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范文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7258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范文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一篇】

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网络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中,网络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社会呼唤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

网络社会;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着世纪之交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登陆互联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将以网络经济为主体。这是以计算机、卫星通讯、光缆通讯和数码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已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就象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一样,网络社会也必须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用法律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用道德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

(一)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方兴未艾的网络社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万个网站;2亿多的计算机用户,网络上有自成一体的活动:电子商贸、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电子银行、电信信息交换、电子论坛、电子图书馆等等。

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有如下特点:(1)网络社会的全球性。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2)网络社会的隐匿性。网络社会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表现形式。(3)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资源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地交往,不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见解、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4)网络社会的自由性。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相比,具有更为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空间。(5)网络社会的异化性。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与异化。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我们所面临的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社会原有行为规范已不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二)网络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利剑”,当代信息技术在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的影响,衍生出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知识侵权。当代信息通讯网络日益发达,知识产权极易受侵害,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系统,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储的信息数据的知识所有权成了问题。

2.信息泄密。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或法人的信息被运用于原目的以外的用途,甚至被泄露、误用或滥用;非法窃取机密情报、破坏他人数据事件屡见不鲜。

3.金融偷盗。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系统进行窃密和偷盗的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

4.信息污染。网络既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如泛滥着的暴力、色情、谣言、诽谤等,极易导致犯罪行为。

5.网络犯罪。黑客和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利用网络犯罪,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6.网络上瘾。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患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控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经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危害了身心健康。

7.文化政治扩张。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并存和竞争,全球信息文化传递中的意识形态较量日益激烈。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对全部文化产业的垄断及其产品在全世界广大公众中的日益广泛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一时难以识别,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8.人际关系异常。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们面对的只是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常。现实生活逐渐封闭,虚拟世界热络异常。

上述由网络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

(三)网络道德在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有非常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正不断完善。

然而网络社会的许多边缘行为,法律很难来调整和规范,而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虽然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它们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道德规范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其次,法律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法律体系;而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自然形成的,通常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再次,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异化性,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法律来约束网民的行为,即便有了非常详尽和严密的法律,面对众多的边缘行为和网上犯罪,法律往往鞭长莫及,而更多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由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四)网络道德教育,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对道德这一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它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人们不得不从道德伦理上和法律上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在网络社会兴起的同时,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应运而生。对于信息技术人才,已制定了一些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著名的有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再如,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划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的瀛海威行为条例和清华大学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但是,这些行为规范由于针对性太强,在形式上就容易流于琐碎,内容上也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及鲜明的伦理原则,只能表明网络道德教育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并且很艰难。网络社会需要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行为规范、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很好地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使其有序运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矛盾对立着的特定的教育者,他们往往是高高在上的伦理道德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伦理道德的灌输。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仍然包括伦理道德的权威,但是,他们不能仅仅是伦理道德的权威,还必须掌握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成为网络道德教育中成中坚力量。

其二,学生绝大多数会是现实或潜在的网民,因而广大教师自身除了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和教育学、心理学素质外,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

其三,网络传播中的技术人员。他们直接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应该同时成为网络道德教育者。他们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传播手段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时候,他们的“为”或“不为”,这本身就是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其四,社会各界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自身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大部分人也具备或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他们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

其五,学生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其六,全体网民,他们既是受教育者,也可成为教育者,对自己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即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以青少年学生和职工为主。这是一支日益壮大的队伍。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追求高新知识,有理想,积极上进。二是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的现代人,他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极具主动性。

2.更多刚刚上网或即将成为网民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3.网络传播中的技术人员。他们既是网络教育的主体,也是很重要的客体。

4.社会各界各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5.学生家长。

(一)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形态应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因为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可选择性;(三)应该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相交融。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说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但网络无国界,网民有国籍,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国的人民,尊重国家的主权和制度。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2.重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这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能力。面对网络中的众多信息,教会网民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可以使他们获得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自身与社会的进步。

3.奉献知识,造福人类。这是一种崇高和神圣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动力。有这样的道德感,就可以想到更好地利用网络为祖国和人类工作、服务和创造,努力造福人类,不利用网络去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少数超级大国想利用网络实现霸权,对一些弱小国家采取种种歧视。应该使网民和未来社会的公民,具备这样的道德品质:公正地对待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人,他们都是人类的成员。

