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讲话稿/演讲 >

陶校长的演讲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35571

【导言】此例“陶校长的演讲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陶校长的演讲1

一、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特色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瓷都。德化陶瓷有三大特色:一是瓷质洁白纯净。据科学测定,明代的德化白瓷白度已达到℃,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其釉面纯净无瑕,光泽莹润无比,使我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瓷塑技艺高超。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享誉国际瓷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共49件。数百年来,德化瓷塑一直代表中国瓷塑的最高水平。三是陶瓷远销全球。德化瓷外销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位居全国首位。宋代以来,德化瓷大量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附舶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2000年10月从南中国海清代沉船“的星号”打捞出来的35万件瓷器,绝大部分为德化青花瓷,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2.陶瓷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大举进军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的出口创汇大户。德化因此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集团公司就有20余家。2001年全县陶瓷产值亿元,80%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1996年起,德化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陶瓷业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德化县也因为陶瓷经济的迅猛发展,连续四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十三名。

3.陶瓷业发展呼唤智力和人才支持。陶瓷产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瓷土的配方、样品的设计、坯体的制作、产品的装饰、产品的烧成、产品的包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外贸营销,长长的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从业人员80000余人,仅福建佳美集团一家企业,便有8000多名员工。作为外向型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县委、县政府在陶瓷企业家的强烈呼吁下,投资5000余万元为我校建设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4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校园。陶瓷企业家与社会各界捐资达648万元。

(二)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赢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机

1.专业设置与陶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存在的必要前提。我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切合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陶瓷业发展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校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我校从1981年创办开始就设置陶瓷工艺专业,随后相继开设了幼教、建筑、家电维修、财会、水电、服装裁剪、公关与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都相继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意识到开设专业不能盲目向别人学习,应该了解人才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切实把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根据德化乃至泉州市陶瓷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了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电脑美术设计、陶瓷营销、工艺美术和职业经理、财会电算化等专业,今年将开设陶瓷外贸与英语、陶瓷配方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保持适度超前,如陶瓷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培养运用计算机设计陶瓷样品三维图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网上交易的专业人才,为德化陶瓷业未来进行网上交易培养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陶瓷业发展相配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对口就业率高达95%。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围绕陶瓷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拳头专业----陶瓷雕塑专业为例,80年代初期,由于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传统瓷塑为辅,该专业开设素描、国画、色彩、书法、陶瓷工艺学、传统瓷塑(佛像塑造)、日用陶瓷造型、瓷彩、打模、烧成等主干课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陶瓷业逐渐以生产销往欧美的小工艺品为主,该专业开设素描、速写、陶瓷工艺学、西洋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浮雕、创作设计等主干课程;9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企业逐渐增加树脂工艺和蜡工艺,且比重连年提高,该专业适时增加树脂雕塑与创作等主干课程。同样是素描,早期是为传统瓷塑服务,故强调明暗;后期是为西洋人物塑造服务,故注重结构。同样是陶瓷工艺学,早期策重为日用陶瓷服务;后期则策重为工艺陶瓷服务。总之,每一课程的开设与停开,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化,都是以不同时期陶瓷企业对具体岗位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为依据,并保持适度超前。

3.与陶瓷企业联合办学。所有专业均与陶瓷企业联办,建立契约关系。陶瓷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现状与预测,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和假期勤工俭学的方便,择优录用毕业生。如泉州冠福陶瓷集团,委托学校开办职业经理和财会电算化二个专业,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养分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企业在招生前以契约形式承诺录用全部毕业生,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开学时就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有重大活动就邀请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师,莅校介绍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陶瓷雕塑人才的需求,从1998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联办陶瓷雕塑研修班,从毕业生中择优入学,由清华美院的教授、博士到校授课,该班已为企业培养120余名高级样品设计人才,深受陶瓷企业的欢迎。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以人为本,通过竞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就要有名牌专业;要有名牌专业,就要有名牌教师。名牌教师必须在竞争产生。为了培养名牌教师,我校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产生名牌教师的竞争氛围。

