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精编4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精编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第一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必要性;存在问题;改进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做好社会培训对高职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活到老学到老等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人们不得不参加各类培训以适应社会需要。另外,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将有一大批劳动者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在他们上岗前,需要大量的培训;同时,在我国推行的从业资格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需要对我们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兴职业和岗位,很多这些岗位存在找不到合适员工的现象,急需相应的社会培训。
2、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应用实践能力。社会培训教育区别于全日制普通学历教育,其教学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操作性等特点,它不仅仅停留在三尺讲台的课堂教育,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培训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能使我们的老师主动面向实践,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训方案,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进而能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其次,通过社会培训可以提高学院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社会培训已成为一大产业,扩大以社会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规模,是高职院校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的又一补充。再次,通过社会培训,可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普片存在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前期培训计划不够充分,培训过程运行监管没有全程跟踪,培训质量评价反馈调研调查研究缺失。其次,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高职院校所做的社会培训其本质还是对学员的再教育,具有很强的教学、考试等教育属性,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有很大区别。简单说,我们所做的培训其实就是在搞教育。再次,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在校本教学方面研究不够。高职院校目前做的培训项目不多,使用的师资、教材完全和全日制在校生所用的一样,没有很好的开发适合培训的专门教材,在教师聘用上也很少聘用职业培训师进行授课、管理。
三、高职院校做好社会培训的思路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培训保障机制
第一应加强社会培训的制度保障。当前,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的开展必须以行业为背景,以特色学科为导向,需要建立和健全培训登记制度、培训质量管理制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培训创新工作的开展。其次,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高职院校须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负责全校的培训工作。未培训的规模化,统一化提供组织保证。再次,加强培训师资的保障。培训师资不仅要熟练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培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不够多。因此,高校在培训师资建设上还需下功夫。一是选用双师型队伍中具有企业背景的老师,二是选用行业内的专家作为培训教师,三是对本校教师进行再培训,选择业务能力强、素质好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2、加大对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投入
高职院校加大对社会培训的投入,首先在培训师资上,要聘请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尤其在培训师资方面要加大投入。在培训教师安排中要选派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社会培训工作,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企业的一线优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工程技术人才为学员授课,增强学员对本培训知识的接受和掌握。鼓励本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完善教师知识体系,从而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需求,为学员传授有效的知识和技术。其次,在校本教材开发上需加大投入。高职院校所做的社会培训与一般全日制教育不同,编写出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教材,并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再次,在实训设施投入方面建设一套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可以安排学员深入企业现场观摩和实践操作。
3、运用灵活现代的管理模式
参加社会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家庭,需求层次不一样,时间上不太能够统一,这给培训管理带来较大的考验。因此,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在教学管理形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管理上突破常规,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确保培训质量。在教学计划制定上,要深入企业,了解学员需求,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和学习期许,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在教育方法上,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避免枯燥的理论性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学员更易接受。在教学管理上要灵活安排。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一业余时间和统一面授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还课提供送教上门的服务,进行集中培训,方便不能离岗的学员学习。此外,借助现代网络教育平台,采取网络化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4、构建以项目管理理论为系统的高职院校社会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将每一个培训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根据项目管理过程的5个阶段,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评估反馈,结合项目管理的系统化设计理念设计培训过程。以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院校社会培训体系的建立将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第二篇】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ize and function, the structure of college is more complex, so management team must is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raining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培训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nagement team; professi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3-01
作者简介:裴纪平(1981-),男,江苏常州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师资建设,人事管理。
1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现状
主管部门对管理人员培训不够重视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在方方面面都受到重视,而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教学、轻管理”的观念一直存在。以我省的教师培训中心来说,组织的统一培训只有每年一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基础理论培训”。另外一个规模较大的岗前培训也只是针对教学单位及教学辅助单位的人员,不适用于所有管理人员。从管理人员业务工作对口上级主管部门来说,其组织的培训具有比较高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基本上都是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大多数是对某一软件或程序操作上的学习,并不开展系统性的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普遍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相比,管理人员的培训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因而管理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型管理层次上。
