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样例(优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738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样例(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一篇】

语文的学习一定要贵在坚持,功在平时。语文课堂外的学习必须与课堂内的学习相辅相成,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做到“三个一”。

每天早起后坚持朗读1篇文章文体不限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天读1篇日日坚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思维。

每天中午坚持朗诵一首诗歌。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它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诗文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爱国的热情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练一张字。中国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不但在写字上是这样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想把字练好并非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临摹才会有所收获所以要日日坚持。学生循序渐进地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写字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练学生的毅力并养成一种良好的踏实的作风。在练字中也可以使学生避免心浮气躁在心平气和中沉淀自己超越自己。

语文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或突击完成,需要的是功在平时,贵在坚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精彩展示,各显其能,再坚持语文课堂外学习的“三个一”,使课堂内外相辅相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迅速提高。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二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我们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我们应该以平等的、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以贴近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由于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但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识字4》时,文中有几个词语很难理解,就是“固执己见”、“南辕北辙”,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准方向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

三、猜想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如(1)、小丁头上一顶帽(宁)。(2)、一只小羊_在木头边(样)。(3)、大门里边是闹市(闹)。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方法后,我就告诉学生可以根据字的构造自己编,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想,对生字的记忆加深了,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小狗长着四个口(器)。

(3)水大好发电(淹)。

还有编儿歌识字:(1)几只小鸡叫(叽——叽)。(2)一群小鸟叫(喳——喳)。等等。

四、竞赛激趣。

针对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让同学来表扬表扬你的同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更足了,学习的兴趣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用途激趣。

学生对某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渴求,来源于知道它的用途。常给学生讲知识的重要性,如学好生字对我们以后的阅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从学习的实用性来说,如农民在田间地里农药的使用、施肥对庄稼的作用,在大街上日常街头的买卖生意人离不开它,到各地去旅游观光也需要知道它。所以学好知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有用的,学生听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已将近十年,一直教高年级,今年教二年级,对于低年级教学,本人应积极探讨学习.读了以上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三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小学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必修课程。作为小学生的家长、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更能激发他们的生产兴趣和创造潜力。劳动教育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成果,从而更加珍惜生活,更加尊重他人。

要想使小学生更好地实践劳动教育,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有教育者的指导,有负责的指导者对劳动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其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包括确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最后,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资源,让小学生能够在各种场所、各个环节中都能接触到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破碎化的活动,而是需要注重其连贯性的,要让小学生明确自己的劳动目标,参与到有计划的工作中。另外,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其实,小学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针对农村学生,小城市学生也应该要开展劳动教育,如让学生参与到城市大扫除、公园管理、校园卫生等工作中。

第五段:总结。

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知识、锻炼身体,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注重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成为有健康身体和积极心态的公民。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四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开展?怎样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姓“语”还是姓“综”?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照样可以有声有色地有效开展,活动应该以“语文综合”为前提,以“语文学习”为核心,以“语文体悟”为情感教育方式,以“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以小学生已有语文知识实际为出发点,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与此同时,有机适时地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下面重点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谈谈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语文综合”为前提,学习资源立足于语文“维度”进行整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然后选择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活动方式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是我校开展的以“兰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设计方案。

1、“兰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背景

(1)历史文化背景:绍兴漓渚的“兰渚山”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句践种兰之地,我们的家乡不愧为中国兰花的故乡,兰文化的发祥地,“兰渚山”也不愧为兰花的祖地。

(2)地域经济文化背景:漓渚是绍兴县西南部古老而繁华的历史名镇。又是“中国花木之乡”和“浙江省十强花木乡镇”。镇内有“中国春兰样品园”。全镇花卉大户有400家,花木面积在10亩以上的有345户,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也达43户,最大的一户面积已经超过1200亩。

2、“兰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系列活动设计

设计一:探寻家乡“兰文化”的历史

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变节。”的诗句,寓以兰自勉。也有陆游诗句写到“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又有“君不见城南卖花翁,朝卖一枝红,暮卖一串紫……卖得花钱进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这是当时绍兴花市闹猛的生动写照。