1.全面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公开岗位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上级编制、教师工作量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②公开岗位条件。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条件,包括学历、年龄、教龄、品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等。③公开报名情况。制定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教师填报岗位的结果全部公开。④公开发表演说。学校对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确认符合条件后,由竞争者在竞岗大会上公开发表竞岗演说,提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目标及措施。⑤公开进行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结束后,评议组或全体教师,根据竞争者德才表现和竞岗职位的工作设想,进行公开测评、民主推荐。⑥公开课堂教学。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堂教学评审机构,制定课堂教学评比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定教师课堂教学的成绩。⑦公开择优聘任。以竞争者的工作设想、课堂教学和民主测评结果及德能勤绩为主要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优秀者优先聘任,不合格者不予聘任。⑧实行上岗前公示。对拟由学校聘用的竞岗者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允许教职工提意见,反映情况,对公布对象在规定的期间内,教职工没有异议的,由校长正式聘任。

2.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①公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及报名期限。②公开报名竞聘岗位。竞聘者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竞聘岗位,也可由教职工民主推荐,每个岗位至少应有2人以上竞聘。③公开发表竞聘演讲。根据报名情况,经过民主推荐产生岗位候选人,参加竞聘演讲。通过抽签确定竞聘演讲的顺序,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上对竞聘条件、理由及任职设想等进行竞聘演讲,进行现场答辩和民意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④严格进行考核。由学校组成的中层干部聘任领导小组组织对竞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审查考核,根据任职要求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依据考核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列,确定初步候选人。⑤上岗前的公示。学校确定聘任人选,向全体教职工公布,接受教职工的咨询,时间至少7天以上。公示期满后,召开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公布公示期间内收集的意见,进行审议和表决,确定聘任对象。⑥正式聘任。校长向受聘者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任职期。1999年首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原有的10名中层干部有4名落选。

3.职称评定与各项评比全面量化。凡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均可申报。学校制订了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师德、学历、任职年限、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成果、公开教学、教研教改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受表彰、继续教育等。申报者由学校推荐小组给予评定分数,公示一周后,由高分到低分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均按学校制订的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全面启动名师工程。邀请全国知名的陶瓷雕塑家莅校讲学,从1998至2001年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20余场;推行专业教师"下水"制度,每个专业教师课前必须自制范作方可进入课堂,每个星期举行一次专业教师范作展览,进行师生同展;大力支持专业教师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场租、布置、媒体宣传、请柬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学校还给予2000元奖励;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人至少挂钩一家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既让教师了解市场、服务教学,又提高教师知名度;充分利用《泉州晚报》、《德化报》、《德化文艺》报纸以及自办报纸《摇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有一定成果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现我校已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4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已有1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县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获奖或报刊发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团体与学术交流,学校已成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现代陶艺协会的大本营。

(二)全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是封闭的。各所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小社会”,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服务系统。学校包办后勤时代,校长要是多面手,常常“不务正业”。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刀刃上,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后勤管理改革,把后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为确保后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聘请德化戴云律师事务所二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改革保驾护航。

1.后勤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学校后勤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校顺应这种要求和变化趋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超级市场、食堂、文印中心、休闲阅览厅、理发厅、乒乓球厅、摄影部、医疗室等后勤服务工作全部面向社会招标,由社会行家承包经营,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5万元,节约人员经费支出约50万元。校办陶瓷工艺厂和陶瓷研究所也面向社会招标,实行经营承包。

2.物品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用品采购,数额3000元以下的一般面向社会询价购买;3000元以上的,有的通过政府采购,有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有的面向社会询价购买。所有采购,均事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发采购须知,邀请监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人参加,严格按招标程序进行,物品聘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从1996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石膏教具、课桌椅、雕塑架、画架、电脑、多媒体、铁床、图书与课本、办公家俱、书架、厨房用具等等,至少节约100万元资金。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校致力于树立学生“求新求异、开拓开放”的观念,并将此作为校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不因循守旧,不雷同抄习,不停滞不前,不自我封闭,这是一个职专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教学内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技能的传授过渡到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陶瓷雕塑专业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根据该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状,只开设政治、应用文、英语等课程;基础课以“服务”为原则,只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学习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全部为技能操作课,企业样品设计人员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97年开始推行“两证”制度,即学生须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中级证书,方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专门为陶瓷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接轨。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化的外向型陶瓷企业,都是通过春季、秋季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企业提供的样品是否得到外商的认可,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我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外,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各种专业展览和参加各级专业制作竞赛;以“创新”为主题,经常举行全校性专业技能现场大比武,并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校期间现场大比武总成绩居年段前30名的陶瓷雕塑专业学生(每个年段共11个班近500人),除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化陶瓷雕塑研修班学习,学费上给予至少1300元以上的优惠;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会,并在德化县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展出。

