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道士塔阅读心得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4565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道士塔阅读心得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一篇】

小学课本中曾把敦煌莫高窟作为课文为我们介绍过,当时的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神气的地方。初中课本中曾把敦煌莫高窟作为图片向我们展示过,当时的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直到读完余秋雨老师的《道士塔》,我开始觉得这个起先让我觉得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其实充满了遗憾。它的背后隐藏了中华民族的伤口,它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恨。

王圆箓,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微微缩缩的中国普通农民。他从湖北到甘肃,做了道士。他手上曾经把持着的是,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只用低廉的钱财,他送走了中国曾经辉煌的见证。他犯下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可当我们将这错误的责任压在他身上时,我们却发现这只是无聊。因为他只有默然的表情和那愚昧的思想。

这是悲剧,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悲剧。而他王圆箓不过是悲剧中一个错步上前的小丑。

闭上眼,就可以想象那些已经被刷白了的墙壁。怪象。心中浮起无尽的悲伤。用手触摸这些白色的时候,泪水就这样无声划下。这些白色的背后,有着我们曾经的骄傲,有着我们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好想用双手抹去这些白色,好想用泪水洗尽这无尽的白色。尽管这一切只是徒劳。转眼间,似乎又看到了王道士在刷墙,看到王道士在砸像,冲上去阻止,口中念到:“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这一切又能怎样。他迷惑不解的眼神直瞪瞪的看着我。迟疑了,我迷茫了,我的世界一片惨白。

余秋雨老师将192-年5月26日这个日子记得深切。因为中国曾经的辉煌已经开启,无数人将为这些耗尽终生。它也必然是世界的骄傲,世界的宠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来错了时间,这骄傲来错了时间。由错误的人开启,它必将受到原来不属于它的错误,经历原本不属于它的旅程。也许再迟来几年,几十年,它就将不用离开故土,流离失所,而定居在了外国的文化博物馆。

不是没有学问,不是没有经费的中国官员们,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才是这个错误更大的原因。你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保护这些属于中国的文物。你们究竟在想什么,你们想的是不是从来就是怎么讨好上级,怎么升官发财,怎么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与此同时,欧美的学者们用廉价换来了这些中国的骄傲。

我不愿意重复这些如果轻松小买卖的交易了。因为它们会让人由心到外的彻底的感觉到痛,会让人产生无法泯灭的恨。

王道士口袋里沉沉的银元,王道士低头弯腰向那些外国人致礼的样子,王道士在夕阳下送他们离开的渐渐拉长的身影。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心痛。

车队在远去。留在沙滩上的是深深的车辙印记。火红的夕阳在照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它的注视下完成。那两道深深的辙痕流淌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火红的鲜血,一个古老民族伤口不断涌出的血液。

当看到中国的学者们从国外买来胶卷时,脸上恨恨的表情。我静默了。他们比我们更恨,他们其实比我们更难过。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二篇】

历史记载,敦煌石窟的罪人较王圆箓,“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然而,他却没有当好这个家,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用卑鄙的交易使之被外国冒险家一箱箱运走。

20世纪初年,外国一些不轨之士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偌大的一个中国,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敦煌,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官来管理,滔滔的奏折之中未提半句敦煌事由,最后只能活脱脱的被这个王道士给糟蹋了又糟蹋。“王道士每天期的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民,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的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屈一下。事情干的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写到这里,作者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一片惨白。在心中痛苦地低喊‘住手!’并请求王道士‘请等一下,等一等……’然而,这些又有合用呢?砸也砸了,碎也碎了,痛快了一个王道士,却痛苦了多少代的中华儿女呢?着也倒罢了,我们只好将此罪行姑且怪罪倒王道士一个人身上,不管他愚也好,朦也好。而再后来发生的事情,于谁都不会甘心的。因为一个更大的民族悲剧已悄然上演。

“19___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穴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王道士这一打,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誉个耻辱,也由这个洞穴吞吐。

王道士当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珍贵之处,只觉事情有些蹊跷,认为那是神对他的酬劳,多么荒谬的想法,看到这里,一下子觉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祭奠荡然无存,多么自欺欺人的说法。王道士借着进城的机会,随手捡了几个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虽然,县长看出了其中的悬乎,却没有做出点人们所希望的事情。冠冕堂皇的推辞,说将这些东西运到京城的文物馆里运费太贵。只等着这个道士下次进城的时候再捡几件回来,就在中国的文官们不把着当回事时,外国的冒险家却不远万里来中国“取经”了。

“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穴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而他们不远万里,做好一切最坏的心理打算来到目的地的时候,他们失望了,吃惊了,更大喜了。

“没有任何管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穴跟前。洞窟砌了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为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坏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脏脏的王道士。他们只得幽默的耸耸肩。”