设计二:搜索历来“兰文化”的故事

有越王勾践来兰渚山养兰植花的故事;有孔子颂兰,屈原佩兰,朱德爱兰,鲁迅采兰等名人与兰花的不解之缘的小故事。

设计三:寻找富有“兰文化”的作品

有兰的绘画,兰的照片,兰的书法,兰的文学作品等。绍兴四名人组成了“句践种兰”、“书圣写兰”、“文豪咏兰”、“总理爱兰”。“绍兴莲花戏”电视剧《三朵兰花》等。

以上设计体现知识的整合,实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特色。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乡土文化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对各学科、各领域分享的“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样例(优质10篇)”,学会合理地选择与吸纳,进行有效地语文实践。有些材料是非语文领域中获得,已经跨越了语文学科本身,正真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弥补了语文课程的不足,使课程之间加强了应有的沟通与交融。当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以体现实践活动的活力,活动需要载体,可以选择小学生喜欢的讲故事、诗文朗诵、戏曲欣赏、自由画画、考察采编、文艺表演等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让语文充满语文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提高语文能力,让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紧紧抓住综合活动,积极开展“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整体训练,以“语文学习”为核心,加强语言训练和文字表达,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设计四:寻访家乡“兰文化”场景

1、“小记者”实地走访镇内“中国春兰样品园”,采访兰园主人,听听他的养兰经,学习养花秘诀。

2、小学生考察“兰渚山”、“兰花山庄”等名胜,了解家乡养兰的历史与父辈种兰、养兰雅致情趣和经济效益。

3、拍摄照片进行展示,欣赏作品。

设计五:表达家乡“兰文化”发展

1、写一写走访、考察的收获。

2、说一说感受,可朗读自己馔写的考察文章。

3、编写家乡“兰文化”场景的导游词。

4、做一回“小导游”,解说采编的导游词。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走访考察、采编撰写、表演解说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力亲为,亲身感受,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尝试发现,在实践中碰撞,在探究中共鸣,在创作中提高。有感而发,从闭门造车中走出来,灵心表演,从死读书中解放出来。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相当重要的,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重点要放在语文学习的“体悟”上,是一种和风细雨的潜移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但学语言,而且得到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出一个健全的现代人。

设计六:赞美家乡“兰文化”

1、赞一赞家乡的兰花,兰花作为我们的校花,绍兴的市花,富有什么优点,具有什么精神品格。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2、家乡的人民如何勤劳致富,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带来家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我们怎样做一个像兰一样高雅、大气、热烈绽放小学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也不能束缚于课本、课堂,把学习活动的视野投向生活,通过赞美家乡和家乡的人们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谈理想,做一个具有兰花一样品格的人,加强学生真善美的教育,让小学生在幼小的心灵土壤中播下一颗健全的种子,以后必将收获完美的人格。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五篇】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话"成为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成为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话"所倡导的平等信任、参与分享、融合创生,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课改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我更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

第二、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7册《题西林壁》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

第三、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爱、和平和自由,让学生受到教育。其实,一般的儿童作品都有爱、和平和自由的主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掘其中的内涵。

例如在《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写很仔细,一身褴褛,单薄的身体,在出示图片后引发孩子对老人的同情可怜,进而理解作者施舍的心理,在这个层面上还不够,老人为什么这样穷困?"无儿无女"是原因,对于你们,你的父母是怎样辛勤操劳的呢?你该用什么去回报父母的爱呢?从而提升的做个孝顺的,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层面上。

第四、给学生延伸想象的机会。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例如在讲授《小蝴蝶花》一课时,当小蝴蝶花处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时候心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心情平静之后小蝴蝶花还会做出什么事呢?让孩子尽情的猜想,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是为去禁锢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故事,这样既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及思维的连续性,满足儿童喜欢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第五、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详细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课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妈尾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小鱼姐姐"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在哪里--向谁借--结果怎样"。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妈借尾巴"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第六、展开多样式的阅读比赛与总结。

