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例【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例【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一篇】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习,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四、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二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分五个阶段来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情,三是说教学方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说板书设计。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定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鲜活个体的学生,时时刻刻要与它打交道。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进行的,由于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时间有多长大概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需借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引入,完成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调查,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会快速判断平、闰年,二月的天数及各个月的天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愿学、乐学的兴趣。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大月、小月的记忆,
教学难点: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强,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实验论证、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取“观察—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实践”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根据《新课标》中的“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联系生活,设疑导入
过生日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而且基本都是一年一次,我以奶奶明年过第18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要过第20个生日,奶奶和孙子各是多少岁?这个问题情境引入,听到问题后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奶奶18岁,孙子20岁。但说完之后会马上意识到不对。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一年)
(2)现在奶奶的反而少,说明什么?(说明奶奶有些年没过生日)
(3)生日跟什么有关?
(4)奶奶有些年没过生日,又说明什么呢?
再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年月日)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出隐藏在学生内心的疑惑,以探究疑惑为主线,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第一层:观察年历,认识大小月
结合板书说出一年中大月、小月的具体所指。在学习全年天数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所以我就没有过多的让学生说计算方法。以上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引导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知识,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表达。
第二层: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在学生认识大月、小月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识记大小月有没有什么妙方。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汇报,我再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强化左拳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并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记忆。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拍手,小月跺脚;二月来了,不出声”的游戏。在这一活动中我让静的知识接受转变为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快乐中理解数学知识。
第三层:学习平年、闰年
为了有效地突破判断平、闰年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1993—20xx年各年份中二月份天数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并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时候,这一年就是闰年。这一环节的教学,留给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计算、合作交流、共同概括,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在练习时,里面出现了1900年,学生毫不犹豫的判断是闰年,我坚决的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学生茫然,我让学生自己去课本第49页寻找答案,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利用多媒体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加强了学习过程当中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情境练习,巩固新知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紧扣重点,力求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
(四)、首尾呼应,解疑答惑
在“拓展练习”中,主要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做到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五)、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六)、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是教学的“灵魂”,为课堂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从板书中,可以清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知识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闰年(366天)2月29天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空间关系;。
2、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况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空间观念的培养,倾听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教学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出示一棵大树图)今天是树爷爷的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小鸟和小兔最先来,(出示小鸟贴在树梢,小兔贴在树下)。
师:你能描述一下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可能只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
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课题:“上下”学生齐读。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充分的描述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2、教学三个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任意选一只小动物来说,也要引导学生语言完整、规范)。
3、教学一个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师:你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小松树的位置吗?
师:小松树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
二、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在文具盒上放数学书,说说文具盒和数学书的上下位置关系;在数学书上放一个橡皮,说说数学书和橡皮的上下位置关系。
2、看图说一说。
教师出示摆放的三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三个物体间上下相对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1--2题。
四、动手实践、深化新知。
1、引导学生看书,动物园里建了一座新楼房,你认为这些小动物应该住那一层,请给它们分房子。
(学生动手贴动物头像)。
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及顺序。
2、找宝物。
引导学生推理,根据第一句话推出宝物可能在?号、?号哪个盒内。
根据第二句话,确定宝物在第?号盒内。
3、教师把小朋友的头像做成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贴出它们在楼房的位置,再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五、总结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四篇】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钱游戏、购物购票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由于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学生对人民币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先通过换钱游戏和购物购票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知识点,设计各种活动,力求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会用。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准备使用真币或挂图演示,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我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这样,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真正合二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挂图2:出示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
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币,让他们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过调查班级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钱的习惯,教育学生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挂图出示3:我国发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挂图出示4:
说一说:介绍自己钱袋里的人民币
分一分:学生尝试将人民币分类
辨一辨:说说两种50元、100元的人民币有何异同?
认一认: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由我的任务而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在分类活动和简单的计算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又通过区分人民币的异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提炼知识,综合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换钱游戏。
出示5:1张2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先让学生明白:以角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值。
继续做换钱游戏,我出示1个1元纸币,问“你应拿几个1角纸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的1元纸币”?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或纸币)。最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出示6:1张1元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购物活动。
挂图出示7:橡皮(1角)练习本(5角),铅笔(2角)
1、1元钱能买______块橡皮。
2、1元钱能买______支铅笔。
3、1元钱还能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在购物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价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币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图出示8:游乐园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乐园购票”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备用钱,自主选择游乐项目,这样,我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巩固认识了人民币,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币的价值,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评价分析: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中,我把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生换钱游戏中,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购物购票活动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汇报结论时,以师评为主,利用发展性评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五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习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习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第一关,连线(练习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六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钱游戏、购物购票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学生对人民币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先通过换钱游戏和购物购票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知识点,设计各种活动,力求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会用。
五、教具、学具: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准备使用真币或挂图演示,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我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这样,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真正合二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挂图2:出示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
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币,让他们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过调查班级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钱的习惯,教育学生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挂图出示3:我国发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挂图出示4:
说一说:介绍自己钱袋里的人民币。
分一分:学生尝试将人民币分类。
辨一辨:说说两种50元、100元的人民币有何异同?
认一认: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由我的任务而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在分类活动和简单的计算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又通过区分人民币的异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提炼知识,综合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换钱游戏。
出示5:1张2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先让学生明白:以角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值。
继续做换钱游戏,我出示1个1元纸币,问“你应拿几个1角纸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的1元纸币”?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或纸币)。最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出示6:1张1元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购物活动。
挂图出示7:橡皮(1角)练习本(5角),铅笔(2角)。
1、1元钱能买______块橡皮。
2、1元钱能买______支铅笔。
3、1元钱还能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在购物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价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币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图出示8:游乐园。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乐园购票”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备用钱,自主选择游乐项目,这样,我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巩固认识了人民币,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币的价值,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评价分析: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中,我把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生换钱游戏中,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购物购票活动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汇报结论时,以师评为主,利用发展性评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七篇】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板书设计:
找规律: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范文【第八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10+5=10+8=10+4=。
10+3=10+7=10+6=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9+1+4=9+1+8=。
9+2=9+5=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159+()17。
想一想:1、()里能填哪些数?
2、()里最大能填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