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讲话稿/演讲 >

以文明为话题的演讲稿范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8012

【导言】此例“以文明为话题的演讲稿范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江雪古诗1

面对这珍贵的历史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相信在古诗的陶冶下,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才会更和谐。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把着学生学习古诗的脉搏,不断摸索着。几年来,也有了一些感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入学伊始,在识字阶段,就要读一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孩子接触的第一首古诗,此阶段的孩子尚未形成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师宜用抒情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带领孩子走入古诗、走进江南。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正当采莲时节,采莲女们驾一叶扁舟,在高高低低、参参差差的荷叶丛中穿梭……全诗视觉效果极为鲜明,采莲姑娘、嬉戏的鱼儿、满湖的莲叶和荷花互相映衬。“莲叶何田田”则进一步把主景凸显出来。整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也是一段舞。基于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表演的形式让他们体会《江南》美,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村居》一诗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孩子自己绘出一幅画,使他们体验创作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以后,再引导孩子演一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画面在孩子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孩子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地体验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深入意境,把握内涵

诗人往往依靠诗歌蕴积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情感,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孩子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孩子去品味,感受诗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诗歌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给我们展现了美丽的春景、繁华的场面。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后,作者紧接着写江南的楼台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是想借南朝覆灭的历史,提醒当时的皇帝,一定要以史为鉴,汲取南朝灭亡的教训,只有国富民安,才能江山稳固。深入了诗句的意境,就能感悟诗人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反复吟诵,陶冶性情

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反复吟诵古诗可以加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品尝到成功地解析和运用语言的快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联想、想象力,进而培养其艺术修养。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中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自然地把青松看作是逆境中的高洁之士,将凌寒挺直理解为一个人顽强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志的教育。

四、大量诵读,润物无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以文明为话题的演讲稿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江雪的古诗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江雪的古诗2

关键词古典诗;鉴赏;步骤;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深入的钻研中,笔者认为鉴赏古典诗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诗词鉴赏的相关术语的内涵

诗词鉴赏中涉及的术语很多,大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物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的某种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其次是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想象的载体。再其次,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诗词的最高境地,就是领悟诗词中的意境。这三者之中,“物象”是基础,“意象”是深化,“意境”是升华。我们分析诗词,要紧紧抓住“物象”,分析其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风格、精神,从而形成对诗歌“意象”的认识。鉴赏诗歌,应把握住一些意象的特殊内涵。有了对意象的深入把握,自然就容易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二、明确鉴赏诗歌的步骤

(一)明背景,知世情

任何一首诗歌,总有它存在的历史背景,总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了解诗歌,就要先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民间习俗以及人物的历史地位等。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所以他的诗歌于写实中时时透着悲情,处处洋溢着一种爱国之情: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是花儿流泪,草木惊心,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在惊悸,在流泪。了解了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够恰当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

(二)品词句,明意象

词句是连接物象、激起意象的基础,对词句进行分析、把握,才能真正了解明白诗意,领悟诗情。有的词还是一首诗的诗眼,透过它就能读懂整首诗的意义。试看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春山独归远。”这首送别诗,通过“竹林”“钟声”“斜阳”“青山”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晚归图。“荷笠”“独归”则形象地勾画出了“灵澈踽踽独行”的情景。品词句,品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品意象,品出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更品出了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超尘脱世的胸襟。

(三)融景情,明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试析唐代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精读

“读”是了解诗歌的第一步,通过读,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通过读明白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在读中品味词句的精妙,在读后品味意境的深远。如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体会到的是一种豪壮,一种悲壮;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会到的是一种哀怨,一种愁绪。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受到的是一种开阔的胸怀,一种豁达的感情。

(二)品人物

诗中总有一个人物的影子,或是友人,或是隐士,或者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分析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诗的内蕴。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一个在天寒地冻,大雪飘飞的环境中,忘掉一切,专心钓鱼的老渔翁形象,他形体孤独,性格孤傲,凛然不可侵犯,其实他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没有鲜明的人物描写,却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江雪古诗3