(三)实行开放式实习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的5篇陶校长的演讲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陶校长的演讲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陶校长的演讲2

痴迷音乐的孩子

周子雷是个地道的东北人,1972年生于吉林省九台县(现九台市)。周子雷的父亲是县文工团乐队的骨干,文工团里经常排二人转、样板戏。周子雷经常跟着父亲出没于舞台的上上下下。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有一次,父亲在团里排练,周子雷躲进放贝斯的箱子里,调皮的他把箱盖扣上了,没想到箱子里回荡的声音恰恰是父亲乐团排练的音响,周子雷感到美妙极了,他陶醉其中,不知不觉地在箱子里睡着了。父亲排练结束后怎么也找不到他,焦急的父亲只好发动整个剧场的人来找他,最后在箱子里找到了他。当愤怒的父亲把他拎起来时,他还沉浸在父亲排练的音响氛围中。

1979年,由于父亲工作变动,周子雷随父亲一起来到了吉林艺术学院,父亲成了这个学校的竹笛专业老师。从农村走入城市,他们全家都特别开心。那时候他们家里并不富裕,一家人挤在学校的宿舍楼里,没想到,这一住就是11年。

在学校里,周子雷非常活跃,因为自小就深受音乐的熏陶,学校的京剧、评剧、地方戏、二人转等课程深深地吸引了他。周子雷每天都很享受学校的生活,每天早上被拉京胡、吹唢呐的声音叫醒,晚上也是伴着这些“优美”的音乐慢慢睡去。

周子雷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吹竹笛。刚开始的时候,父亲经常会让他练一些基本功,但是周子雷觉得特别枯燥,他总是和父亲玩“捉迷藏”。周子雷的小伎俩被父亲发现后,每次都免不了挨一顿揍,他经常哭着把长音吹完。父亲告诉他气息对于管乐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必须每天早上吹半个小时的长音,这样对以后很有帮助。周子雷坦言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还真得归功于曾经以泪洗面的童子功。

1986年,周子雷考入吉林艺术学院。在大学里,聪明好学的他又兼修了钢琴和长笛。那时候流行歌曲正火遍大江南北。学校有电子琴,有合成器,周子雷和同学组成电声乐队,他做键盘手,专门演奏流行歌曲。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没日没夜地训练。

1988年,总政军乐团到长春招人,那时周子雷的长笛已经吹得非常专业了,但因为在校生的身份而不能参加考试。为了早点穿上绿军装演奏,周子雷撒了一个谎,他说自己是待业青年,经过激烈的考试,周子雷顺利过关,当他知道这个消息时,兴奋不已。但是天不遂人愿,在最后政审的时候,周子雷的学生身份暴露了。周子雷的梦想瞬间破灭。这一年,周子雷16岁,这也是他第一次尝到挫折的滋味。

北漂生活

毕业后,周子雷被分配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干了不到一年他就辞职了。

周子雷辞职后,为了生存,他在夜总会和餐厅做键盘手。夜深人静的时候,周子雷再一次想到了梦想,他不想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继续下去,去北京发展的想法在脑海里膨胀。最终,周子雷背上自己的那台合成器开始了北漂生活。

凭着扎实的音乐底子,周子雷很快在三里屯的一个酒吧找到了一份工作,演了一段时间后,老板告诉他只会弹琴不行,必须得学会唱歌。为了能在北京站住脚,周子雷又拿出了学霸的精神记歌词。试过音后,老板告诉他非常棒,从此周子雷步入歌手的行列。

因为唱歌,他结识了非常多的好朋友,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有一次,他在三里屯的一个酒吧唱歌,忽然看到,有一位男孩在后边一边喝着闷酒,一边拿着手机一直冲着他,周子雷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因为这位男孩的女朋友非常喜欢听周子雷的歌,所以他“现场直播”给女朋友听。周子雷听了后,非常感动。

在朋友的鼓励下,周子雷参加了北京赛区青年歌手业余组电视大奖赛,他不仅顺利进入了决赛,而且还拿了第一名。正当他信心满满地准备代表北京电视台参加总决赛时,因为户口的原因竟然被毙掉了,为了这事,周子雷郁闷了好几天。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周子雷去参加吉林省赛区专业组的比赛,他又拿了奖,并代表吉林电视台参加总决赛,虽然最后只拿了个优秀奖,但这还是让周子雷兴奋不已。