“19___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___年5月,匈牙利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___年7月,法国人希伯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书本和画卷;19___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像;19___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经卷……”罪恶的交易就这样一直在进行着,时间阻不断,悲忿割不断,只有无能为力的发自内心的一声声悲痛。而王道士手头的零花钱也就此应该从没有断过,至少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也很是会有礼貌的,还真认为那一个个的洋鬼子真是‘洋唐僧’,就更显大度了,且彬彬有礼。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恭敬敬地称斯坦因为‘斯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余秋雨先生全文应用了强烈的理性批判,不禁道出:“我好恨”的愤怒之声。然而,“恨”什么呢?恨王道士的愚昧?恨晚清官员的冷漠?恨国外学者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卑鄙?应该都有吧!但最恨的是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亲眼目睹那一车车的文化之瑰宝消失于眼前,我想幸亏没有,若真有,那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残忍?比听起来、看起来更痛吧!即便如此,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仍是忍辱负重的在研究那段历史。对于后人而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纵使那一道伤,谁碰起来、何时碰起来,都是带着屈辱的痛。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大字是自己的观点,小字是原文中摘取的。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三篇】

蓝天,白云,常常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里难免有些孤独和仇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有一片空地,几座僧侣的寂静塔高高低低。在道士塔里,有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世界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手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不喜欢雕像和壁画,就找人把雕像砸碎,把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奇怪的天师灵官;把唐朝的笑容,宋朝的衣服涂成悲惨的白色。

虽然王道士发现了藏经阁,但他并没有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外国人可以用一点钱和商品换回几本现在可以算是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罗斯勃奥鲁切夫用一点俄罗斯商品换取了大量的文件和经文;1907年5月,匈牙利斯坦用一堆银元换取了24箱经文、5箱织丝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吉川小郎和橙瑞超以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万本书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第二次来,5大箱,600多卷经卷,还是换了一点银元。这是在文章中写的。令人惊讶的是,它不仅以如此低的价格换取了大量的`经文,而且绝望的是,中国文官没有提到敦煌这个词,甚至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也没有任何程序或水平来到中国。

然而,如果仅仅依靠王道士的迂腐和不足造成墩黄的破坏性损害,可恨的是,中国官员不重视文物。他们贪婪地一步一步地吞下文物,享受着醉酒的生活。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只有钱。钱对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明白,不管他们有多少钱,他们都买不到这些文物。不管他们有多少钱,他们都无法弥补自己的罪行。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丰富多彩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理解敦煌文化是人类罕见的艺术宝库。然而,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手中完成了。他们太卑微,太小,不管他们有多生气,因为他们无知的身体无法承受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沉重的文化债务!

我默默地为墩黄莫高窟流泪。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四篇】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向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连同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一同坠入了时空的漩涡。于是,中国的古文学界又多了一个弥深的黑洞!悲哉叹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将万顷的经书宝卷挥霍出洋,留下艺术的空白。那他也但是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织的农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迹,他又怎会懂得欣赏呢?而此时懂得欣赏莫高艺术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官员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异物奇珍,珐琅翡翠,那一样又会输于莫高佛典?而这些艺术精华,清政府又岂会不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溜之大吉。《辛丑条约》谈判桌上,亿两白银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这显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而如今,应对日益丰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我们却不知珍惜,不尽力汲取。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内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道立在沙漠边,望着深深的两道车印,目光呆滞,神情猥琐。我更不明白这格还要定多少年!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五篇】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文章。文中纪年的开始为19,有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住持,并在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

简单推算了一下,父亲出生的时间是19,这一年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王朝倾覆的一年。大姑是父辈的老大,比父亲大4岁,出生时间是19。而1900年,我未曾谋面的爷爷应该还是少年时期。想来,爷爷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且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不会知道敦煌,更不会知道莫高窟,包括携家带口逃亡的太爷爷。

说这些本意不是妄自菲薄,因为我的家世在过去根本无人书写,文字上从未曾留下过只字片语;可见祖辈上即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过文化人。

父辈中的几兄弟(含堂兄弟)只有父亲读过三年私塾,那还是几位爷爷合力出资供读的。所以,我所见到的“家谱”,只是父亲亲手绘写的《三代宗亲》谱。上面列出的最高辈份是我的曾祖父,即太爷爷。如果这就算是家谱的话,那么我的这位太爷爷就是我家有记载的最高统帅了,颇有点太上皇的意思。

正是我家的这位“太上皇”,在清晚期的兵荒马乱中,带着一家老小从承德建平(今辽宁)一路向北逃荒,最终在黑龙江北林(今绥化)四方台处落脚,之后又辗转至海伦境内扎根。

在逃荒的路上,因为没有吃的,无奈之下先卖掉一个儿子,后将我的姑奶卖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之后他们便与家人断了联系。