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网络社会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著作权法通常鞭长莫及,而通过对网民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就会大大地减少网络社会的知识侵权行为。

6.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当前,网络社会泄露他人隐私乃至国家机密的事常有发生。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这一点很有针对性,这也是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德之一。

7.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品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8.发扬学术自由,坚持百家争鸣。平等、自由的学术争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积极开展争论,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繁荣科学技术理论。网民应该具备这样的道德素养。

9.崇尚公平竞争,注重团结合作。这一点对于网民或者运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网络是一个极大的活动空间,网民或运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最需要团结合作,有时候,彼此不需要见面,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合作开发与研究。当然,未来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竞争,但是,要提倡公平竞争,使竞争与合作同时成为可能,这是网络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品质。

(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入21世纪的新的发展时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这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国家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教育部门、信息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领导,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鉴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应该重视和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尤其应该在采取统一的信息网络道德规范方面加强协同行动,强调形成较为一致的网络伦理,并负责对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网络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好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自身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了解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采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育,避免使用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方法。

(四)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德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结合网络道德教育,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在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其他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各网站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必须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建立网上咨询站,进行有关政策、心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咨询。咨询站应该实行隐性教育的方法,采用娱乐片、心理问卷调查、图片、音乐等多种易被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课外活动教育机构,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阵地。要结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是社会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有些社会教育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上网者到底涉及什么内容,他们全然不顾,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往往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引导作用。新闻机构在从事舆论宣传时可以机动灵活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与网络社会相关的新闻报道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力所能及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少家长自己就是网民,可以在与孩子共同上网的过程当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二篇】

iptv(interactivepersonalitytv)又叫交换式窗体底端网络电视,简称网络电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通信技术。网络电视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网络协议(ip)传送电视信号,向用户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交换式数字媒体服务。就其技术要素而言,国家广电总局给出了更详细的定义:网络电视是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据调查显示,网络电视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适应80后及下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网络电视的出现,使得这部分人的生活,逐渐从以客厅为中心转为以电脑为中心。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提速,网络电视发展前景会更好。网络电视运营商已经嗅到了网络电视散发出的诱人“香味”,正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打造更加丰富的播放内容,做大网络电视蛋糕。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在现阶段和未来几年内,带动互联网继续高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将是多媒体的应用。专家指出,在未来的5年或,网络电视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目前网络电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其中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内容缺乏。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制约,网络电视本身录制的节目并不多,很多时候是联合传统电视进行网络直播,缺少独立的节目内容。第二,整合不够。目前,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之间以及网络电视台之间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资源共享幅度还不够大。第三,利润较低。尽管现在网络电视通过收费观看,植入广告等方式已经开始盈利,但是跟传统电视还远远不能相比。第四,技术难题。目前的网络电视技术还不够完善,比如播放流畅性、信号强度等诸多技术难题,甚至个别电视台为保持浏览量采用专用播放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电视的发展,需多部门联合协调解决。

网络电视的发展是传播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各个方面的必然选择,也是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它融传统电视和网络为一身,就要求它不仅具有传统电视的特点,还要拥有互联网的特性,我们不能仅仅用发展传统电视的方法来发展它,还要注意区别它和传统电视的不同点。它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用户、政府四者之间的协调:内容提供商要提供好的吸引人的节目,网络运营商要提供高品质的宽带接入和服务,用户要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政府要健全市场运营机制。只有四者齐动,协调平衡地发展,才能促使网络电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模式,正在弥补传统电视所欠缺的即时性、交流性和高度自由性,而传统的电视收看也通过网络这一模式得到了发展。也许,正是由于网络电视有这些优点,人们才对网络电视喜爱有加。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三篇】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礼仪知识、做文明学生”尚礼崇德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目的是在全校营造人人学文明礼仪、知文明礼仪、讲文明礼仪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我校师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老师们、同学们: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一种个人的道德和社会公德,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它是一个人的脸面,是一个班级的脸面、一个学校的脸面,也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脸面。

大力开展“尚礼崇德、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我们小学生,必须懂得尊敬父母、尊敬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讲究卫生,自觉保护环境等。

最近,xx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组织评选了全市首届少年道德模范,我校五(12)班的陈丽君同学光荣当选,她面对生活的艰辛,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勤奋学习,一边帮助年迈的奶奶操持家务,照顾失明的爸爸和年幼的弟弟。也许这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那份质朴的真情却带给了人们温暖的春意和感动。作为长青的一员,我和其他老师一样,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欣慰!她是我们长青的骄傲!

