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四讲四爱心得体会范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0815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四讲四爱心得体会范文实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讲四爱心得体会1

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讲四德工程,一是什么是四德工程?二是建设四德工程的必要性,三是四德工程的主要内容,四是建设四德工程,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什么是四德工程?

1、四德工程的概念:四德工程就是爱德工程、诚德工程、孝德工程、仁德工程的简称。“四德工程” 分别对应中央提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即社会公德以“爱”为核心,实施爱德工程;职业道德以“诚”为核心,实施诚德工程;家庭美德以“孝”为核心,实施孝德工程;个人品德以“仁”为核心,实施仁德工程。“四德工程”既有机统一,又各有侧重,其中,“孝”是人的善良本性,着力点在家庭,重在感恩回报;“诚”是人的立业之本,着力点在工作和职业,重在诚实守信;“爱”是人的幸福源泉,着力点在社会,重在乐于奉献;“仁”是人的精神境界,着力点在个人,重在品行修养。

2、四德的出处:“四德”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儒家孟子提出“四德”,既“仁”,“义”,“礼”,“智”。

易家以元、亨、利、贞为四德。

3、四德工程提出的过程:四德工程是山东省在党的十七大以后提出来的。此后,山东省又组织开展了全民“四讲四做”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讲社会公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讲职业道德,做一个有诚信的人;讲家庭美德,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讲个人品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还了“山东省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是深入实施“四德工程”的新举措。“40则”被形象地称为“新三字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到底应遵从哪些行为准则,都可以从“40则”中找到答案。

此外,为了发挥榜样对群众的激励感召作用,山东制定下发了《关于评选表彰全省道德模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典型宣传工作的意见》。先后推出邹树君、崔学选、李登海、陈中华、王伯祥、高发明等一批全国重大典型,选树了一大批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道德典型。6个全国道德模范,101 个省级道德模范,1046个市级道德模范,3435个县级道德模范,道德模范们在齐鲁大地上树起了一个个标杆。

同时,在“四德工程”建设过程中,山东省深入挖掘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公民道德建设特色品牌。我们知道,我们山东是礼仪之邦、仁义之乡,是古代先贤孔孟的故乡。所以,山东省提出了:

“大爱山东”品牌倡导山东人民“仁者爱人”、“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以爱心、奉献、责任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心捐助、爱心传递等爱心公益活动。

“诚信山东”品牌以“诚信山东”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努力营造市场公平竞争、企业守法经营、居民放心消费、客商乐于投资的良好环境。

“孝德山东”品牌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大力传承、创新和发展孝文化,以敬老、爱老、助老、养老为主题,做大做强孝德品牌。

二、建设“四德工程”的必要性

我们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我们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周围的其他情况,却不容乐观。

随着人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食品安全、制假售假、诚信缺失、低俗风气蔓延等问题不断发生,我们吃的油中有地沟油、我们喝的奶中有三聚氰胺、我们吃的肉中有瘦肉精、我们的蔬菜中有剧毒农药、连我们吃的药中都有臭皮鞋。我们的老人跌倒了无人敢扶、我们的孩子被车撞了无人管,我们的小学生被校长领去开房,我们居住的小区内有房姐、房嫂、房叔,我们的红会中有郭美美,我们的省部级干部中刘志军、黄胜、李春城,我们的社会精英在直喝人奶。所有的这些案例,都引发了全社会争论热议,一次又一次挑战着文明的底线,拷问着道德的良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你说,我们不加强道德建设能行吗?不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能行吗?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可是,这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现实情况是事与愿违,两手抓不可能两手都会硬,因为,这违背自然规律,我们就一个大脑两只手,一只手有力,另一只手就不够有力。现在是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落后了。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又在大搞“四德工程”建设,这都是我们党思想道德建设的延续。所以说,“四德工程”的建设非常必要,这是培育文明风尚的需要,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四德工程”的主要内容

