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程门立雪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程门立雪的故事1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之后,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的`故事2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杨时他十分的勤学好问。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便宇自己的同学游酢一起去请教自己的老师陈颐,他们顾不上吃饭就马上赶往老师家中。当时天 空中正飘着鹅毛大雪,而他们去时他们的老师正在午睡,他们不忍心去打扰老师睡觉,便在门口站这,直到老师醒来为止,当老师醒过来时,门外的雪将近有一尺多高了!而他们俩也快成为俩个雪白的雪人了。
读完后,我在想:要是我来拜见老师的话,我知道老师在午睡的话要不就明天在来,要不就叫人通报一声。可是杨时和游酢却在门口一直等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记得当天下午在老师布置我们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早上,我们刚上完了数学课,老师布置下了许多的作业,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写作业,除了这么一个男同学:他正在别人的位置上闲逛,去弄别的女同学,根本像是没有作业一样。而且就在前一天,他的妈妈刚刚来过学校。就在上语文课的前两分钟,同学们老师反应这个情况,老师值得后气急败坏地叫了他的家长来到了学校,这次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在怎么训他也只是无济于事。
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
程门立雪心得体会3
我是今年x月到公司办公室工作的。办公室是公司运转的一个重要枢纽部门,对公司内外的许多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做到上情下达,这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繁杂的特点。通过几个月不断学习,以及同事、领导的帮助,个人的工作技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应该说这几个月付出了不少,也收获了很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我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传真处理、印章使用管理、文件收发、分送文件等办公室日常事务。现将个人工作小结如下:
一、严格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公文传阅归档及时。今年共收到文件1000多份。 做到了文件的及时收发、传阅、送阅。文件的流转、阅办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要求,保证各类文件拟办、传阅的时效性,并及时将上级文件精神传达至各基层机构,确保政令畅通。待文件阅办完毕后,及时归档,同时负责做好文件的保管以及查阅工作。
下发公文无差错。做好公司OA系统中的发文工作,负责文件的修改、清稿、编号、套打、用印、电子邮件的发送。公司发文量较大,有时一天有多个文件要下发,我都是仔细去逐一核对原稿,以确保发文质量,一年来共下发正式文件340份、便函113份、会议纪要76份、签报99份。
在印信管理方面实行了等级审批制度,确认领导或主管领导签字后方可开信函、加盖公章,从而严肃印信管理,完善印信制度。
接收传真共计3000多页,按要求及时分送到不同的部门,没有出现差错。
重新修订了公文管理手册,把不适应现在工作需要的条款进行了修改,并根据现在实际工作的需要增加了少量内容。本次修改将收发文处理程序完全独立的分开,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于公文管理工作也较以前做了更加详细地说明。从而使文书工作更加规范化。
二、差距和不足
1. 缺乏工作经验,独立工作能力不足。
2.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够钻,脑子动得不多,没有想在前,做在先。
3.办事有些惰性,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
4.工作总体思路不清晰,还处于事情来一桩处理一桩的简单应付完成状态。
5.在学习中还不够积极主动,认识还没有到位。
6.对办公室工作情况缺乏认识,对文书岗位工作情况估计不足。
三、明年的打算
在20★★年,我要发扬创新精神,工作中追求效率意识、精品意识、大局意识;在完成好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积极
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注意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的关系,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我的具体工作是以文件的收发为中心展开的,而文件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更加细致、耐心、严谨。做到收发文无错误,文件流程管理严密化。从而以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新的挑战,在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建议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二级单位的增加,文件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对公文的收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文档管理的水平还停留在一定阶段。二级单位上报公司的文件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为公文的顺利流通造成了很多不便。建议在学习公司印发的《公文处理手册》的基础上,对各单位文档管理员进行系统培训。
程门立雪心得体会4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看见二人仍在雪里恭恭敬敬地站着,心中十分感动。由于他十分尊敬师长,虚心求教,所以受到人家门的尊敬。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程门立雪5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作品名称
程门立雪
创作年代
至正六年(1346年)
作品出处
《二程语录·侯子雅言》《宋史·杨时传》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 者
脱脱,阿鲁图等
注 音
ㄔㄥˊ ㄇㄣˊ ㄌㄧˋ ㄒㄩㄝˇ
相关人物
游酢,杨时
目录
1 基本资料
2 原文
▪ 史料
▪ 释词
▪ 译文
3 成语故事
▪ 勘误
4 相关人物
基本资料
编辑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非常尊敬老师。
近 义 词尊师重教[1] 、程门度(duó)雪、立学求道。
原文
编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史料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
释词
1、盖:大约。
2、瞑坐:打瞌睡。冥,闭目。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3、侍立:陪立在旁。
4、去:离开。
5、既:已经。
6、觉:睡醒。
7、闻:听说。
8、见:拜见。
9、程颐:北宋著名学者。
10、洛:洛阳。
11、游酢:北宋学者。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成语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学习要坚持不懈。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信念坚定,不畏艰辛。
勘误
首先,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描写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辞海”描写也是如此。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现在人们不是望文生义,认为立雪程门当然站在雪中;要不就是为君者赞,站立雪中好学求教,多有感染力啊,以至于游酢祠堂的壁画,也是这样描绘。为此当然美丽“冻”人,但却牺牲了真实和游、杨为人的禀性,我想游酢和杨时九泉有知,当不晓得是喜还是愁?
