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54376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优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基石。“建设教育一流强区”,这是区委政府对我区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奋斗目标。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管理干部,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既是完善干部队伍建设的应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为此,教育局于7月14日---16日组织全区后备干部在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学习,三天学习,获益匪浅。

一、教学---创造有幸福感的课堂

第一次听陈大伟教授的《课堂要素与理想教学愿景》,语言朴实、事例生动、观点精辟,听罢如醍醐灌顶。“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这让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课堂,应该是师生师生共同创造幸福的融合共生生态;教学,应该是师生携手研磨共创幸福力的相生过程。幸福的课堂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理解他人,不要让他人理解你;课堂要有期望,把激励和爱意留在每个孩子心中;课堂要有创造,把思索和探究留在每个孩子脑中和手中。

二、教育--坚守全面育人的基点

成都原七中校长杨国伟的《中学教育的坚守与创新》,真实的经历、真实的业绩,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真”。七中辉煌的办学业绩诠释了中学教育对现代教育理论应有的坚持与创新,让全面育人的思想落地生根。“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人文滋养、个性成长”,“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是全面育人的基本保障”,七中的这些教育理念立足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点,值得我们学习。这个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结构清晰、内容丰实、理念先进。课堂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观上细化为“三维目标”,教学过程观上“师生交往、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评价观上,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行为,利用具体的操作规程,“看、听、思、做、议、读”来达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名师--打造个性化教学主张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风格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从事教学工作的理想境界,它有利于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有利于深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龙安邦老师的《教育主张与名师成长》,从教育主张的提炼、教学风格的形成、名师成长的路径等方面阐释要当一名名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从讲座中,我们归纳出,形成教学主张的几种方式  其一,照搬式:认同他人的教学主张,对其有自己的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  其二,批判式:学习他人的教学主张,对其进行批判,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其三,整合式:对各种教学主张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其四,原创式: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借鉴他人的主张,对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行完善。对照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实践过程,我认为整合式教学最适宜自己的成长。要成为名师,应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卷入”、从思想认识到行为跟进不断历练提高自我。

四、校长--追求卓越的理念与行为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9月26日我们聆听了西区中心卫生院院长的关于医德医风的培训。杨双剑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从社会、医院、患者、家属等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以及他对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和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告诫广大医护人员要以“做事先做人,律人先律己,爱岗敬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医德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激励大家要讲修养,守纪律,常反省,勤学习,多沟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理想完善的人格。

医德是医之根本,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只需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至于治疗态度是否生硬、治疗动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视伤者伤痛之嫌,是其次于“病”的问题。如病人在医生面前必恭必敬,医生语气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来”等现象早就见怪不怪。在临床医疗中,医者淡漠人性的表现还有诸如只注重躯体症状,忽视患者心理需求;注重生物学手段的治疗,放弃诸如心理治疗等其他手段;拒绝对患者作必要的沟通等。这暴露出医界人文精神非常缺乏!

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医如果缺乏医德的支持是难以成就的。也就是说医术到达一定程度,唯有医德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伤视为医生的修身之术。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本仁术”的理念世代相传。从古至今,医学对所有从医者都有着严格的医德要求,“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医学需要医德,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

第二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 心,即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 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 须 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医患沟通是什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就是医生与患者 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的是疾病这一敌人。医患沟通就是缓和这一关系的良药,试想一下,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就无以发现善于伪装的疾病真相。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从建立信任。没有信任,一切矛盾由此而产生,病也就无从可治。医患沟通需要多看,多问,多关心,态度和蔼,语气温柔。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你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你的同情、温馨和关爱。医师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根本不用喋喋不休的唠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爱意就被传递,沟通得以完成。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轻易的就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既往史、用药否及用何种药物,检测前患者状态、检验目的等。从而确信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是否吻合,用以了解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善待病人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考虑,那你就会赢得病人的爱戴。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更没有身份的区别,神圣而崇高的白衣天使,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是官是民,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善意地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双方关系,从而分享病人治愈康复后的快乐,在事业中求得发展,在工作寻找到乐趣,慷慨付出,不求回报,必然会得到病人的爱戴。 如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谐医患关系关键是我们医务人员“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对病人服务到位,不出差错,加强沟通,态度和蔼。只要我们医方做好了,患者就会成为我们的“兄弟”。 加强医患沟通是要让患者“看”得见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听”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更加学会尊重病人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听到、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方与社会亦更加尊重、理解、信任我们医务人员。我们医务人员在付出爱心的过程中,也将获得体现自身价值与和谐愉快的心情与快乐。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三篇】

