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发言稿(样稿)(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闻联播发言稿(样稿)(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闻联播事件稿子【第一篇】
新闻宣传是我市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此次报道会为契机,全面把握新闻宣传发展动态,深入挖掘新闻资源,创新新闻采编方式,进一步推进新闻采编工作新发展,为新闻宣传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导向、监督和支持;要进一步加大新闻宣传工作投入和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新闻采编和发布工作新形势新,实行“一报一刊”和“三刊一图”的新媒体新发展,积极为广大新闻单位提供新闻信息、新闻服务,全面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把---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的职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配合新闻发展,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把---年的各项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谢谢!
新闻联播【第二篇】
。。。。。。。。。。。(新闻联播音乐)。。。。。。。。。。
配音:团队一:关·艾小组是由贺州学院外语系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团队,属非营利大学生公益组织,重点关注和关心艾滋病患者,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自2008年起便成为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实施机构之一。
该小组活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2008年间,该小组组织了“防治艾滋·反对歧视知识抢答竞赛”;贺州市防艾文艺下乡活动;贺州学院 “预防艾滋,人人参与”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2008年的防治艾滋病活动月中,关•艾小组走出校外,分别进入了贺州市合面狮生活小区、安泰花园小区、阳光财富社区以及东海房地产商住楼小区进行防治宣传。历年来,“关·艾”小组均会利用每年12·1世界艾滋病日开展校内外“义卖红丝带” 活动,为募捐的好心人佩戴上一条红丝带。活动结束后,“关·艾”小组便会在“红莲”的帮助下将募捐得来的善款如数地捐给当地受艾滋病感染的家庭及他们的亲友手中。
由于“关•艾”小组成员在多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中表现突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贺州地区的防艾宣传工作成绩显著。在09年2月,“关•艾”小组获得良机,有5名优秀成员通过层层选拔与审核,被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 会“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国家级青少年“爱心大使”。这5名国家级爱心大使作为倡导广西青少年开展防治艾滋病的起跑人,带动了整个广西的青少年防治艾滋病项目。此外,为有效开展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防治艾滋病项目工作,探索青少年防治艾滋病的方式与方法,使更多的12-24岁校外青少年接受到项目核心信息,有效地降低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和社会歧视,贺州市第一个 “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防治艾滋病爱心大使项目—红蓝丝带活动中心” 在八步区合面狮社区建立。该活动中心从2009年7月运行到2011年12月以来,贺州市30余名爱心大使共组织和开展了创新性活动50场次,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他们均是来自校外及社区的青少年。这一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吸引了大批校外及社区青少年的参与,宣传效果深刻广泛,取得了一定成效,甚至吸引了新华社记者团、广西电视台到活动中心进行专题采访。
关艾小组心得体会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说过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时常告诉自己要执着、坚持、激情,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相信滴水可以穿石,爱可以传染。我们坚信爱的力量可以点石成金,枯木逢春。因为对于人间有爱的信仰,对于公益事业的热衷,对于爱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不断迸发激情,不断去传播爱的理念,不断践行爱的精神,让这个世界有爱社会,无艾生活。
“关爱无声,止艾无延”,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曾挽起纤弱的手,携手农民工;“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奉献是最美丽的行为,人生在奉献中得到充实,生命在奉献中找到真谛!