关键词 柳宗元《江雪》 文本补遗 意象化/意境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

Explore Snow and River

――"River Snow" Text Addendum

DING We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wan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River Snow" is a famous Tang Dynasty poet Liu's famous through the ages, the poem with only twenty words for us to shape a drank "Never Lonely," the fisherman im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gained. This ancient Masterpiece of Jiangsu primary language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seventh book of the text, table of contents Bibei became one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of the desolate, lonely, this poem there are other points worth tasting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oints, these points are on the text to expand knowledge played a bigger role. This article points to a description of these languages in order, and tried to pass a certain level of filling, improve the "River Snow"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 imagery of poetry, the mood of the text to provide more learning.

Key words Liu Zongyuan; text addendum; image/mood

1 关于现今《江雪》的普遍教学重点

现今在《江雪》一诗的教学中,讲授的重点集于“雪”字之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作者笔下雪景进行反复的诵读、讨论、研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心情。在这些讲解中,茫茫大雪就是诗人心情的直接写照,“鸟飞绝”、“人踪灭”等意象更是加深了这种孤寂感。可以说,“雪”字作为整首诗的线索所在,贯穿始终,给学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景感。统观这类以“雪”为核心重点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来说,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对于学生来说,深入浅出、有助理解;对于教师来说,易于把握、便于组织。因此,现今我们读《江雪》、说《江雪》、教《江雪》,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读“雪”、说“雪”、教“雪”。在一定程度上,这“茫茫大雪”带来的孤独寂寞,已经成为了这首诗的全部精神意义,也成为了课堂上相对较为单一的言语。

2 对《江雪》的一些文本解读补遗

关注《江雪》的写作背景

《江雪》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在这首诗创作的前一年,柳宗元业已经历了“永贞革新”的挫败,而被贬往邵州(今湖南邵阳),在赶往邵州的途中,又收到朝廷敕令,加贬去更偏远的永州(今湖南永州)做司马,《江雪》应是写于永州任上。在不少课堂范本中,我们看到过教师对于这段背景的介绍,大多数集中于强调柳宗元被贬的历史事实,从而为后文提炼诗人的愤懑、孤寂心情打下伏笔。这些设计的确为后文的讲解做了一些铺垫,然而,我们在教授古诗时,往往发现一个难点:学生对作者所处时代、身世背景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只用简单的文字介绍来提炼古诗的主旨,有时难免走入“形而上”的误区。那么,如何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呢?笔者认为还是通过文本结合史料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永州的相关地理特征:永州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比较分明。年均气温为℃,无霜期为286-311天,日最低气温0℃以下的天数只有8-15天。而据《零陵地区历史大事年表》(零陵,永州旧名)记载,公元805年 “永州大旱”;806年“境内地动。翌年,霪雨成灾”;808年“大旱成灾”。由此可见,永州地区虽有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然而却很少有大雪漫天的天气。其次,我们再来看柳宗元自己在元和二年(807年)的叙述:“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一个“幸”字也点出了永州大雪的罕见。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据史料记载,永州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极少下雪。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二年,竟然下起漫天大雪。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番银装素裹、诗情画意的美妙雪景,而对于当时的柳宗元来说,他会不会和别人一样感同身受呢?”随后可以引出被贬的史实,进而联系到他内心的阴郁。笔者觉得,这样的设计更加适合学情,课堂切入得也更加顺畅自然。

