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读后感4篇
【导言】此例“演讲与口才读后感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第一篇】
培养说话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上展现自我,服务于社会。为此,他们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需良好的口才。如今不仅许多招聘单位设立了“口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口齿伶俐的人也很受欢迎。在西方国家里,“口才”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与“美元”“电脑”并称三大活宝,同时围绕开发口才资源成立说学系、传播系、现代演讲学系等,着力培养人的口才。这些事实都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社会急需具有良好口才的人才,说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前途。作为教师,应意识到社会的需求,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君子敏于行也敏于言”。
培养说话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对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的内涵时说:“什么是语文?语文首先姓语,即口头语言;其次才是文,是书面语言。”叶老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口头语言的重要性。显然,如果缺乏对“说”训练,是不对的。而加强“说”的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说话水平,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说话能力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心理生理发展变化的高峰期,他们对外部世界极为敏感,他们有理想、有困惑、有喜悦、有烦恼……他们的心理世界多姿多彩又充满矛盾,他们渴望独立却又有依赖性,他们寻求个性却又有些茫然,表现欲与隐秘感同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勇敢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不少城市已把测查说话能力作为语文中考必须考查的内容之一。对此,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从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说话训练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说话的基本要求
关于说话的基本要求,语言大师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格也易安则说:“说得恰当比说得漂亮更好。”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对说话提出怎样的要求?概括如下:
与人交流,看对象、场合,要文明、得体,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善应对;
表达观点,应自信、负责,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说话时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
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对《语文课程标准》这些基本要求,教师自身先要明确并牢记于心,然后,通过学习、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也明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开展说话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二、遵循几个原则
说话训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牵涉说话的情境和学生的认知、思维、胆识、词语积累及教师教学行为等等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进行说话训练。
1. 情境性原则。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文森教授说,情境是用一种直观上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欲。教学情境主要类型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或活动来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与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目前许多大学校园开辟的“外语角”,就是借助活动场创设情境,营造在特定环境中说外语的氛围。在说话训练过程中,我们可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利用《三峡》这一课开展说话训练,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几个小问题开场:你知道三峡在哪里?是怎样的?你还知道郦道元吗?可能班级中有学生老家在四川的,对于三峡相对来说比较熟悉,而更多的学生是从书报、电视等媒体零星地了解有关知识的,学生便能滔滔不绝说起来。设置说话教学情境,以特设之“境”,激学生之“情”,让学生兴趣说。
2. 激励性原则。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生性腼腆,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声音小;有的因为少讲普通话或词汇贫乏而怕说不好,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有的学生由于其他原因说错或与自己意见不符……对此,教师绝不讽刺挖苦,绝不强制压服,应多听学生意见,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课下多与学生谈心,多辅导,帮助学生改正性格弱点、排除心理压力。总之,教师要努力一种创设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己见的说话训练氛围,让学生敢于说。
3. 生活性原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训练学生说话,总得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师可引导多读书多看报,看电视听新闻多了解社会事件;也可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参观、郊游等课外有益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那个走进社会感悟生活,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说话素材,让学生有得说。
4. 示范性原则。学习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吸收。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怎样“说”才好。身教胜于言教。一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生“说”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说”的教学体现于每一堂语文课,教师“说”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说”。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教学语言方面讲究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有意识地磨炼自己,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播放经典相声小品、名家演说、朗诵知名主持人主持说话节目等的录像、录音,组织学生听后模仿说。总之,多提供给学生模仿的途径,让学生学着说。
5. 整体性原则。“说”是语文素质的一方面,教学中“说”的训练应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与语文素质其他方面的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以读促说、写说结合,而不能把“说”的训练孤立起来,更不能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说话”练习。例如,在书面作文训练中,教师对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要求,也适合于说话训练的要求。口头作文,先说后写,写后评说,更是对听说能力的直接训练。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听说训练与作文教学结合进行,使学生既能“下笔成文”,又能“出口成章”。写与说的结合同时,整体性原则还应体现在“说”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说。
