科研制度及时尚的娱乐制度,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安和谐型、服务便捷型、绿色节能型、科学决策型”的大学校园。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局部的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把云计算、互联网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制定适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每个高职院校必须参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自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部门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对原来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大胆创新,把社会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各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技能,定期进行培训,让学籍管理人员了解并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将这些信息准确快速地传达给学生。除此,还需提高计算机信息软件的实操能力、分析及统计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到知名高职院校考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还需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及技能[5]。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奖励,还要从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提供通道,在职称晋升上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及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要配备充足的学籍管理人员,强化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年龄结构,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使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程度和起点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很大程度提高学籍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走出来。而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高职院校上下包括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步调一致,不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很难全面提高效率。
4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保证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数据录入的人为误差,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智慧校园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长期而又与时俱进的任务。
作者:李元爱 袁华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166.
[2]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61-65.
[3]张素英。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9):197-200.
信息化管理制度4
关键词行政单位 管理 财务 信息化时代
目前国内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信息化技术也日趋完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势在必行的。当前的阶段,国内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普及对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由于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所以抓紧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何谓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呢?所谓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基础,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结合网络的现代化技术,让会计实现电算化,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高速,合理,并且结合网络的便利,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财务进行分析、控制、监督、核算和决策等,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数字化。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的内容有管控财务、提前预测工作、加强工作中的管理以及工作结束后的及时反馈,从而让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提高工作效率。
(一)信息化的进程可以推动制度的创新改革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把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主要内容,把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核心。它的实质就是对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新的创新和改革。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当有业务发生的时候,各子系统在按照规则处理的同时,还会按照财务信息的规则生产凭证,并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使用报告工具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生成自己所需的结果。如此,各级的管理工作者就能够随时获取财务的动态信息,帮助决策。这样也是的会计工作更加的方便、快捷。财务工作也会从单纯的核算工作变成财务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节省更多人力和物力,既减轻了财务会计们的工作强度,也加快了工作者的效率,提升了反馈的速度,并让成本的核算更加的精确,让财务工作人员从单纯的核算工作中释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了财务管理工作上。并且,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消除了业务和财务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业务财务协调同步。这种情况下,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够得到共享,使得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而财务管理软件能够随时跟踪到每笔经济业务,即时的反应当前的进程和信息,能够让财务管理的工作者们在业务进行的任何一刻都可以参与其中,做出迅速的反应,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有很多原有的弊端尚未解决,随着目前国内改革的深化,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关系简单化,流程明确化、标准统一化。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加强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建设,目前有关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非常少,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尚待我们进一步的去完善。
(2)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很多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个别性和自发性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就是缺少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系统性规划指导,而上级管理部门的系统性规划指导必须要建立在充足有效的信息基础上。这就需要我们去搭建一个能够提供充足有效信息的平台,为系统性规划指导提供信息来源。
(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安全性不高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落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但是在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由于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的一些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对于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不够,使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深度都不够,使得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产生了脱节。有些单位,即使在领导的重视下采取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也没有得到工作人员的充分利用,使得信息化建设落于形式。
(2)信息化的不安全性。现代的网络是一个共享的网络,基于网络系统的建设必然存在着安全性的隐患,这也就是说信息化不可能完全的提供安全性。
(三)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不止需要计算机知识,更需要了解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掌握计算机并熟知财务知识的人才是十分少的,老员工不能够准确的运用电脑进行办公、普通信息化员工的财务知识又不理想。这种知识结构的缺陷直接导致了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迫切需要既有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又懂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及建议
(1)建立健全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完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从管理学的角度,无论多么先进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本质上都只是属于硬件系统,还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软件系统。上级主管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必须从全局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保证信息系统有效地采集数据。
(2)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安全性。加强事业单位网络的安全防范,注意防范病毒或黑客的入侵,避免由于外在因素而影响单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影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构建高专业化素质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在安排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岗位时,必须严格执行准入制,实行工作经验制与持证上岗制相结合的竞聘制度,引进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不断提升信息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使其与信息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及要求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完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立足工作实际,不断促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
信息化管理制度5
论文关键词 地税系统 教育培训 信息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信息数量与实际需求量有差距,教育培训信息质量与实际要求符合度不高,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应该从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一、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到对税务工作的重要价值,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使他们意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和技术,而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良好结合,形成人机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在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强化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意识是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思想前提。
(二)树立“两个观念”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湖南省地税系统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树立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两个观念”。一是人才资本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比物更重要的资源了,当今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时代,对于湖南省地税系统也是如此。地税系统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当成一种长远的高效益的投资,教育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该理所当然的受到重视和支持,争取为地税系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二是素质教育观念。新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对他们进行包括理论知识、方式方法、技能素养等在内的各方面的教育培训,促进他们的整体性转变。
二、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完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实际执行与预算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地税系统而言,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首先,要加大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工作人员对该制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便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这项制度,同时要构建信息化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部门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为共同推进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其次,要完善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例如修订经费支出标准和涵盖的领域,明确费用支出和核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严格财务审计和验收的各项要求,并逐渐建立起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和考核,出台相关的管理规章,将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区分开来,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工作中又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二)规范管理流程制度
管理流程是指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行为的序列结构,它反映了在某种活动目标的导向下,这些活动的先后顺序、承转关系,制约、推进和输入输出的客观规律。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新形势新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规范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我们要遵循流程最优化的原则,根据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用信息化建设各个主体的合理要求,来规范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第一,坚持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对整体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增强推进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的合力。第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促进其简单清晰明了,让工作人员一看就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抓住工作中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将任务分解,然后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使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化管理工作。第三,对那些已经出炉并在实施当中的制度,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其中的一些规定,明确界定之前不清楚的地方,以此来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第四,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应对措施,建立合理的权力和责任分配框架,明确权责主体和岗位,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一)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也成为税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税系统的政策也逐渐向该方面倾斜。地税系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提供组织上的基础和保障。组建这一组织管理机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结构;另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管理者。要设计好信息化发展的组织管理结构,选择好管理者和需要的工作人员,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权责和人员。还可建立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从地税系统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广泛吸纳社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执行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设计。地税系统也可以考虑成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等等,优化信息化建设的环境等。
(二)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立评价的内容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于及时发现工作当中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信息的传输与应用,信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对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等进行评价,对较好的人员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对尽心尽力工作,努力维护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备的人进行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价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创新安全保障机制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存在网络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这不利于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损坏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要想加强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立起信息化安全保障框架,这一框架必须是完整的,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将不良的信息挡在外面,它的内容应包括机房、服务器、数据库、网站等方面的安全防御。另一方面,健全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一管理制度可以为税务工作人员提供行为指导和规范,防止他们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导致犯错,损害了部门、自己以及他人的利益。它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信息审查、网络操作、电子公告、部门网站、电子监控等方面。
四、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
(一)依托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方面,我们可依托网络技术构建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考虑采用架构技术,将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业务、工作流程、数据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利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应用平台,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有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教育培训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保障网络基本设施的齐全和高效,购置高水平的软件处理系统,更新和充实系统数据库,对教育培训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利用网络,将教育培训部门和地税系统的局域网相连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规模,增加各部门之间交流的内容和次数,尝试使用远程数据传送与互动。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该分析结果,完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该系统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为管理系统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