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_改革开放感悟与收获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230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_改革开放感悟与收获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思想宣传【第一篇】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重要论述,对于确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早在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5点意见: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讲到海南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五个充分证明”,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等。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并强调,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这些重要经验总结,主要围绕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方法论、党的领导、人民首创精神等展开,构成了指导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严密逻辑体系。

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改革开放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推进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关键时候、重要场合要敢于亮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仅是过去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基本遵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们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智慧力量。

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的论述,不仅涉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而且涉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仅注重改革实践中的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而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创办经济特区,而且包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强调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而且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此外,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功成不必在我”“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等一系列既形象生动又铿锵有力的措辞,也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论述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开放方方面面。为此,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着力提高谋大局的能力和定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第二篇】

前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党校组织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课上我认真听取了教授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式的分析讲解,使我受益非浅。通过切身体会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更加充满了信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弊端渐渐显露,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近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实行了30年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要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变革,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样板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构经济和社会秩序,同步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探索从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起步,紧紧围绕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视野和战略,总结、观察和俯瞰30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实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突显了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与我们渐进式改革的推进策略有一定联系,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一些关键性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到位所致。因此,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政府自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化解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惟一途径。用这样的视野、高度来分析认识改革开放,不仅可以清晰地分析大势,研判大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由于过多地纠缠一些具体的细微末节,影响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评价。这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30年改革开放最好的概括。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倒退没有出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走我们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子。我相信我们的党有能力让中国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有能力让中国的各类社会福利保障与世界接轨,让最广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们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获的成果!

思想宣传【第三篇】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

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对我国政治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哲学智慧。

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提出和阐释政治学与哲学交叉性问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而且推动了一般政治理论的发展。

当前,中国政治哲学在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领域。从学术路径上看,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政治哲学曾长期是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自20世纪初至70年代,政治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哲学研究则日渐式微。直到70年代后,政治哲学才开始复兴,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学术交流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政治哲学工作者围绕政治与哲学、市场经济与社会正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政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辩,均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源于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伴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改变。这既增强了政治哲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也改变了他们考察政治问题的思维路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难以用原有的政治哲学理论进行解释,需要新的理论范式加以概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讨论从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最终集中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同时,诸如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问题,也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热点。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发展表明,从宏阔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层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是迫切的时代需要。

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

价值体系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政治哲学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追问,只不过这种价值追问涉及的是政治问题。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追问,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中国社会新价值体系的塑造过程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激发出新的强劲社会活力,同时也产生不少新的价值观念。与以往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复杂多元的发展特征。在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如何实现个人生存价值、如何实现社会共存的理解发生显著变化。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塑造新价值体系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兴起。较早出现的是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讨论,这是触及个人生存价值和社会共存基础的深层次问题。接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关于如何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激发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的学术讨论。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理论研究不断发展,从哲学层面把握价值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问题便成为迫切的理论需要。于是,价值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这为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准备。90年代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以这一问题的讨论为契机,关于正义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过去政治理论较少涉及的价值论问题逐步进入政治哲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加深了学术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是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一直都肯定人的价值选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认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从这一点看,价值论研究本应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政治哲学正是在这一理论范畴中回答时代问题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力求从时代需要出发回答时代问题,这必然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界限,进而形成一个以共同问题为纽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哲学研究中,这种以紧密关联于时代问题为纽带的学科融合,为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这种学科融合将哲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深度衔接,进而形成一个哲学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理论场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这种创新性发展,既给哲学自身带来新的生机,也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激发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诸如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怎样更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解决这些时代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循,也不能依循旧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应时代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在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要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学术参考。

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天下为公的大公思想、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以邻为伴的邦交原则等,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国政治思维,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重视传统不是回归传统,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向前。这就需要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现代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应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成果,择其优者,为我所用。例如,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法治精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可以给予关注。但应清醒地看到,西方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区别,西方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人对现代价值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但政治上的区别并不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而更多来自制度设计差异。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等现代政治价值。这是在中西学术交流中必须首先明确的。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应在吸收外来中守正创新,牢牢立足中国实际,紧跟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创新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有益哲学思考。

思想宣传【第四篇】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很多,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途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得出的基本经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跟上时代,必须站在时代前列,而改革创新是跟上时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主动自觉进行的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国家繁荣,因而得到全体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全世界广泛好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民族凝聚力尤为重要。中国改革的兴起,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其实,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清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清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且把创新列在首位。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理论既是行动的先导,又是实践的指南。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就越是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精神状态。

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国上。中国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中心展开的。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动员起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之初,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当时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思路,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下而上,由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向前推进。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首先要选好改革的突破口。初战告捷,就可以鼓舞改革斗志,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拓展。中国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从解决农业问题入手,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要把农村作为突破口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的特殊重要性,使农业特别是粮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二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要尽快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脱贫致富就成为改革的起点。三是农村生产关系简单,广大农民要求变革现存生产关系的愿望由来已久,改革的难度和风险比城市小。这就决定了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必须也只能选择在农村。农村改革的初战告捷,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这样,再因势利导,把改革引向城市。中国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改革方略,得到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渐进过程中,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比较,并经过多年的思考试验后才逐步形成的。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条基本经验。

要把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在开放中推进改革。中国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革和开放并举。中国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因为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因此,必须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与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上的历史性转折,结束了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国的开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开放。中国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吸取其他国家一切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而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对外开放又势必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因此,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列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经济特区考察,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中,郑重宣示新时代开启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中国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要想速战速决,是不现实的。必须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难以顺利推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才是目的,是根本。稳定和改革都是为了发展。离开了发展什么也谈不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富裕繁荣,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发展。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动力。在当前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改革开放向更深的层面和更广阔的领域拓展,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中国改革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中国改革的领导核心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并准确把握住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事物、新创造,都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中央把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加以概括提升,形成政策加以推广,才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农村改革是这样,城市改革也是如此。以往的改革开放靠的是人民群众,今天的改革开放更要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依然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和动力。这是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其实,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实践就是尊重历史。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和动力,应当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挺进的局面,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大胆探索,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的一条真理。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审慎地、逐渐地变革社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领导层主动自觉地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造,因而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地推进,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把握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在新时代,全党同志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3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