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讲话稿/演讲 >

运动会新闻稿(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7505

【导言】此例“运动会新闻稿(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运动会新闻稿【第一篇】

有的播音员音质很好,语言也流畅,可就是没有感情,机械发声,受众听起来就像一杯白开水,一点儿味道也没有。播音中,根据新闻的特点,播音员应全神贯注,始终保持播讲欲望,集中精力于稿件内容,保持积极的状态,情感表达随稿件内容的展开而不断变化,新闻播音的新鲜感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1.较强的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

这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取得的。播音员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在每天的正常工作之外,抽出一定的时间练基本功。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了,才能为播音中更好地发挥奠定好的基础。

2.深入地分析、理解稿件

播音员要认真备稿,深入理解稿件,找出稿件的重点和要点,在播音中着力突出。

有的播音员播音前不认真备稿甚至不备稿,不管播什么稿子都是一个模式,平平稳稳的保险调,受众怎么会不厌倦?认真备稿,领会作者的意图和稿件的精神实质,播音员才会胸有成竹;深入理解稿件的内容,在播音中就会得心应手,将新闻播得从容、新鲜。

3.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这是对播音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闻播音具有新鲜感的先决条件。播音中,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的处理都不应忽视。有的播音员语音不够标准,习惯性地把句子中结尾的字音拉长,气息控制不好形成前半句声强后半句声弱,影响新闻播音的质量。

播音员在新闻播音中不能随心所欲,表达感情时不能有大的起落,不能像播讲小说那样渲染、夸张,不能体现太多的个人情感。语音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如果语音单调、缺少变化,就会令人厌倦。要激起受众的兴趣,强弱轻重和节奏上就要有变化。人名、地名、时间、事件都要表达清楚,在处理重音时最好不要通过增加音强、加大音量体现,而是通过非重音的轻重等来处理。

注意播音的节奏,播音时要有快慢张弛的变化。如果不注意重点语句的强调、段落节奏的变化,一样的播报速度从头到尾,容易引起受众的听觉疲劳,影响传播效果。播音时节奏把握得准确能使稿件的主题更加突出,表达更加生动。

运动会报道稿【第二篇】

作为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新闻通讯部在过去的一学期中积极响应院里各项号召,积极配合学生会整体工作,以通讯部的务实精神为导向,结合本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各项通讯活动。在我院05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我部的各成员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将我部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回首这一学期,通讯部付出了辛劳与汗水,收获了鲜花与微笑,在此汇报此学期的工作开展情况与成效:

工作重点:对各项活动做通讯报道,及时真实的反映我院目前的动态,配合学生会各项工作——⑴通讯稿是通讯部在对院各项活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通讯稿作为一个直接面向广大同学的宣传窗口,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最直接便捷的了解院最新信息的渠道,通讯稿也是通讯部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本学期的工作中,为了要第一时间报道最真实,最详细的消息动态,通讯稿完成时间紧,要求质量高,但是,通讯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通讯人员对每份通讯稿都力求精益求精,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及时的完成通讯工作,工作能力和通讯水平也在锻炼中得到了提高。

(2) 对迎新活动的报道。迎新生活动是我院05级团总支展开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部进行的第一次正式报道,我们利用照相机、dv机等许多形式记录了外国语学院迎新的整个过程,并且在院网页上了文字报道,展示了我院的工作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对运动会的报道。运动会的通讯报道是通讯部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运动会中,通讯部以快,准,美——报道速度快,报道内容准确,报道文笔优美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对我院比赛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充分用文字展现了我院运动健将的风采。最终在新闻稿评比当中为我院取得了好成绩。

(4) 对外国语学院红色党支部成立的报道。我院红色党支部成立大会召开于XX年年11月6日。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贯切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与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校园文明礼仪养成、特殊学生群体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我院党政建设工作中的一次重要会议。

缺点与不足: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是作为部长的我是本学期刚进入通讯部的,对通讯部的工作开展经验不足,因此我部门在部门成员的努力下与其他部门成功合作的活动很多,却缺少自己独立组织的活动。第二,我部对新闻焦点的观察力和发现力上还有所欠缺。对于这些出现的问题,我们会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也希望老师给予批评教育和指导帮助。