穷则思变 提高认识 共谋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家园

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发展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比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72元,比全国低2803元,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807元,比全国低346元,居全国第17位。我省人均财政总收入仅为192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社会事业欠账多,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居全国倒数第一位,农村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三位,农村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一位,每五百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量5个,全国倒数第一位,人均文化事业费元、全国倒数第二位,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仅有张、全国倒数第八位,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0元、全国倒数第七位,等等。当前,全省安全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社情比较复杂,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安全生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等等。以上这些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社会层面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穷则思变。

怎样才能改变?必须“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创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观念创新的力度决定着跨越式发展的幅度。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历届市委、市政府引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是分不开的。济源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得益于观念创新和思路创新。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创新思想观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克服僵化保守、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谋划新思路、实现新跨越,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向着更高目标、更高层次不断前进。

其次,要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和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80多年来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经得起风浪考验和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月12日,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1月14 日,胡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对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今年1月9日,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又对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3月8日,胡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讨论时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对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提高提出了重要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

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作风,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一要树立勤学好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坚持终身学习的思想,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做到学以致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二要树立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实干谋发展,以实干促跨越,潜心研究破解各种难题的真招实招,拿出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政策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把改革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落实到位。四要树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作风。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市委的领导,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高度珍视团结、处处维护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班子内部形成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五要树立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抵制铺张浪费、大手大脚、享乐主义,在各项工作中做到精打细算,严格把关, 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提高,彻底去除阻碍我市发展大局的不良工作作风。如有的思想作风不端正,放松了党性锻炼和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个人利益至上,心态浮躁,追名逐)阿拉文库●(利,官欲、权欲、私欲膨胀,拉关系、跑门子、图升迁;有的学风不端正,忙于交际应酬,忙于吃喝玩乐,不重视学习,不认真学习新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更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缺乏理论武装和熏陶及知识滋养,导致思想滑坡、意志消退、精神萎靡、志趣庸俗;有的工作作风不端正,宗旨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办事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服务中心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有的一把手对班子和部属不敢抓、不敢管,揽功诿过,怕承担责任,机关纪律松弛、作风散漫,甚至工作浮漂、弄虚作假;有的领导作风不端正,不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把手”独断专行,造成班子不团结、不协调、不和谐,权力脱离监督,重大决策不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往往因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有的生活作风不端正,一些干部品行不正、操守不严、贪图享受、生活腐化、欲望膨胀、趣味低下。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如果我们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听之任之,就必然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我们的各项工作,影响“两个率先”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目标的实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和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性。

第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全国范围来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在想方设法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汇集,以抢占发展先机;同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都把环境好坏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来考虑。营造一个政策优惠、管理规范、市场有序、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不仅能直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为我市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使济源成为资金、技术、人才汇集的“洼地”和外来客商投资兴业的“乐园”,从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部门表现得较为突出。有些部门高高在上,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不能及时解决;有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存在,工作推诿扯皮,作风拖拉疲沓,办事效率低下,不按承诺的时限和标准办事,不按规定落实工作部署和工作任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乱收费、变相收费、多头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不断发生封门堵路、断水断电、敲诈勒索、盗窃哄抢企业财物等违法犯罪现象,寻衅滋事、干扰破坏企业正常经营的案件不断出现。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第四篇】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当务之急。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必须有素质教育的保证,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今中小学后进生不断增多,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各类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以及经济压力,甚至严重危及社会安定。因此,每个教师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及时转化后进生。

所谓的后进生可能因没有学习动力或者智力稍差,或因不够努力,原因各有不同,但他们同样渴望进步,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肯定、理解、帮助。他们一般表现为:学习没动力,成绩达不到教学最低要求,或是有许多恶习。因此,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表现为:(1)家庭环境或家教不好。(2)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3)学校教育不良。(4)学生自身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不够。但就个体来看,上述几种原因的影响又并不是人人都有,它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因此,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一、爱是改变的基石

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迟效的。转化教育后进生的根本是无私的奉献和全面负责到底的精神。教育者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负责到底。不能歧视差的或有缺陷的学生。越是差的或有缺陷的越需要帮助。教师必须具有比爱优生更强的爱心,更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当你成为一个热爱学生和无私奉献的教育者,才能使后进生获得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而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产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的心理,而不再出现“放任自流”的颓丧心理行为。教师也要有累不倒、气不倒、难不倒的大无畏精神。

二、情感架起沟通的桥梁

要想转化后进生,关键是转变对他们的偏见,缩短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心理学表明,当我们在教育后进生时,当我们与他们心的距离越短,教育和转化的机会就越大。因此,要真正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教育者不光要有奉献精神,缩短与他们情感距离更是一个关键。