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建设班级图书角;扩大阅读的范围;将阅读与学业有机地结合;分角色扮演书里的人物;师生进行阅读比赛等等。通过激励来巩固阅读效果。可以将优秀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推荐发表,鼓励儿童阅读行为;鼓励儿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要适时的总结阅读方法。

由于阅读指导效果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阅读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语文教学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母语的任务,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则侧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任务。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要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六篇】

回顾一年的工作,收获颇多,我有四点体会与各位老师共勉。

以前,我认为只要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当老师了,其实不然,教育,不但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所以,仅有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教育局领导为了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安排师训中心和学校相互配合,举办了多次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在首次集中培训中,不但向新教师讲述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班主任工作常规、教师形象、语言要求?关内容,还特地邀请了优秀教师前来讲课,有优秀新教师的经验介绍,同时,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师训中心还聘请了各学科教研员,分学科对我们进行了学科教学常规讲解,特别是如何备课的指导,教研员还指定有关内容要求我们进行现场备课、交流,并对我们的备课情况进行点评,让我们初步懂得了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为开始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每一节课,各位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教学设计或教学效果,都是无可挑剔。在这条不断探索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的是谦虚的请教和经验的积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这也同样适用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你的第一堂课,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质和魅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将会对今后的教学和你在学生中的形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要生动活泼,朗读要声情并茂,板书要工整美观,讲解要深入浅出,仪态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于变化。另外,对于小学生加点小道具、小奖品、小竞赛,会让学生觉得鲜活。小故事、小笑话、小谜语会让学生感到快乐。总而言之,要尽你所能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课你能让学生喜欢你,佩服你,那么以后的路就顺畅多了。

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所以,这些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是很理想。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缺乏信心,上课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就连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是一样。

作为教师,我不妄想在一开始就扭转这个局面,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你认识并关爱他,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直呼其名都显得更有效果。要记住学生的姓名,有几个小窍门:比如画出学生座位表,强化记忆,必要时,也可以把它放在讲桌上或者办公室里,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脸部特征认真纪记忆。还应该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其家庭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你的爱心如同阳光,要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到温暖。要细心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要经常不经意地说出某个学生的一件值得称道的小事,使他经常受到鼓励。不知哪个激进的教育家说过,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说好话”。初听这句话,觉得有些偏激,细想想,如果出于爱,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有意识地夸赞一个孩子,夸到他“灿烂发光”,有时真的能奏奇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无论你怎样批评教育都照样我行我素;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辅导帮助,他们依然是成绩单上的最后几名;有些学生似乎永远是品质恶劣的学生,他们自上学起便是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的“眼中钉”。而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排斥所有的老师,故意制造恶作剧,惹老师生气等等。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也曾经一度苦恼过、迷茫过。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们班里的一个学生。她是个相当腼腆的女孩子。胆小孤僻,沉默寡语,平时和别的同学也不太来往。在学习上,她显得很吃力,作业本上错别字一大堆,作文更是写的让人不知所云。成绩的不理想导致了她的自卑,更不愿意和同学玩了。通过了解,我发现她是可怜的孩子。她的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不久母亲也弃她而去,将她抛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现在她们家里的收入就是靠爷爷奶奶收废品,勉强糊口,生活相当拮据。作为老师,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但我更加明白,这个学生不能再这样下去。重拾信心,快乐成长,是她重新拥有快乐的唯一希望。所以,在学校和课堂上能让她表现一下,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也许会把她感染了。我就在上课时,针对课堂上她不敢举手的情况,开始利用积极的暗示,如给她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示意的眼神,让她觉得她并不是被爱遗忘的角落。下课后,引导她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她明白,其他同学能做到的,她也一样可以。渐渐的,这个孩子上课举手积极了,下课也能和同学们玩成一团了。虽然作业正确率还差一点,但我想,只要我努力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引导她,用一份真诚的师生情去感动她,她一定会像天使一样健康快乐!从这件事情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天使,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才有充满人性的教育。