运动会报道稿【第三篇】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正是基于这种判断,通过建立完善的多种媒体形态的组合,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再造内容生产流程,按媒体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产品,以求实现从“报纸社”到“报道社”的转变。

数字报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流程再造

(一)流程再造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

在报业集团传统的新闻生产链条上,记者当天生产的一个个新闻产品,经过编辑加工制作,第二天首先在纸媒上刊发,随后在集团自己的网站、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上陆续。在这一传统流程上,新媒体依然是报纸的配角和附庸,其快捷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而且,从新闻时效性上来看,这一流程也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市场需求。网络时代的新闻时效以分为计、以秒为计,而且新闻从原来的以日转向滚动。显然,传统报业新闻传播的价值链没有得到合理延伸。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遵循媒体内在传播规律和新媒体的运行规律,在生产流程上寻求突破。美国道琼斯公司有一个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里,会产生很多波纹,一个波纹一个波纹地扩散开,影响面会迅速放大。道琼斯把这个新闻按照内在传播规律依次在道琼斯通讯社、华尔街日报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的媒体,实现新闻产品的及时滚动播报,使新闻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波纹信息传播”转变。现在绝大多数报业集团的新闻运作流程与这种“波纹”传播方向是相逆的,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不变革目前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生成和流程,显然是不行的,也很难在新形势下将报业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二)集团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和内容数据库营销,需要突破传统流程藩篱

现代化企业集团的优势是通过集团层面的资源配置,达到发展集约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目前的报业集团内部媒体的运营模式,显然不会使这一优势发挥出来。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媒体方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核心业务,就是主打本地市场的三张日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今晨6点;二是成长业务,就是主打全国市场的华夏酒报、37°女人、新闻人物等;三是新兴业务,就是以互联网为传输手段的新闻媒体,如水母网、光速资讯网、电子纸移动报(e媒界)、烟台手机报、黄海数字出版社等。如果这么多媒体,都按照传统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来进行运作,势必形成重复投入、人力浪费。比如,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集团各个媒体同时进入新闻现场进行采访,采集到的内容是同一素材,然后都平行进入各自的编辑序列加工,平行在各自的媒体上,实际上是一种重复作业。

要实现集团新闻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必须从集团层面再造流程,实现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互相支撑,进而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就是从集团层面再造流程,打造一条包括“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加工――内容多次――内容数据库存储――内容多次出售”等环节的内容产业化链条,通过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创造出符合数字报业发展规律的新的价值模式,体现集团内容经营的集约化增值效应。

报业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变,追求的就是这种增值效应。从上面提到的内容产业化链条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内容数据库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和营销,将是报业再造流程、创新产业经营、向内容供应商转变的关键。

处于内容创意产业核心层面的报业,既要尽快做大做强自己的数字信息生产平台,更要快速适应媒介产业变革的新形势,着力实现信息生产――信息――信息增值的功能回归,将长期以来一次性消费的新闻易碎品进行集成加工,并对区域综合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起分级管理使用的强大内容数据库。并通过对内容数据库的多元整合、配置,探索放射状全媒体价值链运营模式:一次开发,多次生成,通过多次售卖,获取增值效益。

实施全媒体战略必须要构筑“全媒体框架”

报业的全媒体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报业集团集约化管理比较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逐步实施。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战略,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总结多年集约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从2007年11月开始研发“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开始,采取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策略,经过实验、整合、融合等三个阶段,目前,逐步形成了以“四个统一”为基础的“全媒体框架”,突破了报业机构的现行业务流程,重塑起适合包括数字媒体在内的全媒体发展的集团化业务流程和运营体系。

(一)在集团总体框架内搭建起一个统一的数字信息平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集团总体框架内搭建起一个统一的数字信息平台。这个自主开发的平台就是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共分九个模块:个人平台、线索、策划、任务管理、待编稿库、个人系统管理、报表系统、资料中心和系统帮助。在个人系统管理中,系统为每个记者提供了网络空间,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联系人等多种信息录入渠道,支持本地写稿、远程写稿。稿件可以输出到采编系统、图片系统、网站系统、数字报系统、手机报系统等。一个平台可以实现用户、任务、线索、选题、策划、数据库等六大统一管理功能。