“四德工程”即“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建立良好道德规范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凝聚道德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四德”分别对应中央提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四德”工程建设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基本内容,阐释出十二种标准要求。具体概括为“”工程。

(一)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突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三个方面。

(二)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突出“忠诚企业、诚实敬业、诚信待人”三个方面。

(三)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突出“孝敬老人、爱抚幼小、和睦邻里”三个方面。

(四)以“仁”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建设:突出“贤达高尚、豁达宽容、修身感恩”三个方面。

这里有公民道德规范20个字,我给大家念一下: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摘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爱国守法。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是人民群众最高利益的象征和代表。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和第一义务,责无旁贷。守法,法是国家纪律的集中表现,人人必须遵守,奉公守法。

明礼诚信。礼是人们文明表现的一种行为规范。礼是怎么来的呢?司马 迁说: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明者,懂也,明白也,实践也。诚信,诚者,实也,真也;信者,实也。诚信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方面,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的道德准则,不诚不信,将无法群处。

团结友善。团结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准绳。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彼此必然发生各种关系,而处理彼此关系必须从好心出发,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勤与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及优良传统,勤与俭相辅相成,终成大业。自强就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有自信心,不甘落后。

敬业奉献。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即是“业”,这“状元”就是敬业中的优秀者。个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个人要存在必须要奉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下面还有一个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我也给大家读一下,

一、社会公德

讲文明,树新风。

懂礼貌,礼让谦。

献爱心,乐助人。

济贫困,救危难。

爱集体,惜公物。

讲卫生,护环境。

重低碳,节能源。

尚科学,除迷信。

遵法纪,守规则。

扬正气,担道义。

二、职业道德

爱岗位,尽职守。

好学习,勤钻研。

讲诚信,守信誉。

重质量,保安全。

勇竞争,敢创新。

善协作,求共赢。

去私情,持公道。

反腐败,尚清廉。

人为本,优服务。

任劳怨,乐奉献。

三、家庭美德

敬长者,孝父母。

爱子女,教有方。

男与女,要平等。

夫妻和,爱相牵。

勤劳作,奔富裕。

善持家,崇节俭。

邻里睦,相照顾。

亲友济,互帮添。

优生育,强素质。

正家风,忠厚传。

四、个人品德

爱祖国,爱家乡。

尽责任,勇担当。

当自立,尚进取。

有理想,志高远。

重情义,知感恩。

主诚实,践诺言。

知荣辱,明善恶。

重慎独,严自律。

衣得体,品貌端。

惜生命,身心安。

以上这些“四德工程”的基本内容。

四、建设四德工程,我们应该怎么做?

建设“四德工程”,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法治”和“德治”要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也就是说要先德而后法,以德维系生活的公平和谐,以法保证德的运行。在这里法是广义的,既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部门的规章制度,还可以是村规民约。第二,处理好道德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将道德建设贯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工作之中,使道德的力量无处不在,处处体现道德的存在。第三,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化的民族,在我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深厚的道德传承,我们要将这些优秀的道德传承发扬下去,并要结合现在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应该将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广泛吸纳全人类的道德文明成果,在扬弃的基础上,创造和繁荣先进思想文化,推进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

作为我们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四德工程建设中怎么做?我们先来看看“四德”的排序,它是从大到小、从多到少、从群体到个体的排列,也就是从社会到单位到家庭到个人,但是,四德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是最后一个的个人品德。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君子、都是贤人、个人品德都非常好了,那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好起来。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个人品德抓起,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修炼,然后,扩而大之做好其他三个方面。