唱了一段时间后,周子雷发现自己不仅没什么大成绩,竟然还唱出一个毛病。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要一开口嗓子就非常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做音乐工作室。这时他又把老本行捡了起来,把竹笛、排箫、南箫、葫芦丝、巴乌、埙等各式相通的管乐器编在一个节目里边,在现场形成一个视觉和听觉的反差。演了好多年,效果还不错,还去悉尼歌剧院演出过。

陶笛成毕生事业

本来周子雷想一直沿着这个生活轨迹走下去,但是当父亲的老友得知他在北京做新民乐时,专程跑到北京同周子雷谈陶笛,周子雷被他说服了。周子雷说:“从他把陶笛摆在我面前一直到今天,我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陶笛上了。我把小时候用竹笛吹过的曲子换成陶笛,朋友们都表示非常喜欢,然后我把所有的音乐元素都融入陶笛作品中,效果还蛮好。”

周子雷觉得陶笛的旋律非常优美,尤其经过各种音乐曲风的融合,陶笛会发出让人陶醉的旋律。由于周子雷对陶笛做出了卓越贡献,2012年他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新春音乐会,所吹的曲子就是著名的《千年风雅》。2014年,周子雷接到国家大剧院的邀请,和日本、意大利的陶笛大师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对方对周子雷精湛的演艺竖起了大拇指。

周子雷说:“因为一些有名的曲目,陶笛演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但在学术拓展领域里,几乎没有人触碰。从音色取向和演奏风格上,陶笛演奏每个地域都有地域特色,比如意大利主要是重奏,他们用七重奏来演绎这种严肃的古典音乐。但他们的基本交响乐团配置中,却从来没出现过陶笛的影子。在日本,陶笛主要流行于中老年社区,而在韩国却是孩子最喜欢。陶笛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就是中国,虽然现在只有两三百万人,但我觉得未来还会翻几番,估计未来几千万人不止。”

目前,很多国家认为陶笛是不能处理强弱的乐器。其实,这绝对是一个误区,乐器的基本要素就是处理强弱,因为没有人去触碰陶笛的强弱,所以,大家一直误解了,这让陶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走入学术拓展的领域里,很长一段时间这个领域都是空白。目前,中国人在处理陶笛的强弱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研发出来一些非常好的方法,这让周子雷非常欣慰。他觉得在中国陶笛学术拓展这个领域,会有更多的平台出现,他也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专业老师和音乐创作者出现,让陶笛的学术拓展焕发出中国独有的风采。

陶校长的演讲3

近3个月,南京财经大学一个学生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南京30位抗战老兵,为他们拍下肖像照。这30个老兵中,有28位从黄埔军校毕业。走访过程中,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张修齐表示,老兵们只是做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该做的事情,他说:“我们不怕死,就怕被你们遗忘……”这句话让团队里的人触动很大。“接下来,我们从这30个老兵当中,选出7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做成一部《最后的老兵》纪录片。”“这些老人年纪最小的89岁,最大的已经100岁,就在我们结束走访的几天后,已经有两位老人先后去世,这些工作还是要趁早做啊!”袁启说。

蹲下合影

6月10日,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为和“袖珍女孩”海璐璐“平等”合影,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蹲下和米的海璐璐合影。这看似平常的一件事却有着不平常的意义。有时侯一个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就会让残疾人感到温暖,就是表达了对残疾人的人格尊重。校长蹲下去合影,平等思想站起来,这是校长获得现场5000余名毕业生送出的如雷般掌声的根本原因所在。

普通坐椅

主席访问韩国期间,于7月4日上午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据《朝鲜日报》透露,首尔大学为的演讲悉心准备,但中方表示,不想使用高级坐椅,只想与同学们一样坐普通椅子。首尔大学改变迎接方案,演讲台上放置的是普通坐椅。

伟大小孩

“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这句话出自一个年仅11岁的的深圳小学生梁耀艺之口。他身患脑瘤,临走前决定捐出肾脏和肝脏。他告诉守在身边的家人,他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好事,“我觉得他们都很伟大,我也想做一个伟大的小孩。”6月6日,他的心愿达成,其捐出的器官在8小时内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他依然活着,在更多的生命里。

