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闻稿【最新4篇】
【导言】此例“发新闻稿【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发新闻稿【第一篇】
众所周知,新闻是记者以自身的工作“做”出的――这是新闻稿分析的重要启示要素。
一、记者的工作方法
首先,不管什么新闻作品都来自于记者的诸方面工作。其和来源于才情的文学差异颇大。新闻方法和文学相比相对标准,分析新闻稿件的要求在于:其除了可以判定类属“调查报道”或“消息”之外,还可以对记者工作方法加以还原。
其次,通过文本可以对记者工作方法加以还原。一般来说,细嫩中的二、三手报道均应指出消息来源――即包括资料的出处、姓名、头衔之类,而其都是记者工作方法的透露。若新闻稿件溯源不清,便可判定其类属谣言或“劣质新闻”。
再次,记者工作方法可以对一切新闻体裁加以概括。一般来说,新闻报道间隔事实共计“三层”――第一层是演讲声明、新闻会、新闻稿之类;第二层是自发性事件、记者观察、背景、证实性材料;第三层是解释、分析、结果、原因、影响、重要性。层次和记者主动性、专业要求及相应的耗费成正比关系。
二、从记者工作方法的角度提出的分析框架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新闻稿框架应主要包括以下记者工作方法:
1.了解收集、寻找信息的目的:记者是否前往现场?怎样评估消息可信度、权威性?怎样找到消息来源并对相关人员提问?问题有哪些?有哪些其他形式消息来源?是否解释和调查?
2.确立主题:遵循何种新闻价值拟定标题?导语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和相应哪些新闻价值?
3.建构主体:和导语有何关系?新闻背景展开否?
4.建构结尾:考虑回归否?后续报道有无?
5.报道结构:是否考虑修辞因素?
三、用此框架分析新闻实例
新闻实例:《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致死,离家仅数十米》
本报讯(记者某)昨日早晨,85岁的吴老汉在离家仅数十米的生产街和胜利路交汇处迎面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救助。不久,吴老汉因鼻血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而去世。
记者8点前往事发处时,现场只留下一根拐杖和一小摊血迹。一旁的摊贩王先生告诉记者,那是吴老汉留下的。
王先生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据他讲,吴老汉是早上6点半左右面朝下摔倒于此处的,他想站起来却没有体力。而吴老汉倒在地上一小时时间里,尽管周围围观者数量不少,但无人敢上前救助。直到吴老汉家人赶到,才将他扶起送往鞍山市第三医院。
随后,记者在医院得到吴老汉因摔倒时鼻腔出血,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而去世的消息,他的儿子吴先生唏嘘不已,称家只是在附近几十米远的地方,“要是有个人扶爸爸一把,就不会这样……”分析:
1.了解收集、寻找信息的目的:其类属突发新闻,获得线索后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到现场后采访了附近摊贩王先生,在掌握了事件经过之后,再进一步前往医院采访院方和吴先生,对事件结果加以明确。在此方面,记者具备清晰的工作脉络:先采访目击者再了解结果,在“跑”出新闻的背后,体现的是标准的记者工作方法,其中有必要注意的在于:还原事实的突发新闻“暂时性”消息来源在于目击者,但作为记者还要自己判断可信度,其方法为:(1)目击者是不是事件观察者?(2)观察者合格否?(3)消息来源具备细节否?(4)是否有其他消息来源?作为记者应对此四者加以注意,从而避免错误。
2. 确立主题:“85岁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致死”是核心事实,“离家仅数十米”则是形成反差、抓住读者眼睛的内容。而随后的导语方面则是考虑到“最近点问题”而采取了“昨日上午”字样。对于突发性事件使用直接导语“直击”读者最关心的内容,通过简短文字第一时间告知读者事件梗概。
3.建构主体:主体即“升级版”导语,在上述新闻中首先就是现场直接观察,随后则借助采访目击者还原事件过程,并最终了解事件结果。而“吴先生唏嘘不已”则是对“重要镜头”的观察,并将整篇新闻用吴先生的语言作结――主体部分实际上便是展开的导语。
4.建构结尾:该新闻并无结尾段落,但依旧有回归意识――不正常的道德沦丧现象。
5.报道结构及修辞:该新闻的安排顺序是还原事件的时间,基本上类属“沙漏型”,以“暗含对比”的标题和白描作为修辞。
四、结语
首先,借助于分析可见记者工作方法。现场采访还原真相,即所谓“新闻溯源”――其主要涉及概念有二:一是交代陈述(声明)者,二是交代信息提供者――其好处有三:首先是向消息来源“转嫁责任”;其次是向读者“踢皮球”,即令其自行评估信息真实性;最后是方便同行继续挖掘信息。
其次,分析框架理论张力。记者工作方法实际上就是新闻采写和与之配套的“社会允许采写限度”,在此不加赘述。
第三,完善该框架的方案。任何框架或模式都难免有缺点,但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以后关于此框架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范进。地方媒体如何助推青年记者创优 成才[J].中国记者,2014(01).