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起,就是一个生命体,要得到生命的延续,就必须保证生存,通过生存的努力,达到美好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三部曲”。即生命、生存、生活。孟子曾讲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却提出“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应该说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那么,“恶”的一面是什么?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即自私、贪婪、懒惰。司马迁说:“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本性就是守中道,不偏激。能严格以礼仪的范畴作为行动的范畴的,是士君子。此外的是平民百姓。在士君子和平民百姓之间,即不像士君子那样拘泥,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样不守礼范,而是能徘徊周旋,做事曲直而变化,总不失礼之次序的,便是圣人。所以说有点私心是“圣人”,适当私心是“贤人”。贪婪,就是私欲更强烈。人如果欲望无度,就会成为万恶之源。如果正确地去利用,它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比如,现在的生活已经都很不错了,但还在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不断进行科技发明和创造。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这就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懒惰,人人都有,人人都不爱工作。或者说,人人都想出最小的力,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成果。机械化更新速度之迅猛,正是人本性--懒惰的成果。人性“善”的一面,我也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孝敬之心、责任之心、包容之心。孝敬之心,就是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扩展到社会上,就是社会责任。我们在这个岗位上,就是对工作的责任。包容之心,就是对人不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理解人,谅解人,包容人,这是一种传统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实讲的就是一种包容。一个能够包容人的人,必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必定会是一个成功的人。

人性涉及到三个方面,或者说人的“三性”:动物性、人本性和社会性。什么是人的动物性?吃、喝、拉、撒、睡,这些都是人的动物性。所谓的人本性,就是感情和思维。动物尽管也有感情和思维,但它们的感情和思维都是比较低级的。有一句成语叫“兔死狐悲”,这是一种动物感情的表露。但人的感情表露更准确,人的思维表现更复杂。所谓人的社会性,就是指道德规范,就是遵守法律法规,就是“利他”,就是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越过道德的底线,这就是人的社会性。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人的善与恶,正确认识人的“三性”,正确认识我们自己。人有自私、贪婪、懒惰是正常的,吃、喝、拉、撒、睡是正常的,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从基础抓起,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的特性出发,借助我们的教育,“抑恶”而“扬善”,把人性“善”的一面,发扬到最大,把人性“恶”的一面,限制到最小,履行社会道德规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

具体来讲,我认为在“四德工程”建设中做好以下三句话就行了。那三句话呢?就是知书达理、行善尽孝、明职尽责。

1、首先来说说知书达理。我们知道知书达礼是一句成语, 解释就是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有教养的意思。 出自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我认为知书就是要学习,要看书。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哪些书可以读?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书,比如《三字经》比如《弟子规》比如《礼记》、《礼书》、《道德经》等等,读这些书让我们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怎么做,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年轻人在找对象时常说“要找个知书达理”的,就是这个意思。司马迁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原,君主与业师是国家治理、安定的本原。无天地那里会有生命?无先祖你如何能来到这个世上?无君主和业师,国家怎能得到治理?三者缺一,则无人能安。所以,礼上奉事天,下奉事地,尊敬先祖而隆遇恩师,是礼的三项根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知书达理也就差不多了。

2、再来说说行善尽孝。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个是行善,再一个就是尽孝。比尔。盖茨在一次出访的过程中接受意大利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你一生中的什么事情不能错过?”比尔。盖茨答道:“尽孝的事情不能错过。”记者以为比尔。盖茨会回答商机,可得到的答案却是尽孝。我们要时时行善及时尽孝。提起行善,也许每一个人都行过善,不过行善的方式不同,要饭的你给他一个馒头,这就是行善;资助一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行善;大企业家,当国家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捐出一个亿,这也是行善。我想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断去行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尽孝,就是儿女要孝顺父母。"百事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是人生所有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孝顺,是"孝"和"顺"两个问题。孝,就是儿女要优先想着父母的衣食住行,这是物质层面上的;顺,就是顺从,顺着父母的意愿做,不要对着干,在心理和精神上给父母以更多的安慰。《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也就是说如果光有"孝"而没有"顺",就如同给父母吃了三天的山珍海味,又惹他们生一场气一样,吃得虽好,但心里并不高兴、舒服和痛快。尽孝不需要理由,因为这是做儿女的本分。人世间所有能让父母福寿百年,怡欢笑的方式都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尽孝良方。但遵照古圣先贤的教诲,最好的方式应是广行善举。行善,就是多做好事不做恶事。就是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事,而不是首先想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然后再去做。现实生活中对许多人来讲,拿出一元十元乃至百元千元,并非难事,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一百元也只能到地摊或小馆子搓一顿,一千元也只能买一双皮卡丹皮凉鞋(市价:新款960元/双)。可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这一百元。一千元,要是放在十分艰困人的手里,或许就能救回一条性命,成就一份完美的人生。所以,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俗话说:"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高堂。古人说:"大善无如尽孝,大孝莫如行善。所以说,让我们去好好的行善尽孝吧!