1975年,姑奶的孙子在海伦上学。曾受奶奶委托,到我的老家寻找亲人并找到我的堂叔家。当时我的老爷爷张福林(爷爷辈分中最小的)已经去世,堂叔也不在家里,是堂婶接待的他。孩子说:他奶奶已70多岁,因逃荒被卖时很小,加上没有文化,家里人都叫什么名字没记住,只记得一个弟弟的外号。与亲人离散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思念亲人,便指使儿孙们四处寻亲。经过多年打听,终于获得我老爷爷的信息,并凭借这个信息找到了堂叔家。遗憾的是堂婶给出的回答令人失望,她说老张家在过去根本没有丢失过人,肯定是找错了人家。结果孩子不仅被拒绝,甚至连顿饭都没吃就走了。从此,姑奶的消息彻底断绝。

讲述这一小段家史,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那段历史,但却是当时中国境况的一个缩影,一个镜头,一个特写。

莫高窟的千年文化瑰宝任人掠夺,是那个年代国家落后与羸弱的悲哀;我的家背井离乡,亲人离散,同样是生活无计所逼。这,不正从一个侧面证明:国破山河碎,家贫度日难;虎狼噬弱肉,羔羊任烹煎!文化,又怎能逃脱遭受劫难的命运呢。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六篇】

初读《道士塔》和《莫高窟》,感受最多的是愤怒,愤怒王圆的无知,愤怒斯坦因的自私和蒋孝琬的无良,恨不能穿越回那个朝代,以一己之力挽回点什么。二读就变成深深的无奈了,就算回去,我们依然改写不了历史的杯具,清政府的无能,侵略者的野心,战争中的朝不保夕,莫高窟的杯具又岂是区区三人造成的。

首先是莫高窟当时的主人,一个农民出身的没有多少知识积淀,单纯为了谋生的道士,一个一本正经毁坏着无价之宝的道士。这位王道士的日常是化缘,得了钱便把精美的壁画用石灰刷去,再把塑像捣毁,堆起灵官之类的。他做这些也必须是毫无私心吧,他也许还会感动于自我的付出。这么辛苦的工作和改造,也许也是自我的职责所在吧。只是他太狭隘了,用一个农民道士的审美改造着这个历代文化碰撞构成的精粹。他的改造最根本的原因是无知。是因为那些精粹在他眼中没有任何价值。

当发现藏经洞时,他本能是上报官员,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无过错,但将这个惊天秘密如此轻易泄露,作为莫高窟的主人或许还是因为他的无知吧。倘若他稍微学习一点文化知识,稍微提升一点点修养,或许他就不会如此轻易行动了,不会因为拙劣的谎言就轻易答应斯坦因用四块马蹄银换走走五辆大车文物。

与王圆构成鲜明比较的是翻译蒋孝琬。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生于书香世家的书生,不然不会有这样动听有的名字,父母必定是期望他孝顺有才华的。有才华,他做到了,但孝就难说了,孝顺父母我们姑且不知,但于国家他实在是玷污了这个字。

他必定是深受中华悠久文化浸润的,所以在借阅王圆随手递给自我的几本经书时,他激动到不能自我,他立刻就明白了这些是无价之宝。于是他秉烛夜谈,甄别文物,那么轻易就读懂了这些历代传承下来的精髓。他那么聪明深谙谈判之道,王圆的犹豫在他的聪明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替斯坦因筛选最有价值的经书,替斯坦因翻译,替斯坦因谈判,还屁颠屁颠的到这个外国侵略者面前邀功。

他的学识并没有成全他的修养,学富五车与低劣卑鄙同时集中在他身上,他犯的错就这点来看要远比王圆更不值得原谅,更值得所有中国人的反思。

倘若王圆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那蒋孝琬就告诉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良知。这或许也是我们教师更应当交给孩子们的吧?在这个全民学习的时代,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残酷,那么坚持一份良知作为做人的底线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敬畏,怀着虔诚的心欣赏并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先人历经沧桑遗留下来的精粹,保留好初心前行。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七篇】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阅读心得【第八篇】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了《道士塔》我深深体会到那种悲愤交加和痛苦无奈的心情。

敦煌的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像,被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假道士看管,生生被他以各种借口破坏甚至毁灭,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最后以30英镑的“高价”卖给了英国人斯坦因。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建国初始,我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要保护北京的古城墙,他多方奔走呐喊,然而北京那些巍峨的古城墙依然被拆了、被毁了。斯城不再,而今人们只能借助想象来完成对它的怀念了。

当文明遇到野蛮,只能是悲剧。如今只能叹息那一个个已经消失的灿烂的文明,唯愿文明不再遇到野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44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