其次,立雪程门是双不是单,而且杨时系游酢荐领。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程门立雪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这是天大的失误!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小程感叹游之聪悟,说“其资可以适道”。当时大程任扶沟教育主管,游前往学道。一番接触后,大程竞聘请游君作为教师讲学。厦大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游酢为官声名在外,“惠政在民”,精明干练,连游杨要拜的老师小程也称赞“政事亦绝人远甚”。史料表明,游酢闻道在先,深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大程去世后,游酢哀痛不已,在府邸设置灵堂,哭于寝门,还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正因为大程老师去世,八年后他才带杨时去拜小程为师,演绎了千古传名的“程门立雪”。我没有把握说故事的导演和主角是游酢,但绝不能忽略怠慢游君,更不能亵渎游君对老师生死不渝的感情。
再者,立雪程门不是小程摆谱坐大而是另有原因。有则说法,小程为人狷介,连脾气好的苏东坡也不敢与其交往。“程门立雪”的`开始就预兆了结局的寒冷。此言差矣!从宋史《杨时传》和《二程集》比较看,后者描述更为详细。游、杨站立一尺雪功夫后,先生发问,“二子犹在乎,日暮矣,姑就舍”。如果说程子无视两人存在一经睡去,如果置两人不屑一顾,那他就不会还嘘寒问暖:天色不早了,你们先住下吧。这与文理和逻辑怎样也说不通。从游、杨当时的身份和游酢和程子的关系看,先生不至冷漠如此。游酢与杨时同龄,当时都过不惑之年,两人都登进士第,尤其游酢还是接受二程的劝告参加考试中榜的,更重要的是两人同为理学中人和小程同志同道,当为惺惺相惜,有何理由形同陌路横眉冷对?我想原因可能出在故事所说的“瞑坐”上。“颐偶瞑坐”,“坐而瞑目”,两则史料都这样表述。为何睡而不卧、坐又闭眼呢?最近翻阅中国当代伦理学大师罗国杰先生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明白就里。原来理学家修身养性、悟道明理非常讲究静坐静思,甚至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常常静中悟道,伏案求索;时时克己反省闭门思过。也许正当游杨拜师之时,恰遇先生打坐冥想突破的紧要关头;抑或逢程子修行功德圆满关键之际。晚年的程颐学问已到极高明处,脾气也改了许多,但作为修道治学一贯严谨的程子,怎么会停止功课,寒暄应酬以应人情世故呢?吾爱吾生,吾更爱真理!我们为尊师重教好学上进的游酢杨时表示敬仰的同时,难道不应该为这位全身心探索真理孜孜以求完善自我的正人君子鼓掌吗?
相关人物
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区。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化馆原馆长黎世炎对“二程”的研究始于1994年。10年中他们跋涉千里、查阅史料百万字,走遍了黄陂及周边地区,经核对证实,分居在黄陂的“二程”后裔实属嫡系。他们自“二程”祖父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来黄陂,到2004年,已有40代子孙,分居在黄陂的35个湾组,多达万人。周边的孝昌县丰山镇、红安县二程镇等处,也居住着少量“二程”后裔。
两位老人对“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市图书馆研究员、文史专家徐明庭对“二程”后裔的考证与发现给予了肯定。他们的论文《对“二程”夫子在黄陂人文资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国汉学家关注,并赞颂两位老人为“二程”新儒学研究拓宽了新视野。
“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黄陂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