这一年来,从陌生到熟悉,我开始融入到学校这个集体中,在和教师前辈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习到了他们那种甘心奉献、默默耕耘的高尚情操,从中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青春与智慧。与他们相比,我自愧不如。一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从教之路任重而道远,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衷心感谢教育局的关心以及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让我们新教师能快速地成长起来。同时,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七篇】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课标实施的关键,而新课程要求的是以上培养和形成的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

如今,我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想想这几个多月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上讲:课堂面貌比起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对我的语文课来说吧!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一些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参与度几乎达到90%。看到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丝欣喜。尽管如此,从中也有一些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这几个月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够自主探究,甚至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此时,做好学生的督促学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尽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愿去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

2、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减负工作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乐”相结合。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3、知识的点拨与补充以及教师本身语言的规范化。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当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就适当地做出点拨和补充。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不能让他们在模棱两可的答案中徘徊。

4、学生的预习环节。

1、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的困惑:少部分学生不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只会滥竽充数,这样下来还很难达到课改所要求的“全员参与”。让较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讨论、交流时,那些学困生就无话可说,不会讨论。不只这样,反而还把部分优等生拉下泥水去,到头来他们也还是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了。

2、在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学生在举手发言,这时如果都要让所有举手的学生一一发言,这样就会影响了展示汇报的时间,更影响了教学进度。若是不让他们发言,那也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了。

3、至于“让全员参与”这个节骨眼上的问题,我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和实现。因为在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要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收获较多的只是平时学习较好的那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学困生就只是一种煎熬,难耐无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学生当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达到90%,并没有达到“参与式”教学模式所要求达到的100%。

以上情况引起的原因是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欠佳,他们会做但无法用口语将它通通顺顺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他们无法把自己内心知道的讲给别人听。特别是来自村校的学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语言的影响,时常把语句倒着说,不用说让他们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事了,就用汉语完整地与同学、老师说通一句话都觉得很难。

现在为了避免学困生无话可说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鼓励他们都说话,哪怕只说出一句来,只是为了先培养好他们能用汉语交流的关键问题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还不能给他们指定。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能有兴趣地认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他们不管说对说错也都会争着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了。

以上之谈就是我这几个多月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体会和困惑,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的“改”,但这也是为了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语文教学应倡导“大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否则学不好语文。传统教育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多变的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周国平的《直面苦难》这课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设想自己处于逆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艰难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变的更坚强——甚至,你可以改变环境!你就是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这样学生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庄子的《逍遥游》时,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庄子的逍遥理解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么在平凡考试的压力下,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从而揭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导学生由课文选材联系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背影”。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字活动、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改编排练课本剧等等。

拓宽知识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不会产生时间上的代沟。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

经过此番介绍后可让学生更加容够融入课文,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产生实际感,让学生不至于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对于让学生联系实际有着良性的辅助效果。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会使教育质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八篇】

教语文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会觉得这门学科的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感受。它与众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移情性”更是注定了这是一门最为注重艺术与情感的学科。

我曾听过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或轻松幽默或妙趣横生或舒缓怡人或庄重示人,但都给人以教诲。

现在,新课改提倡课堂氛围是轻松活跃的,我认为不尽然。曾听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讲授《满江红》一词,其慷慨爱国之情于庄严氛围中传达得更为淋漓尽致。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鉴于许多人在烈士陵园过于“轻松”,一些人士呼吁人们在这些地方应拒绝“笑容”,因为这些地方是需要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的。

我曾讲《生命生命》一课时,学生积极发言,争着说生活中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这本不错,可令我遗憾的也是我觉得这堂课最失败之处乃是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学生过于兴奋,虽然是因争着发言。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不会让他们去用心体会“生命”一词的。

所以,我决定以后由课文定氛围,而不一味追求“活跃”,当然如何把握这个氛围也是需要我用心学习的。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九篇】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重点。但是,长期以来,写作教科书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写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对话”是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写作教学必须从传统“授受范式样”走向“对话范式”,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必须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一、在与课程的关系上,由写作课程的被动使用者变为写作课程的主动开发者。