三、讲究说话训练的途径、方法
(一)课内训练。教师要把说话训练体现于日常语文教学中,开辟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说话。
1. 开设说话知识课。口语表达毕竟是一门艺术,涉及重音、语调、节奏、语气、语态及词语的搭配、句式的选择和组织等多种技巧,并且不同的语境,口语表达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让学生明确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说话训练点得以明了,为说话训练做好知识储备。
2. 开设说话欣赏课。播放经典相声小品、名家演说、朗诵或名主持人主持说话节目等的录像、录音,结合说话知识指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参与说话训练的兴趣。
3. 开设说话实践课。
①朗读。朗读是说话训练的一种好方式。朗读课文能使口语受到严格训练,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增加词汇量,掌握多种多样的句式,最终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沟通起来,进而增强语感,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朗读时教师应加强指导,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读诗注意音韵和节奏;读散文要把握情感基调;读小说,要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内涵,并力求在朗读时表过出来。而朗读的方式可有分组、分角色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几种。
②模仿。模仿是训练说话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易于借鉴。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名家朗读课文录音,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者对语气、语态、停顿等等的处理技巧,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挑选经典相声、小品等说话类节目的录像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模仿表演者说相声、演小品;挑选课本中的小说、寓言改编为话剧,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开展说话训练。总之,让学生模仿进行说话练习,可让学生感觉好玩又好学,有利说话训练的开展。
③复述转述。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社会热点新闻,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新闻,也可就热点新闻要求学生转述。通过复述转述,可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围绕话题、用好人称代词的说话能力。
④学生讲评练习。指导学生把自己解答习题的思考过程或答案用口语表述,训练学生学会把问题说清楚,让人明白的说话能力。
⑤评论。评论可让学生就清楚、连贯、口话题表达自己观点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评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人物,可以是热点新闻也可以是身边的生活现象。如可组织学生口头评价《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发表自己对胡屠户的看法;又如组织学生针对有些市民闯红灯现象加以评论。
⑥演讲辩论。由教师确立一个话题或收集同学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同学开展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如举办“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师生商定辩论论题,召开班级、年段辩论会,组织学生就论题展开辩论。例如: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带手机到校利(弊)”。通过此类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发表看法及现场说话应变等能力。
课内训练着重让学生了解、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并加以运用,但说话训练仅凭课内训练是不够的,因而必须延伸到课外。
(二)课外训练。口语表达是建立在掌握一定词汇的基础之上的,词汇贫乏就不能把话说好,更谈不上生动了。因此,课外说话训练的一个方面是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并做读书笔记,如:摘抄精彩语段、搜集名人名言或格言、谚语,为把话说好打下良好基础。课外说话训练的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他们增长见识;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说话的素材。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口头交流摘抄的语句(段);组织学生成立信息交流沙龙,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锻炼说话,增强说话的积极性。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第二篇】
―、指导学生写好演讲稿
“立文之道,唯字与义。”演讲也同样如此,抓住了与入题、破题、点题相关的“字与义”,也就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从而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
(一)入题要快
欲使听众尽早进入自己规定的主题,就必须重视入题的速度和方式两个方面的安排。既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这就是快,又要有逻辑上的悬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之效。
(二)破题要明确又新奇
1.要强调破题的标志性字符或标志性语符,以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重视。我在指导学生写《假如我是班长》的演讲稿中,为了说明做班长要有超凡的勇气,故意用了“勇”的对立物,即一个“难”字作为破题的标志性字符。“在竞争激烈的分数战中,做一个普通、平凡的中学生难,而要做好一班之长就更难……”正因为其难才富有挑战性,才能显示出勇气,因此令人神往。
2.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的目的,并给人以警醒。在指导学生写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演讲稿时,我让学生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述昔日“华北之大,却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环境,再看看今天中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团结强大,我们的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强大……”接下来再阐述主旨:今天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要珍惜好时光,努力读书,报效祖国。
(三)点题要新而深
所谓点题,就是点明主旨。即通常所说的“警句”“文眼”之类,而且这种点题的句子其位置也可不拘一格,关键是要有新意和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且耐人寻味的印象。这里,提供两种有效的点题方式:
1.用感彩浓烈的词语点题,以期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这种共鸣的实现也是符合演讲第一人称语言角度的特性的。在指导学生写《假如我是班长》一文时,我强调学生应在文章结尾用上一连串“假如我是班长”的排比句来突出自己的决心、勇气,还有设想的蓝图,以打动听众。
2.艺术地运用熟语,以期听众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熟语包括成语、民谣、警句、名言之类,通俗易懂。在写纪念“一二・九”运动的《面对这一天,我想说……》一稿时,我指导学生引用梁启超的话“少年立则国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人感受到一股喷薄的力量,进而点题:“面对这一天,我想说,为中华之兴旺发达而读书吧!”
二、指导学生讲出感情
完成演讲稿后,就要抓紧时间指导学生讲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以及语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声传情呢?