3、最后说一下明职尽责。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一名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做好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有时候不要小看简单的事情,往往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不容易做好。明职尽责就是要求我们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的,哪些是我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不应该做的,哪些是我应该做好的。也就是说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忧虑和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

明职尽责,必须在加强党性修养、个人修养上下功夫。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二是要强化责任意识。三是要树立忧患意识。

明职尽责,必须在提高能力素质上下功夫。才能劳有成果,干有成绩。一要勤于学习。二要善于思考。三要善于实践。

明职尽责,必须在把握科学工作方法上下功夫。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善谋全局,统筹兼顾。“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二是要把握细节,明责知责。“细节决定成败”。

讲四爱心得体会2

争当四好少年与热爱祖国、有着远大的理想同样重要。我们小学生热爱祖国的最好选择便是爱护环境卫生,有的人可能会说:什么呀!讲卫生就是爱国了吗?那我就讲一讲吧:大家也知道,近年来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爱护卫生这项却成了祖国的心病,在外国,各种标语都是用他们本国文字书写的,可是像“不准乱扔垃圾”、“严禁踩踏花草”等却是用中文书写的。什么?你问为什么?哎,是因为有这些不良行为的大多是我们中国大陆的人。看到这儿,想必你也感到羞愧了吧!不过,光羞愧还不行,得付出实际行动哦!当然,热爱祖国,有着远大的理想也是必不可少的!我的理想嘛,就是当一名作家,为祖国的文艺事业增添色彩!嘻嘻,你的理想呢?

争当四好少年,学习好尤为重要。正所谓: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学习充实自己。大家都知道、明白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又有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口口声声说要争当四好少年,可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四好少年”四字岂不徒有虚名?什么是四好少年?其中之一就是要“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也就是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下课要文明休息,回家要认真做作业,好好复习、预习,争取考出好成绩!这几点我一定会做到的,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

争当四好少年,只热爱祖国,有远大理想,学习好还不行,还要品德好,相互团结。试想,一个品德好但学习不好和一个知识相当渊博但思想坏极了的两个人同时出现,请求你做他(她)的朋友,你会答应谁?换做是我,一定会答应那个品德好的人,而另一个人,知识虽然渊博,但心灵不美,乌黑一片呀!当然,互相团结也很重要,说到这儿,你也许会问:“相互团结”和“争当四好少年”有什么关系?那我得严肃的回答你:团结就是力量呀!人心齐,泰山移。拉封丹曾说过: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不相互团结,不管什么强大的力量都是弱小无比、不堪一击的!现在,你还认为“相互团结”和“争当四好少年”没有关系吗?我当然认为有关系了!我一定会与大家相互团结,还要争做“思想好”的人呢!

最后,争当四好少年还得体魄强健,活泼开朗。也就是说,在积极锻炼身体,不挑食,暴饮暴食的同时,也要养成活泼开朗、善良大方的良好性格。你知道吗?一则报告显示,孤独就等于每天吸15根烟,唯一不同的是,吸烟对肺有很大伤害,而孤独,却给心灵带去多许痛楚!其实,体魄强健与活泼开朗是息息相通的:只要活泼开朗不孤僻,身体会更健康,健康度甚至比原来多达50%!天哪!怪不得以前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朋友,常常生病呢……以后,我一定要活泼开朗,远离孤独!并积极锻炼身体,正确饮食!