传统的写作教学,写作教师对课程没有编写的权利,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教师接受并教授课程内容,写作教师成为写作课程的被动使用者,这种传统的强制性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利于写作的有效教学,存在种种弊端。

(一)写作课程的使用者和传递者角色的特点与弊端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严密的“科层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教师无法参与课程的编订,缺乏课程改革的权利,因此处于最底层的教师容易沦为消极、被动的课程使用者,大多数写作教师只是把教学当作一种生存手段,很少有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事业追求,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只能扮演被动的使用者角色。

1、是专家编制的写作课程的简单搬运工,教学缺乏实际针对性。

我国传统的写作课程一直沿袭中央集权模式,课程决策、设计与评价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课程专家操作与控制,实行“上所定,下所行”的研究思路,一线教师不能参与其中。然而课程编订者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甚至没有实践经验,因此编制的课程与实际的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如:城区写作课程与农村写作课程在我国传统写作课程中没有差异,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在成长环境,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按课程内容教学,往往不能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

2、是陈述性写作知识的单一“代言人”,无法进行教学创新。

传统的写作教学无论是题目的确定体裁的选择,还是表达的方式,多由教师指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写作课程只是把传递和继承已有的写作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即要求学生认字写字,掌握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关注学生写作知识即题目、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修改、表达方式、方法、文风和文体等的掌握,而这种陈述性知识又是建立在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的,从而造成学校写作课程片面地强调接受而忽视发现,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写作教师成为写作知识的“代言人”,只是注重现成写作知识的生硬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导致学校写作课程无法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针对写作教学的这种忽视过程与方法,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培养的现状,新课改中,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针对课程改革国家放宽了对课程的编写限制,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由以往单一的国家统一编写,变为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种改革所包涵的理念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管理课程的权力,写作教师也将成为写作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从被动的课程使用者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写作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写作教学。教师涉猎课程开发便于教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才情,写作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可是教师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许多条件,这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

3、是缺乏激情的重复劳动者,教学方法单一。

多年教授单一重复的知识导致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很少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新。同时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也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施展自身优势与特点。最终导致教师上课无热情,无激情,学生听课无动机,无兴趣。长此恶性循环,使写作教学任务无法有效落实,写作教学成效低。

(二)写作课程的开发者和组织者角色要求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为写作教师走进课程、参与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较多,这就对写作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站在新课程的制高点,对写作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写作教师要融入整个课程编写过程。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逐渐发展成为课程方面的专家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领域,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进去,同时注意把学生的经验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里。

其次,写作教师要主动加强与课程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通过利用专家学者的理论素养来熏陶自己。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2、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自主编排课程。

写作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工作中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能在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上再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但这也要求写作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因为课程的编写对理论素养要求较高,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学习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原理等,提高自身课程理论基础。教师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和探究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不可能凭借一次教育就能适应迅速变化而且节奏不断加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写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论来充实自己。未来写作教师的权威不仅来自于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且更来自于教师自身不懈追求真知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来自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显现的对于学习的需要、信心和能力,一种让学习者从教师言传身教中感受到的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写作教师也只有从自己终身学习体验中领悟到生命价值,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影响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浓烈的求知欲望。

教育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第十篇】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落后教育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小学生对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小学生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就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实际就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与基本要求。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可以找到不断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并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及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其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最为重要与关键。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富于创造的脑力劳动。笔者在分析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过去,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中,一般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基本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很难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与互动的良好关系。这在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方面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具体列出了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着力拓展语文教学渠道,培养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认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创办班级图书角》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组织、动员和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为创办班级图书角献计献策;也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轮流管理,分工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究怎样管理好班级的图书角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比较直观和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在学生中组织建立一些课外活动以及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也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等。

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首先要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充满着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引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鼓励和相信学生一定会与语文成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语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而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与兴趣。

五、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探究意识主要来自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们大笑”这个线索,让学生自己思考“鲁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吗?”“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等问题。如果学生仍然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应当及时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来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动派斗争所受的挫折、迫害,进而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比如在《穷人》一文教学过程中,对桑娜是否应抱回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充分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意见,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内容。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92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