1.对演讲稿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让学生尽快熟悉演讲稿。(1)将演讲稿中把握不准的字音通过查字典正音,并标注出来。(2)把演讲稿中表达强烈爱憎感情的语段或语句画出来,打上重音、停顿等符号,以备在诵读训练中能够很好地把握。(3)再次检阅演讲稿,对不符合口语习惯的语句进行修改。因为演讲是由演讲者通过口头语言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或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听众,所以强调口语化,这样听众易于接受。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第三篇】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漳于事。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经过严格的口语训练培养出来的。演讲口才的训练,不仅要勤练、苦练,而且要巧练。要练习得法,摸清规律,掌握要领。朗诵和演戏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的最佳形式。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如将“鞋子”说成“孩子”,将“干涸”说成“干固”等。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要发音响亮。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和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a或以a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o或以o开头的韵母)。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为“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1)双音节化。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果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2)注意押韵。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
(3)平仄相间。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做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音节起伏变化。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范文【第四篇】
一、将课前演讲与阅读教学打通
上文谈及,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教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显然口语交际教学重在教会学生演讲,而演讲的材料须充分、生动,并上升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认真细致及个性化的阅读。单让学生走马观花、信马由缰地阅读很难做到这点,这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并将其化为阅读教学的要旨。
如何将课前演讲与阅读教学打通,使之在真正意义上对阅读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一要使课前演讲内容序列化,这样学生的阅读也会相应的序列化;二要阅读经典作品。一句话即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的选材应为序列化的经典作品。
(一)课前演讲的序列化
我们语文组正在探索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制度的方案。完善课前演讲内容,使之与阅读教学挂钩,形成课前三分钟演讲及相应阅读的有序化。例如在高一进行诗歌朗诵单元的教学时,我们的演讲要求便是给大家推荐一首诗歌,并进行朗诵;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我们根据教材中的篇目安排,提前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学生在课前演讲的内容便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推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样的序列化课前演讲,既能在纵深处拓宽学生对某一板块的认识,从而带动相应的阅读,又将有助于打造我们的品牌,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
(二)依靠经典作品提升演讲品位
仅做到序列化演讲,还不足以提升学生的演讲质量,指导学生阅读课韧饩典作品,并将其化为自身的演讲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演讲热情与综合素养。所谓经典,不就是那些反映了人类共同思想和情感并且经久不衰地反转过来作用与影响人类自身的那些或让人沉思或让人感动的作品吗?经典阅读具有历久弥新的功效,它的意义与价值是在不断的阐释、充实中得到丰富和显现的。指导高中生阅读经典作品,并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经验加以诠释,要比读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高一时,可推荐学生读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这些现代经典诗人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个体的序列化探索研究,个性的阅读与解读自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经典散文,可推荐鲁迅、周作人、胡适、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丰子恺、朱自清、俞平伯、汪曾祺及国外梭罗、海伦・凯勒、惠特曼、泰戈尔、罗素、萧伯纳、蒙田、叶芝、纪伯伦等人的作品,这样不仅能丰富扩展好的演讲资源,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并由此爱上一两位经典的散文家。在高二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仅能就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讲故事,还能补充诸如《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郑伯克段于鄢》、《冯谖客孟尝君》等经典文言文,从而拓宽对《论语》、《左传》、《战国策》等经典作品集的研究。这样,一流的选材加上经过思考后的演讲,课前三分钟将让师生彼此如痴如醉的沉浸在经典作品的精神长河中。
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的选材为序列化的经典作品,在两者打通的前提下,不仅能对当下的阅读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还将为学生日后的演讲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课前演讲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当课前演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将生机勃勃,渐入佳境。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运用课前演讲内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点在于做到以下三点。
(一)教师结合实际、各显神通
课前演讲内容采用序列化的经典作品,固然能对阅读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但并不代表一定能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换句话说,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国外学者布鲁纳在“认知――发现说”中曾精辟的谈到这一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学修养、实践能力也各不相同。统一步调、千人一面,将扼杀基于学生特点从而谋求发展的契机。只有结合本班特点的尝试,才可能各显神通、切实有效。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每日一摘的教学策略,要想对每一句经典名言做出自己独到的诠释,学生必需进行大量阅读,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第二天基于此的演讲才能真正打动大家的心。我校2011级学生吴雨雯曾谈及这还是最含蓄也最自然的师生沟通。我当[]然没想到她会思考这么多,但至少每次的每日一摘因不限字数、形式,她反而更感兴趣,写得更认真,同时读更多的书,将课内课外打通。个体虽然不能代表群体,但我在2008级学生中曾做过正式的调研,事实证明他们也普遍认为,这能提升自己的“输入”水平,即阅读能力。
当然,针对不同班级及不同学生,如何更好地设计每日一摘,提升与之匹配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质量,将是笔者不懈探索的课题。
(二)学校开辟阵地,保障时间
我们调查了学生听到文学经典这一概念后的反应,虽然22%的学生没感觉,不明确阅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但78%的学生感到很震撼、很新奇,想要好好接触文学经典作品,这足以反映学生在本质上还是热衷于经典的。另一项调查显示84%的学生非常希望与期待学校开设专门的文学经典阅读与鉴赏课。
结合以上几项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蕴藏或表现出阅读经典的兴趣,只因沉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考试、短暂的个人可支配时间与缺少相关阅读课等因素,导致学生对阅读的淡漠,长此以往,必将戕害学生的心灵,我们培养出的将是低素养的庸才。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下决心,至少教师必须改变思路,开辟学生的阅读阵地,一周拿出数节课,保障学生的经典阅读时间并开设专门的文学经典阅读与鉴赏课,从而以写作为纽带,提升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的质量,这样势必反转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热情激发兴趣,从而良性循环。
(三)学生体验成就,提升动力
如何让学生体验由阅读经典带来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质量提升的成就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动力?