最伟大小孩,他走的时候,留给人间的全是爱和感动。

绿皮火车

7月1日晚9点30分,温州开往郑州的2192/3次绿皮车停靠在杭州火车站,这是中国铁路跨局运行的最后一趟绿皮车。过往的岁月里,人们就是坐着绿皮车走出故乡,求学、打工、经商……“绿皮车代表了一个时代。它在上个世纪60年入使用,见证了中国发展最快的几十年。”而随着铁路新运行图的实行,这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绿皮火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伴着熟悉的“况且况且”声,消失在历史中。

陶校长的演讲4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共同举办了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家学者们运用多元化的人文研究手段对陶瓷艺术展开了兼具学理与趣味性的探讨。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便被赋予了“工艺美术”属性,在传统的研究习惯中,人们通常会从工艺技巧或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类进行剖析与探讨,然而,在近年有关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中,却逐渐展露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从人文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中的深刻内蕴与文化精髓。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论发展而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点更为丰富。由于人文学科的主干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框架,以文字语义、墓葬资料、人性本质等内容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点的变化直接引入了更为多元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的平面解释到立体释读,都使得陶瓷艺术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具实证性与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会意义。当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小众”的艺术层面延伸至“大众”的人文层面以后,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就随之广泛起来,特别是当这些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后,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也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如江伟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享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与行业保持互动以促进学科建设,如今,学校已建构了一批具有‘科艺结合’特色的优质学科,成为了国内乃至国外至关重要的陶瓷学术研究基地。”(图3)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果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之内,势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教育》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词中提到:“作为曾经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号,陶瓷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更应当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丰富的社会意义。”(图4)人文学科宽广的视角恰好可为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2人文视角下的多元陶瓷文化

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陶瓷”与“人文”之间的结合,较之于从艺谈瓷的理论研究传统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更为宽广,其涉猎点也更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非“无根之水”,从陶瓷文化的本质上来看,它无疑具有“为人服务”的天然属性,由此出发不难看出,在陶瓷的发展史中,制作者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质朴而日常的标准规范着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换言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跳脱出单纯的艺术框架,转而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陶瓷艺术之后,其内容便更具多样性了。

(1)从文化学看陶瓷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因此,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的陶瓷艺术研究形式十分多元,其中既有二维平面上的语义分析、品类交叉,也有三维层面上的时空研究。

①“瓷”的语义研究。在人文学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明确的词语,厘清其文字内涵显然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石”。因此,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华学诚教授以《说“陶”解“瓷”话“陶瓷”》为题,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陶瓷的本源含义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他以“陶”为例,从“陶”这一文字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文字的意义变化与事物本身的变化、文字与精神文化世界的联系这三个层次,对陶瓷语言解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文入艺的研究方法无疑为陶瓷艺术的理论剖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则从一个广义的文化层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为题进行的演讲中,他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认为,陶瓷制作的过程当与稻作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景德镇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称,因此,这应当呈现出陶瓷与玉器之间不断进行单向模仿乃至替代的“亲子”关系,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中对“如玉”般生命内涵与品质的一贯追求。以此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分工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工业的中国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思考的介质,即科学地从西方引入适合的生产与发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探索瓷的跨界语言模式,无论是毕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艺装饰,还是八木一夫谨慎有度的陶艺造型,都可视作是艺术家们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探索型创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身份所限,这些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因此,如何将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就成为了摆在中国艺术家眼前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中,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在名为《陶瓷与中国书法篆刻三题》的主题演讲中,从书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陶文与早期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为瓷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尹沧海教授则发表了名为《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现代陶瓷创作与绘画同样具有崇尚“意象”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对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共融性,所以,研究者应当重视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找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语言形式表现陶瓷艺术的经典性。

③“瓷”的时空研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留下时间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态的更迭而在空间的维度上划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时空转变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传统价值,更能帮助我们从广义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内涵。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赵益教授就《“壶”与“空间相对”观念》这一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时会将观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考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侯铁军副教授则以“圣杯”为媒介,重点探究了陶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他名为《追寻白色“圣杯”——16-18世纪欧洲传教士笔下中国瓷器的宗教维度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白色的“圣杯”不仅具有宗教维度上的意义,更真实地呈现出欧洲传教士追求圣洁的内在灵魂诉求,这一释义同时也为基督教义的解释提供了话语修辞。此外,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贺鼎博士以《景德镇老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化保护初探》为题,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为例的传统瓷业遗产保护所缺乏的内在联系与全面认识,他通过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的自然形胜、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问题,揭示瓷业遗产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构与再造中,应当如何系统地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应当成为传统瓷业遗产保护的关键。