讲四爱心得体会3

一、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自入学以来,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我都给自己提出了高标准,能够从严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课堂上,守纪律,认真听讲,勤学好问;校园里,讲文明,热爱集体,尊师爱友,乐于助人;在家,听话懂事,尊老爱幼,经常帮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成长,四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先后多次被评为学校“学习习惯之星”、 “优秀班干部”。我积极参加校各项活动,古诗知识竞赛、乒乓明星故事演讲、硬笔书法等,我几乎每次都是拿到第一名,为集体争得了荣誉。

二、热爱祖国,充满爱心

我热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每天都看奥运比赛。中国队每夺一块金牌,我都欢呼雀跃。颁奖仪式开始后,我就跟着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我的眼中也和运动员一样闪烁着激动的泪水。四川的地震发生后,我含泪看完了赈灾晚会,主动地拿出自己积攒的20元零花钱捐献给了灾区。我的同桌施春雷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经常关心他,帮助他,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兴趣广泛,全面发展

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知识外,我在声乐、美术等方面也很出色。我的歌声优美动听,我画的画也栩栩如生,经常制作小报展示在班级才才艺栏中。我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是一个活泼可爱、爱好广泛的孩子。

四、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讲四爱心得体会4

[关键词]孟子 四端 公理 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1—0068-05

孟子的“四端”思想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思想。这一思想有什么样的伦理价值呢?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细节的问题?本文将参照西方伦理学当中的相关思想对孟子的“四端”思想进行分析。

孟子的“四端”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这“四端”对应的就是“仁”、“义”、“礼”、“智”。具体地说,在孟子那里,关于“仁”、“义”、“礼”、“智”的排列顺序和内涵的说明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一定的差异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所谓的“四端”就是“仁”、“义”、“礼”、“智”的“端”,其具体内容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亦曾言:“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这里与上面提到的说法的不同之处是:没有讲“端”,而直接把“羞恶之心”说成了“义”;同时在讲“礼”的部分有调整,而是说“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概括起来,如果一定要给予孟子的“仁”、“义”、“礼”、“智”一个确切的内涵的话,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否定的表达方法,如果用肯定的表达方法来讲,就是“敬长之心”、“恭敬之心”。

孟子心目中的“四端之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按照表达顺序来看,依次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突出了“仁义”,理解孟子的“是非之心”要结合“仁义”才能得到澄清。

在这四个心中,孟子经常把“仁义”合在一起使用。孟子突出了“仁义”,并常常把二者联用。孟子把“仁义”联用实际上是突出了“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其实强调的是把“仁义之心”实现出来才是“是”,否则就是“非”,“是非之心”在孟子那里是一个“良知”的问题。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从孟子的这段话来看,他所说的“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就是知道“爱其亲”、“敬其长”,就是知道自己本来就有恻隐之爱心,尊敬长者的羞恶之心,并把这些实现出来,爱亲人、尊敬兄长。在这里,“良知”和“良能”的概念范畴的内涵是知道“亲亲”和“敬长”。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章句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智”的范畴是被“仁义”范畴规定了的,“是非之心”的实际内容或者是非之心落实、实现出来就表现为知道仁义之心是人本来就有的,需要通过“思”、“求”实现出来。“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当人认为自己没有“仁义之心”的时候,实际上不过是“放其良心”而已,其实就是没有“智”,丢掉了固有的“是非之心”。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从这段话来看,人能够有恻隐之心就是“智”,否则就是“不智”。显然,在这里有恻隐之心是“是”,否则就是“非”。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是非之心”是“学问之道”,而“学问之道”就是“求放心”。“知”的问题实际上就成了是否知道求“仁义之心”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孟子的这一处理方式使得“是非之心”有了具体的内容规定。孟子的“是非之心”具体的就是认识“仁义之心”是固有的问题,就是实现仁义之心的问题,是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良知”、“良能”问题。在孟子的处理方式中,虽然“羞恶之心”本身可以理解为包含了一个一般的是非的分别。因为有“是非”的分别,才谈得上羞恶、敬善,羞恶是抵制“非”,敬善是弘扬“是”,这里的“是非”是一般的是非,不涉及具体的某个“是非”。说人有一般的“羞恶之心”,就是说人有一般的“是非之心”。不过孟子的“是非之心”说法主要不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如果说孟子的“是非之心”也有一般性的话,是就每个人都有的良知、良能的意义七米说的,至于“是”和“非”本身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就是“仁义”,而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的。