[2]记者生存现状网络调查[J]. 中国报业, 2013(23).
发新闻稿【第二篇】
一路上,我们有欢笑,有忧愁,有矛盾。酸甜苦辣并行。我们十二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次活动中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样,一起开会讨论策划,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遇到意见不同的时候,大家共同分析利与弊;遇到资金困难时,在队长的带动下,我们在学校的食堂门口进行义卖筹集活动经费;为了适应高原气候,每天晚上我们进行体能训练。过程是艰苦的,中间有一些队员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了。最后只有我们12人坚持到了最后。共同为我们的活动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这一次的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对大的收获是整个活动下来我学会了坚持。体能训练初期,我们的教练黄文祥要我们每天跑5圈,第一天跑下来,全身酸痛,连走的力气都没有了。说实话,那时真的很想请假不跑了,可是看见队友们每个人都在认真的训练,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样跑了一段时间后,不仅不疼了,而且感觉越来越轻松了。
筹备活动期间,我们也面临了不少的挑战。为了写好一份策划,我们讨论修改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有时会很有成就感,有时经常开会却不能讨论出什么结果。加上那时正值期末考试,有一部分人因此而放弃,但我仍然选择坚持。直到在青海的日子,说实话,哪里的条件的确很艰苦,有时做了一天的活动后,真的有点累了,真的好想休息,但想着个人总结还没写完以及明天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又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就这样每次遇到困难时,都选择坚持。我学会了当日事当日毕,绝不拖到明天做,所以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快乐。
第二,团结就是力量。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虽然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各地风俗文化都有差异。但我们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每次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平心静气的坐下来一起商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的办法。再难的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解决。
在东山乡时,因为那里缺水,我们每次都是四个人共一盆水洗脸洗脚,用那洗过的水继续洗鞋子,这时没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也不会在意讲究那么多。很简单的事大家一起做会觉得很有趣,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这个过程。有的同学吃不习惯这里的面食,很多同学就拿出自己买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女生不哭不退缩也不抱怨,男生会自信的用拳头拍拍胸膛,好像在说:“不怕,有我们呢”我们就这样彼此相互鼓励着。
第三,学会体谅他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两位好队长白吉玉、李得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付出了很多。老白似乎在扮演着一个“恶人”的角色。因为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每当我们偷懒不想写总结时他都会督促我们,他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坐在你旁边,直到你把该完成的工作完成为止,并且是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每次看到他时就怕,因为他总有很多新闻稿让我们写。当时,我们会觉得心里很不爽,觉得他不体贴人,但现在想想,如果不是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很多工作我们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及时,也不会坚持当日事当日毕,想想老白确实挺不容易的,白天帮我们和当地政府,小学做接洽工作,跑电视台,跑报社。。。晚上回来后检查我们的日记和新闻稿,我们一般写完新闻稿后就十一点多了,他又拿着新闻稿一个人去网吧发新闻稿。每次都是两三点才回来。但他从来不跟我们抱怨什么,可有时我们大家不一定能理解。我想我们真的该像他学习,跟他好好说声谢谢了。
第四,意识到写应用文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写作水平。活动期间,每个人都要负责写新闻稿,我以前从没写过,但这次和队友李得军,黄文祥第一次合作写了1篇新闻稿并在学校网站上发表了。
说真的让我们很兴奋哦。这次的经历让我基本了解了写新闻稿的基本格式,要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五,组织纪律性增强,我们是一个团队,一切行动都得听指挥,服从安排。虽然有时安排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擅长的,有时不一定是自己想做的。但我还是微笑接受,并虚心向他人请教,认真努力坚持把它做下来。且不谈结果如何,单是这种态度我觉得就应该肯定。
第六,自控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面对诱惑会竭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每次队友们写完日记看电视时。好几次我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准备看电视,但我后来还是控制住了没看,做完工作后才和队员们一起玩。说实话,那时候玩的很舒心。
第七,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分配了工作,但是我们大家并没有因此而互相推卸责任,当一个人有困难时,其他的队友会过来帮忙出谋划策。一起解决疑难问题,这样每个人都发挥自己在团队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活动才得以有序顺利进行。
此外,慢慢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会适应环境,遇到困难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