新系统概括起来有五个特点:第一,按照媒体运行规律进行流程再造;第二,整合集团所有资源。它是开放的,而不是排外的;第三,它面向全媒体,符合数字复合出版的需要;第四,稿件采编过程是多形态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五,操作界面是友好的,更加具有实用性,更加人性化。

这一系统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不仅顺利实现了与老系统的对接过渡,还在短时间内发挥出了媒体全新的力量。采编人员经过实践应用后,感觉:一是“全”,文图音视频一个平台搞掂;二是“快”,按照新闻内在规律即时滚动传播;三是“酷”,私密化设计实用性极强;四是“特”,一个平台两个稿库,既有公共稿库,又有特供库,可为各媒体提供特殊内容供应。去年8月,这一系统已通过新闻出版总署验收。

(二)在集团层面构筑起一个统一的全媒体方阵。以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为载体,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这个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集团所有记者都集中在这里。集团统一为新闻中心配备硬件,如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无线网卡、海事卫星传输系统、电视演播室等设备。新闻中心通过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向集团各媒体提供“初级新闻产品”。各媒体负责“深加工”和“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为了更好地实现跨界合作,集团还组建了YMG特别工场。这是一个虚拟组织,有重大选题或者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三)整合新旧媒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媒体内容生产链。在打造统一的数字信息平台和全媒体方阵的基础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将报纸、网络、手机报、户外视屏、电子纸移动报等多种新旧媒体形态有机整合在一起,按照道琼斯波纹信息传播理论,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内容生产链,力争在集团层面实现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即时滚动播报”转变。在这一链条上,新闻内容传播大致分四个层级。第一层级:包括水母网、烟台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e媒界)、光速资讯网等数字媒体;第二层级:包括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等纸媒;第三层级:内参;第四层级:根据全媒体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整合包装,利用集团黄海数字出版社这一平台,形成电子出版物。构建这一链条,目的是按照传播速度的快慢,通过多种媒介逐级、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

(四)聚合集团之力打造一个统一的YMG品牌。在实施全媒体战略的过程中,原有日报记者、晚报记者、晨报记者等都合并到一起,已无法再叫哪报记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顺势打造出一个原创新闻产品的统一品牌,标识就是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YMG”。YMG记者由此开始活跃于新闻采访一线。YMG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作为集团原创新闻产品品牌,应用于全媒体方阵,便于受众识别,便于跨地区、跨媒体发展。目前,YMG正在通过新闻采访、活动策划等在烟台乃至国内叫响这个品牌。

全新流程带来全新效应

虽然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战略实施时间不长,但通过构建新的“全媒体框架”,在拓展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形成集团舆论宣传合力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资源的整合,使竞争力得以增强。实施全媒体战略后,集约化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大大降低了采访人力成本。原来一个一般的新闻事件可能会有3个以上的记者前往采访,现在只要一个人即可完成。原来记者分布在各媒体,力量分散,遇重大事件因力量薄弱无法进行战役性报道,现在这个难题也得以解决。如2009年正月初九,烟台市经济工作会议、人才洽谈会、庙会等三大重要报道任务同时展开。以往集团各媒体如果每个活动派出2~3人,精干力量就得全部上阵,势必影响其他领域的新闻采访。如今,根据各媒体提前量身定做的报道方案,全媒体新闻中心分兵把口,文图、视频及专题等各种新闻产品,分层级开发出来,可做到游刃有余,而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报道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集团报道的整体效应。

新闻质量得以提升,媒体活力得以激活。原来编采合一,碍于情面,许多时效性差的稿件和关系稿充斥版面,影响了版面质量,如今,由于编采分开,新闻中心与媒体之间在稿件供求关系上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买卖关系,时效性差的稿件没有了市场,时效性强的即时新闻和质量高的深度报道成了抢手货,版面质量因而大幅提升;水母网、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等新媒体也因为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提供的文字、摄影、视频等内容的加入,有了以往不曾有的新内容,增添了新的竞争力元素。以水母网为例,2008年是其快速成长的一年,网站流量翻了一番,点击量翻了一番。2008年水母网获得山东省优秀网站称号,进入中国出版业报刊网站前三十强。