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个别同学穿着拖鞋背心,拎着早餐零食大摇大摆进教室;个别同学为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偷拿同学的钱和物;有些同学面对父母的辛苦栽培,老师的耐心教育,无动于衷,毫无感恩之心;少数同学面对整洁有序的校园,不去呵护,反而随地乱扔垃圾。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真诚相待,但个别同学产生意见就动手打架;课间高声追逐打闹等等,这些细小的情节,不仅是给自己的学校毁容,也是对自己的践踏,更是对全校同学的亵渎。

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作为一所现代化的知名学校,我校与兄弟学校的教育教学交流还将日益频繁;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步步深入,我们将迎来更高标准的检阅……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我们的每一位师生具有较高的文明礼仪水准,以真诚、友好、宽容、进取的心态来迎接四面八方的朋友!

为此,学校真诚希望全体老师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全体同学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学习礼仪、积极传播礼仪,文明实践礼仪,从细节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向不良行为告别,愿我们全校师生谦恭自信,充满着“卧薪尝胆”的越文化和“钟灵毓秀”的吴文化所潜蕴的气质内涵!愿我们的校园风雅斯文,永远充满着春天般向上生长的力量!愿我们大家都锐意进取,成为尚礼、崇德的现代长青人!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四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集直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该文主要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学生与网络交互对软件的要求,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等内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人,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试用了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表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传统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交互,还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四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形式而忽视了后三种交互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的变成间接进行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足,就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这些交互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交互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个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1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多种交互,教师可以用网络广播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笨控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以使用电子举手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发布者又是反馈问题的接收者,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发布与接收的频率,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交互。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后没能形成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操作的盲目性;学生学习后无法检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结果,应该善用网络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有启发性的材料,并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融人到材料中。这样既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

教师要收放有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问题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教学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要及时对比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儿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时对学习品质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师生与计算机网络交互形式除了发生在网络课堂上以外,还可以在bbs及留言板上进行。bbs及留言板交流方式较多的使用在远程辅导和家校联系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夸大这种交互形式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交互形式。事实上,日前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交互形式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生与网络交互及其对软件的要求。

学生与网络的文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一种是学生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是由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决定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扎实,操作越熟练,则他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就越好。要改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这不是在网络课堂中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在这里我想更详细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形式。

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效果是由学习软件决定的。学习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学习软件应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交互性,使学生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而学生有基础知识、学习品质、学习风格等多种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软件要从多层次,多路径,多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与学习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习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软件要有自动检测功能。

在学生进行课题内容学习之前,软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课题内容的基础以后,学生才可以进人本课题的学习。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软件将返回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

学习软件要有帮助提示功能。

学生在使用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疑惑。有些疑惑在书本上有解答,但埋藏很深不易查找,而有些知识由于书本上没有,因此跟本就找不到答案。这时,学习软件中的帮助或提示就尤为重要。这个功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软件要有分析功能。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习软件中。学习软件应当能够分析学生的知识深度,给出适当的间题情景,使学生层次性的学习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软件的交互性能好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科学性,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3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交互形式有很多优点。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的语言及姿态语交流具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能全方位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就要求老师尽量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呈现完教学内容后,应当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操作。而学生遇到疑惑时应大胆的提出来,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见到墓础差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当面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4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也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参照作品,讨论问题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是协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完成一个适合自己任务点。各任务点完成之后,再进行有序的组合便完成了协作任务。学生在分工之前首先要跟组员进行讨论以确定任务点和分工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习的价值。而在协作任务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各种交互的关系,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交互形式,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五篇】