发新闻稿【第三篇】
价值逻辑
由于门槛低、上手快等原因,大量创业者拥入互联网。同时,大量热钱涌入创业项目,导致项目估值过高。泡沫就在此起彼伏的创业公司和动辄千万级的融资中出现了。
泡沫思考
结合当下的资本环境,投资人不能再过多以概念和炒作来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而应该从企业自身的建设去掘金。
在2000年3月,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美国股市几乎10000亿美元的股票市值彻底蒸发。15年后,在又一波“互联网+”的大潮中,中国资本市场再次催生了很多估值非常高,却无法脱离频繁融资的创业型公司,投资泡沫在国内越来越多。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了十几年,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分享经济、社交网络等各种新兴商业模式,激起了投资者无限的遐想。一大批风险极高的创业公司受到资本的吹捧,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在各种新奇概念和充满公关色彩的炒作下,这些公司仍然迅速发展。
在投资泡沫越来越多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该如何找到有价值的种子和投资的机遇呢?
把钱投在业务基础上
在泡沫中增长价值,最重要的是公司业务的基础设施已粗具规模,或根据长期的战略布局,持续进行公司基础设施的投资。
我们看一下,亚马逊在面对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从开始的书籍销售,拓展到如今各种消费品的销售,包括DVD、电脑、软件、电子产品、衣服、家具等。1997年5月15日,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8美元。在当时互联网公司风起云涌之际,亚马逊并没有特别突出。
互联网泡沫期间,很多互联网公司热衷于追求高估值,频繁并购和扩张。但亚马逊一直致力于建造和完善其主营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高速有效地运营。在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客户流、资金流的活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唯独物流要经过实实在在的运作过程。在低盈利的情况下,亚马逊仍坚持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扩大和完善配送中心。
同时,亚马逊还着力于打造主营业务上下游的基础设施。它先是开拓了网络售书的空白地带,通过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佣金,建立起旧书销售的生态系统。随后又向第三方卖家开放它的网络销售平台,从直接销售到间接销售,将其基础设施从平面改建成立体。正是因为这些以长远战略布局为导向的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使亚马逊在众多互联网公司市值缩水过半,股票跌至几美分的时候,仍能安然渡过难关。
2000年时,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那些翘楚,如AOL,Etoys等公司,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而亚马逊在美国互联网最寒冷的2001年,还实现了盈利500万美元。如今的亚马逊市值2580亿美元,每股价格超过550美元。正是由于这样坚持不懈的建造和调整,使亚马逊有了强大的发展基础,为Kindle的热销提供了现成的读者群生态环境,使业务服务多元化和国际扩张得以实现。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建造公司业务的基础设施并不是为了打造百年基业,而是使它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和转换。从这个角度甄选投资目标公司,就容易判断出一家公司是泡沫产物还是真材实货。
保证公司治理资金
除了业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只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容易成为资金缩减的首要目标。没有危机准备的公司,会在资金充裕时将钱花在扩张、技术开发、人才招聘等硬实力中。在资金紧张时将资金用在维持运营上,而很少会投在公司治理这种软实力上。
这类公司认为,公司治理对企业没有显性和量化的作用,只需维持最简单的治理框架就足够了。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业务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投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中窥豹。
1.公司的人员配备。
一般的公司会有履历非常光鲜的CEO、CFO以及董事会成员,但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关键在于整体的配套,而不是头重脚轻的体系。一个做好过冬准备的公司,不光有完备的高层管理,更重要的是有称职的中间管理层,能够履行高层的决策。这是很多中概股公司都缺失的。比如,为许多外媒所诟病的内控问题,大多都是由这种治理结构造成的。
举个例子,某企业在成功上市之后,高薪聘请了一位熟知美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且中英文流利的CFO。但是,在上市几年后仍受到了美国证监会的财务调查,最终使公司陷入了历时长久的股东诉讼中,并面临证监会的高额罚款。
这家公司虽然遵循法律和会计的双重监管,遵循基本的公司治理程序,但负责财务的中层经理既没有美国会计的基本知识,上市后也没有经过培训。纵有精明强干的CFO,也无法做到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准备的原始财务数据,调整出符合≤≥美国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中层管理的断层,造成了信息缺失和不对等,最终导致蚁穴溃堤。
2.公司的对外披露。
公司的对外披露是分析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最好的数据库。对外披露主要包括公司的财报、新闻稿以及和投资人的公开沟通。这三项披露各自及彼此之间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都充分反映出一个公司治理的全貌。
一家公司被一个客户投诉其产品的某项指标超标。公司本着对股东负责的态度,第一时间发出了新闻稿,披露公司计划将有关产品送往第三方进行独立检测,并积极和客户沟通结果。单独看此新闻稿,处理时间及时、方法中立、态度积极,我们不禁为公司勇担职责、反应迅速感到钦佩。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份简单的新闻稿,最终导致公司黯然退市。
这份新闻稿到底反映出这家公司治理的什么问题?