首先,要抓住高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是没有表现欲,而是由外显转为内隐。对于那些文章写得好的,材料准备充分的学生要积极搭建平台,教师主动请他们上台说;对于那些写得不是特别好却愿意交流或个别真的写得好又愿意主动上台与大家交流的学生,我们应充分放手,让他们主动上台。
其次,做真诚的听者。对于这些学生的精彩发言或部分发人深省的话语,教师应及时点评,进行艺术化的赞许,或借助同班学生听众的赞许进行权威强化。最后,可由这些同学将其演讲稿打成电子版。用于布置学习园地,设计班刊等。
文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陶情”与“陶性”两个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笔者认为,在积累整合、感受欣赏与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基础上,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对学生陶情与陶性的影响,教师结合实际,各显神通;学校开辟阵地,保障时间;学生体验成就,提升动力。那么便能运用课前演讲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前三分钟演讲更深层次地推动语文阅读教学。
三、课前演讲对于阅读教学影响的把控
如果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前演讲内容将从深层次推动语文阅读教学。那么,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这又伴随着学生演讲、阅读、写作能力三位一体的提升所带来,必将从一定意义上巩固课前演讲对阅读教学的积极影响;反之无序列、无指导、肆意让孩子进行课前演讲,挤占正常教学时间,那么课前演讲对阅读教学则有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所以,把控演讲的质量与时间、保障阅读与写作的主体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阅读题占全卷比例为%,加之与阅读相关的写作,共占比%,阅读教学是否奏效,课前演讲是否能υ亩两萄Р生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由考试成绩反映。
笔者曾对比过进行课前演讲与不进行的班级的学生上课状态并且就同类型班级或分班时差距较大之后缩小差距的班级不同的考试数据进行过比对,发现常态化、序列化、成体系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确实能推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质量,较明显地提升考试综合成绩。更重要的是,感受不同的演讲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宽度、广度及自己感兴趣板块的深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与延伸。时间虽只有三分钟,而三年的准备与历练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更能培养一种坚持及踏实的信念,以点带面养成做事的习惯,渗透在学生日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课前演讲激发了学生诵读的激情,学完食指的《相信未来》后,继而产生对朦胧诗专题的极大兴趣;当课前演讲让学生就苏轼的《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洵的《六国论》及其子苏轼、苏辙甚至明朝李桢的《六国论》展开比较渴求的时候,当学生熟练的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时,我们怎能说这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呢?而这正是源于学生发现探寻展示自我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当学生读完韦庄《菩萨蛮》最后一句,进而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平台,评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既可理解为因为江南的景致过于美好,故留恋江南,否则会产生“还乡须断肠”的感伤;亦可结合韦庄的时代背景理解告老还乡,看到家乡因为战乱而满目疮痍的景象后肝肠寸断,痛苦不已。当学生不再对参考答案顶礼膜拜,有了自己的解读立场后,我们是否会为自己的教学智慧拍手称快呢?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平台的设立,学生探究阅读文本的热情高涨,为了使自己的演讲更加出色,在此不经意间便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及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时下四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有了它们,真正的“人”便竖起来了。
当这一切水到渠成时,学生演讲、阅读、写作的能力与时俱进,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而这印正了哲人的话,“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把控住课前演讲的质量与时间,进一步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待到时机成熟,每位老师的探索将更上一层楼。课前三分钟演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负面与正面影响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当学生的能力及相应成绩有效巩固了这一正面影响,我们又何愁语文教育的明天不是春风得意、欣欣向荣呢?
将课前演讲与阅读教学打通,序列化的选择经典作品,高效开发“课前三分钟”演讲资源,进而教师结合实际、各显神通;学校开辟阵地,保障时间;学生体验成就,提升动力。三者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素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增长学生才干,淬炼学生思想,锻造学生人格,澡雪学生精神,那么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定能积极深入可持续地影响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近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台]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美)杰伊・马修斯著。(中)李茂译。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徐志摩。阅读经典徐志摩作品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6]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