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六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化解网络所附带的不利因素,开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使高校德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校里,大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然而网络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平台,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维护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运转以及网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质是一致的,也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内容,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和事。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及时适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为改革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互联网的超容量信息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已经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光缆联结在一起。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音乐、卫生等,而且网络信息每分钟都在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时事和风土人情,做到足不出户尽闻天下大事。德育工作者只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联网传递快捷的特点提高了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或收发email等方式方便地解决,彻底地扭转以往德育工作效率的低下。许多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信息,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的变更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迅速传递和解决。网络也使得德育研究效率大为提升,大规模、群体性的研究变得可能,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方便的形式,如调查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问卷只须公布在网上,学生上网填写即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影响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自由浏览和发表言论。这种虚拟性,使得学生不必顾及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所有因面对面交谈带来的不利因素,随心所欲地谈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意见,这些都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而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特征,以其他身份进人网络的交流场所如bbs,聊天室等,针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满堂灌德育教育模式,学生们也可以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充分地参与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双向交流困难的局面,德育教育过程更加民主。而且,网络语言图文并茂,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4。互联网最大限度地使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

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在这方面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一为一面,网络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使得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通过网络及时地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随时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状况,便于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力。

5。网络有助于突显大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

在网络天空中,每个网民无论是与他人在线交谈,或者独自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他们都处在交互主体的界面环境之中。网络技术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消灭了权威,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它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网民,其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这种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讨论,自由访问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这可以使他们通过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交往是匿名的,外在他律因素非常微弱,大学生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许多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经过层层把关,其内容中的不当因素大为削减。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和观点扑面而来,接受能力强、猎奇心重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污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过度地沉迷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许多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许多网友在网上聊得海阔天空,却并不了解谈话对象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外显的都是经过刻意处理的信息和精心包装的形象,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而终日与电脑为伍,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本应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欺诈等心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第三,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文化渗透成为现实的危险。互联网是超越国界和民族之限的开放世界,其中充斥着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知识快,很容易受到这种文化渗透的侵袭。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布的信息为主体,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高校学生上网首选。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差异很大,很容易形成冲突,使大学生产生迷惘困惑,从而诱发他们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西方文化正是凭借这种信息优势,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一直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甚至把煽动性政治宣传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每个网民的邮箱中。他们企图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这种危险尤其值得注意。

第四,互联网的虚拟性会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其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日益淡漠。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其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监督,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比较虚弱。一些人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谣言,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长期以往,这些行为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会使大学生逐渐放松自我约束,进而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乃至道德行为的失范等。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道德教育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抢占高校德育新阵地。首先,当务之急是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想继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必须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阵地。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也是开放的。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它,错误的、消极的思想也会乘虚而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形势,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在网络上开辟和占领新的道德教育阵地,建立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依托自己的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网页”、“学生工作网页”、“学生生活网页”、“心理咨询网页”、“就业指导网页”等。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开通了“求索网站”这样的红色网站,而且各系的网站中也开通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学生生活”等栏目。另一方面,江苏工业学院可以开发研制一些德育软件来充实和丰富网站和网页的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课件制作课题组所开发的《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辅导》课件,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空间,而且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拓展网络阵地,教育者不仅可以利用bbs论坛、在线聊天或email等渠道,与学生展开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可以经常就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网上组织讨论,这样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个别谈心不容易收到的效果,德育工作者也容易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营造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立足,网络bbs论坛和qq等在线聊天以其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改其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得到提升。随着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向网络倾斜,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树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重心向网络世界挺进,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国际互联网的开拓,已经使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学生们在自己的宿舍里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因此,信息网络的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把德育融人网络之中,使之也渗透到网络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

高校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了解和熟练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求高校继续发挥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的作用,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等,并把这些教育成果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和范围,从而营造一个全面的良好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它更多地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更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所以,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人文底蕴,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增强自己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使大学生们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地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地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在这方面,“两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两课”教学应当正视学生热衷上网的现实,把课堂讲授和网络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讲授中大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和道德自制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规范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鉴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开办辅导讲座或者选修课等形式,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抵御网络有害信息资源侵扰的能力。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和大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的现象,高校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在人生中学习和游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其次要教会他们在良秀不齐的信息资源中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并明确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成功的道德教育是交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他们能自己用以寻找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科学答案。

第四,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转移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以优秀的网下文化感染大学生。大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有很多人是出于无聊而去上网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和娱乐天地,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文艺演出。必须将高雅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带给青年,让他们在接受艺术和美的教育的同时,激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年轻人的参与和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等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沉迷情绪。这点对于减少大学生去学校完全不能监控的校外网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消除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效能。并能使他们在形成稳定的观念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后,对网络文化有所认识、有所选择,从而自觉地抵制消极和不健康的信息,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第五,利用网络优势,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化。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进人子女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状况和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利的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沟通,促进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上的合力,更有力地推进了高校道德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七篇】