管理人员自身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工作的特点导致众多管理人员对培训重视不够,管理人员更多是被动地执行政策,而不是创新。日常性的管理工作无需进行过多资源分析、市场调查和科教研究,管理人员形成了按理性照章办事的定势思维,行动逐渐积淀了惰性,缺乏工作创新和竞争的激情,容易埋头于眼前繁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而忽视提高,从而造成自我封闭状态和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管理知识与理论的培训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无法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学了没用,学完就完了”,因此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意义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管理队伍比较薄弱,管理专业人才比例偏少,高学历人才较少,很多管理人员是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为解决家属问题而安排进来的,还有的是无法胜任专任教师要求而转岗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但缺乏管理经验和专业业务能力,组织观念意识淡薄;老同志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执行,缺乏创新。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必然要求队伍成员的专业化,只有在管理人员成为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后,管理队伍才能实现专业化。
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好坏的依据,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升。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作为后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短板”。与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所追求的管理效果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对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必须以其专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和帮助教育教学工作造就高水平人才,圆满完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3 高职院校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促进管理工作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具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具体做如下思考:
建立领导机制,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校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实践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理论作指导。想要使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专业化的调整,就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引入学校专门的领导机构中进行管理。上级主管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范畴内,把管理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加管理人员培训开班次数,提高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比例,扩充管理人员培训内容等。
建立培训机制,健全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和教育提高到事关教育事业成败的大局来认识,学院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部门,应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培训政策、制度制定出本院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级别、作出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性内容的培训安排。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目标,并且能够及时、科学地更新培训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内容先进性。
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管理人员的各自特点,根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级、年龄、工龄、专业发展方向、拟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安排合理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一是以常规的集中性培训班、讲座作为培训的基础方式,通过集中学习,听取管理经验介绍来获取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二是以参观访问、挂职锻炼作为培训的重要方式,通过到国内外名校参观访问、挂职锻炼,打开管理人员的眼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第三篇】
因此,为适应当前全国素质教育形式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我校教师的道德、业务水平,加快知识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意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搞好我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制度:
一、校本培训的目标:
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务实勤业、博深精业、开拓创新”的符合我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家长学生满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明确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参培教师业务档案。
2)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期末总结师训情况、评估考核。
4)经费和时间保证。积极投入资金,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开展培训时,领导要大力支持各个负责人的总做,确保教师的培训时间,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教师参加各式培训。
2、骨干教师职责
根据骨干教师的具体情况,骨干教师要协助学校,承担教师培训任务。并能上好示范课、专题讲座,做好分工,承担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3、教师职责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和迟到、早退,活动考勤纳入教师每回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2)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做到读书有笔记,学习有体会,教研有案例,研究有论文,课题有成果。
3)新理念要与教学实践研究反思相结合,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探索新课程理念,并把新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4)整理自己的业务档案。
三、培训内容:
1、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
2、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3、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要求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4、各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
四、培训形式:
1、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点面相结合。
每学期开学初的教师会上,由教科处布置本学期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求、方法。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将培训的主要内容合理科学地化解为若干部分,组织教师分块学习。
2、专家指导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切实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主动邀请优秀教师来校指导。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上网查阅教改信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参加校本培训。
4、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队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第四篇】
一、明确总体要求,提高校长培训工作水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加强统筹规划,开展校长全员培训。各地要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按照“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和培训者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相关合作项目。
三、精选培训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求。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需求,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校长学习主体作用。各地要更新培训理念,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学校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鼓励各地设立优秀校长网上工作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完善培训制度,实现校长培训规范化。各地要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规范校长培训证书制度。完善校长组织调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六、创新培训机制,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各地要积极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开发典型案例、微课程和网络课程。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探索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者专业能力。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推动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