其二,“四端”的排序说明孟子更为推崇恻隐之心。在孟子那里,是非之心被排在了最后,恻隐之心被排在了最前,所以是“仁义”。孟子强调“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七》)。“无不爱”当然包括“善”和“恶”。如果我们觉得“善”和“恶”都具有相对性,都不是至善的,那么对“善”和“恶”就都抱有恻隐之心好了。这样最可靠、最安全,这就是至善。“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把“仁”看成是人的可靠的家园。

如果上文所得到的两点结论成立的话,从西方相关的伦理思想来审视孟子的思想,可以透过孟子的“四端”思想发现中国伦理思想所具有的大致特色。这些特色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中西早期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差异是中国更重视仁爱,而西方更重视正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公正”和“仁爱”是两个“元德”。”一是公正,另一是仁爱;并且我称它们为元德。”叔本华指出,西方一直都追求正义。西方文化更关注公正,关注公理。只是到了基督教诞生之后,仁爱才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被列为一种德行。他觉得没有仁爱,公理和正义就没有根基,没有保障。由此我们就可以说,中西早期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差异是中国更重视仁爱,而西方更重视正义。

其二,在孟子的“四端”思想当中被弱化了的抽象的“是非之心”,西方伦理思想则常常会强化这一环节。为了解决遵循内心声音的人也可能犯错的疑问,基督教思想家区分了良心对特殊行为的判断和具体的判断,前者是良心这种能力,后者可能出错。“上帝赋予我们以双重的正直:一个是良心的正直,用以正确的判断;一个是道德本能的正直,用以正确地想望,它的职能是警惕邪恶,促使向善。”在这里,“良心的正直”被放在了第一位,“良心的正直”进行正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是抽象的、一般的,是非的判断在西方被放在了第一位;紧接着是警惕邪恶之心,大致相当于孟子所讲的“善恶之心”。西方伦理传统把“是非之心”,也就是把是非的判断的正直放在第一位,而把“羞恶之心”放在第二位。

而西方伦理思想中的“是非之心”往往是在普遍的意义、抽象的意义上使用的。亚里士多德说:“意见是普遍的,而另一方面又是就个别而言,它们属于感觉范围。从两者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个结论,在这里从灵魂上、思想上是一种肯定,而实践上直接就是行为。例如一切甜的东西应该美味,这是个甜东西,是作为个别东西的一个,在通常情况下,必然有行为同时发生。倘若在我们有一个普遍意见阻止去品尝,但仍然会有一个意见说,一切甜的东西都令人快乐,而这个东西是甜的(这种意见具有一种现实的力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意见(知识)对应的是普遍。一种行动的前提是普遍的,行为针对的是为普遍所定义的认识对象。如一切甜的东西应该美味,这是普遍的、抽象的“是非之心”。而后我们会有一个普遍意见阻止去品尝,这相当于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这就构成了自制。