9月20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评选按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敬老爱老、诚实守信5类。在媒介日益发达的20xx年更是获得了海量群众的参与。共评出了54名道德模范,生动的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

而317为正式候选人的事迹,更是感动了亿万中华儿女。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90后孝女孟佩杰。出生于1991年的孟佩杰,有着不幸的童年。8岁养母因病瘫痪,养父弃家而去。从此孟佩杰弱小的肩上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小时候她不及灶台高,每天就踩着凳子洗衣做饭。长大后,她考上大学,她就背着母亲上大学,每天为母亲梳头洗换。同学们都说,她喜欢奔跑,因为她知道母亲的世界要围着她转。网友说她是最美女孩,用每分每秒诠释着孝行,着实令人感动。

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用一言一行,默默的奉献着。但如果能把平凡的事做好,便是不平凡,便是伟大。

榜样,就是道德之路上的引领者。帮助我们擦亮心中的明灯,每个人都应见贤思齐,学习他们的感人精神。

在学校里,其实我们还有许多事做得不够完美。

中午吃饭不排队,吃完米饭餐具乱摆。擦完嘴餐巾纸乱扔。平时在校园里乱扔垃圾、骑自行车、从楼上往下扔垃圾、不文明入厕、便后不冲水、手纸不入篓。

道德文明有时很简单。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见于平凡,却高于平凡。道德就像一盏灯,会持续的传递光明。

少年有德,则中国有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在站的每一位,都应当传承德行的力量。从小事做起,从我们的生活做起。做一位有道德,有文明的中学生。在我们的肩上有民族的希望。

教育政策研究者的指南解读心得体会【第八篇】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抵御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大量的严重失范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失范的严重性,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健康发展,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所谓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长期生存于发展社会实践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性的规定。而网络道德是调整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不仅是调整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应当是调整由网络所引发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们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网络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网络道德隶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管理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网络个体按“良心”行事。因此,网络道德在缺少管制的网络个体身上把人们应有的道德行为开始扭曲,其表现形式为多样化。

1.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绝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传统的道德在这个虚拟的空向里似乎失去了约束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人,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有%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事;对于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有%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现实生活中不能使用,有%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可以使用;有%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他人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网络失范行为,说明他们的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2网络言行放纵,网络文明程度差。

信息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为大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缺少网络道德教育,使之网络言行放纵,网上不文明行为和不道德现象日渐增多。

3.信息法律意识淡薄,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自由的特征,使大学生放松了网络道德意识的约束,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忽视了他们网络犯罪的行为,淡化了法律意识。比如: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侵犯他人隐私及版权,偷窃他人的网络财富,偷窃他人的qq号,假冒合法用户发表文章等,使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成必然,网络信息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同时也将大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挑战。探索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

青年时期既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等五花八门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这些信息中涵盖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颠覆等,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3.大学生是网络道德失范的高危人群。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阶段,也是最易受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网络正以巨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状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其道德约束力比传统的道德约束力还要弱,传统道德的社会行为导向能力也在网络社会中被弱化。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舆论、道德传统、道德信念都要依靠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来实现。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在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迫在眉睫。

1,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进行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为大学生提供电子读物的阅览与下载、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询、读者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电子阅览室已经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明确电子阅览室开展信息服务的宗旨,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电子阅览的管理和指导,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的黄色、迷信等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发相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人和无聊游戏软件的泛滥。图书馆还应利用文献检索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守法意识教育等。让电子阅览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的大课堂。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侧重于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其内容有:(i)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2)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4)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5)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6)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大学生树立道德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网络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学会自我教育,把正确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信息网络的法规和制度。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即是信息的服务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图书馆所汇集的人类文化和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举办读者座谈会,和大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情报研究,培养研究兴趣,使大学生在参与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自觉背离网络不道德行为。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制作出大学生喜爱的、有特色的网页,为大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并积极给大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介绍一些好的信息,避免他们盲目误人不良网站。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免疫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87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