(放相片集)
团队二:外语系青年志愿者团队。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当城里的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时,在我们的社会边缘,仍然有一群孩子无法达到幸福。他们来自罗冲小学和贺州市特殊儿童学校。为了关心和帮助他们,贺州学院外语系青年志愿者团队利用每个周末分批次进入这两所小学,从事支教活动。志愿者们的亲善友爱,乐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孩子们,也打动了社会各界。一名志愿者在采访中说:支教活动开始时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可,许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秀。虽然大家心里充满了委屈,但是依然用专属于自己的倔强和坚持,默默奉献。在得到社会肯定的那一刻,所有的志愿者们感动落泪,更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社会不是没有爱,而是没有真正把爱传递的人,只要坚持和努力,所有阴暗的角落都会充满阳光。(放视频)
视频:下面请收看简讯:每年红五月由贺州学院承办的美食节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在校的大学生在这一天里玩的开心吃得开心,看到了同班同学及好友们的精湛厨艺。该美食节活动也引起了贺州市各大售楼策划和会展的效仿。
贺州学院外语调频台自组建以来,经过不断的改善和努力,日前正逐步走上运作轨道。本台不仅拥有丰富的英语栏目,同时还开设有与同学们互动的交流平台节目,深受大家的喜欢。据悉,此台的开播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
于丰富学院的大学生文化生活,使众多英语爱好者找到锻炼和提升自我的平台。
新闻联播【第三篇】
最初的主播们只解说,不出镜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勾勾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厅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赵忠祥是第一个露面的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还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不久改成了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我们要具备极强的文字辨别能力,(新闻稿)都是手写的,上面可能有20个编辑的字迹”,赵忠祥说,有时节目直播中还会临时来稿,重要信息容不得半点差错。
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的新闻播音都使用了“提示器”,就是摆在镜头和播音员之间的一块屏幕。赵忠祥回国后立刻向台里打报告,引进了这种实用设备,才摆脱了“低头看稿”的紧张状态。
中国电视新闻的
《新闻联播》开播之初,由于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依靠微波线路传输,容易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覆盖全国。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县广播站”,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
1982年9月1日,中央明确规定,即日起,将重大新闻的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
新闻联播【第四篇】
由于多年始终保持着一种面貌,《新闻联播》只要发生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被极端放大,比如2008年《新闻联播》推出4张新面孔就一度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艾红红说,“为什么一个新闻栏目会一次次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成为媒体的新闻源,成为公众的热点话题,甚至相关意见会一边倒?值得研究。”
“纵向看,《新闻联播》开播30年来变化挺大的,只是其变化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艾红红在研究中发现,《新闻联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变化最大,从单个播音员变成男女对播,新闻编排先国内后国际,先时政再经济文化,增加《天气预报》,增加栏目开播曲,包括以新闻价值为衡量标准,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放在头条等,这些模式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逐渐探索中形成的,那时《新闻联播》是全国人民获取新闻的最主要的新闻源。
在取材方面,1982年以前,《新闻联播》连头条首发权都没有,当时受重视的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简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1978年,《新闻联播》6条新闻可以播半个小时,1985年以后单条新闻的取材开始典型,单条新闻的时长也逐渐压缩,在30分钟的节目时长内新闻条数开始增加。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新闻联播》的模式开始相对固定。“八十年代的时候央视和地方台经常在一起开会讨论,类型节目的弊端在哪里他们非常清楚,而且那时候列的缺点跟现在丝毫不差。”艾红红表示,虽然《新闻联播》这些年也在一点一点改,但是由于改动的速度远远慢于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给大家感觉跟没改一样。
那么,《新闻联播》改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央视内部人员表示,此次改版以新闻为切入点,以“金”标准为目标。“金”代表了节目质量的最好水平、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是全国观众对《新闻联播》的期待,是栏目的自我追求,也将是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的标准。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新闻联播》由于承载使命太多,因此它的变化幅度不可能很大。艾红红说:“改革的空间有,但是如果集体记者制度、全国联播制度以及多级审片制度这三个制度不发生变化,《新闻联播》耳目一新的可能性不大。”集体记者制度始于1980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国家广电总局的前身)为了让央视做好《新闻联播》,借鉴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集体记者制度,当时规定全国电视台的记者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义务为《新闻联播》提供本省新闻,而地方台本身也愿意上《新闻联播》。全国联播制度带来了强制收视,多级审片制度则让节目形成了固定的运作模式。
比如对表达方式的处理。新闻学教科书中一直强调要多用实词少用虚词,但《新闻联播》最不能被观众所接受的恰是“亲切友好”、“强烈反响”等惯用修辞的使用。“传播理念过于传统”、“政治价值高于宣传价值”,虽说从业者也清楚这些弊端,但是太多“命题作文”式的宣传任务,加上安全播出至上的原则,让“跟着脚印走”被《新闻联播》员工们视作最稳妥的做法。语态的背后是观念,《新闻联播》的表达方式可以轻松么?