其三,伦理价值的实现是靠推理还是靠当下的“思”、“求”呢?中国伦理思想和伦理实践更强调当下的“思”、“求”。佛罗伦萨的安东尼纳斯(1389—1459)指出:“可以说,人的心灵中进行着某种三段式,道德本能提供了大前提:要避免一切邪恶;一个较高的理性提出小前提,说:通奸是上帝所禁止的,所以是一种罪恶;最后一个较低的理性则说:通奸是不正派的,所以是一种罪恶。良心则从上面的前提中得出结论:必须避免通奸。”在这里,避免一切邪恶大致相当于一般的“羞恶之心”,而这个“羞恶之心”的实现过程中包含着三段论的推理。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一般的认识不能成为推理的前提,就是不自制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野兽没有自制,因为它没有普遍判断,而只有个别的表象和记忆。”显然,亚里士多德认为,有没有普遍判断,普遍判断是否成为推理的前提,是构成自制德性的重要条件。

在中国伦理思想传统中,往往会强调当下的落实。“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让,是非在前,自能辨之。”孟子强调“四端之心”达之于天下,但如何“达”呢?陆九渊强调“达”的当下性。就像泉水满了,自然会“时”而出之。陆九渊讲究“时”,可以说反映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理解。

孟子的“四端”思想有很高的伦理价值,在吸收西方正义思想的合理性并进行抽象的继承以后,可以把“四端”的顺序调整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其一,恻隐之心应该放在第一位。恻隐之心就是不管“是”和“非”都爱,都包容,都照顾。这是一个圆法。为什么恻隐之心应该放在第一位呢?因为要想维护公理,还非得有爱心作为精神的动因不可。如果没有注入同情的动机,规则很难重新被遵守,被执行。叔本华说:“所以,无论何时,在特殊情况下,确定的规则有失灵的迹象时,那一个能够向其中注入新鲜的活力的动机(因为我们当然排除建立在利己主义的那些动机),便是从源头本身引出来的——同情。”爱心、同情心同样有助于规则的维护。比如,当你想到破坏规则会对他人,尤其是那些弱势的群体和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同情,那么这个同情就提供了一个动力,使得你可能会选择遵守规则。如果你只是想到了利己,那么破坏规则就是无所谓的事情了,自然正义就失去了精神和情感的保障。为什么同情可以在源头上、在动机上保证公正的规则得到维护呢?就是因为同情想到了别人,而利己的动机只是想到自己,自然很容易和另外一个人发生冲突,很难做到公正。在叔本华看来,同情能够产生一个规则,就是不要损害任何人。而不损害任何人本身就是公正的德行的基本原则。他觉得同情是公正德行的纯粹而又简单的德行根源,同情是公正和仁爱的真正的基础。只有发自于同情的行为才有其道德的价值。

超越是非、善恶的恻隐之心有什么意义呢?在孔子看来,对善恶是非双方都爱,才能有恒久的快乐。如果你在对立的双方中只是爱一个,而对另一个仇恨,自然就会受到对立双方情绪的影响,很难有持久的快乐。所以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我们总是有所爱,有所恨,爱带来的快乐很快就被恨抵消了,我们很难快乐起来。一次,孔子的一个弟子子张问孔子辨惑的问题。孔子怎样解释什么是“惑”的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知者不惑”,仁者能够分清是非,不会陷入是非的矛盾之中。

其二,“是非之心”应该放在第二位。恻隐之心之后照逻辑过程应该是“是非之心”。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言来说,“是非之心”是一个“方法”,是有规矩,有条理。为什么“是非之心”应该放在“恻隐之心”之后,而不是之前呢?如果“是非之心”没有伴随恻隐之心是很危险的。就像我们骂人,如果没有慈爱的心,人家会感到很难受,不愿意接受。我们骂人,显然是有“是非”的分别,是“羞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有爱心,被骂的人会感觉到,被骂的人就不会生气。是非之心就是看出经验和感性看不出来的东西。