第一,公司对外披露没有严格的审阅流程。公司在发新闻稿之前,没有人核对超的是什么指标。在公司之前财报披露的客户订单模板中,对这项指标并没有明文规定,国家有关文件对这项指标的上限也没有明文规定,新闻稿中对此自然也言之不详。
第二,公司文档管理欠完善。客户与公司之间是否有额外的书面协议规定该产品达标的标准?如果是口头协议,是否有据可查,公司内部的质检历史数据是否保留?这些问题,都因公司无法提供任何信息,大家不得而知。
第三,公司没有危机应变应有的公司治理程序。从新闻稿披露的速度来看,公司只有高层和公关部门参与。没有发现危机的人参与和汇报,没有中层管理人员分析危机的起因及解决方法,也没有高管讨论披露方式和时机,以及披露后可能引发的问题,质检人员更没有机会对照第三方的检测结果。
这份既没有披露超标标准,也没有检测结果的新闻稿最终引发了雪崩效应,导致了所有客户的退货、退款风潮,迫使这家公司资金链断裂。最终,在资本寒冬最冷的时候,黯然离市。
发新闻稿【第四篇】
通讯员的身份,决定了只能靠工作之余采写新闻稿件。如果没有兴趣,工作之余也只会和朋友虚度时光。自己之所以能从事新闻工作,是自己热爱新闻工作的结果。在学生时代,自己就买了一台袖珍牌收音机,一有空就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一看到报纸,我就会爱不释手地把它收藏起来慢慢品读。参加工作以后,自己对新闻写作的兴趣爱好更是有增无减。特别是__年自己在__发表的第1篇新闻稿件后,更是激发了自己新闻写作兴趣。
回顾自己的采写经历,在我刊用的稿件中,95%的稿件是我利用中午、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写的。当别人忙完自己的分内工作休息时,我却在熬夜爬格子;当别人周末或节假日外出旅游时,我却坐在家里埋头写稿,苦思冥想。然而,辛勤付出后,当1篇篇新闻稿见诸报端时,我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信心倍增,一身的倦意荡然无存。这动力,这干劲,缘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缘于对新闻工作的执着与追求。
写新闻是一件很辛苦的差,它要采访、收集资料,还要寻找新闻价值,挖掘思想亮点,最后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你殚精竭虑写出的稿子,自认为可以发表,却迟迟不见报。有时你认为已被编辑宣判死刑的稿子,不期然的一天出现在报纸一角。
__年的一个夏天,我随同事到炉房乡采访,得知炉房乡鸡噜村小黄姜非常出名,在2012年8月6日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当天,就走种植农户家,了解农民种植小黄姜的详细情况,最后我写成__稿件,先后在__等主流媒体刊发,并被10多家媒体转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又如:在“”地震期间,我被安排采访巧家县公安局民警杨洪仟因公牺牲一稿,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和同事施汝坤第一时间就找到杨洪仟的领导、同事、亲人、工作过的单位,1天的时间,我们跑了4家单位了解他生前的事迹,当天晚上,我们加班到4点,最终写成了__一稿,第二天就被__刊载,并被10多家媒体转载。
多看多读,多思考,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博闻广见,增加业余生活的乐趣。只有经常浏览报纸、电视,多看多读记者的新闻和拍摄的画面,对比自己的稿件和拍摄,才会找出自己的不足。多年来,我养成了必看每天中央、省、市党报等主流媒体的习惯,当看到自己觉得很有新意、很有可读性的文章时,我都会把它保存下来,作为范文参考反复逐磨,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