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讲话稿/演讲 >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精彩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3496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一篇】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1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

19.草原。

(张伟)。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应届毕业生考试网网友为大家编辑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篇精读课文是1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17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1.老舍(1899——1966 ),北京人,满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大量文学作品。

2.《草原》一文的写作背景:1961年夏天,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由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余人组成慰问团,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历时8个星期。慰问团所到之处,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草原》这篇文章就是老舍先生在牧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三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各反义词。

认识9个生字。

一、谈话对对子导入

师:我说上

生:我说下

……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对子歌。

2、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3、观看教学视频。

4、学生自己读文,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5、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些反义词。

6、师生对对读反义词,借机引出文中的生字。

三、正音、记形。

(一)读准字音

1、检测学生的读音情况:教师拿着卡片分别以各种形式让学生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等)。

2、学生齐读生字。

3、同桌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字的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

4、再读这些易错的字音。

(二)认清字形: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还有比他更好的方法吗?

2、出示字谜,学生猜。

3、师生玩词卡游戏(互对反义词)。

4、同桌玩词卡游戏。

5、游戏:开火车、摘苹果。

6、齐读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四、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1、全班齐读。

2、同桌互读。

3、填空读。

4、拍手读。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呢?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四篇】

《草原》是1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五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六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xx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七篇】

2.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学生放声读课文)。

3.把你最喜欢的段读给大家听!

4.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好,接下来,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2.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上,小草长出来了,草原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是绿色,这真是——铺满新绿的草原!

3.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了响亮的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4.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5.指导朗读第一段。

1.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此时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2.那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自读,指名读。

3.“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那么,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羊多)。

4.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跨上,追赶)。

5.指导朗读第二段。(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

1.同桌互读(读好了给他在书上课题处画一个五角星,读的不正确你来当个小老师教教他)。

2.羊儿成群地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5.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1.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美丽的'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3.老师帮大家出个主意,每人画一幅画,名字就叫做“草原的早晨”!好吗?好,下课!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八篇】

《草原》教学设计作者:红杉树《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介:

《草原》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1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写的1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景美、人美两部分,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透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认3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迂腐、鞭子、疾驰、墨线、无际、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关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节》、《鸟的天堂》等)。

3、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初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得到理解来谈一谈。(指名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

4、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板书。

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读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汇报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探究。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你喜欢的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第一部分: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

2、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根据汇报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学习。

(1)景美部分:

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可通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渗透环保教育。

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2)人美部分。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v学生汇报,教师点拨w。

让学生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人情美,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师小结。

3、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爱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msn(中国大学网)。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九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7、草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渲染勾勒襟飘带舞拘束羞涩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十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的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7 173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