新闻联播【第五篇】
关键词《新闻联播》 改版 编播方式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于1978年1月1日起开始播出的一档电视新闻栏目,其前身是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1958年9月2日开播的《电视新闻》。《新闻联播》开播30多年来,一直秉承着“新闻,传达政令,介绍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创造的先进经验,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①的宣传宗旨,成为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
30多年来,《新闻联播》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经过不断探索、调整,从内容选择到编排形式、播报方式都逐渐固定,形成了16秒前奏曲,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左右的国内新闻、5分钟左右的国际新闻,先时政经济、后文化体育和字正腔圆、稳重、严谨的风格。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在编播方式上作了部分调整,当天节目25分钟的国内新闻中没有出现党和国家领导人新闻和会议新闻,并在节目中加播了本台评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对外联络人梁蕊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闻联播》的变化只是编播方式的尝试,不能称作改版。”同时指出《新闻联播》近段时间一直在尝试变化,《新闻联播》编导希望通过这种变化,让节目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好看的新闻。《新闻联播》的变化会持续下去,但这种变化不等同于改版。
一、《新闻联播》的发展困境
“物质条件――物质生产力和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主要决定新闻传播事业的形式,或报刊,或广播,或电视;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即社会条件,则决定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内容,决定报道什么,为什么阶级服务,因而每个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每个阶段所掌握的新闻传播事业,总是这个时期和这个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反映,它们无不表现一定的社会内容和阶级意志。”②中国电视诞生的年代,正是中国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滞后的阶段,使得中国的电视节目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宣传色彩。《电视新闻》从内容选取到播报方式都非常重视新闻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宣传和推广政府的政策,维护和强化政府的地位,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脱胎于《电视新闻》的《新闻联播》延续了新闻节目的政治性,到现在《新闻联播》仍然是中国众多电视新闻节目中政治性最强的节目。
1958年我国的电视业起步时,全国仅有500台电视机,且全部为苏联进口。③到1975年底,中国的电视机也只有万台――就是说,在当时全国亿人口中,平均1600人还拥有不到一台电视机。④《新闻联播》开播之初,在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下,“全国联播”被确立为一项“强制执行”的制度,这种地方台转播的体制沿袭至今。但是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各个地方电视台利用有些地面频道不承担转播《新闻联播》任务的契机和自身的接近性、地域性,相继开通了自己的电视新闻栏目。这些电视新闻栏目立足于大众尤其是当地民众做新闻,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了新闻的实用性,增加了当地新闻量,有的还用地方方言来说新闻,无论是新闻内容的丰富性、接近性还是播报方式,都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和各类信息的需求。同时,互联网、手机上网、手机报等的相继出现,便捷、快速的特点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新闻联播》的观众。同时,受众的娱乐化倾向和娱乐性节目的增多也使《新闻联播》失去了大批的受众群。
另外,“路径依赖”⑤也制约着《新闻联播》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受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制约,在全国联播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新闻联播》依旧可以保持稳定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改革的风险大于沿袭旧制,其内部的改革动力不足,就造成了《新闻联播》一定程度上的“停滞不前”现象。
二、《新闻联播》的进路
《新闻联播》近年来的收视率有所下滑,但仍旧是全球收视观众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它的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观众对《新闻联播》改革进路的思考。2007年康辉、李梓萌、海霞、郭志坚四位新晋主持人为《新闻联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2009年7月份引起人们热议的《新闻联播》“改版”就像梁蕊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只是编播方式的尝试,并没有大幅度的改革。笔者认为《新闻联播》需要进行这些尝试性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首先,《新闻联播》宏大的话语视角需要改变。目前,《新闻联播》的话语方式让人们产生了远离大众的日常话语体系之感。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要求,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⑥《新闻联播》节目应提供多样化信息,满足社会需要。
其次,《新闻联播》应加大民生新闻的内容。《新闻联播》可以适当地缩短会议和领导人的新闻,用简短的语言将观众们想要了解的会议的核心内容表达出来,灵活安排国内、国际这两类新闻;适当增加现场采访的内容,选取大众普遍关注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满足老百姓对新闻的需求。
第三,《新闻联播》应该运用好自身议程设置的功能,在营造拟态环境的过程中,注重体现新闻的价值标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媒介是大众头脑中图画的主要来源,在《新闻联播》中出现的新闻就应该意味着有更高的新闻的价值,《新闻联播》更应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对新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全景式报道;新闻媒介是受众获悉外部环境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联播》可以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构筑主流意见,有意识地引导受众,降低人们的认知差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杨伟光、李东生主编:《20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③杨伟光:《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④⑤艾红红:《研究》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第126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传播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