(2)从器物观看陶瓷

在传统的造物观念中,陶瓷首先是一种可用以承载生活的器具,因此,本次论坛中有多位专家从造器、用器、品器的角度对古今陶瓷艺术的外在于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以下两者:

①茶器。在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中,茶具不仅是一种容器,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台湾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讲中展示了形制、装饰和实用这三个因素对紫砂壶设计的影响,即紫砂壶的造型始终与中国的传统雅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在传统紫砂器具审美上表现出来的重情趣、拙朴的品味和恬淡自适的性情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与茶:略论南朝碗托、五代执壶和南宋木叶盏》为题,运用详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以陆羽《茶经》为例,探究了茶器与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教授在《茶器设计的用与美》的演讲中认为,就现代的生活状态而言,设计应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即设计者应通过器物阐述工艺与文化的精髓,引导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别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怀,使之得以区别于工业化产品,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与慰籍,所以,设计师应当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备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设计品在展示手工韵味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美感与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质研究中,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神秘彩陶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莫大的关注,此次论坛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别从装饰和造型的角度对这一久远的艺术品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在题为《中国新时期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化》的演讲中解释道,撒种人可看做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母题,这一主题的典型形式以及符号组合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符号传统的形成轨迹,对彩陶纹饰及符号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释读陶瓷纹饰的语义,更能帮助后人正确地理解陶瓷装饰的艺术传统与内涵。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永蘅教授则从造型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以《早期彩陶动植物题材器型演变》为题,过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植物题材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同时,将之带入到现代设计的仿生学、产品语义学以及功能主义的语境下,探析这种古老纹饰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也以现代陶瓷的设计、造物观为切入点,发表了名为《新时期时代陶器的造型设计观》的主题演讲,她不仅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解释远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标,更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凝练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设计智慧。

(3)从社会观看陶瓷

如今,研究者们普遍认同陶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陶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存在,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记,这一类别的研究通常可从历史与现代两个角度着手,从中探究陶瓷的社会内涵。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宁钢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在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发言中讲到,古代的丝瓷之路,不仅在欧亚大陆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21世纪,重走丝绸之路的号召则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应当关注到中国艺术品担负起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之使命,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陶瓷艺术教育更应被置于“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再一次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原国家文物局驻英专家钱伟鹏教授则以《中国古代陶瓷对历史重量与艺术价值》为发言主题,介绍了雍正、乾隆时期督瓷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贡献,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现代鉴定常识。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过去,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机。

来自于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则着眼于当下,对陶艺创作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他在围绕《三源并流——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这一主题所展开的研究中认为,当代中国的陶瓷艺术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由此所致的陶艺特征则被归类为“一种现象”和“两个关键词”(即艺术与文化)。从生产和创作生态上来看,陶瓷创作者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以陶瓷大师、设计师为代表的陶瓷行业;二是以现代艺术教育的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三是产区和非产区内的民间陶瓷从业人员。这三类作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陶瓷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当代性,又因身份、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大千风貌。

陶校长的演讲5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委派他的三个学生李友梅(中共地下党员)、蓝九盛、吴仁辅到苏北淮安创办晓庄师范苏北特约实验学校――新安学校(即现在的淮安市新安小学),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当时新安学校的建制分小学、初中和幼稚园,是我国较早的幼、小、中相衔接的实验学校。办学宗旨是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培养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子女和孤儿,以及党的干部子女。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康健的体魄,生产的技能,艺术的兴趣,征服自然的本领,改造社会的精神”。开设的课程除国语、算术、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外,还有当时一般学校没有的“科学把戏课”(让学生进行一些科学实验)以及“国难教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是“根据生活教育之原则”由教师自己编写,以国语课为例,就是以陶行知编写的《老少通》为主要教材,并指导学生阅读少年儿童读物。学生每天写日记,间周写作文,定期出墙报、画刊,写得好的文章向少年儿童报刊投稿。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倡“手脑并用”,重视实践。学校有劳动基地,学生在校既读书又劳动,学砌墙、学种菜、饲养家禽、编蒲包、做粉笔。重视学生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力。当时的“基本学生”都能掌握作息时间,自己主持会议、管理图书、编辑板报、烧饭做菜、洗补衣服。师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引导学生自己教育和管理自己。