其三,羞恶之心从逻辑上应该低于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正确,羞恶之心才正确,否则是非颠倒了,你又羞恶,岂不是偏离善越来越远!分别是非还不够,要有道德本能的正直,用以正确地想望,它的职能是警惕邪恶,也就是“羞恶之心”。人要有羞恶之心,就是说我们时常要防着恶,不给一切恶留下机会和空间。在是非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又有羞恶之心来保障,自然就降低了违背道德是非判断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其四,最后还要有辞让之心。辞让之心为什么必不可少呢?就是因为如果我们还是没有把握,不知道哪个是“是”,哪个是“非”,那就辞让好了,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优先去做,尽量不去做可能伤害别人的事情,用最大的努力服务别人。

四个心当然不是分开的关系。侧隐之心同时要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比如你说你有爱心,但是却没有“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显然不行。真正的爱心是人家做坏事,我们应该警告他,要想办法让他懂得是非的分别,爱心不是无论人家做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保护他。如果你的恻隐之心没有伴随是非之心,也是不行的,其他两个心也是如此。

中国文化中讲的辞让之心也包含恻隐之心和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对恶感到害羞,我们就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做好事,这个就是辞让。辞让不是不分是非。中国古人所讲的辞让往往是结合是非来谈的。古人讲的辞让往往是具体的,有具体内容的。让什么呢?就是让给德,让善的方面可以代替那个坏的方面,这个叫作具有“让”的美德。比如我们常说的“让贤”就是这样的使用方式。“贤”和“不贤”,一个是“是”,一个是“非”。显然,“让”不是不分是非善恶,而是要分,把恶的方面让给善的方面,这才是让。当然,从恻隐的角度来看,“让”也可以是不讲是非的。比如一个人蛮不讲理,是恶,仁爱也会同意你让着他,而不是跟他争论。不争论,是因为我们有慈爱之心,因为有同情心,所以让着他。

对孟子的“四端”思想进行抽象的处理并进行一定的调整,具有伦理理论和伦理实践双重的意义。从伦理实践来讲,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四端”思想,提高道德水平。

第一,有利于协调仁爱与权利、功利原则的关系。为了协调仁爱与权利、责任、义务等概念的关系,与功利主义和正义原则的关系,弗兰克纳区分了仁爱原则和仁慈原则、功利原则。“Y应对X仁慈,而很难讲X有要求这一点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的问题如果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哲学语言习惯来处理,可以大致说成是“是非之心”的问题。因为谈论权利、义务当然要区分谁有权利、准有义务,要分出“是”“非”来。西方伦理学中的仁爱和权利、责任的区别在中国伦理学中大致相当于“恻隐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分别。“恻隐之心”不同于“是非之心”,但“是非之心”不能离开“侧隐之心”。用西方伦理学的语言来说,仁慈原则也可以看成是当然的责任原则,仁慈的义务可以使实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得到说明。从广义上讲,权利的获得有的时候需要仁慈,仁慈可以使得人获得更多的权利。一个人越是对人仁爱和仁慈,那么别人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权利,尽管这个权利不是和责任对应的。一个人越有爱心、越觉得行善去恶是自己当然的义务,就越有可能在现实上行善避恶,做出善业来。爱你的邻人就意味着促进他的善。

仁爱是说要有爱心,希望行善避恶,是希望或准备行善避恶;仁慈则要求把行善避恶视作当然的义务。功利原则则要求通过现实的努力尽力使善超过恶。只有在应该行善避恶是基本义务或者当然义务的时候,尽力在现实上使得善超过恶的当然义务才能得到较好的说明。功利原则是从量的方面提出的,并假定善恶可以以某种方式衡量或比较。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仁爱所涉及的对象之间有冲突,那么如何做到都爱呢?儒家强调还是要承认差等,承认有先后、远近、亲疏之别。就是在自爱、爱己、爱人、爱亲人、爱他人、爱物之间要有一个先后远近的逻辑顺序。这就是要承认善的量的差别,并尽可能去追求最大的善。差等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儒家思想中“是非之心”层面的问题,是“恻隐之心”落实过程中不能忽略的环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9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