新闻运作方式从按日转向滚动发稿,记者编辑开始向“两栖”功能拓展。现在,在新闻发生现场,记者用手机快讯,用相机拍下现场照片,同时用摄像机录下一段视频。几分钟后,这些内容就出现在了水母网和手机报上,这已是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的日常工作。原来只给报纸写稿的文字记者,已具备报纸和网络“两栖”作战的能力。同时,编辑也开始了角色转换。编辑除了对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新闻信息整合加工之外,也开始考虑报网互动,通过报网融合创新,实现传播效果叠加。

经过努力,许多人担心的媒体内容趋同化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全媒体新闻中心成立初期,单看一张报纸,质量提高了,但内容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之后,我们不断采取措施,比如,为各报特约稿设定保护期,不进入公共稿库,过了保护期,其他媒体才能看到;一段时间采取强制性分流的办法,即:将某些稿件硬性分流给不同报纸处理。最重要的还是强调各报明确定位,办出自己的风格;强调编辑加强策划,精心做好二次加工;将内容是否符合报纸定位,列入绩效考核项目。目前,运行良好,趋同化现象越来越少。过去,各报之间虽没有信息共享,但记者之间常“互通有无”,有的稿子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稍作修改也上了报,实际上趋同化现象已经存在。与以前相比,如今趋同化现象反而有所降低。现在已不完全靠“强制分流”,而主要靠各报编辑部之间的某种默契,使报纸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

全媒体探索之路未有穷期

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我们仅仅是起步,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但这个过程所揭示出的战略意义不容置疑:传统报业要想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从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从传统报业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改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赢利模式,提升集团化和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入到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整合传播、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

下一步,我们在继续完善“全媒体框架”的基础上,将致力于以下探索:

1.向“融合新闻”转型。就是超越纸质形态,向“数字”形态转型。纸媒、网媒结合、整合、融合,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探讨“全媒体原创+全媒体专题互动+滚动发稿”的模式,变“静”为“动”,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媒介”,以较低的采编成本,全面参与新闻市场竞争。

2.变新闻信息平台,为信息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综合信息平台。在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这一新闻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YMG呼叫中心平台,有效实现双向互动,将市民、网民、读者整合到一起,将新闻报料、市民投诉、增值服务整合到一起,逐步实现编辑记者办报到全民办报的转变。

运动会新闻稿【第四篇】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三)画面编辑 (四)声音编辑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六)榆查与修改 。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一名电视新闻编辑来说,求实、求准、求新、求快、求变应当 是必备的意识、素质和工作作风,而刻板、保守、因循守旧、反应迟缓则是大忌。抓社会主流、抓最新动向应当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长期训练的素质之一。报道什么、如何策划、如何报道、报道效果如何都是电视新闻编辑应当随时考虑的新闻业务问题。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时代呼唤学者型的电视新闻编辑,呼唤能给广大观众带去真理和知识的电视新闻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在工作之余,沉下来钻研一些学问,力争在某个领域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特长,并将其运用到新闻报道的编辑中。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相对于报纸、广播编辑而言,电视新闻编辑除熟练运用文字语言外,还必须熟练运用音像语言,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画面的剪辑——静接静、动接动、起幅落幅等以及同期声的运用。画面剪辑应同时遵循事件发展、人物关系 内在逻辑原则和与解说词声画对位原则,不能单纯追求声画对位而违背内在逻辑原则。否则,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逻辑混乱,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支离破碎,不连贯顺畅。取舍同期声时应遵循必要、清楚、生动、自然的原则,让同期声与解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还应当掌握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新闻编排与单条新闻的编辑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条新闻编辑是基础性编辑工作,是新闻编排的“砖瓦”,新闻编排则为单条新闻编辑提供最终的价值体现平台,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完成编辑工作。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而正是电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五)电视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7 58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