首先,必须取得后进生的信赖,做到“以情动人”。对后进生的教育,多在于情感的相通相容,而不仅限于说理开导。有了情感基础,后进生才会信赖和接近教育者,才能接受教育者的开导和教育。我们必须有饱满的热情关心后进生的每一个方面,要实现“以情动人”。如,我班一个家庭母亲是继母,哥哥在劳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在家得不到温暖,又受社会的不良影响,常无视课堂秩序,使教学无法进行,还敢顶撞老师。给他讲道理不听,罚站、请家长也无所谓。老师上门家访,也不理不睬,感觉令人束手无策。后来,有一次,他未到校,我主动去他家,发现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我就立即背他到医院看病,并给他买吃的,送他回家,喂药,离开时不忘叮咛他好好养病,他十分感动。后来,我还给他买了衣服,处处关心他,最后成了好朋友,他也有了很大进步,并当了干部。关心后进生应该使他们受到感动,并因此缩短与教育者的情感距离,为有效地转化他们奠定心理基础。因此,教育就能有效地进行。

其次,教育者应该尽力帮助后进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努力使他们学习有收获,并通过表扬改变他们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这样就会使后进生从内心上感激老师,从而缩短师生间心灵距离。因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老师对待后进生一定不能有偏见,不要认为后进生只有缺点而无优点。这是一种极端看法,是不合实际的。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很容易发现后进生的优点或长处,就可按照扬长避短的教育原则进行教育,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二是看待他们用老眼光,认为他们不会有明显的进步,这也是不科学的。三是认为学生中出现的一切差错都是后进生所为,即“错误后进生有份”。总认为后进生任何时候都只会捣蛋,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算在后进生身上,这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这种偏见,只会加深后进生的厌学情绪,把后进生向消极方向推进,哪谈得上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呢?哪谈得上有效转化呢?

三、集体是成长的“温床”

转化后进生还有一个重要手段是,改变后进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有效地组织、运用教育集体的力量。后进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品德行为较差,在集体中常因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产生“自惭形秽”的想法。而学生集体也会因后进生的“差”而投之以“白眼”“嘲弄”和“指责”。这样,后进生就会与他们所在的群体产生隔膜,引起集体的“遗忘”和排斥他们的现象,就会与集体唱对台戏或搞恶作剧。要改变后进生与集体相处不融洽的现象,应首先对其他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集体从认识上、情感上“接纳”他们,给后进生以尊重和温暖。同时,教师也应让后进生特殊有为集体奉献自己力量的机会,从而获得集体对后进生的理解和欢迎。后进生的不良处境就会逐步改善,后进生的进步就会逐日明显。这样后进生与集体之间的相互排斥状态就会逐渐消失。如,我班邹×同学,学习习惯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我召开主题班会“假如我是差生”,同学们通过班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应该关心后进生给他们温暖。同时邹×在学校的独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因此,也就改变了他在集体中的不良处境,后来成绩明显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组织运用学生集体这个教育力量时,一是要尽量把后进生吸引到集体教育活动中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活动的,后进生也不例外。教育他们也应寓教育于集体活动中,那种因怕后进生会把活动搞乱,就把后进生排斥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外的担心与做法也是极端错误的,它不光会丢掉了集体教育的力量,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并因排斥而引起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了转化工作的难度。二是应让后进生以积极的心态参加集体教育活动。不仅要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而且要“量力”给他分配活动角色和任务,使他们获得表现和为班级服务机会,从而协调好后进生个体与学生集体的关系。三是对后进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细微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增加上进心,降低自卑心理,也能让班级学生进一步尊重理解和接纳后进生,为后进生进步创造良好条件。四是组织班集体对后进生个体全面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后进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一旦被集体热情地关心起来,就不会再有孤独感,而且还会因自己各方面有进步而消除挫折感和自卑感。因此,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不仅要改变后进生在集体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而且也要有效地组织运用好集体教育的力量。

四、成功是进步的动力

转化后进生成功的做法是,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挫折感。后进生会因自卑而遭挫折,又会因遭挫折而更自卑,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后进生总是抬不起头。想要转化后进生,必须消除后进生的挫折感与自卑感,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首先,老师不能总是批评刺激,而要不断鼓励后进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对后进生越是批评,他就越沮丧,越不能进步,越不能成功。其次,要特别注意帮助后进生获得成功,对后进生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度,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特别不能有过高要求,这样才能使后进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上进的勇气。第三,老师要多采用激励,采取充分肯定的方法,后进生的进步总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绝不能和优生相提并论,但对后进生来说,这是他们进步的起点,老师要十分珍惜,并运用激励手段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我班的吴×不爱作文,有次,我在他的批语上写道:“你有一双巧手,能描绘出你的感受。”后来他的作文有了明显进步。最后,老师还应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加他们成功的信心与勇气,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五、环境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754376