关注《江雪》的文本意象

《江雪》全文如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山中之景,后两句特写渔翁动作。在现在的很多课堂实例之中,把前两句进行略讲,甚至于略去不讲,着力去感悟后两句中的渔翁形象,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一首绝句古诗,少则二十字,多则也仅仅二十八字,每一个字也都是作者当年仔细反复推敲斟酌而得来,可以说得上是字字珠玑。即便是在一首诗中,每句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会有所不同的,不能够一概而论。我们就从诗题出发,《江雪》这个题目其实本来就非常值得探究:这是一条怎样的江?这又是一场怎样的雪?其实在这里,“江”和“雪”本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却因为某种“机缘巧合”组合到了一起,这样的一种组合却给了读者比“江”和“雪”本身都要更强烈的画面感――“江流缓缓而动,部分江面也许已经结冰,大雪纷纷扬扬、四散飘落,江心白雾茫茫、一片模糊。”这种“机缘巧合”与其说是当日恶劣无比的天气,不如说是柳宗元的双眼和内心。至此,一个教学知识点也应运而生:“江河和雪花本都是大自然的事物(意象),而作者却把他们组合到了一起,一下子带给人视觉画面上的冲击,仿佛江面更宽阔了,雪花更繁密了(意境),这样的写法其实也是一种情景交融”;再来看“鸟飞绝”和“人踪灭”,这两处清晰地表明,这个地方曾经有过鸟兽鱼虫,有过烟火人家,那应该是春和景明、花团似锦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千山”的艰险嶙峋,即便是“万径”的道阻且长,也不会阻挡生命体的存活,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外在自然环境。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鸟儿和人类都消失了踪影,山石和曲径反而成了唯一陪伴诗人的事物,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就可以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向学生讲述了:“柳宗元的遭遇正是他笔下的这些意象,鸟儿和人迹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如他自己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政治背景,所以他沦落至此,发此感慨。”这前两句,对于提炼渔翁形象,非但不会毫无用处,反而应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注柳宗元的内心矛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颇有意味:“在这两句诗里,有一个动词,写得最为传神,是哪一个呢?”学生的回答定然是这个“钓”字,“钓”字本身也许并无太多出彩之处,原因就在于“钓”的是“雪”。在大多数的课例中,我们听到的是:“诗中写到:钓雪,鱼钩是用来钓雪的吗……那么,渔翁想钓的是什么呢?”若无事先铺垫,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得准确。笔者认为,渔翁在这里,为什么就不可能是真的在钓雪呢?驾着一叶扁舟,穿了一身蓑衣,驶往江心进行垂钓,鱼虫绝迹的江河里,剩下的就的确只有冰雪了。钓雪的身影背后,是万籁俱寂、林寒洞肃,渔翁知道此时水中只剩下了什么――剩下的自然应该是他现在所需要的,或者说所追求的东西。换句话说,他钓的就是这方冰雪,且不一定再有其它的想法。渔翁,或者说柳宗元,是靠着这方冰雪在体察生活的情味、人生的理趣。其实,钓鱼也罢,钓雪也罢,早已成为了渔翁生活的一隅。那么我们在这里,又何须太过刻意的去追问这所钓之物呢?――“渔翁在茫茫江中钓起一方冰雪,大家觉得这些冰雪意味着什么呢?”如此发问,学生是不是能从事物本身出发,先顺利地探求、整理好这一种观点呢?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柳宗元的另外一种心态。“孤舟蓑笠”,留给读者的应是一个不太清晰的背影或者侧影,也应该是一个相对较远的镜头。我们也时常听到教者在课上发问:“这一叶孤舟,这一件蓑衣,代表的是渔翁心中怎样的心情呢?”笔者觉得,衣物终究只是衣物,除去遮风挡雨、御寒保暖的本职作用,单从衣物本身来说,如此发问,很难给学生以明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可能只是从字面上“领会”了“孤独”。其实,我们不妨还是把这些意象更加细节化、意境化。首先,“孤舟”因何而孤?若是当时船儿漂在潺潺清溪之中,两岸鸟语花香,四周明艳动人,想必即便只有这一条船,也万不会让人觉得是“孤舟”。这个“孤”字不仅仅体现在船只的数量或是渔翁的数量,还更多的体现在周围环境给人带来的精神张力。“也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这艘船曾经到过一条蜿蜒的溪流,四处一片美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叶‘孤舟’吗?那现在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用一个简单的对比手法来设计问题,应该会比直接从“孤舟”本身出发效果更好。