创新举措――给中国儿童一个新鲜的刺激

1930年春天,陶行知委派他的弟子汪达之到淮安开展工作并接替他做新安学校的校长。当时学校将当地农民、渔民、小商贩等穷苦人家的子女吸收为“基本学生”,学生与老师同吃同住,靠种地、养殖维持生活,改善学习条件。

为实践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在陶行知的精心指导下,汪达之将新安学校7名“基本学生”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赴上海等地修学旅行。临行前,陶行知对汪达之说:“我以学校名义,给黄警顽先生写了信去,一则要参观商务印书馆,二则也希望他为儿童幸福的缘故要给一点援助。天厨味精厂吴蕴初先生,我也去了信,要求参观他的工厂。因为吴先生是个贫寒力学出身,可以给孩子们一个鼓励的榜样。时事新报馆也去了信,一则他颇有言论界的地位,让孩子们去参观一下,认识认识。再则他们借此传个信号出去,给中国的被牢狱封锁着一般的儿童们以一个新鲜的刺激。”

1933年10月22日,新安儿童旅行团冒雨从淮安出发,经镇江至上海,开始了为期54天的修学旅行。到达上海后,小团员们深入工厂、码头,访问工人居住的棚户区,参观租界,凭吊“一・二八”战场,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到光华、大夏等大中学校进行演讲,走上街头销售进步书报。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活动获得空前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大上海及江苏省教育界和新闻界。旅行团在上海活动期间,各大报纸、广播电台不断地报道,《时代画报》专门拍摄刊登了7名小团员的照片,称:“新安儿童旅行团,实为我国教育界之创闻!”上海的工商界、教育界热情邀请他们去参观、讲演,上海华德路小学给儿童旅行团的信中写道:“你们没有先生的指引和家长的领导,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事,对我们中国不知道增加多少光荣呢!”澄衷中学小学部在邀请旅行团去讲演的信中写道:“我们很佩服你们有这样伟大的志愿,伟大的冒险精神,所以很希望你们能到敝校来讲演一次,使我们认识从江北荒凉农村来的有毅力、有爱国心的小朋友们……”

陶行知称这次旅行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新鲜事”,并写诗赞誉:

“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没有先生带,父母也不在,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此次旅行,为1935年新安学校成功组建“新安旅行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陶行知对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小团员们,除了在物质上给予支持,更多是在精神上加以关爱,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感染、刺激全中国儿童,体现了他“爱满天下”的博怀。

奉献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已下心,愿为新安小学托钵化缘。”陶行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陶行知和新安小学师生一道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坚持在艰苦条件下支持新安办学。他还幽默地对汪达之说:“人家叫我老夫子,生活不如老妈子,同是为人带孩子,吃不饱来饿不死。”他真是为新安小学的发展越苦越高兴,越苦越上劲。

1930年,当他得知汪达之校长为了筹集学校办公经费,将自己唯一的一件大衣拿到当铺典当的遭遇,立即写信问候:“知道你们用一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当不得两元钱,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的安慰而又是何等的敬佩你们啊……”并题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给予高度赞誉,其实这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无常,尤其是陶行知处在风口浪尖上,随时有被敌对势力追杀和迫害的危险。为了给母亲生活的保障,陶行知为母亲保了一份寿险。1933年陶行知的母亲去世,时值新安儿童旅行团在上海修学旅行。在陶行知的支持和指导下,汪达之校长正积极筹备,准备组织一个规模更大的“新安旅行团”旅行全国,急需一套电影机器和设备。陶行知毅然将老母亲的五百元人寿保险金全部交给汪达之,同时帮助学校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了一套放映机器。

担当意识――汪达之校长和他的“新安旅行团”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下,东北沦亡,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驱除日寇,救我中华,成了四万万同胞的共同呼声。1935年10月10日,新安学校14名学生在汪达之校长的率领下,从淮安河下莲花街出发,肩负着人民的希望,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光荣诞生了。

在统治区,新安旅行团以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宣传孙中山的遗嘱,动员民众共赴国难为宗旨,不辞艰辛,长途跋涉,在白色恐怖下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不贪生,向统治区的千百万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在革命根据地,他们动员和组织了18万少年儿童参加革命斗争。他们英勇支前,参加,随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长达17年的战斗岁月里,“新旅”途经全国22个省市区,行程五万余里,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少年儿童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旅”的活动,受到了、、刘少奇、、等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赞扬。1946年5月20日,同志亲笔写信给“新旅”全体团员:“新安旅行团的各位同志们,来信收到,极为感谢,祝你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7 93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