其次来看“蓑笠”。在《说文解字》中,“蓑”其实应该写作“衰”,本义为用草编织的雨衣;“笠”的本义则为用竹篾等编成的遮阳或挡雨的帽子。笔者认为,“蓑笠”都是草、竹之物,应皆取材于周遭的“千山”、“万径”之中。渔翁身披“蓑笠”,似乎也是有意无意应和身后的万千背景。作者更深层次的告诉了我们,现在陪伴渔翁的,其实只有这些自然事物,那就是萧索的冰天雪地――“作者在这里,写到了一个身着雨衣斗笠的渔翁,简陋的蓑笠都由竹草制成,而四周萧条的千山万径也由竹草覆盖。这一番描写,大家觉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在这里,还是通过由意象化到意境化的潜移默化,体现渔翁内心的孤独。

3 小结

综上所述,柳宗元《江雪》一诗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言点。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除了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承发扬,还应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深入彻底地去挖掘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字字珠玑的古诗,更需要我们去深思熟虑每一个字,细细揣摩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可能含义。而对于古诗中基本都会出现的种种意象,更应多加一分敏感、一份留心,因为这必然衬托、指向着诗的某种意境,而意境往往体现出来的又是诗歌的主旨,对领会文本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在更多的文本当中,我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广泛搜罗、综合筛选、分类研究、耐心总结的过程。每一个写作的背景,每一个讲解的重点,都值得教师们仔细推敲。这样,我们便可以把最完整的解读呈现给学生,尽力去做到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这也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达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江雪古诗范文4

一、 激活经验,还原语境

许多古诗词与小学生的语言世界存在隔膜,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缩短这种距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现诗人当时可能的生活场景,实现“语境还原”,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领悟诗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白居易《夜雪》时,与学生展开对话,将一首小诗演绎得情趣盎然、言意尽得。

师:夜雪,就是夜里下雪。当时诗人在哪儿呢?

生:诗人应该在窗前看到下雪,不然怎么知道夜里下雪了呢?

生:我知道诗人这时正在床上睡觉。“已讶衾枕冷”中的“衾”和“枕”是说明作者正在被窝里睡觉呢!

生:诗人正在被窝里睡觉,是被冻醒的。“已讶衾枕冷”的“冷”就是告诉你,当时诗人的被子和枕头都是冷的。

生:我补充,这还不是一般的冷,是冰冷冰冷,“讶”就是冷得让人惊讶。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设身处地,像诗人那样地想,那样地生活了,读诗就要体验作者当时的情境。那么,作者在被窝里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呢?

生:作者被冻醒了,连被子和枕头上都是冰冷的,就知道下雪了。

师:雪夜寒气重,衾枕忽觉冷,这是从“触觉”上知道下雪了。

生:夜里漆黑一片,窗户照理是黑乎乎的。“复见窗户明”是说现在明亮起来了,诗人就猜到是下雪了,那是雪光映照到窗户上了。

师:对呀,“雪光”映照到窗户上,泛出了白色,这是从“视觉”上判断下雪了。

生:诗人从竹子折断的声音中判断下雪了。竹子上积了很多的雪就会折断,“时闻折竹声”,诗人不断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下雪了。

师:显然,折断的是竹梢,或者是整棵竹子了,这是从“听觉“上知道下雪了。

生:诗人说“夜深知雪重”,这个“重”就是积雪压断了竹枝,发出清脆的声音,由此知道下雪了。

生:雪积在松枝上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风一吹就一颤一颤的,好像很重的样子。

师:啊,你们能凭借生活中的经验来体会这个“重”字,真会读书!这是从“知觉”上判断出这是一场大雪。

这样的“语境还原”,是让学生与诗人通过作品跨越时空,实现对话,生成特殊的语境。学生透过诗句,仿佛看到诗人在“雪夜难眠”的情景,自然诗人的心境就了然于心。

二、 知人论世,还原语境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许多“人”和“世”很难靠近和理解,教学中要适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真正的内容情意,理解诗人的情趣志向。张祖庆老师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在多次朗读后,出示了一段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中介绍白居易在杭州为官离任后的文字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还原语境:

师:这平常的江花和江水,在白居易看来是如此美丽,为什么?

生:因为他所居地洛阳是缺水的地方,而杭州是江南水乡,水很多的地方。所以诗人回忆江南,把普通的江水、江花写进词中。

生:还因为在江南时,白居易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他在想念这些好友。

师:是啊,那一方百姓,那一群朋友,就是他眼中的风景啊!还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在那里带领百姓建筑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

师:在白居易眼中,那一道湖堤,那六井清泉,就是一道风景。所以他无限向往地沉吟道――江南好……

接下来,师生接读词句声情并茂。江南景美,人好,情浓!能不忆江南?回读“江南好” ,着一“好”字,境界全出。“好”在情深意长,热烈醇厚,呼之欲出!师生深深被诗人的浓烈情感所感染、陶醉。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例,成功在于教者适时引领学生走近诗人,了解他在江南的这段特殊经历,让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 扮演角色,还原语境

《清平乐 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相媚好”和“醉”,是整首词的重要语言符号,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这对老夫妻,几杯老酒下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他们在聊些什么?

1. 聊儿子

男生:看哪,老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正帮我们干农活呢。

女生:是啊,我们二儿子在织鸡笼,三儿子最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2. 谈收成

男生:老伴,今年庄稼长得多好,多亏有我们的大儿子。

女生:(羞涩地)嗯,嗯。

男生:老伴,这鸡长得多好,起码可以长到五六斤;还有那猪,可以长到两百斤。

3. 论景色

男生:咱村庄景色多美,小溪清清,小草青青。

女生:要是能在这儿生活一辈子该多好。

江雪古诗5

至若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冰雪融化,溪流淙淙,满山桃花,烂漫似海,徘徊其间,吟咏崔护柴门题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感慨系之。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红草园乃一清凉世界。山月如钩,夜凉似水,看荷塘月色,听蛙声一片。邀三五知己品茗清谈,天上人间,前世今生,恍若“鬼狐居士”蒲松龄造访。文湛虽居清幽之境,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觉“吾道不孤”。

秋风送爽,桂花飘香,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野藤斜挂,丝瓜倒垂,一派山水田园风光。江氏文湛,一袭白衣,一壶花雕,独坐葡萄架下,自斟自酌,抚琴而歌,一曲李太白《秋风词》响遏行云: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乙酉秋月,文湛拜广陵传人徐永先生为师,操练古琴,入其堂奥。今味其琴声,刚柔并济,婉转跌宕,绮丽细腻,声情俱茂,秋思之意溢于弦上,大有广陵遗韵。

若夫秋去冬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秦岭山上,白雪皑皑;红草园里,万籁俱寂。江氏文湛围炉冥坐,煮雪烹茗,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翌日,大雪初霁,推窗而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见雪压松枝,几只松鼠上窜下跳,四处觅食;千年老梅傲立雪中,凌寒怒放,一幅《终南雪霁图》奔来眼底!

春看山花烂漫,夏观荷塘月色,秋悲草木萧疏,冬赏寒梅傲雪。鸟飞鱼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风秀雨润,四时景色,俯仰自得,超然象外,得其寰中,文湛以情入画,自成高格,物我两忘,心手双畅,一任笔墨在宣纸上尽情挥洒,化机为燕雀之舞蹈,花蕊之吟唱,枝柯之拥抱,《花溪赋》、《碧荷图》、《秋艳图》、《海棠鸽子》乃此中逸品。

醒也听泉,梦也听泉,泉水声声入诗韵;

朝起观日,暮色观云,白云飘飘出山峦。

此乃文湛自撰联语,亦是其幽居终南、书斋生活之写照。沉湎红草园,使其诗兴大发,佳作迭出。作画之余,随手翻阅乱叠如青山之线装古籍,偶有心得,便将其即兴创作之诗词题于画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相映成趣。今咏其“无事且从闲处乐,有潭即影静中观”、“终南一夜秋风老,一曲山歌野藤中”、“一点伤春痕,已作两鬓霜。那堪忆旧梦,莫画雨中花”诸诗句,高洁超迈之气充盈字里行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7 106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